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刘蓉  周东  马银燕 《四川医学》2009,30(11):1713-1715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AEDs)引起重型药疹(SDE)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和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1999年12月~2005年11月收治住院的药疹患者1265例,筛选出由抗癫痫药物(AEDs)引起重型药疹(SDE)患者33例临床资料。结果33例重型药疹(SDE)患者致敏药物为卡马西平(CBZ)占63.64%;重症多形性红斑(SEM)发生率为69.7%;并发药物性肝损害为63.64%。结论引起重型药疹的抗癫痫药物(AEDs)以卡马西平(CBZ)最常见,且以重症多形性红斑(SEM)发生率最高;并发药物性肝损害最常见。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能迅速控制病情,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0):107-109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7月收治的60例抗结核药物使用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入组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抗结核药物后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情况。结果 不同性别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情况男性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8.82%(3/34),女性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11.54%(3/26)。男女性别间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情况中,60岁以下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5.56%(2/36),60岁或以上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16.67%(4/24)。不同年龄段间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下年龄患者ALT、AST、T-BIL、γ-GT、ALB等指标优于60岁或以上年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较高,老年人高发,密切定期检测早期诊断和治疗药物性肝损害,防止肝功能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汕头市第三人民医院收集958例确诊的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包括初治患者726例,复治患者232例,对其中的92例抗肺结核药物治疗所致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女性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3.10%(54/412)高于男性为6.95%(38/5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2,P=0.001);92例中61例(66.30%)为肝炎型肝损害;15例(16.30%)为肝内胆汁淤滞型肝损害;16例(17.40%)为混合型肝损害;其中2例(2.16%)亦判定为过敏性药物性肝损害。异烟肼和利福平所致肝损害多出现于用药8周内;吡嗪酰胺所致肝损害多出现于用药8~12周内。乙胺丁醇一般与其他一线抗结核药物联合用药,所致肝损害多出现于用药12周后。结论女性中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高,认识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临床类型和致病因素,可减少和避免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96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37.5%),其次为中药(26.1%);临床以急性肝炎最常见(83.3%),其中4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2%);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其次为黄疸,临床治愈54例(67.5%),好转23例(28.8%),死亡3例(3.75%)、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6%,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有关应用抗结核药物后出现肝损害的报道日渐增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药物性肝损害又称药源性肝病,是指用药过程中肝脏因受药物的直接或间接作用而发生的功能和结构的损害.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所有药物不良反应中,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占3%-9%.其中最常见的是应用抗结核药物后出现的肝损害.   ……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引起小儿药疹的药疹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 分析98例药疹患儿的临床特点、药疹类型及药物的种类.结果 药疹类型以麻疹型荨麻疹型为主(66.3%).致敏药物以抗生素为主,占71.4%解热镇痛药占9.2%.抗癫痫药占7.1%.轻型药疹86例,重型药疹12例.结论 引起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的排序已发生了变化,抗生素(阿莫西林类其次头孢菌素类)已成为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120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以引起临床医生对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视,从而避免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同时为诊断和治疗积累经验,避免漏诊和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8年我院收治的12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120例患者中,中老年72例(60%)、青少年48例(40%),男性46例(38.3%)、女性74例(61.7%);肝损害发生于用药后1周内3例(2.5%),1~3周内39例(32.5%),超过3周78例(65%)。②中药所致肝损害70例(58.3%),西药所致肝损害50例(41.7%);两次用同一药物发病有15例,3次用药发病有3例;原发病中较常见的有结核病35例(29.2%)、皮肤病28例(23.3%)、代谢性疾病15例(12.5%)、精神病12例(10%)、抗癌药9例(7.5%)、解热镇痛药7例(5.8%)、骨关节疾病5例(4.2%)、其他9例(7.5%)。③12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生化检查与病毒性肝炎相似,62例曾被误诊为病毒性肝炎;经过常规保肝药物治疗,痊愈者72例、好转者41例、未愈者4例、死亡3例。结论:治疗结核病的药物引起肝损害的最多,临床医生在应用对肝有损害的药物时应注意监测肝功;本组病例的肝损害多发生于用药3周后,可能与本病起病隐匿、发现较晚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非甾体类抗炎药致药物性肝病的认识,以正确使用该类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由对乙酰氨基酚所致的药物性急性肝损害患者70例临床资料。结果:7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无基础肝脏疾病患者17例(24.28%),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25例(35.71%)中,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例丙肝患者,饮酒后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患者患者9例(12.86%);在服用其他药物如抗结核药、抗真菌药过程中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及联合使用两种以上的非甾体类抗炎药19例(27.14%)。结论:对乙酰氨基酚等一类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导致药物性肝病应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药物肝损害的认识,以便对该病及早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5年7月至2009年2月到我社区站的52例肝损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涉及的药物进行总结.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很多,以中药为主27例(占52%),西药25例(占48%),其中抗生素10例(占19%),降脂药7例(14占%),解热镇痛及激素占8例(15%).临床分型:肝细胞型33例(63.4%),胆汁淤积型8例(15.4%),混合型11例(21.2%).临床治愈例45例(86%),好转5例(10%),未愈2例(4%),无死亡.结论:多种药物均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中药有上升趋势,以肝细胞型为主,多预后良好,应高度重视药物性肝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减少其发病率。方法对55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中药为最多(27.2%),其次为抗结核药(16.3%);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痛(84%),其次为黄疸(58.7%);肝功能受损以ALT、AST、ALP、r-GGT、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39例(70.9%),好转13例(23.6%),恶化自动出院2例(3.63%)。死亡1例(1.81%)。结论临床上慎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用药期间严密观察,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及时停用肝损害的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药物性肝损害10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发病规律、诊断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0-01~2006-12本院的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生素(包括抗结核药物)为最多,占30.84%,其次为中药(18.69%),解热镇痛类药物(7.48%),抗肿瘤药物(5.61%);临床类型为肝细胞型多见,占57.95%,胆汁淤积型占23.36%,混合型占18.69%;主要临床表现有纳差、乏力、黄疸、恶心、呕吐等;多数病人预后较好(89.72%)。结论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严格把握用药指征,注意监测肝功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诱发急性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及提高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急性药物性肝炎,对其病因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导致急性药物性肝炎药物以抗结核药物最常见,占29.4%(20/68);其次,中药占25.0%(17/68);然后,抗生素类药物占14.7%(10/68)。临床类型中肝细胞损伤型占30.9%(21/68)、胆汁淤滞型占52.9%(36/68)、混合型占16.2%(11/68)。结论:急性药物性肝炎可由多种药物引起,早期及时停用损肝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抗结核同时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6年9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4例,按照肺部结核病灶情况、肝功能损害程度和乙肝病毒定量指标,以同等病情匹配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7例,应用异烟肼、利福喷汀、吡嗪酰胺、链霉素或乙胺丁醇及常规保肝药物,同时给予阿德福韦酯10mg口服,每日1次,疗程8个月。对照组47例应用与治疗组同样的抗结核及保肝药物,治疗8个月。评价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HBVDNA水平、痰菌转阴及肺部病灶吸收情况,采用U和x。检验对数据做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肝损伤加重者3例(占6.4%),对照组18例(占47.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出现率、HBVDNA转阴率、HBVDNA下降率、痰菌转阴率及肺部病灶吸收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分别为6.4%与47.3%、51.1%与0.0%、48.9%与2.6%、87.2%与39.5%及95.7%与50.0%(P〈0.05)。治疗前后两组肾功能检测均正常,治疗过程中或治疗结束时未发现HBV变异耐药病例。未发现使用阿德福韦酯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阿德福韦酯可以减少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发病规律、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对179例因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引起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以各类中药为主,占44.2%,其次为抗生素,共占24.6%;其中抗结核药物占13.4%;潜伏期大多数为1~8周(64.8%),但不少病例(26.8%)用药至发现肝损伤时间〉12周.临床类型主要为胆汁淤积型(57.5%),重型肝炎少见;主要表现有乏力(54.8%)、纳差(61.5%)、黄疸(65.4%).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病因中以中药为主,临床分型主要为胆汁淤积型,详细询问用药史和用药过程中监测肝功能是诊断的关键.应积极建立我国药物性肝病的数据库.  相似文献   

15.
68例药物性肝损害病因和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尚进  陈瑶 《四川医学》2010,31(12):1810-1812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及早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减少各种严重药物性肝损伤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2~2009年间68例药物性损伤住院患者进行病因及临床特点(基础疾病史、服药史、临床表现、血常规、肝功能,观察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结果解热镇痛抗炎药物引起药物性肝病占据较大的比例,占统计患者的51.24%。主要表现为乏力、上腹部不适和恶心,皮肤巩膜的黄染、皮疹、肝肿大,有50%的患者无任何自觉临床症状。以肝细胞损伤为主42例(61.76%)。实验室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以ALT为主,表现为100%,其次为GGT检查异常61例(89.71%)。结论药物性肝病关键在于预防,应用相关药物治疗期间应注意监测药物的各种毒副作用,患者一旦出现临床的症状和(或)体征以及肝功能异常,应立即停止药物治疗;酌情适当给予应用护肝药物、支持疗法等,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60例药物性肝病临床特点,以利临床医生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避免延误诊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60例药物性肝病住院病人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以及治疗转归作出综合分析。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以抗生素、抗肿瘤药物为主。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检查与病毒性肝炎无明显差异,但合并有慢性肝炎的病人其病情较重。结论①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以抗生素、抗肿瘤药多见,但中草药也不容忽视。②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为黄疸与转氨酶升高,与普通病毒性肝炎无明显特异性。经保肝、降酶、退黄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但也可引起重症肝炎而死亡。③临床医师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7.
陈勇  李德梅 《中外医疗》2013,(25):32-33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对其发病原因、临床特点、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该组研究中导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药物以中草药最常见(11/30),占36.7%。结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可由多种药物引起,其中中草药导致者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18.
王丽君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6):1068-1069,1071
目的:分析61例药物性肝衰竭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以提高对药物性肝衰竭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61例药物性肝衰竭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引起肝衰竭的前3名的药物主要是中药(16例,26.2%)和抗结核药(13例,21.3%),抗肿瘤药(6例,9.8%);肝衰竭类型以急性(28例,45.9%)、亚急性(25例,41%)为主;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是腹水、肝性脑病和腹腔感染,而病死率最高的前2位并发症分别为腹水、肝肾综合征,腹腔感染和消化道出血并列第3位;总治愈好转率为26.2%;实验室指标分析表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γ-GG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胆碱酯酶(CHE)在好转组与无效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性肝衰竭的致病药物主要是中药和抗结核药,其治愈好转率低下,预后不良,用药过程中应予以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预后、药物种类、临床分型及发病时间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导致药物性肝炎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主,其次为中药;肝细胞损害性肝炎者有15例,胆汁淤滞型有9例,混合型有14例;15例患者发病时间为14~21 d,12例患者在22~28 d之间发病,11例患者的发病时间为28 d以上;32例患者预后良好,6例发生重型肝炎,除1例死亡外,均痊愈出院。结论:抗结核药和中药是引起药物性肝炎的主要药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可疑药物及药物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取35例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回顾性收集并分析其临床资料,寻找可疑药物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①35例DHS关联性评价结果中,6例(17.14%)肯定(≥9分),19例(54.29%)很可能(5~8分),10例(28.57%)可能(4分).大部分DHS与可疑药物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可疑药物有别嘌呤片(21例,60.00%),抗癫痫药(6例,17.14%),抗结核药(5例,14.29%),非甾体抗炎药(4例,11.43%);病情转归方面,91.43%(32/35)的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病情均显著改善并出院,8.57%(3/35)的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大部分DHS以发热或皮疹为首发症状,其次会伴有DHS的典型临床表现,如口腔、黏膜、生殖器损害、肝肾功能损害、淋巴结肿大、肺炎等.②DHS累及最多的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30.60%),其次是口眼系统(18.03%)、消化系统(13.66%)及神经系统(13.66%),血液、免疫、泌尿及呼吸系统较少累及.结论:当患者表现出高热、皮疹及内脏损害时,经普通抗感染治疗无效、且具有别嘌呤片、抗结核药、抗癫痫药等用药史,需高度警惕DH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