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间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间发生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6例,在透析过程中通过定点观察和临床听诊发现心律失常事件,记录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时间及临床症状,同时行血液生化检验和心电图检查,确定心律失常的类型.结果 86例患者共血液透析19 750例次,出现心律失常1 935例次,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9.8%,以室性早搏最为多见.心律失常多发生于上透析机后2~5 h,与患者的年龄、超滤脱水量、电解质紊乱相关,尤以血钾紊乱密切相关.结论 血液透析中发生心律失常原因为多方面的因素,以室性早搏最为多见.临床上若能积极纠正诱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透析期间的心律失常是可以预防和纠正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3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总结分析透析期间心律失常的类型及相关因素.结果 32例患者行血液透析3865例次,共发生心律失常398例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0.3%,以室性期前收缩最为多见,心律失常多发生于透析开始后3~4 h,与超滤量、心肌缺血、贫血、电解质紊乱有关.结论 血透中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若能针对病因防治,可减少透析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期间发生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6例,在透析过程中通过定点观察和临床听诊发现心律失常事件,记录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时间及临床症状.同时行血液生化检验和心电图检查,确定心律失常的类型。结果86例患者共血液透析19750例次,出现心律失常1935例次,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9.8%,以室性早搏最为多见。心律失常多发生于上透析机后2~5h,与患者的年龄、超滤脱水量、电解质紊乱相关。尤以血钾紊乱密切相关。结论血液透析中发生心律失常原因为多方面的因素,以室性早搏最为多见。临床上若能积极纠正诱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透析期间的心律失常是可以预防和纠正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的临床症状,并进行相应的护理,以降低其发生概率。方法以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232例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急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32例研究对象共进行了2400次血液透析,其中有726次发生急性并发症,发生率为30.25%,并且失衡综合症、恶心呕吐、凝血出血、心律失常、肌肉痉挛、高血压、低血压发生的概率依次增高。结论发生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的概率较高,需要针对性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来有效降低其发生率,以此来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的临床症状,并进行相应的护理,以降低其发生概率。方法以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232例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急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32例研究对象共进行了2400次血液透析,其中有726次发生急性并发症,发生率为30.25%,并且失衡综合症、恶心呕吐、凝血出血、心律失常、肌肉痉挛、高血压、低血压发生的概率依次增高。结论发生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的概率较高,需要针对性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来有效降低其发生率,以此来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6.
余丹志 《中国保健营养》2012,(16):3208-3209
目的探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原因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共行血液透析21929次,其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42例老年患者共发生296例次并发症,并发症的次序依次为:低血压126例次(占42.57%)、高血压56例次(占18.92%)、低血糖52例次(占17.57%)、心律失常34例次(占11.49%)、心力衰竭19例次(占6.42%)、消化道出血9例次(3.04%)。结论做好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分析并及时治疗对保证透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静 《时尚育儿》2016,(2):148-148
探究血液透析中预防与护理低血压的措施。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3月~2016年3月间收治的60例血液透析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低血压发生情况,总结预防与护理低血压的措施。结果:本研究中60例患者的低血压总发生次数为95次。58次发生于年龄大于65岁者,发生率为61.05%;37次发生于年龄不足65岁者,发生率为38.95%。透析前曾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发生率为60.00%(57/95),未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发生率为40.00%(38/95)。此两组发生率相比,均为P<0.05,前者显著高于后者。结论:低血压现象主要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人,且与透析前服用降压药物有明显关系。医护人员可针对此结果为患者实施预防与护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过程中心律失常的特点并评价相应综合治疗措施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657例次透析中心律失常的特点和产生原因,根据病因给予相应的综合处理措施并观察疗效。结果本组病例血液透析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比例为12.6%,其中以心房纤颤、频发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最为常见,经采取综合处理措施后,终止心律失常的成功率为91.5%。结论心律失常是血液透析中的常见并发症,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的防治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发生相关性低血压的预防措施。方法掌握相关性低血压的先兆,根据老年人、危重、急诊或首次透析,长期血压偏低及不稳定者进行预防,特别是老年人在透析中病情变化较年轻人迅速,随时有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可提高钠离子浓度,减少超滤脱水,改变透析模式等方法。要掌握其低血压发生规律,医护人员就要做到心中有数,即做好低血压的应急准备及其它指导工作。结果血透病人2883例次,其中发生相关性低血压92例次(占3.2%),经处理,90例次(97.8%)可继续血透,2例次(占2.2%)持续低血压,需结束透析。结论血液透析相关低血压的发生关键是在于预防。  相似文献   

10.
杨立芸 《中国保健营养》2012,(16):3269-3270
目的本文将探讨肝肾综合征患者血液透析时正确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血液透析效果,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方法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血液透析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如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血液透析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肝肾综合征血液透析患者经过上述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后,其并发症总发生人数为2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1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人数6例,并发症总发生率33.33%,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肾综合征血液透析患者应给予临床护理与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相结合的全面护理措施,从而使患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狂犬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49例狂犬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分布、发生时间、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该49例不良反应中好发年龄为1~10岁小儿及60岁以上老人,分别占16例(32.7%)、11例(22.4%),接种第1针后发生20例(40.8%),以局部反应最多,占24例(49.0%)。所有病例经采取适当的护理对策,均安全度过用药期,47例完成全程接种,无一例因免疫失败发生狂犬病。结论接种狂犬疫苗可预防狂犬病但也会发生不良反应,密切监测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对策,对于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全程接种率和免疫效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临床路径模式在股骨近端骨折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繁荣 《职业与健康》2010,26(12):1436-1438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模式在老年人股骨近端骨折围术期护理中的重要性及地位。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1月将内蒙古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240例股骨近端骨折并行手术治疗患者分为观察组(临床路径方式)120例与对照组(传统护理方式)120例。对术前1天、术后1、2和3周髋关节进行功能评分(Harris评分)、住院期间护理工作满意度、术后发生手术并发症例数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病例手术治疗后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术后发生手术并发症例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路径护理模式的建立及实施对股骨近端骨折手术后患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玉  唐其柱 《职业与健康》2010,26(13):1548-1550
目的观察分析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twenty-four-hour ambulatory electrocardionraphic monitoring也称Holter)改变。方法 49例确诊为DCM患者,行Holter监测,分析这些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发生的改变。结果所有患者Holter均有异常改变,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共47例(95.92%);房性心律失常次之,共38例(77.55%);ST-T改变14例(28.67%),传导阻滞13例(26.53%)等。且心功能越差,复合性心律失常越多见,左房内径(leftatrialdiameter,LAD)越大,复合性房性心律失常越多见,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end diastolicdimen-sion,LVED)越大,复合性室性心律失常越多见。结论 DCM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表现多种多样,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多样、易变。DCM患者早期进行心电图及Holter检测对早期发现心律失常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重症肺炎并发肝功能损害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第八五医院院2006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48例社区获得性老年人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老年人重症肺炎患者中,20例(41.7%)出现肝功能损害,治愈及好转者为45.0%;而28例不伴有肝功能损害的重症肺炎,治愈及好转者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损害组的酸中毒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肝功能损害组(35.0%vs7.1%,P0.05)。结论老年人重症肺炎常并发肝功能损害,需要临床医生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ALB)浓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再住院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了2006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确诊为CKD 5期且开始MHD治疗的两次或两次以上入院的患者45例,并选取同期未再住院的MHD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进入血透时的年龄、性别、终末期肾衰(ESRD)的病因、开始血透时ALB浓度,发生再住院时的时间、原因以及再入院的ALB浓度. [结果]MHD发生再住院的患者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26~83岁,平均年龄(60±14.6)岁;对照组45例,男26,女19例,年龄24~79岁,平均(59±15.8)岁.再入院时的原因依次为:心功能不全呼吸道感染重建血管通路脑血管病低血压心率失常-心动过缓消化道出血.开始血透时再住院组ALB浓度为(31.76±2.58) g/L,对照组为(33.58±1.68) 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76,P<0.05);再住院时再住院组ALB浓度为(30.68±3.84) g/L,对照组为(37.56±4.16) 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522,P<0.05). [结论]低浓度的ALB值与MHD患者再住院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一旦诊断ESRD,尽早开始行血液透析治疗,会减轻营养不良,降低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老年维持性血透患者生活方式及并发症发生的改善作用。方法对72例老年维持性血透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比较教育前后生活方式、低蛋白血症改善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健康教育后患者的生活方式显著改善,并发症发生明显减少,心衰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对老年维持性血透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王静  黎小慧  任荣  杨晓燕  罗红 《职业与健康》2010,26(10):1200-1200,F0003
目的评价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对预防老年肿瘤患者便秘的效果。方法将73例老年肿瘤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便秘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而实验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比较两组患者发生便秘程度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便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27.59,P0.05);实验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χ2=9.58,P0.05)。结论实验健康教育路径,对预防老年肿瘤患者便秘是可行、有效的;且能提高肿瘤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住院尘肺病患者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方法以2007—2013年2 000例住院尘肺病患者为调查对象,通过心理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并据此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结果焦虑恐惧是患者主要心理障碍。患者入院时焦虑恐惧、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的发生率分别为60.45%、38.70%和10.55%,随着治疗的不断推进,患者以上3种不适心理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分别为6.10%、2.55%和1.15%。青、中年和老年患者在不同治疗阶段,不适心理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要在不同治疗阶段根据不同年龄段患者进行针对性地护理,以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高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栓塞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子春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3151-3152,3154
[目的]探讨分析高龄患者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对11例高龄患者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DVT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予积极有效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康复训练、保护下肢静脉等,术后需严密观察病情、指导并帮助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结果]高龄患者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性退变、外伤与手术导致静脉内膜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的高凝状态等是影响高龄患者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高龄患者下肢骨折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护理人员术后加强对患者的严密观察与护理,积极有效地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术后心脏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2007年5月~2010年5月368例70岁以上老年人实行外科腹部手术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发生心脏并发症13例,发生率为3.5%,其中急性左心衰4例,心肌梗死2例,心律失常7例,所有并发症均发生在术后24~72 h内,13例患者除1例发生心肌梗死死亡,2例发生急性左心衰死亡外,其余经积极治疗护理后治愈或好转出院.结论 高龄、基础疾病的存在、术后活动少、感染、便秘均为并发症的原因,根据并发症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及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