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坐骨神经损伤后神康灵对脊髓前角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 2 8只成年体重为 2 0 0g的Wistar大鼠 ,随机分成 2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 ) ,分别于术后 6、8周通过扫描电镜检测脊髓前角神经元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变化 ;脊髓前角切片HE染色 ,从而探讨神康灵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结果  6和 8周时 ,实验组脊髓前角神经元变性的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 ;存活的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 神康灵对坐骨神经损伤后的脊髓前角神经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的机械强度,无毒副作用,可控的降解速率等特点。目的:观察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手术显露36只Wistar大鼠坐骨神经,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游离坐骨神经后不作任何处理,对照组切断坐骨神经后行神经断端直接吻合,实验组于神经吻合断端包裹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结果与结论:①神经电生理学检测:术后4,6周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比较,对照组〈实验组〈假手术组(P均〈0.05)。②组织学检测:对照组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实验组吻合口光滑平整,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明显降解吸收,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对照组有髓神经数量较假手术组、实验组明显减少,且轴突再生率和再生轴突成熟度较低。③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检测:对照组被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阳性有髓神经纤维数量较假手术组、实验组明显减少。表明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能减轻神经术后粘连,促进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3.
背景: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的机械强度,无毒副作用,可控的降解速率等特点. 目的:观察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 方法:手术显露36只Wistar大鼠坐骨神经,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游离坐骨神经后不作任何处理,对照组切断坐骨神经后行神经断端直接吻合,实验组于神经吻合断端包裹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 结果与结论:①神经电生理学检测:术后4,6周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比较,对照组<实验组<假手术组(P均<0.05).②组织学检测:对照组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实验组吻合口光滑平整,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明显降解吸收,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对照组有髓神经数量较假手术组、实验组明显减少,且轴突再生率和再生轴突成熟度较低.③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检测:对照组被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阳性有髓神经纤维数量较假手术组、实验组明显减少.表明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能减轻神经术后粘连,促进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推拿手法联合跑台训练对坐骨神经横断伤外膜修复后促进神经再生的效应及途径。方法 96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缝合对照组和缝合手法组,每组32只。后两组建立坐骨神经横断伤外膜缝合模型,缝合手法组给予捻揉手法及跑台训练,每天1次。分别于干预后2、3、4、8周各组取8只大鼠检测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再生神经轴突数及施万细胞数。结果与缝合对照组比较,缝合手法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在干预后4周、8周加快(P0.05),轴突数目在2周、4周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施万细胞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推拿手法联合跑台训练可促进损伤的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甲状腺素对大鼠损伤的外周神经元再生的影响。[方法]60只成年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只。对照组和实验动物复制大鼠坐骨神经完全切断模型后,对照组离断桥接处局部给予生理盐水,实验组给予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通过观察术后3、9、16周缩足反射刺激强度、运动神经元传导速度和S-100染色阳性值来评价外周神经再生情况。[结果]术后9、16周:①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引起缩足反射所需的刺激强度明显更小,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②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运动神经元传导速度明显更快,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③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桥接处神经s-100染色阳性值明显增加,且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在损伤的坐骨神经局部给予T3,可以加快坐骨神经的感觉功能和运动神经元传导速度的恢复,促进神经膜细胞的再生。  相似文献   

6.
背景:Ola鼠是一种基因变异鼠,其周围神经轴突损伤后华勒氏变性速度比正常的6J鼠缓慢,增加损伤因素可能有助于了解Ola鼠的特性。目的:观察丙烯酰胺对捻挫损伤后C57BL/Ola(Ola)鼠和C57BL/6J(6D鼠坐骨神经有髓纤维变性和再生的不同病理过程。’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1996-01/06在日本产业医科大学神经内科进行。选择成年Ola鼠和6J鼠各12只,Ola鼠和6J鼠各6只为实验组,其余各6只为对照组。方法:全部动物麻醉状态下暴露坐骨神经上段,用止血钳捻挫神经近端10s后缝合。实验组动物注射总剂量为350mg的丙烯酰胺,对照组动物同时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坐骨神经捻挫损伤后14d,全部动物再次麻醉,取捻挫部位远端坐骨神经制备切片,测量并计算神经横截面积,有髓纤维密度和有髓纤维大小频率分布和每根神经的有髓纤维数目。主要观察指标:两组中Ola鼠和6J鼠坐骨神经的有髓纤维密度、有髓纤维数目、有髓纤维最大直径、有髓纤维平均直径。结果:参加实验Ola鼠和6J鼠各1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Ola鼠没有发生华勒氏变性;而6J鼠可见有髓纤维变性和许多变性后新生小径有髓纤维。②实验组6J鼠坐骨神经总有髓纤维密度低于Ola鼠(P〈0.05);总有髓纤维数目少于Ola鼠(P〈0.01),以大径纤维数目减少明显(P〈0.01);有髓纤维平均直径也明显小于Ola鼠(P〈0.01)。结论:Ola鼠捻挫伤后华勒氏变性速度极其缓慢,丙烯酰胺对这一特征没有影响;丙烯酰胺对6J鼠捻挫损伤后轴突的再生过程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促周围神经再生。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实验分为2组:对照组为未经诱导 BMSCs 组,实验组为 GDNF 基因诱导后 BMSCs组。每组20只 SD 大鼠。①术后4周和8周观察坐骨神经指数和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②术后8周测量再生神经纤维轴突直径、髓鞘厚度及有髓神经纤维计数。③术后4周腓肠肌肌细胞行 DAPI 染色。④术后8周坐骨神经扫面电镜观察神经丝再生交联情况。结果经 GDNF 基因诱导 BMSCs 组各方面检测指标均较对照组为好,其中诱导后实验组扫描电镜下观察周围神经再生更加明显。结论GDNF 基因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对周围神经再生有着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超短波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钳夹伤后运动功能、神经传导速度(MCV)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选取60只,钳夹其坐骨神经制作周围神经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30只,另12只仅暴露单侧坐骨神经,不钳夹为假手术组。术后实验组对其坐骨神经钳夹伤处行超短波辐射,每天7 min;对照组行无效辐射;假手术组不作处理。3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2、、4和6周末时检测坐骨神经运动功能、MCV及损伤神经中VEGF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MFS)达2分和1分所需要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后2、4、6周,实验组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MC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1、2、4、6周,实验组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中VEGF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P0.01)。结论:超短波能缩短神经修复的时程,增加其损伤神经中VEGF的表达,改善组织缺血缺氧,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分米波促周围神经再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目的:研究分米波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方法:构建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模型,实验组对受损神经局部进行分米波辐射,对照组空白对照。术后7、14、30、60和90天取材,行大体、光镜、电镜超微结构观察。术后90天行轴突图像分析及电生理检测。术后30、60和90天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较多、轴突较粗且髓鞘较成熟,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潜伏期短、神经传导速度快且波幅较高,SFI的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分米波能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是否能够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期待为周围神经损伤药物治疗提供一个新思路。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16只,其中实验组为CCK-8治疗组、对照组为生理盐水治疗组,采用右侧坐骨神经离断后缝合外膜的损伤模型。CCK-8组大鼠腹腔注射CCK-8(8nmol/kg),每天1次,连续7d,对照组则用生理盐水代替CCK-8。在术后第4周、12周观察大鼠失神经改变情况及再生神经的大体形态;步态分析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恢复率(SFI%);神经电生理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MNCV%)和小腿腓肠肌复合动作电位波幅恢复率(CMAP%);切取损伤远端神经,半薄切片行HE及固绿髓鞘染色,观察再生神经的组织学变化;再生有髓神经纤维计数恢复率测定以检测神经再生情况;腓肠肌湿重恢复率测定CCK-8防止骨骼肌萎缩的作用。结果 (1)大体形态:术后第12周,CCK-8组再生坐骨神经粗细基本正常,对照组则较细;神经吻合口与周围组织黏连明显减轻,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2)术后第4周、第12周,分别测定SFI%、MNCV%、CMAP%、再生有髓纤维计数恢复率、腓肠肌湿重恢复率,CCK-8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织学光镜观察:术后第4周,CCK-8组较对照组再生纤维排列规则、密集;术后第12周,CCK-8组较对照组再生纤维排列规则、均匀、髓鞘厚。结论应用CCK-8能有效地促进周围神经再生,有利于再生神经纤维传导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且再生纤维数量及质量优于对照组,能有效防止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萎缩。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Nowdays,manynervenutrientfactorswerefoundtohaverepaireffectonnerveinjury犤1.However,manyexperimentshaveconcen-tratedontheeffectofsinglefactor.Ourresearchwerefocusedoncombinationeffectofnervegrowthfactor(NGF)and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onsciaticnerveinjuryandprovidecluestoclinicaltreatment.MATERIALSANDMETHODSMaterialsExperimentanimalsandgroupdivision96femaleWistarrats,weighting220-240gwererandomlydividedintonormalsalinegroup,NGFgroup,bFGFgroupandNGF+bFGF…  相似文献   

12.
背景: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有促进作用,但目前对不同用药方式的优劣性尚有争议。目的:观察鞘膜内与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对兔坐骨神经吻合后修复与再生的影响。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坐骨神经切断后再缝合,分别向兔鞘膜内或损伤局部注射30μg神经生长因子或等量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12周,鞘膜内注射神经生长因子组损伤坐骨神经鞘膜增厚,神经纤维排列较整齐,与正常神经纤维差异不大;且其神经干传导速度、有髓神经纤维数目、髓鞘厚度也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损伤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组次之。说明神经生长因子具有促进外周神经吻合后修复与再生的功能,鞘膜内应用优于局部注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复方红芪提取液局部用药作用于大鼠损伤后坐骨神经,与神经生长因子(NGF)相比较,来观察复方红芪提取液对周围神经及脊髓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35只成年SD雄性大鼠,取股外侧切口,钳夹造成双侧坐骨神经损伤,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创伤后即刻分别于神经损伤局部肌肉间隙内给予复方红芪提取液原药每侧0.4ml,NGF每侧100U,生理盐水每侧0.4ml;正常组不予处理。术后4周行损伤远端神经横切片锇酸染色,计数腓总神经轴索总数目及单位视野再生髓鞘数目,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腓总神经轴索总数目复方红芪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显著低于NGF组(P<0.05);单位视野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复方红芪组均数优于对照组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5>0.05),NGF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红芪提取液局部应用可有效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  相似文献   

14.
背景:周围神经断伤后生长缓慢,失神经支配的肌肉萎缩及运动终板纤维化,导致肢体功能不可逆障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已经广泛应用于多学科研究,但应用于周围神经损伤中延缓大鼠失神经肌肉萎缩鲜有报道。目的:观察异种异基因脐带间充干细胞移植于大鼠离断坐骨神经断端,延缓失神经肌肉萎缩的效果。 方法:新鲜脐带采集于健康足月产妇,分离鉴定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大鼠坐骨神经SunderlandⅣ度损伤模型,去神经束5 mm,神经外膜修复,5 mm小间隙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模型,对照组仅在小间隙内注入同体积生理盐水。测定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小腿三头肌湿质量,坐骨神经干潜伏期、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波幅,以及骨骼肌纤维横截面积维持率。 结果与结论:造模后4,8及12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右侧小腿三头肌湿质量及骨骼肌纤维横截面积维持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造模后12周肌电图显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坐骨神经干潜伏期显著低于对照组,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及波幅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 &lt;0.001)。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大鼠离断的坐骨神经断端,可促进神经生长,延缓失神经肌肉萎缩,维持失神经肌肉形态及功能。  相似文献   

15.
毫米波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毫米波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将36只SD雄性大白鼠制作成左侧坐骨神经钳夹伤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神经损伤24h后,用毫米波辐射损伤部位,每周5次,每次30min,从运动功能、电生理、组织学等方面观察其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在术后2,4,6周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运动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电镜观察显示,对照组在术后2周的神经变性程度比治疗组严重,治疗组在术后4周和6周的神经再生数目和成熟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毫米波能够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脉冲电磁场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以60只Wistar大鼠左侧坐骨神经重度钳夹伤为模型,术后随机将大鼠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脉冲电磁场治疗。术后不同时期观测大鼠伤肢功能神经恢复情况、电生理指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脉冲电磁场治疗促进伤肢功能的恢复,加速了损伤神经远段Wallerian变性进程,促进雪旺氏细胞增殖,促进轴索及髓鞘再生,加速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结论:脉冲电磁场可能是通过对周围神经再生过程中多环节的调控和促进,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运动疗法对坐骨神经损伤小鼠运动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将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坐骨神经损伤组和运动治疗组,每组20只。通过挤压坐骨神经建立坐骨神经损伤小鼠模型。对各组小鼠脚趾形态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al Index,SFI)进行评估。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神经纤维的形态及数量。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小鼠坐骨神经损伤部位远端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使用real-time PCR检测与神经损伤修复相关的基因。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坐骨神经损伤组小鼠脚趾不能张开,SFI高且下降速度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坐骨神经损伤组比较,运动治疗组小鼠脚趾张开功能轻度恢复,SFI下降速度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坐骨神经损伤组受损部位远端神经纤维数量少,密度低;而运动治疗组受损部位远端神经纤维数量和密度均升高。电镜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坐骨神经损伤组小鼠受损部位远端有髓神经纤维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坐骨神经损伤组比较,运动治疗组小鼠受损部位远端有髓神经纤维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坐骨神经损伤组BDNF,Mpz和Cdh1基因表达均降低(P<0.01或P<0.001),Artn基因表达升高(P<0.001);与坐骨神经损伤组比较,运动治疗组BDNF,Mpz,Cdh1,Gap-43,cJun基因表达水平升高(P<0.01或P<0.001),Artn基因表达降低(P<0.01)。结论:运动疗法对坐骨神经损伤小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