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颈内动脉前床突上段与眼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观测了25例(共50侧)颈内动脉的前床突上段。该段可分为眼动脉部、交通动脉部和脉络丛动脉部。前床突上段眼动脉部的主要分支包括眼动脉、垂体上动脉及丘脑下部支。本文尚着重观测了眼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眶外侧锁孔入路颈内动脉眼动脉段的解剖结构特点及手术意义。方法 15例(30侧)经甲醛固定的国人成年尸体头颅标本,其中2例标本为新鲜经红蓝乳胶灌注,模拟眶外侧锁孔入路开颅,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颈内动脉眼动脉段的形态特点、毗邻关系及重要的穿支结构,离断人脑取出脑组织后测量相关数据。结果颈内动脉眼动脉段起于海绵窦顶壁远侧硬膜环,止于后交通动脉起始处近侧,其前半段被前床突和视神经阻挡,常发出纤维结构与周围组织牵连。眼动脉起点位于前床突尖端前方5 mm范围内28侧(82.4%),床突内侧5 mm范围内22侧(64.7%),垂体上动脉可发出2~3级穿支血管供应视神经、视交叉的下前方和垂体柄。结论经眶外侧锁孔入路处理鞍区病变,特别是夹闭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时,应熟练掌握该处的解剖结构特点,注重穿支血管的保护,对于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垂体上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为探讨垂体上动脉在鞍区显微外科手术时的意义,以及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发生的关系。方法:研究了24例颅脑48侧颈内动脉发出的垂体上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结果:垂体上动脉起自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有1~4支,可分为单支型(37.5%)和多支型(62.5%)。平均支数为2.2±1.0支,直径为0.26±0.1(0.16~0.48)mm。起点在颈内动脉起点远侧5.8±2.0(3.6~18.6)mm。该动脉起始后向内、后、上行至视交叉下前面,发出分支与对侧垂体上动脉和后交通动脉分支相互吻合,构成漏斗周围吻合网,分布至漏斗、垂体、视交叉。且有一恒定分支折返前行至视神经,它对视神经的血液供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论:该动脉的显微解剖,对理解颈内动脉瘤的发生以及鞍区肿瘤的外科手术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解剖1例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后交通动脉缺如(图1),现报道如下:右侧后交通动脉缺如.左侧后交通动脉在视交叉外侧由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下内侧壁发出(距左侧颈内动脉分叉处0.69 mm,距左侧颈内动脉穿出硬脑膜的距离为8.53 mm),之后沿乳共体外侧穿过脚间池,在后床突上方向后行,与椎基底动脉的左侧大脑后动脉吻合.左侧后交通动脉长1.18 cm,管径1.58mm,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无明显变异(国人左侧后交通动脉长度在0.70~2.60 cm,管径在0.40~3.24 mm之间[1]).左侧后交通动脉发出有3支穿支动脉,较粗大的一支为乳头体前动脉,管径为0.33 mm.  相似文献   

5.
经翼点入路鞍区手术间隙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鞍区的显徽解剖研究,进一步掌握和熟悉鞍区内重要结构及其毗邻关系,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模拟翼点入路双侧开颅,对鞍区手术常用的3个手术间隙及其内部结构进行解剖和测量.结果 描述和测量了各间隙内血管和神经的毗邻、走行及直径、长度.间隙I为视交叉间隙,垂体柄的形状呈上粗下细的近似圆锥形,与活体差异较大,翼点入路中通过间隙Ⅱ更能清楚地看见垂体柄;间隙Ⅱ为视神经、颈内动脉(ICA)和大脑前动脉(ACA)问隙,ICA床突上段分为眼段、交通段和脉络膜段;间隙Ⅲ为ICA、小脑幕游离缘间隙.AchA是视束的主要供血动脉之一.结论 在鞍区显微手术中,间隙I、Ⅱ是最常用的间隙,间隙Ⅲ、Ⅳ主要配合间隙I、Ⅱ完成手术.间隙Ⅲ内进行手术操作时,动眼神经的识别和保护比较重要.垂体上动脉分支对视神经血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熟悉这3个间隙的显徽解剖是鞍区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鞍区的显微解剖研究,进一步掌握和熟悉鞍区内重要结构及其毗邻关系,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模拟翼点入路双侧开颅,对鞍区手术常用的3个手术间隙及其内部结构进行解剖和测量.结果描述和测量了各间隙内血管和神经的毗邻、走行及直径、长度.间隙Ⅰ为视交叉间隙,垂体柄的形状呈上粗下细的近似圆锥形,与活体差异较大,翼点入路中通过间隙Ⅱ更能清楚地看见垂体柄;间隙Ⅱ为视神经、颈内动脉(ICA)和大脑前动脉(ACA)间隙,ICA床突上段分为眼段、交通段和脉络膜段;间隙Ⅲ为ICA、小脑幕游离缘间隙.AchA是视束的主要供血动脉之一.结论在鞍区显微手术中,间隙Ⅰ、Ⅱ是最常用的间隙,间隙Ⅲ、Ⅳ主要配合间隙Ⅰ、Ⅱ完成手术.间隙Ⅲ内进行手术操作时,动眼神经的识别和保护比较重要.垂体上动脉分支对视神经血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熟悉这3个间隙的显微解剖是鞍区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眼动脉起点及其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眼动脉起点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为经对侧手术入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25例(50侧)成人尸头标本,对眼动脉起点及其周围结构进行显微解剖观察测量。结果84%的眼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ICA)床突上段,其中81%起源于ICA上壁内侧三分之一。眼动脉起点均位于前床突尖前下方,起源于ICA床突上段的眼动脉中,41%起源于镰状韧带边缘的前下方,59%起源于镰状韧带边缘的后下方。结论经对侧入路能更好的暴露眼动脉起点,对侧入路适用于较小的向内侧突出而未破裂的眼动脉瘤。  相似文献   

8.
经翼点入路鞍区手术间隙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为鞍区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对 10具成人尸体头颅的鞍区手术间隙及邻近血管、神经进行解剖学观察、测量。结果 大脑中动脉M1段在距颈内动脉分叉部 18.4± 3.2mm处形成初级分叉 ,向后上方发出约 14支穿支 ,分布至基底节区。鞍结节后缘至视交叉前缘相距 5 .6± 1.1mm ,两侧视神经内侧缘间最大距离 10 .5± 1.4mm。颈内动脉从内侧壁发出 3.2支垂体上动脉 ,终止于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和垂体柄 ;视神经 -颈内动脉三角三边长度分别为 6 .6± 0 .6mm ,6 .9± 0 .7mm ,4 .0± 0 .4mm。颈内动脉 -小脑幕三角三边长度为 8.8± 0 .7mm ,6 .7± 0 .7mm ,4 .4± 1.0mm ,后交通动脉起自颈内动脉后外壁距分叉部 7.7± 0 .5mm ,止于大脑后动脉 ,全长 18.7± 2 .3mm ,途中发出 7.4条穿通支。脉络膜前动脉从距分叉部 4 .4± 0 .6mm处发出 ,向后方走行 ,发出细小分支 ,分布于钩回、脉络丛。前交通动脉全长 1.9± 0 .3mm ,在前交通动脉上方 0 .9± 0 .2mm ,大脑前动脉A2段前外壁发出Heubner回返动脉 ,分布于胼胝体、基底节、下丘脑及额叶脑组织。结论 应用这些间隙的解剖学测量可指导与鞍区相关的手术 ,安全显露鞍区解剖结构 ,不损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  相似文献   

9.
垂体动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蝶鞍区肿瘤手术提供垂体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学资料。方法 :采用显微解剖技术对17个甲醛固定、红色明胶动脉灌注的成年尸头标本的垂体上动脉和垂体下动脉进行观察。结果 :垂体上动脉主要起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内侧壁或内下壁 ,发起后向内、向上斜行 ,直至垂体柄 ,行程中可分支至视神经、视交叉 ,起始部直径为 (0 .2± 0 .1)mm。垂体下动脉起自脑膜垂体干 (94.1% )或直接起自颈内动脉 (5 .9% ) ,发起后沿颈内动脉内侧前行 ,再穿出海绵窦内侧壁自鞍底至垂体 ,起始部直径为 (0 .8± 0 .2 )mm。结论 :鞍区肿瘤手术应注意垂体上、下动脉的走行特点 ,并保护好这些动脉 ,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垂体瘤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内窥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垂体瘤的可行性。方法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用于鞍区各解剖结构 ,特别是垂体柄、视神经、视交叉及其供血动脉特点的观察 ,总结手术可利用的间隙、应保护的结构 ;在 9例新鲜尸头上模拟进行内窥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手术 ,进一步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结果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 (14 .5± 1.3 )mm(8.1~ 18.5mm ) ,发向垂体柄、视神经或视交叉的穿支动脉的支数分别为 :大脑前或前交通动脉 3 .0支 (2~ 6支 ) ,颈内动脉 2 .1支 (1~ 5支 ) ,后交通动脉 3 .2支 (3~ 6支 ) ,基底动脉 1.4支 (1~ 3支 )。视神经颅内段长度为 (11.4± 2 .7)mm (6.1~ 17.6mm ) ,第 1间隙面积为 (4 4 .8± 3 .4)mm2 (7.0~ 10 0 .8mm2 ) ,手术可通过第 1间隙或 /和第 2间隙进行。结论 :通过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向鞍上发展的垂体瘤有充足的操作空间 ,具有视神经、视交叉减压充分 ,利于保护其供血动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We report on one case of variant origin of right ophthalmic artery (OA) from C4 choroidal segment of the right supraclinoid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 41-year-old woman affected by bitemporal hemianopsia perform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ith gadolinium showing tuberculum sellae meningioma. During angiography we observed this variant of origin of OA. At surgical dissection, we observed this variant in carotid cistern.  相似文献   

12.
眼动脉的解剖变异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眼动脉的变异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解剖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标本的眼动脉起始,观察眼动脉起始位置,起始处与脑膜环的关系,眼动脉与脑膜中动脉的交通支情况。结果:有93.3%的眼动脉起始自颈内动脉,6.7%眼动脉起始自脑膜中动脉。其中53.3%起始于硬脑膜下,30%起始于远侧硬膜环上,而起始于床突段的占6.7%,海绵窦段占3.3%。眼动脉与脑膜中动脉间存在交通支的占25%。结论:眼动脉起源存在变异及异常交通支,在行上颌动脉栓塞前要评估是否存在这些变异。  相似文献   

13.
Extremely rarely, a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PCoA) of “duplicate origin” occurs when two branches of the PCoA arise separately from the supraclinoid segment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and quickly fuse to form an arterial ring. Three such cases previously reported were described as “fenestration.” We report the case of this rare variation diagnos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and discus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PCoA of duplicate origin from PCoA fenestration, supraclinoid ICA fenestration, and hyperplastic 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  相似文献   

14.
后交通动脉池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后交通动脉池的显微解剖特点及其手术意义。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 ,观测 1 5例后交通动脉池的构成及其结构特点。结果 :后交通动脉池出现率为 86.7% ,其长、宽、高均约 1cm ,外侧壁为颞叶内侧面 ;顶壁几乎均为视束及视交叉下面 ;外上壁是脚池底壁 ,多呈网膜样 ;底壁主要是动眼神经和Liliequist膜的间 /中脑膜 ;内下壁是liliequist膜的下丘膜。主要含有后交通动脉及其几乎所有分支。结论 :后交通动脉池是由颈内动脉外侧间隙达到脚间窝的必经之路 ,需沿后交通动脉下面切开liliequist膜的下丘膜。若见后交通动脉外上面有网膜样结构 ,不可轻易打开 ,因为其外上面几乎总有脉络膜前动脉行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颈内动脉床突段的解剖特点,探讨该结构的毗邻关系,为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7例,分别以红色和蓝色硅胶对动脉、静脉进行灌注;应用显微解剖技术,观察并测量颈内动脉的床突段及与眼动脉、远/近侧硬膜环等重要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 结果 (1)与颈内动脉床突段相关的参数:床突段的外径为(5.11±0.81)mm,床突段外侧面远、近侧硬膜环中点间距离为(5.46±1.90)mm,远侧硬膜环形成颈内动脉窝的出现率约为78.6%。(2)床突段与眼动脉的关系:①眼动脉起点与远侧硬膜环的位置关系为近侧约7.1%、恰于远环处约14.3%、远侧78.6%;②眼动脉起点与颈内动脉横截面的位置关系为内1/3约78.6%、中1/3约21.4%(未观察到外1/3的情况)。 结论 (1)术前影像学检查十分必要。(2)对侧翼点入路有利于眼动脉起点处病变的暴露。(3)提出两点术中注意事项:①环切远侧硬膜环时,应注意避免伤及眼动脉或其它视神经管内结构;②磨除前床突时注意其内侧的重要血管、神经组织,应以邻近硬膜瓣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6.
颈内动脉岩段和海绵窦段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观测了25例(50侧)颈内动脉的岩段和海绵窦段。岩段可分为垂直部与水平部,两部移行处称岩段的膝。岩段垂直部无分支发出,水平部发出翼管动脉和骨膜支。另外指出了凿开颞骨岩部颈动脉管前壁,以暴露颈内动脉的外科途径。海绵窦段可分为后升部、水平部、前升部及后曲、前曲等部。海绵窦段的主要分支是脑膜垂体干和海绵窦下动脉。本文还报道了1例少见的残留性三叉动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经额入路行蝶鞍区手术提供外科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个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人尸头标本的视交叉前间隙及有关结构在肉眼和SXQ鄄Ⅱ型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对视交叉前间隙的面积进行测算。结果①视交叉前间隙之间的面积为(28.4±6.2)mm2。两侧视神经颅内段越长,夹角越小,视交叉前间隙越大;两侧视神经颅内段越短,夹角越大,视交叉前间隙越小。②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之间的距离为(4.1±0.8)mm,两侧视神经于视交叉前之间的夹角为63.2°±5.8°。③颈内动脉自前床突内侧向上穿过硬脑膜之后,先向前、内、上方行至视神经下面,再弯向后、外、上方行于视神经外侧。④分布于视交叉上后面的视交叉上动脉来源于两侧大脑前动脉水平部段和前交通动脉。分布于视交叉下前面的视交叉下动脉来源于两侧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结论经额入路蝶鞍区手术主要是通过视交叉前间隙,在颈内动脉之间的间隙操作,手术中应注意保护好视神经和视交叉的营养动脉,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