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云凯  刘月林 《河北中医》1984,(2):64-64,F0003
表里同病在什么情况下要先里后表?新旧同病为什么要先治卒病后治痼疾?应当怎样正确运用这些原则?  相似文献   

2.
一、表里证同具,为什么治法不同?有的先表后里,有的先里后表,有的表里同治,试联系原文说明。答:表里证同具,即表里同病,因其层次有表里浅深之异,证情有轻重缓急及虚实之殊,所以治疗上有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等不同方法。一般来说,表里证同具,里实的治应先表后里,论中“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表里先后的治疗三原则,亦即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其在治疗表里同病或表里证疑似之间应用尤显关键.  相似文献   

4.
表里同病是临床常见的问题,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表里同病确立了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的治法,故对其中相关内容进行梳理研究,结合临床实例,阐明表里先后缓急原则在处理表里关系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六经病证不是各自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的,某一脏腑及经脉的病证,往往涉及另一脏腑经脉,使临床上出现复杂证候,都可称为表里同病。表里是分析病位浅深的纲领。发表攻(温)里为表里病证的二大治则,在表里同病时,当辨别表里的先后缓急以及正气的强弱而决定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的不同治则。一、先表后里治则表里同病而表急于里,应先解其表,而后治其里。如“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对解表攻里的认识非常全面深刻,解表攻里有一定的治疗原则但也有其规律性和灵活性,一般情况下有表证先解表,里急者先治里,表里同重则表里双解。在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病人,表证长期未解,此时要先解表,表解而内自和,若兼有其他杂症,需再辨其内证,依次治疗。对于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可以分为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但是先后并不能根据表证里证的多少而决定先解表还是攻里,关键在于抓住病机,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进行治疗。在临床上可以结合对疾病的病位病势分析,以病机作为主要依据,准确把握疾病的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表里变化,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7.
纵观《伤寒论》,张仲景治疗表里同病大体有5种方法,即表里双解之法,只解表而里自和之法,只和里而表白解之法,先治表而后治里之法,先治里而后治表之法。现总结如下,冀对指导临床有所裨益。 1表里双解之法此法 是治疗表里证的常用之法,应用较为广泛,但在处方用药时要有所侧重,或以解表为主辅以和里,或以和里为主辅以解表,或表里用药相当。  相似文献   

8.
初探《伤寒论》中有关表里同病证治的论述。表里同病表现即有太阳表证,又有他经或本经内脏为病者,属《伤寒论》中“两感”“并病”范畴,概述有表寒里热、表里俱热、表寒里饮、表病里实、表实里虚、表虚里实之证。并提出了先表后里,先里后表,标本缓急之别的治疗原则。认为其至今对临床尚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此强调在治疗表里内外同病时,应查其内外之本末,辨其病势之盛衰,以定先后之治。仲景将这种“内外调治”的治疗思想创造性地应用于外感热病治疗中,分别制定了先表后里、先里后表及表里同治的治法,千百年来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成为治疗外感病必须遵循的方法,现试析如下。1 先表后里 先表后里是指表里同病,先解其表,表解后再治其里的治疗方法。先表后里法又分表证兼里实和表证兼里虚两类。表…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表里同病之临证体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表、里是疾病的相对病位概念,是人体患病之后,症状反映于体表、体内的概括性总结。《伤寒论》对表里同病的治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有如下3种:先表后里、表里同治,以及太阴里证较急时的急当救里、先里后表。  相似文献   

11.
1 具体应用 《金匮要略》以诊治内伤杂病著称。内伤杂病不同于急性病,常因体质性、病理性、医源性因素导致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兼杂之证。对此,仲景遵循“间者并行”之则立法制方遣药,条理井然,概其要者,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表里双解 此为表里同病而设。表里用以标承病邪侵犯机体的途径、病位的深浅和病势之趋向。病邪在表,从外解之;病邪在里,从内攻之,表未解,不可攻里。然表里同病,内外俱急时,不可拘泥先表后里之法,而宜表里同治,攘外安内。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篇》  相似文献   

12.
中医疫病的表里传变着眼于表里关系进行论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表入里传变,另一类是表里分传。表里分传的传变规律较为复杂,病性可能为湿热。邪自口鼻而入后首犯半表半里,邪气伏留,发病时可有出表与入里两种趋势,病程可分初起、中期、后期三阶段。中期因邪气使表里之气不通,伏邪一时不能透尽,故有先表而后里、先里而后表等多种传变方式,称为"表里九传"。因医家对表、里、半表半里认识不同,对其阐述稍有差异。"表里九传"为总结诸多病例得出,对于个体而言,以何种方式传变则是因人而异。治疗时要抓住疫邪本身,根据其传变规律决定治法。  相似文献   

13.
表里同治法首见于《伤寒论》。此法为表里病情比较均衡而设,有表里双解之功。表里同病之证,纯攻其表则里证不除,甚则加剧;纯攻其里易致表邪内陷,转为坏病,故仲景创表里同治之法。此法虽为外感热病而设,但对临床各科均有指导作用。表里同病之证有偏于表、偏于里之不同,临证之际须成竹在胸,运筹帏幄,分清孰多孰少,孰重孰轻,治法亦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对复杂病机证候的治疗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第一是辨证论治原则;第二是表里先后原则,即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第三是标本缓急原则,即缓则缓治,注意兼顾各方,急则急治,注重独取重急。  相似文献   

15.
薛武更 《河南中医》2020,40(7):973-977
《伤寒论》中,汗法不仅适用于表证,亦适用于经误治后表不解兼有他证和表里同病须解表者。若汗出不彻尚未转属阳明,病仍在太阳者,亦可用汗法。《伤寒论》中还用汗法治疗水气病、风湿外侵、溢饮、消渴等内伤杂病。汗为人体津液所化,误用汗法,易耗气、伤津、伤血,故《伤寒论》非常重视汗法使用禁忌。汗法的禁忌证有:邪非在表、阴虚、阳虚、阴阳两虚、气血亏虚、太阳温病、少阳病、里热、里虚寒、三阴病等。若表里同病,里证不急或病证在表,先治其表;若里证重且急,或者里证为主证时,先治其里;若表里同病,病势均不急,可表里同治。得汗的尺度以周身微汗为佳,防止汗出不彻或汗出太过,故需要合理服药,并在服药后配合适当护理,以达到最佳得汗效果。服药后一要啜热稀粥或饮暖水;二要温覆;三是服药期间要有饮食禁忌。汗后饮水要适量,饮食不可过饱,需避风寒外邪,不可接触冷水,不可汗出过多,若不慎汗出过多,则以"温粉扑之"。  相似文献   

16.
陈国权 《河南中医》2012,32(5):529-531
厚朴七物汤证主证为发热10日左右出现腹满,此为外邪由太阳内传阳明.此证中“脉浮数”主表证,“饮食如故”并非指饮食正常,而指饮食与往常一样,方中用大黄是取其通腑泄热之力.从本证的治疗可以看出,《金匮要略》中所论杂病多系外邪入侵所致,有表证或外邪者服药后并非皆有汗出,服药后有汗出者并非皆有表证,对表里同病的治疗既有先表后里者,也有先里后表者,更有表里双解者.  相似文献   

17.
国医大师刘志明辨治温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结合实践总结出"表里双解治温病"的独到见解。临床有时出现界限模糊的"表里同病"现象,温病尤其常见。对此,刘老在继承卫气营血及三焦等传统辨证体系基础上,提出上下二焦同病、卫营同病、气营同病等"表里同病"的温病证型,以及相应的"表里双解"治法,强调温病初起即应重视辛凉透表,并配合清气透营、凉血活血或通腑治法,且同时治疗分属表里的不同层次要贯穿整个病程。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8.
第七章表里双解剂凡以解表药配合泻下药或清热药、温里药等为主组成的具有表里同治作用、治疗表里同病的方剂,统称表里双解剂。一、解表攻里解表攻里剂,适用于外有表邪、里有实积的证候,临床既有表寒或表热的症状,又有里实之症。常用方剂为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等。  相似文献   

19.
出这个题目,不是要否定脏与腑之间的表里关系,而是想指出在脏腑表里关系的提法上有用词不够准确、不够统一的问题。且不说口头上和文章里,即使在规范教材中也存在这个问题。如《内科学》载:“心与小肠互为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相(xiang)者,《正韵》:“交相也”。如果说脏腑真是互相为表里,岂不是脏为腑之里,腑亦可为脏之里?腑为脏之表,脏亦可为腑之表?原《内经讲义》在“五脏与六腑的关系”一节中称“一表一里,相互配合,谓之脏腑表里相合”,采取的还是较为慎重的态度,但在“病理”中却有“互为表里的腑与脏之间……”这样的提法。而现行《中  相似文献   

20.
先表后里是《伤寒论》治疗表里同病的一个重要法则。但证之临床多不支持此说,兹从原文结合临床辨析于下,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1.太阳兼瘀热内结证:《伤寒论》第109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表证未解,瘀热内结,属表里同病。文中提出宜用先表后里的二步治法。医林咸知,仲景治太阳表证大致不越麻黄汤,桂枝汤、麻黄桂枝各半汤三方。“其人如狂”攻泄瘀热犹恐不及,更何谈先解其外。若囿于此说,以辛温之麻桂方施治于血分瘀热内扰之证,无异“抱薪救火”,必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