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长途客车司机神经行为功能及职业紧张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长途客车司机神经行为功能的改变与职业紧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NCTB)对152名长途客车司机及92名汽车维修工进行神经行为功能测试,并采用NOISH推荐的一般工作紧张问卷进行职业紧张因素调查。结果 数字跨度、数字译码得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目标追踪错误得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正确得分反之,差异具有显著性;技术应用、应付策略、工作危险、工作责任得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显著性。结论 长途客车司机职业对神经行为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长途客车司机职业紧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长途客车司机接触的职业紧张因素及其引起的紧张反应。方法 采用NOISH推荐的一般工作紧张问卷(GJSQ)对唐山市长途汽车站152名男性长途客车司机进行了职业紧张问卷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发现工作需求、工作责任、工作前景的未知性是此次调查的长途司机的主要职业紧张因素;自遵感、应付策略和社会支持是缓冲因素;司机组各紧张反应除抑郁症外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提示司机组紧张程序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海洋采油平台作业工人的职业紧张水平及职业紧张反应的特征,分析其职业紧张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12年9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海洋采油平台的所有在班工作的134名男性工人作为观察组,167名非海上平台作业的男性油田工人作为对照组。运用职业紧张量表修订版(OSI—R)进行调查。[结果]海洋采油平台作业人员的职业紧张及职业紧张反应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应对资源得分低于对照组,由自然环境引起的职业紧张评分均值(33.18)以及心理紧张反应评分均值(27.50)均高于参比人群。海洋采油平台作业工人职业紧张反应水平受职业紧张及应对资源的影响,职业紧张可增加职业紧张反应,应对资源可降低职业紧张反应。职业紧张中的角色界限不清、任务不足及自然环境,个人应对资源中的自我保健,个体特征中的学历是影响职业紧张反应水平的主要因素。[结论]海洋采油平台作业工人具有较高的职业紧张反应水平,应结合职业紧张反应水平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平台作业工人开展健康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引起外科医生职业紧张的主要紧张源。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使用职业紧张测量工具测量职业紧张因素,调查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周平均工作时间等资料。数据分析用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逐步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外科医生组工作控制、工作需求、工作危险、工作责任、物理环境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工作冲突、角色紧张得分低于对照组(P0.001)。不同等级医院外科医生紧张因素中三甲医院外科医生组物理环境、工作冲突、行为方式得分高于二甲医院组,工作危险、工作前景、工作心理紧张源得分低于二甲医院组(P0.05);周工作时间40 h组工作危险得分高于≤40 h组,工作冲突得分低于≤40 h组(P0.05)。结论外科医生主要的紧张源为医院等级高、工作需求高、工作责任重及工作冲突多、医患关系紧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职业人群自杀意念产生的因素。方法 采用工作紧张问卷的部分内容调查某钢铁企业7 个单位共1 194名工人中的自杀意念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偶尔产生自杀念头及经常性自杀意念的报告率分别为12.8% 和0.9% ,自杀意念组职业紧张计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某钢铁企业工人自杀意念与工作需求高、主动控制低、社会支持不足等工作紧张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造纸工人健康状况与工作能力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造纸行业生产工人健康状况与工作能力,为提高工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能力提供依据。[方法]分层随机选择一线工人1309名,用工作能力指数和职业紧张量表评价其工作能力和职业紧张相关因素;以480名非一线工人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意外伤害及呼吸、心理、消化和神经感觉系统疾患的年患病率高于对照组(P〈0.05);工作能力平均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工作能力单项得分也低于对照组(P〈0.01);工作能力单项分析,除现阶段工作能力主观评价外,其余各项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工作能力与健康状况有关(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工人的工作能力与职业任务冲突、工作环境和心理、躯体紧张反应呈负相关(P〈0.05)。[结论]造纸行业一线工人的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改善工作环境,促进身心健康,对于提高工作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铜陵市铸造技术工人职业紧张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国营企业和私营铸造企业员工进行问卷调查,采取自行设计的一般人口学问卷和职业紧张目录问卷(OSI-R)对985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并将铸造业工人(651人)的职业紧张情况与后勤和管理人员(对照组,255人)及西南地区技术工人常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工人组职业任务问卷(ORQ)和紧张反应问卷PSQ得分分别为(153.73±23.48)和(89.26±21.09)分,高于对照组(144.21±23.15)和(83.69±16.74)分,低于技术工人常模。工人组应对资源问卷(PRQ)得分为(121.58±19.14)分,低于对照组(129.96±19.17)的得分,高于技术工人常模(P〈0.01)。工人组与对照组人员比较,职业任务重,紧张反应强,同时个体应对资源能力较弱,与技术常模比较职业任务、紧张反应有所改善。单因素分析表明,影响铸造工人职业任务和紧张反应的个体因素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有无疾病、是否发生过工伤、是否吸烟和饮酒、睡眠状况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个体紧张反应主要影响因素为职业任务、工作环境、自我保健、学历、任务冲突以及社会支持、理处事和休闲娱乐。结论铸造工人有较高的职业紧张水平,同时应对能力较差,建议企业应从减轻职业任务、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健康教育,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方面入手,有效缓解工人职业紧张,提高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医师职业紧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职业紧张量表修订版(OSI-R)对深圳市三级、二级、一级医院医师(医师组)342名及后勤管理人员(对照组)356名进行调查。结果 医师组职业任务和应对资源得分高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医师的主要紧张源为任务过重、任务不适和责任感。医师仅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子项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医师紧张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任务过重、任务不适、任务冲突、责任感、工作环境、休闲、社会支持和理性处事。结论 医师暴露于较高的职业紧张因素水平,增强个体应对能力可降低紧张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铁路调度人员职业紧张状况,并进行干预,评估职业紧张管理训练对调度人员职业紧张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效果。
方法 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对6个铁路局调度员的职业紧张状况进行评估;采用职业紧张管理训练法对某铁路局21名调度人员进行试点干预,内容包括职业紧张认知行为训练和放松技术训练。另选取同一铁路局的21名调度人员作为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分析两组人员干预前后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及OSI-R得分情况。
结果 铁路调度人员OSI-R的职业任务问卷、应对资源问卷得分分别为(150.62 ±24.15)分和(124.01 ±19.68)分,低于一般职业人群常模;紧张反应问卷得分为(97.73 ±23.49)分,高于一般职业人群常模;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三份问卷各子项中,责任感子项,心理、躯体紧张反应子项得分均较常模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OSI-R得分方面,干预组在干预后的工作环境子项分、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子项得分降低,休闲娱乐子项得分升高,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是干预后干预组仅自我保健得分高于对照组(P < 0.05)。SCL-90得分方面,干预组在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和干预组之间各因子得分在干预后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调度人员工作负荷强度不大,但职业紧张反应较严重,应对资源较为有限。心理干预对降低调度人员的职业紧张水平有一定的效果,但对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无明显效果。在个体水平干预的基础上,结合紧张因素积极开展组织干预,应是实施铁路行车调度人员职业紧张干预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医师与教师职业紧张水平及工作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比较医师与教师的职业紧张水平与工作能力。方法:应用职业紧张(修订版)(OSI-R)和工作能力指数(WAI)两份量表。对某市医师289例。中小学教师355例,共644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医师的职任务和紧张反应均显著高于教师(P<0.01),医师组与教师组应对资源总分及WAI得分差异无显著性,职业任务1项中,医师组在任务不适,任务冲突和责任感3个子项得分较高,而教师组在任务过重和工作环境2个子项得分较高,紧张反应显示,医师在业务,心理,人际关系紧张反应3个子项得分均显著高于教师,应对资源中,医师的自我保健及社会支持2个子项较教师强,而理性处事1项较教师弱,职业任务与紧张反应呈正相关,二者均与应对资源呈负相关(P<0.01),工作能力与紧张水平,紧张反应及应对资源的相关性在教师组表现较明显(P<0.01),而医师组却尚未同显著意义(P>0.05),结论:医师职业任务和紧张反应高于教师,两组紧张因素各异,随着紧张程度增高,教师工作能力显著降低,应针对不同的紧张源,从不同角度着手缓解医师和教师的职业紧张,以提高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1.
职业紧张对巡警和刑警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警察暴露的职业紧张因素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职业紧张问卷对某市公安局巡警支队和武警支队的全体男性警察进行了职业紧张因素和紧张反应调查,并对紧张反应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兼职、工作冲突、倒班、工作控制武警和巡警的主要职业紧张因素;自尊感、应付策略、社会支持是主要缓解因素。存在差异的紧张因素与紧张反应中,武警组工作需求、工作控制、工作角色、工作负荷与责任、应付策略、社会支持、工作满意感、心理卫生、躯体不适得分高于巡警组;而角色模糊、组间冲突、工作前景未知性、家庭支持得分低于巡警组;武警组工作满意感、躯体不适、抑郁症、日常紧张感逐步回归方程的预测力低于巡警组,负性情绪方程预测力于巡警组。结论 武警和巡警的职业紧张因素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不同,紧张程度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某铁路货运编组站调度员应对职业应激策略,探讨其对职业应激的影响.方法 使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某铁路货运编组站115名调度员进行调查,使用问卷调查应对应激策略、职业应激因素、职业应激反应和个性特征等.结果 铁路货运调度员使用应对策略的比例较低.应对策略使用不足组工作前景未知性、A型行为和内控性评分高于应对策略使用充分组,而组织忠诚度评分低于应对策略使用充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应对策略的社会支持、工作与家庭关系、工作投入等因子使用不足组部分职业应激因素、应激反应和人格特征变量评分与使用充分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任务策略、逻辑性和时间管理组间相关因素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应对策略不足者发生工作不满意感和每日紧张感的风险是社会支持应对策略充分者的3或4倍(OR值分别为3.06,4.38).工作投入应对策略不足者发生每日紧张感的风险是工作投入应对策略充分者的3倍(OR值为3.26).结论 铁路货运调度员使用应对策略的比例较低,不同应对策略个体对职业应激因素的感知、应激反应和个性特征均存在着影响.  相似文献   

13.
火车司机职业紧张因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采用NIOSH的一般工作紧张问卷等量表对482名火车司机的职业紧张因素和紧张反应进行调查,发现工作危险,工作单调性,工作人际冲突,工作前景的未知性,定量负荷,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是火车机车司机的主要职业紧张因素。  相似文献   

14.
应付策略与职业紧张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付策略与职业紧张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515名油田工人进行调查,用职业紧张测量工具测试油田工人的应付策略、职业紧张因素、个性特征及职业紧张反应。结果36.9%油田工人采取了充分的应付策略。应付策略评分与文化程度、人际关系、对人的责任、对事的责任、提升机会、参与机会、任务一致性、工作自主性、工作挑战性、工作满意感、心理卫生、情绪平衡、正性情绪、A型行为及自尊感评分呈正相关,与组内冲突、负性情绪、抑郁症状、每日紧张感、工作心理控制源及社会支持评分呈负相关。应付策略充分者的工作人际关系、对人的责任、参与机会、工作自主性、工作挑战性、工作满意感、情绪平衡、正性情绪和忍耐性评分明显高于应付策略的中等或不足水平者(P<0.05或P<0.01),而每日紧张感、外控性和社会支持评分则明显低于应付策略的中等水平、不足水平者(P<0.05或P<0.0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应付策略与正性情绪关系密切。结论应付策略对职业紧张有较大的影响;有效的应付策略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然而,油田工人总体的有效应付策略尚不够充分,可能与个性特征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社会支持与职业应激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与职业应激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654名来自不同行业的职业人群进行调查,使用职业紧张测量工具测试社会支持、职业应激因素、个性特征及职业应激反应。结果不同职业人群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不同;调查人群的社会支持评分与工作中的多种职业应激因素有关。获得社会支持越多者,工作人际关系、对人的责任、对事的责任、提升机会、参与机会、任务一致性、培训的充分性、工作挑战性、工作自主性、工作满意感、心理卫生、情绪平衡、正性情绪、自尊感及应付策略评分越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工作前景未知性、负性情绪、抑郁症状、每日紧张感及工作心理控制源评分则随社会支持程度的增加而减少,与对照组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对抑郁症状有较大的影响(R2>0.05)。结论社会支持对职业应激有较大影响,对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的维护作用;不同职业人群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6.
汽车驾驶员的高血压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汽车驾驶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病情况及主要危险因素,为该人群制定适宜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对重庆市746名20~60岁的男性驾驶员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压测量等。同期检测了884名男性非驾驶员人员的血压值。结果男性驾驶员的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28.3%,高于非驾驶员18.26%。驾龄、平均每天开车时间、驾驶车型、工作责任和工作紧张感等职业因素与驾驶员高血压有关。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驾龄、工作责任和工作紧张感、父母患高血压及体重指数(BMI)>25是驾驶员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职业紧张等因素与驾驶员高血压患病有关,需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职业紧张对职业人群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职业紧张对职业人群血压和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用一般工作紧张问卷对某市4种职业人群共839例进行了职业紧张调查、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调查,同时进行了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检查。结果 血压随年龄、工龄的增高,4种职业中,教师血压水平最高,人群血压异常率为21.69%;心电图异常无年龄、工龄和工种差别,异常率为19.07%。影响收缩压、舒张压的主要紧张因素为工作控制、工作需求、工作责任、工作角色、倒班。工作冲突多、参与机会少、工作负荷重是职业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工作责任事故、工作责任、工作角色是异常心电图产生的危险因素。自尊感和工作之外的其他活动是心脏功能良好的调节因素。结论 职业紧张对心血管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初步探讨职业应激相关因素对睡眠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使用睡眠障碍、工作内容问卷和职业紧张测量工具对93名某铁路货运编组站男性调度员进行睡眠障碍和职业应激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工作需求、工作紧张因素、抑郁症状、躯体症状、每日紧张感、工作心理控制源高水平组睡眠障碍评分高于低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低决定自由度组睡眠障碍评分高于高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评分与决定自由度、工作需求、工作紧张因素、心理卫生、抑郁症状、状态焦虑、躯体症状、每日紧张感、特质焦虑、应激易感性评分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低决定自由度、抑郁症状、每日紧张感和工作无意义是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 职业应激与睡眠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校教职工职业紧张(付出-回报失衡)与血压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填式中文版的付出-回报失衡问卷对云南省某综合性高校在职教职工1244人进行职业紧张测评,同时测量收缩压、舒张压。[结果]调整了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部门、婚姻、工作年限、加班、锻炼、抽烟、饮酒、体重指数、既往高血压病史、生活压力相关因素后,女性随着回报的减少,收缩压、舒张压呈上升趋势;与高回报组相比,低回报组的收缩压高出3.27mmHg(P<0.05),舒张压高出3.19mmHg(P<0.05)。随着内在付出/回报比值的增加,收缩压、舒张压均呈上升趋势,与低内在付出/回报组相比,高内在付出/回报组的收缩压高出4.23mmHg(P<0.01),舒张压高出4.49mmHg(P<0.01)。男性此差异不显著。[结论]高校教职工的职业紧张与血压有关联,特别是女性在工作中内在付出-回报失衡与血压升高的关联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20.
We conducted this study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ift work duration and the metabolic risk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ong shift workers. The study population consisted of 226 female hospital nurses and 134 male workers at a firm manufacturing diapers and feminine hygiene materials, whose mean ages were 28.5 yr for the nurses and 29.1 yr for the male workers. The fasting blood sugar level, serum cholesterol, blood pressure, height and weight, waist and hip circumferences (only for the nurses), and numbers of walks during work (as a measure of physical activity) were measured. Using the Karasek's job contents questionnaire, job stress was assess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years of work, shift work duration, past medical and behavioral history, including smoking, was obtained by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With definitions of hypertension as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 or =160 or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 or =90 mmHg occurring at least once, hypercholesterolemia as serum total cholesterol > or =240 mg/dl, obesity as body mass index (BMI) > or =25 kg/m(2) and as waist to hip ratio (WHR) > or =0.85, we examined the prevalences of metabolic risk factors among subjects. Regression analyses to show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hift work duration and metabolic risk factors were performed using simple and multivariate models stratified by age, and adjusted for smoking, drinking, job strain and physical activity. Duration of shift work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SBP or cholesterol level among male workers aged 30 or more. Among female nurses, it was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DBP (in those who were below 30 yr old) and cholesterol (in those who were aged 30 or more). BMI was non-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duration of shift work in both male workers and female nurses who were 30 yr old or more. WHR in female nurses increased slightly according to increasing duration of shift work. Fasting blood sugar was not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duration of shift work in either sex regardless of age-group. These results suggest an association between shift work duration and the metabolic risk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