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血小板活化及纤溶状态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测定27例AMI患及正常组对照血浆GMP-140、T-PA:A、PAI:A、D-D。结果:AMI患血浆GMP-140、PAI: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t-PA:A含量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恢复期血浆GMP-140低急性期(P<0.05)。D-D在急性期内(≤2天)无显增高,恢复期高于急性期及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AMI患血小板活性增高而纤溶性降低,要积极施行抗血小板治疗和早期溶栓治疗,并重视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减少血管内皮细胞损害,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戴波  刘泽  黄纪昌  王鲁妮 《广东医学》2002,23(5):531-532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对老年原发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程度及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42例,口服依那普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LA),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后壁厚度(PWT)及左心室射血分数(EF)和临床心功能分级的变化,结果:治疗后LA,IVST,LVEDd,PWT的内径较治疗前分别降低23.2%,15.6%,15.5%和17.2%(P<0.05),超声EF及核素EF则分别增加26.9%,27.8%(P<0.05),临床心功能分级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口服依为利不仅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程度有逆转作用,而且对心功能不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比较20例接受康复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和对照组20例患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定室射血分数、Holter中LownⅢ级以上室性心常及ST段压低时限,心室晚电位阳性及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住院期死亡等的构成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无显性(P>0.05);康复组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和平均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P<0.05),康复组出院时达到生活自理18例,对照组9例,差异显(P<0.05)。结论:无合并症AMI患实行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进康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胡仁欣  李新华 《华夏医学》2002,15(2):149-151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延迟经皮冠状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对心肌灌注及左心室功能的延期疗效,方法:初次AMI患者56例分为PTCA及支架植入组(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26),治疗组在AMI后15-30d行延迟PTCA治疗,治疗组术前1-3天,对照组AMI后第15-30天行第1次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及心脏超声检查,该检查后1月,6月各复查1次,结果:治疗组术后1月,6月梗死区域的缺血程度均较术前有明显好转(P<0.01),术后差别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第2,3,次检查均较第1次有明显好转(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1月,6月后治疗组在射血分数,左室扩大和室壁运动异常积分同对照组相比,改善明显(P<0.01),在室壁瘤发生上,并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表明AMI患者梗死后梗死区域内尚有存活心肌,延迟PTCA及支架植入能使梗死区内更多的心肌存活。AMI发病后积极进行延迟PTCA及支架植入治疗,对改善左室功能和心肌供血和近期预后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和预后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伍广伟  林英忠  徐广马  袁军 《广西医学》2002,24(8):1143-114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发生心房纤颤(AF)的临床和预后的意义。方法:分析4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并发心房纤颤35例,根据房颤发生时间分为AF1组(于AMI后24小时内发生16例)和AF2组(于AMI后24小时后发生19例);合并窦性心律411例。回顾性分析三组临床特征及住院病死率。结果:窦性心律组患年龄明显小于AF1组(P<0.05)和AF2组(P<0.05);AF1组患下壁心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成AF2组;AF2组前壁心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F1组;35例并发AF住院病死率、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结论:AMI并发AF患住院病死率高于窦性心律,AMI患AF发作时间对评价心脏状态是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β-受体阻滞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结构及心功能影响。方法:62例患者均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第1月末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测量左心房(LA)、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左心室舒张木期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比(PFVE/PFVA),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组的LA、LV值较对照组小,PFVE/PFVA值较对照组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对减轻AMI患者心脏重构及改善心脏舒张功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救治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118例,并将其分为三组,A组38例,由家属送诊,未经任何院前急救措施,B组40例,救护人员先救治后转运,C组40例,救护人员先转运后救治,比较组间患者救治效果与预后情况。结果:经不同方式的院前急救处理后,先救治后转运患者的存活率与救治有效率增高达92.5%、85%,显著高于A、C组(71.05%、80%与50%、72.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C组明显高于A组(均P<0.05);B、C组患者救治时间显著少于A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经院前急救后,B、C组患者心率、呼吸改善情况及院前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优于A组(均P<0.05),而血压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院前急救中,采取先救治后转运的方式可明显提高患者存活率与救治有效率,缩短救治时间、改善心率、呼吸的生命体征情况与院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内皮素(ET-1)、P-选择素、肌钙蛋白I(CTn1)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中的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ET-1,流式细胞术测定P-选择素,Access化学发光测CTn1,共检测23例AMI患、21例UA患及28例健康对照。结果:AMI组的ET-1、P-选择素、CTn1值均显高于对照组(P<0.05-0.005);UA组的ET-1、P-选择素显高于对照组(P<0.05);UA组的CTn1与对照组差异无显性(P>0.05);UA组的P-选择素、CTn1显低于AMI组(P<0.05)。多元回归分析发现P-选择与CTn1相关,相关系数r=0.404,P<0.01。结论:ET-1、P-选择素是检测血栓前状态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将69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进行PCI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24 h、治疗后24 h及48 h血浆NT-proBNP水平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浆 NT-proBN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NT-proBNP水平均随治疗时间而呈下降趋势(P<0.05)。两组LVESD、LVEDD、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ESD、LVEDD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下降(P<0.05),LVEF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上升(P<0.05)。结论急诊PCI可显著降低AMI患者血浆NT-proBNP含量,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0.
李启荣 《广西医学》2002,24(8):1186-1188
目的:观察早期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32例AMI患采用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与55例AMI患的常规治疗对照,观察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情况。结果:尿激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59.37%和14.55%(P<0.05),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结论:早期尿激酶静脉治疗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疗效。  相似文献   

11.
韦华清  兰枝东 《广西医学》2013,(9):1216-12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左心室血栓(LVT)与血小板参数的关系。方法 AMI并发LVT患者45例(A组)、AMI未并发LVT患者49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1h、7d、14d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94例AMI患者MPV与PLT、PDW与PLT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PDW与MPV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5)。A组PLT、PDW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MPV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AMI者左心室血栓形成可能与MPV等增大相关,监测MPV等变化,为抗栓治疗等提供参考,有助于降低心室血栓和栓塞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174例AMI静脉溶栓治疗患,根据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分别进行统计。结果:发病6小时前后血管再通率(75.5%对7.1%),病死率(3.6%对14.7%),差异有显性意义(P<0.05)。年龄血管再通率无影响(P>0.05);而65岁后较65岁前病率增加(P<0.05)。结论:AMI发病6h内,65岁以下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13.
刘少奎  初南  刘莹  应晓扬 《现代医学》2002,30(3):148-150
目的:探讨糖尿病(DM)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糖尿病对梗死前心绞痛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137例AMI患者分成4组,I组:DM伴AMI患者有梗死前心绞痛(14例);Ⅱ组:DM伴AMI患者无梗死前心绞痛(18例);Ⅲ组:不伴DM的AMI患者有梗死前心绞痛(43例);Ⅳ组:不伴DM的AMI患者无梗死前心绞痛(62例)。比较各组患者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CK-MB)峰值、射血分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Ⅲ组CK-MB峰值明显低于I、Ⅱ和Ⅳ组(均为P<0.05),I、Ⅱ和Ⅳ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Ⅲ组身血分数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I、Ⅱ和Ⅳ组(均为P<0.05)。Ⅲ组组无心源性休克发生,发生率显著低于I、Ⅱ和Ⅳ组(均为P<0.05)。Ⅲ组病死率最低,明显低于I、Ⅱ和Ⅳ组(均为P<0.05);I、Ⅱ和Ⅳ组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不伴DM的AMI患者心肌有保护作用,但DM伴AMI患者梗死前心绞痛的心肌保护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94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根据心梗前24小时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组和对照组,分别观察心肌酶峰值、严重并发症及心功能状况。结果:心肌缺血预适应组心肌酶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性(P<0.05);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左室射血分数及梗死区室壁运动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短期内心绞痛发作作为缺血预适应能减少心肌梗死范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左室功能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1)目的:研究尼莫地平对糖尿病脑卒中患高血压的治疗作用。(2)方法:动态观察尼莫地平和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脑卒中患血压变化,临床症状改善(积分)情况。(3)结果:与依那普利相比,尼莫地平降低血压,尤其是舒张压作用显(P<0.025);降低收缩压,依普利作用显(P<0.01),两组临床症状改善差异不显(P>0.05)。(4)结论:尼莫地平适用于舒张压偏高的脑卒中患降压治疗;对并发糖尿病的脑卒中患控制血压,应首选依那普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对老年无症状性心力衰竭(silent heart tailur,SHF)的心功能改善作用。方法:未经治疗的SHF老年患者9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口服依那普利)及对照组45例(服用安慰剂),治疗1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NYHA)分级评估情况和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测量结果。结果:治疗组46例(100%)治疗后仍然维持心功能I级,对照组45例(80%)维持心功能I级(P〈0.05)。治疗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治疗后提高(P〈0.05),而对照组下降(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治疗组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上升(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依那普利早期干预SHF。可显著改善心功能,延缓老年患者心衰进展,降低住院率。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探讨左心辅助对心脏功能的影响。②方法:实验用成年健康要种犬10只,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建立急性左心衰模型,利用气动泵经左心房至升主动脉对心衰犬进行左心辅助,以放射免疫学方法测定心衰前、后及应用左心辅助后各时相心脏局部肾素(RA)活性、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变化。③结果:两组比较,急性左心衰后心脏局部RA、AngⅡ水平明显增高(P<0.05);左心辅助可显降低左心局部RA、AngⅡ水平(P<0.05)。辅助循环初期右心局部RA、AngⅡ水平明显降低(P<0.05),降低辅助时间的延长,右心局部AngⅡ、RA水平反又增高,与心衰前相比,差异显性(P<0.05)。④结论:左心辅助可改善工心功能并对心功能有损害。  相似文献   

18.
叶健烽  李毓仁  熊斌 《广东医学》2003,24(4):416-4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脂代谢紊乱特点。方法:对56例2型糖尿病合并AMI患者的血脂与非合并糖尿病的AMI患者及单纯糖尿病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AMI患者较非合并糖尿病的AMI患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水平均升高(P均>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水平均降低(P均<0.05),而总胆固醇(TC)无变化(P>0.05)。2型糖尿病合并AMI患者单纯糖尿病患者LDL-C、apoB及血糖水平升高(P<0.05),余指标无变化(P均>0.05),结论:LDL-C及apoB水平升高,HDL-C及apoA1水平降低,是糖尿病合并AMI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常桂兰 《广西医学》2002,24(6):818-819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前24小时内的缺血预适应(IP)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4例急性Q波心肌梗死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心肌梗死前有无典型的心绞痛发作分为两组,IP组32例,发病前24小时内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无IP组62例,发病前24小时内无典型的心绞痛发作。结果:IP组心肌梗死面积、心肌酶峰值、严重心衰及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显低于无IP组(P<0.05或P<0.01)。结论:AMI前24小时内的IP现象可以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肌梗死的近期预后,降低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肌钙蛋白T(TnT)反映心,肌损伤的高敏感性及其对心肌再灌注的判断价值。方法:对87例发病6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患的心肌酶CK,CK-MB及心肌TnT进行监测,其中TnT测定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结果:1.CK,CK-MB及TnT开始升高的时间无显差异(P>0.05),2.初始升高的相对浓度TnT明显高于CK(P<0.01)及CK-MB(P<0.001);、3.溶栓4h内TnT及CK-MB上升速度再通组明显大于未通组(前P<0.001,后P<0.01),且TnT与CK-MB上升速度有显差异(再通组P<0.001,未通组P<0.05),结论:TnT为反映心肌损伤的高敏感血清标志物,溶栓4h内TnT及CK-MB上升速度可作为临床判断溶栓疗效的参考指标,且TnT优于CK-M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