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树脂黏结固定桥(RBFPD)修复下颌单个后牙缺失合并桥基牙倾斜患者的临床效果,并总结其适应证和设计特点.方法 选择2002-2003年在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典型下颌单个后牙缺失、远端基牙近中倾斜的患者18例,所有患者基牙倾斜度不超过50°,基牙无明显松动,牙周无异常.根据基牙倾斜和模型观测结果,设计(牙合)支托和固位体的位置和形态,义齿选择普通钛合金烤瓷或钻铬合金烤瓷修复,并在修复体完成后进行5年随访.随访时进行临床检查、X线片检查并询问患者主观感受.结果 远端倾斜基牙平均倾斜33°.随访5年后,2例修复病例修复体脱落,其余义齿功能良好,牙周无明显炎症.基牙以及桥体下方牙龈无明显红肿,X线片示基牙牙周间隙无异常,患者对于修复体的外观及使用情况满意.5年期间修复体的成功率为88.9%.结论 对于伴有基牙倾斜的单个后牙缺失,采用树脂黏结固定桥进行修复的效果可靠,并具有磨牙少、基牙无需进行根管治疗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玻璃纤维增强树脂黏结桥修复外伤前牙缺失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例因训练和运动导致上前牙根折拔除的门诊军人,其中缺失1颗牙者18例,缺失两颗牙者2例。采用玻璃纤维增强树脂黏结桥(FRC-FDP)进行修复。临床进行定期检查,全面评价使用效果。结果经6~60个月的临床观察,20例患者的黏结桥均完好,无松动、折断、破损,修复体边缘完整,无明显染色,无继发龋。基牙牙龈探诊无出血。修复治疗成功率达100%。结论玻璃纤维增强树脂黏结桥为因外伤前牙缺失的患者提供了一种较好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树脂制作的粘接桥与烤瓷熔附金属制作的粘接桥在口腔前牙种植术后即刻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分析评估两种粘接固定义齿在口腔前牙种植术后即刻修复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单颗前牙行种植术后要求即刻修复的患者55例,其中树脂粘接固定义齿修复40例,烤瓷熔附金属粘接固定义齿修复15例,分别在即刻修复后1、2、3个月观测两种义齿的松动、咬裂及染色情况,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结果 40件树脂粘接固定义齿松动率为7.50%,咬裂率为22.50%,染色率为100%,成功率为70.00%;15件烤瓷熔附金属粘接固定义齿松动率为6.67%,咬裂率为0,染色率为6.67%,成功率为93.33%.两种修复体发生松动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被咬裂和染色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全部患者对两种修复体的美学修复效果均满意,观察期内未发生伤口裂开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两种临时修复体在口腔前牙种植术后均可保持缺牙间隙,且能较好地恢复美观效果及发音功能.咬合关系正常时,烤瓷熔附金属粘接固定义齿较树脂粘接固定义齿强度大,不易着色,可满足前牙种植术后临时修复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单翼马里兰桥修复在不适合常规种植修复的上颌中切牙缺失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单侧上颌中切牙缺失、骨条件不适合常规种植修复、要求微创修复患者1例,利用单翼马里兰桥完成固定修复缺失牙的临床目的及美学效果。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桥体分别进行100、150、200 N载荷模拟加载,进行力学分析。结果 上颌中切牙单翼马里兰桥载荷100、150、150 N时,桥体最大应力分别为67.68、101.53、135.37 MPa,不同载荷下的应力分布趋势相似,应力集中于桥体与天然牙切端交界处及加载点。随着载荷增加,各部位的等效应力相应增加,加载点及切端交界处尤为明显。结论 单翼马里兰桥应在天然牙黏结面近切端处增加桥体强度、黏结强度,适当减少桥体咬合接触。  相似文献   

5.
正畸治疗在前牙美容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正畸在前牙美容修复治疗中的临床作用,并探讨其治疗方法和修复特点。方法对34例前牙缺损缺失需行美容修复的患者,先进行正畸治疗,为前牙美容修复创造条件或降低其修复难度后,再用义齿进行修复。结果34例患者对修复体的功能、形态和美观方面牙合均感到满意;随访1~6年,修复体稳固,基牙无松动,牙周组织健康;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稳定。结论正畸固定矫治技术在前牙美容修复治疗中,可以降低修复难度,扩大治疗的范围,达到更加完善的口腔功能及美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牙列缺失/缺损老年患者种植固定修复的可行性和诊疗流程.方法 选择3例因牙周病导致牙列缺失/缺损患者,根据检查评估医患交流,其中2例保留了经过牙周系统治疗的少数患牙,1例拔除全部余留牙;分别植入6~8枚植体,3~6个月重建咬合关系,行种植固定义齿修复.种植外科及修复过程中注意颌位关系、垂直距离.结果 修复即刻及修复后6个月复诊,患者残留自然牙牙周状态稳定,种植体无明显边缘骨吸收,修复体无崩瓷等明显并发症.患者表示对功能美观等基本满意.但是保留部分对颌自然牙的患者,虽然调合,但仍有个别种植修复体临床冠相对较短,合曲线略不调.结论 对于牙周病导致牙列缺失/缺损的患者,如果全身、口腔及经济条件允许,种植固定修复可以有效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改善患者容貌,达到美观需求.临床效果可靠,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7.
个别上前牙缺失的粘接桥修复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特点为美观、舒适并免于活动桥修复体反复取戴的不便.但要求基牙必须稳固,使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随着粘接材料和技术上的不断发展,我们采用尼龙丝结扎—光固化树脂粘接桥修复个别下前牙缺失且同时有多数下前牙松动的病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一、病例选择:各种原因所致的下前牙个别缺失,其余下前牙松动或松动Ⅲ度以上而拒绝拔牙者.二、材料和方法:1.常规龈上下洁治术.牙龈肿胀较重者口服抗生素、灭滴灵等以减轻局部炎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运用变异式烤瓷冠修复个别上前牙重度反NFDD9的临床设计、牙体预备及修复效果.方法:对上前牙反NFDD927例(38颗)采用变异式烤瓷冠进行修复,烤瓷冠设计按照临床要求进行调整,修复后经2~3年随访,观察修复前后牙周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修复2年后,变异式烤瓷冠修复后基牙牙龈无明显炎症,无崩瓷、瓷裂发生,前牙美观程度明显改善,患者无不适,效果满意.结论:变异式烤瓷冠可以有效纠正个别前牙反NFDD9,改善美观,可作为正畸治疗的替代手段.  相似文献   

9.
老年牙列缺损患者可摘局部义齿复杂修复21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可摘局部义齿是老年人牙列缺损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修复体,当老年患者牙列缺损时往往是缺失牙数目多、口腔内余留牙的牙周健康状况欠佳并有不同程度的松动,这些患者全身健康状况较差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惧怕拔牙或不能拔牙,目前对这类老年牙列缺损还没有更好的修复方法。我科1999年10月-2002年10月对216例老年患者复杂的牙列缺损患者,根据口腔具体情况,个性化地设计制作可摘局部义齿恢复老年人的牙列缺损,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并了解老年人牙体牙列缺失后的烤瓷修复特点.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收治的63例老年患者共138个牙单位进行烤瓷修复,并进行3个月~1年的随访观察,以总结烤瓷修复的条件和注意要点.结果 烤瓷修复体与牙体密合,无松动脱落,牙周组织无刺激和炎性反应,患者使用情况良好,有3例出现瓷裂.烤瓷修复的条件和注意要点包括:牙列具有6~7个分布在不同部位的牙齿或牙根,牙槽吸收达根的1/2;咬合垂直距离恢复要准确;调整整体颌关系;清除牙合早接触点,以免出现瓷裂现象;需根据材料性能选择烤瓷温度,严格操作.结论 烤瓷修复体是修复老年人牙体牙列缺损的一种良好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采用固定-活动联合修复前牙重度磨耗伴游离端牙列缺损重建咬合关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前牙重度磨耗伴游离端牙列缺损的患者,前牙进行完善根管治疗,后牙先以活动可摘局部义齿重建后牙咬合关系和牙合间距离,经过不断调整、观察2~3个月后,采用前牙桩核烤瓷连冠修复,后牙根据最后确定的垂直高度采用附着体义齿修复。结果 28例前牙重度磨耗伴游离端牙列缺损经过咬合重建序列治疗,采用固定-活动联合修复后,患者面下1/3高度均得到恢复,面部丰满美观,关节无疼痛和弹响,前牙烤瓷冠牢固、美观,游离端附着体义齿固位良好,咀嚼效能高,无卡环,义齿美观舒适,恢复了垂直距离,确定了咬合关系。结论固定-活动联合修复是治疗前牙重度磨耗伴游离牙列缺损患者的一种有效可行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与探讨正畸颌向牵引对龈下牙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龈下牙折患者17例,共18颗患牙,断端均位于龈缘下2~5 mm。经完善的根管治疗后2周,黏接方丝托槽开始正畸牵引,使其达到直接修复高度,牵引后保持3个月行修复治疗。测量分析不同阶段根尖片上断根根尖区相对骨密度改变。结果 18颗患牙经正畸牵引1~2个月后,断端伸长2~5 mm,保持3个月后,无明显松动,通过烤瓷冠修复均达到理想的美观效果。牵引后保持3个月,根尖区骨密度基本达到正常水平。半年后随访,牙周正常未见异常及复发。结论正畸牵引可有效用于龈下牙折病人的修复前牙根牵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玻璃纤维桩+全瓷冠修复前牙残根残冠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进行前牙残根、残冠修复治疗患者76例82颗患牙,采用玻璃纤维桩+全瓷冠修复,完成后6—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有无冠桩脱落、折断、松动以及牙龈、牙冠的色泽改变情况。结果82颗患牙中,有1颗出现冠脱落,1例出现根尖叩痛。全部82颗患牙均未出现根折、桩核脱落,无继发龋坏,冠及龈边缘无变色,色泽美观。结论玻璃纤维桩+全瓷冠修复前牙残根残冠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祝静  冉屹东 《武警医学》2014,(6):576-578,581
目的探讨改良Nance弓前方牵引矫治器对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21例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应用改良Nance弓前方牵引矫治器进行治疗,通过其X线头颅侧位片和石膏模型进行测量,比较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及PAR指数评价。结果SNA、ANB、NA—PA、Ptm-A、ANS—Ptm、Wits值均增大,A点前移2.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R指数评价,治疗后加权PAR减少百分率为86.67%,治疗后覆盖、覆袷、后牙咬合改善程度较大,所有患儿前牙反袷解除,但牙齿排列及中线改善程度不明显。6~7岁组平均疗程5.4个月,8~10岁组平均疗程8.9个月。结论应用改良Nacne弓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十分有效,有利于Ⅲ类骨骼的调整。较小年龄组对矫治力更加敏感,平均疗程较短。但还需固定矫治器进一步调整后牙咬合、牙齿排列及中线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IPS e.max Press铸瓷全冠修复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 选择IPS e.max Press铸瓷全冠修复患者79例107颗患牙,在修复前和修复后6个月,测定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量,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对龈沟液中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 α)、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修复后 GCF量、IFN-γ、TNF- α、MMP-2水平与修复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S e.max Press铸瓷全冠对牙周组织无明显影响,是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的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矫治前后对比,观察T4K矫治器对于儿童替牙早期安氏Ⅱ类错合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正畸门诊替牙早期安氏Ⅱ类错合畸形患者20例(男女各10例),年龄6~10岁,在2012年11月~2013年3月戴用澳大利亚Myofunctional Research公司的T4K功能矫治器,治疗前后制取工作模型进行模型测量分析。结果 T4K矫治5个月后,20例患者的磨牙关系均由安氏Ⅱ类转为安氏Ⅰ类;前牙覆合平均减小3.00 mm,前牙覆盖平均减小2.25 mm;上牙弓后段宽度平均增加1.50 mm,下牙弓后段宽度平均增加2.50 mm;上前牙拥挤度平均减小2.75 mm,下前牙拥挤度平均减小3.00 mm。结论T4K矫治器用于儿童替牙早期安氏Ⅱ类错合畸形,能明显改善患者咬合关系,达到预期治疗目标,且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针对老年复杂牙列缺损,采用铸造支架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制作经验和体会,为临床局部义齿的修复治疗作借鉴.方法 对1998年以来门诊病案中老年复杂牙列缺损542例的义齿修复治疗病例,按照缺牙类型、部位施行铸造支架式设计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542例的义齿修复治疗病例,按照缺牙类型、部位,采用铸造义齿支架个别设计修复义齿,分别设计了后牙低间隙缺牙铸造金属围墙强化义齿,牙齿重度磨耗设计金属(牙合)垫、金属塑料混合垫义齿,牙周病伴随缺牙设计铸造牙列式夹板义齿,食物嵌塞设计防嵌器.其中36例进行两年随访,31例义齿使用正常,4例卡环折断,经重新设计修复体铸造支架获得满意效果,患者戴用义齿情况良好,能很快适应,复诊率低,义齿的强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采用义齿个别设计铸造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各类缺牙,可较好地解决牙列重度磨耗、食物嵌塞、牙周疾患等问题.结论 针对老年牙列缺损伴有垂直距离过低、重度磨耗、食物嵌塞以及牙周病患者,采用铸造围墙式义齿、(牙合)垫式义齿、防嵌器和铸造牙列式夹板义齿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曹文仙  何勇  张娟  李煜 《武警医学》2005,16(2):89-92
 目的通过了解两种义龈修复前后牙周菌属的变化情况明确前牙区义龈修复的长期效果以及与牙周健康的关系.方法随机将所选样本分别予以常规义龈修复或弹性义龈修复,对患者修复治疗前后按照观察时段的要求,提取患者义龈覆盖区域内基牙龈沟液,做细菌培养和分类计数观察.结果弹性义龈修复后基牙的螺旋体及梭杆菌的改变较常用热凝塑料组慢,修复6个月后才能检测出显著性差异,常规材料修复1个月后即可发生显著性变化;对牙周厌氧菌的分类培养显示在常规热凝基托材料致病菌的变化较对照组迅速且明显.结论弹性基托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制作的义龈更有利于患者牙周健康的保持,是一种较为满意的治疗严重牙龈退缩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