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IVF)失败患者后续性治疗时行部分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half-ICSI)以及 ICSI 治疗的结局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中心进行辅助生殖技术,选取前次 IVF受精失败(包括完全受精失败和受精低下即受精率为 0 和低于 25%),在随后周期中行 half- ICSI 治疗的 8 个周期作为研究组(后续性 half-ICSI组),同时因前次 IVF 受精失败在随后治疗周期采取全部卵行 ICSI 方法受精的16个周期(后续性 ICSI 组)的治疗结局作为对照组.结果 后续性 half-ICSI 组总的受精率显著低于后续性 ICSI 组(51.79% vs 67.81%,P<0.01),后续性half-ICSI 组卵裂率、优胚率、植入率、妊娠率、流产率与后续性 ICSI 组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率两组分别为 50%、25.0%,流产率分别为0、6.2%.后续 half-ICSI 组中 IVF 受精率显著低于 ICSI 的受精率(29.82% vs 74.55%)(P<0.001).结论 IVF 受精失败将影响后续性 IVF 治疗的受精率,但是 IVF受精失败并不是 ICSI 治疗的绝对指征,考虑到安全性,half-ICSI 治疗优于ICSI 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IVF)失败患者后续性治疗时行部分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half-ICSI)以及ICSI治疗的结局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l2月在我中心进行辅助生殖技术,选取前次IVF受精失败(包括完全受精失败和受精低下,即受精率为0和低于25%),在随后周期中行Half-ICSI治疗的8个周期作为研究组,简称后续性half-ICSI组,同时因前次IVF受精失败在随后治疗周期采取全部卵行ICSI方法受精的16个周期(后续性ICSI组)的治疗结局作为对照组。 结果: 后续性half-ICSI组总的受精率显著低于后续性ICSI组(51.79% vs 67.81%,P<0.01),后续性half-ICSI组卵裂率,优胚率,植入率,妊娠率,流产率与后续性ICSI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妊娠率两组分别为50%,25.0%,流产率分别为0,6.2%。后续Half-ICSI组中IVF受精率显著低于ICSI的受精率(29.82% vs 74.55%) (P<0.001)。结论: IVF受精失败将影响后续性IVF治疗的受精率,但是IVF受精失败并不是ICSI治疗的绝对指征,考虑到安全性,Half-ICSI治疗优于ICSI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可疑体外受精(IVF)受精失败的患者在体外助孕治疗周期中如何选择合理的受精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接受体外助孕的符合指征107对夫妇,采用常规超排卵方案,每周期获得的卵子随机分半,分别进行常规IVF与ICSI(half-ICSI)治疗。结果 half-ICSI中ICSI受精率(88.3%)明显高于IVF受精率(52.1%)(P<0.01),IVF完全受精失败率(24.3%)及受精低下率(6.5%)明显高于ICSI完全受精失败率(0%)及受精低下率(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F组Ⅰ级优胚率显著低于ICSI组(P<0.05);IVF和ICSI组的卵裂率、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可疑IVF受精失败的患者,在患者充分知情同意下,选择half-ICSI是必要的,可提高受精率,获得足够的优质胚胎,增加妊娠机会;对常规IVF与ICSI均受精的周期,可选择移植常规IVF胚胎,减少子代遗传和先天缺陷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继发不孕患者行部分卵子单精子卵泡浆内显微注射(half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half-ICSI)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继发不孕患者行部分卵子单精子卵泡浆内显微注射共139个周期,按体外授精(IVF)受精率≤50% 和>50%分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受精率、临床妊娠率等情况;分析IVF受精失败12周期的相关情况.结果 IVF受精率≤50%组的女方年龄较大,男方因素比例高,ICSI受精率低,获卵数及冷冻胚胎均少于受精率>50%组(P<0.05).IVF受精失败的12周期与IVF受精率>50%组比较也得出相似结果.结论 对于继发不孕患者,女方年龄大,男方精液为临界值,若为原发不育者,行half-ICSI可能帮助其减少受精失败的概率.  相似文献   

5.
熊露  林德伟  谢妍  于妍  郭新宇  张金玉 《广东医学》2012,33(14):2074-2076
目的探讨继发不孕患者行部分卵子单精子卵泡浆内显微注射(half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half-ICSI)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继发不孕患者行部分卵子单精子卵泡浆内显微注射共139个周期,按体外授精(IVF)受精率≤50%和>50%分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受精率、临床妊娠率等情况;分析IVF受精失败12周期的相关情况。结果 IVF受精率≤50%组的女方年龄较大,男方因素比例高,ICSI受精率低,获卵数及冷冻胚胎均少于受精率>50%组(P<0.05)。IVF受精失败的12周期与IVF受精率>50%组比较也得出相似结果。结论对于继发不孕患者,女方年龄大,男方精液为临界值,若为原发不育者,行half-ICSI可能帮助其减少受精失败的概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短时体外受精(IVF)或短时IVF联合早期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与部分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half-ICSI)两种授精方式在首次助孕周期对预防IVF受精率低下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初次助孕周期中因存在精卵结合障碍高危因素而接受短时IVF(或短时IVF联合联合早期补救ICSI)或half-ICSI预防IVF受精率低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授精方式分为短时IVF助孕组(A组,n=192)和half-ICSI助孕组(B组,n=85),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受精情况、胚胎发育以及接受新鲜胚胎移植后的妊娠结局.为进一步分析受精情况,筛选A、B两组中IVF受精率低下周期(受精率≤30%)的患者,分别设为A1组(n=20)和B1组(n=9),比较A1、31两组的卵子受精情况.结果 与B组相比,A组不存在过度ICSI(0.0% vs89.8%,x2=479.888,P<0.01).A组正常受精率低于B组(73.3% vs 79.6%,x2=14.780,P<0.01),但两组可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以及接受新鲜胚胎移植后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VF受精率低下周期中,短时IVF联合早期补救ICSI可提高正常受精率(A1组77.9%,B1组49.4%,x2=28.833,P<0.01).结论 相比half-ICSI,短时IVF联合早期补救ICSI可避免过度ICSI、提高IVF受精率低下周期的正常受精率,预防IVF受精率低下更加精确、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分半ⅣF/ICSI(half-ICSI)在有受精失败风险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8月~2010年8月于我科行half-ICSI共36周期,同一周期取得的卵子随机分半,分别进行常规体外受精(IVF)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比较不同受精方式的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质胚胎率,并与同期接受常规IVF的连续312个周期作为对照.结果 Half-ICSI周期中ICSI受精率(81.38%)明显高于IVF受精率(41.28%),IVF完全受精失败率(19.44%)及受精低下率(27.78%)明显高于ICSI完全受精失败率(0)及受精低下率(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F和ICSI的卵裂率及优质胚胎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alf-ICSI周期的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同常规IVF周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存在受精失败风险患者应用half-ICS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受精率,减少取消移植的风险,增加妊娠机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受精失败(包括全卵受精失败和受精率低于30%)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接受IVF-ET治疗的1339个周期。根据受精率情况分为全卵受精失败组(A组)82例,受精障碍组(B组,受精率30%)116例与受精正常组(C组,受精率30%)1 141例进行比较,分析三组的女方年龄、促排卵方案、获卵数、卵子成熟率、不孕原因等情况。结果A、B两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促排卵方案、获卵数、卵子成熟率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不明原因性不孕比率明显高于C组,原发不孕并伴有男方因素患者受精失败危险性明显增高。结论不明原因性不孕、原发不孕并伴有男方精子因素包括少、弱、畸精子症,精子功能缺陷等的患者在行体外受精(IVF)助孕时存在较大受精失败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109个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行部分ICSI受精情况的分析,探讨对于潜在受精障碍患者合适的受精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109个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行部分ICSI的成熟卵母细胞共1850个,按可能存在受精障碍的原因分为5组:A组不明原因不孕患者,共17个周期;B组少弱精患者,受精前前向运动精子密度(3~5)×106/ml,共28个周期;C组畸精症患者,畸形精子百分率大于95%,共8个周期;D组无明确病因原发不孕患者,共31个周期;E组无明确病因继发不孕患者,共25个周期.比较各组中IVF与ICSI受精方式受精率的差异.结果 A组与D组ICSI受精率分别为(72.2±34.1)%和(82.7±21.4)%,均高于相应的IVF受精率[分别为(53.1±38.8)%,(58.8±31.6)%](P<0.05);B组、C组与E组ICSI与IVF受精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B组、D组与E组ICSI正常受精率均高于IVF(P<0.05),C组ICSI与IVF正常受精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不明原因不孕患者与无明确病因原发不孕患者行部分ICSI可改善IVF受精率,而少弱精、畸精症及无明确病因继发不孕患者行部分ICSI未能改善IVF受精率,提示对于以上患者行ICSI受精是否必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体外受精(IVF)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中完全受精失败(TFF)发生的临床原因?【方法】收集本中心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间辅助生殖治疗数据,分IVF组(5778例)?half-ICSI组(146例)?ICSI组(821例)和PESA-ICSI组(274例)进行?字2 检验?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并对部分ICSI完全受精失败卵母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 IVF组和ICSI组TFF发生率分别为2.1% 和2.3%(P > 0.05);half-ICSI组IVF部分TFF发生率为21.9%,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 0.01)?除half-ICSI组,其他各组中获成熟卵数≤3的患者TFF发生率高于获成熟卵数 > 3患者(P < 0.01)?单纯畸精子症对IVF和ICSI治疗周期受精结果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前次IVF受精失败不影响再次ICSI的受精结局(P > 0.05),但少精和弱精是辅助生殖治疗周期受精失败的高危影响因素(P < 0.05)?【结论】 低获卵数是辅助生殖治疗中完全受精失败的高危因素,获取适当数目成熟卵母细胞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畸精子症对IVF或ICSI的受精结局无显著影响;ICSI治疗是前次IVF治疗完全受精失败患者的首选?  相似文献   

11.
维生素A中毒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 ,女 ,3岁 ,因“发热、头痛、呕吐伴咳嗽 2d”入院 ,近 1个月来患儿全身皮肤反复出现皮疹 ,瘙痒明显 ,纳差。查体 :生命体征平稳 ,精神较差 ,全身皮肤粗糙 ,可见散在红色丘疹及新旧抓痕和血迹 ,口唇红 ,略干 ,咽部充血 ,双侧扁桃体II度肿大 ,未见脓性分泌物 ,心、肺、腹部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拟诊“上呼吸道感染”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 ,患儿上呼吸道症状消失 ,而头痛、呕吐、皮肤瘙痒未见好转 ,并出现全身非凹陷性肿胀 ,以颜面、四肢为主 ,触痛明显 ,且口唇干燥、皲裂和鼻粘膜出血 ,怀疑维生素A中毒。经详细追问病史 ,发现患儿自 …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了解某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造成传染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做好该园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病例定义,电话开展病例搜索,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形成假设,采用1:2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对照选取同班同年龄组同性别的儿童,使用统一的调查表询问儿童的日常卫生习惯。结果该幼儿园从2010年3月16日至3月23日共发生9例临床诊断病例,3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罹患病率为7.95%。以小班病例为主,3~4岁组比例高(8/12)。3份粪便检测出病原体CoxA16。有吸吮手指、吸吮玩具、饭前不洗手、便后不洗手、挖鼻孔、揉眼睛等任一不良卫生习惯是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OR=12,95%CI=1.3~114)。结论幼儿不良卫生习惯是该幼儿园手足口病传播的主要原因。建议该园加强儿童不良卫生习惯的纠正,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以达到控制传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A.F.赖德传略     
介绍美国图书馆史上的著各人物——赖德的主要经历及其在图书馆领域做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ConA诱导抑制细胞检测应用于检测抑制性T细胞的功能状态。原法要采血二次,并经五天才能判断结果。本文采用同时培育刺激细胞和应答细胞的方法,仅需采血一次,且在三天后即可判断结果。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目的:调查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在江西省出血性疾病中的患病率。方法:从临床筛选出肢有瘀点,瘀斑或出血症状,而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象和ADP诱导血小板的聚集功能等均正常的患者,用刺参酸性粘多糖导测血小板的聚集功能。结果:共查出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症34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26例,中位年龄40岁,患病数为26.8%。结论:证实在人群中确实存在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症,且男性少于女性,其比为1:3.2,以中青年人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