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豆静  刘寅  王林  刘婷  孙根义 《天津医药》2011,39(1):38-40
目的:探讨血清中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21例,其中ACS组75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46例;另设经CAG证实冠脉无狭窄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组入选者入院即刻,ACS组与SAP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即刻、对照组CAG术后即刻,ACS组与SAP组PCI术后1周血清sLOX-1浓度。结果:入院即刻及术后即刻,ACS组外周血清sLOX-1水平高于SAP组和对照组,SAP组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PCI术后1周,ACS组与SA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比较,3组术后即刻血清sLOX-1水平与入院即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1周血清sLOX-1水平较入院即刻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外周血清LOX-1浓度明显升高,其水平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其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清C_反应蛋白 (CRP)的改变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用散射光比浊法测定65例ACS患者及50例对照组血清CRP含量 ,ACS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及血管内超声 (IVUS)检查 ,根据冠状动脉病变在血管内超声显像上的管壁横断面分布将ACS组又分为ACS1(同心性斑块 )和ACS2(偏心性斑块或血栓形成 )。结果 :ACS组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ACS2组CRP水平明显高于ACS1组 (P<0.05)。结论 :炎症反应在AC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CRP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前后血浆中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浆BNP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不同类型的关系,并探讨BNP水平能否作为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指标。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ACS的患者120例,按其类型分为3组,其中STEMI组66例,NSTE-MI组30例,UAP组24例,对照组30例。对120例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测定手术前后血浆BNP水平。对照组测定冠状动脉造影前后血浆BNP水平。结果 STEMI组及NSTEMI组BN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其中STEMI组高于NSTEMI组(P<0.05),UAP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120例ACS患者在经皮冠脉介入术后36hBNP均明显下降,正常对照组经皮冠脉介入术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不同临床类型ACS患者的血浆BNP浓度存在差异,其水平高低与ACS严重程度相关;ACS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后血浆BNP含量明显降低,可作为疗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清白细胞介素-6 C反应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 - 6 (IL- 6 )、C反应蛋白 (CRP)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 31例 ACS患者和 19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患者 ,以及对照组 2 0例 IL- 6、CRP含量。ACS组包括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比较 ACS组、SAP组和对照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ACS组 IL - 6、CRP水平明显高于 SAP组和对照组 (P<0 .0 1) ,但 SAP组和对照组之间 IL - 6、CRP水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ACS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有关 ,IL - 6、CRP水平的增高与 ACS的发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白细胞介素18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和稳定型心绞痛 (SAP)患者外周静脉血中白细胞介素 18(IL 18)的浓度 ,观察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 2 0 0 2年 12月~ 2 0 0 4年 1月间住院患者 80例 ,其中ACS组 4 0例 ,SAP组 2 0例 ,对照组 2 0例 ,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外周血清IL 18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CS组和SAP组IL 18浓度明显增高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5 0 %的心绞痛患者IL 18浓度显著高于LVEF >5 0 %的心绞痛患者 ,但ACS组与SA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L 18和冠状动脉病变正相关 ,但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无预测价值 ,而与心功能状态负相关。IL 18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后判定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1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136例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STENT)。对照组80例行冠脉造影术。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术前及术后血清CRP浓度。结果观察组CRP浓度术前比术后明显增高(P<0.01)。观察组术后CRP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RP浓度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损伤血管内膜,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RP浓度升高,可作为PCI术后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冠脉)重度狭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630例冠脉重度狭窄、甲状腺功能指标正常的ACS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254例)和不稳定心绞痛组(376例)。收集并比较两组相关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和甲状腺功能指标,分析临床相关指标与ACS冠脉重度狭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CS冠脉重度狭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高脂血症患者比例以及TC、LDL-C、FBG、CRP和FT4水平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TSH水平低于不稳定心绞痛组(P<0.05或P<0.01)。高水平LDL-C、CRP、FT4是甲状腺功能正常的ACS冠脉重度狭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高水平TSH是其保护性因素(P<0.01)。结论 对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ACS冠脉重度狭窄患者,高水平LDL-C、CRP、FT4患者更容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而高水平TSH是其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检测46例ACS患者、31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和30例对照组的血清CRP水平。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77例冠心病患者按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形态学分型分为Ⅰ型、Ⅱ型、Ⅲ型。结果 ACS组的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均P〈0.01);Ⅱ型斑块的CRP水平显著高于Ⅰ型和Ⅲ型(P〈0.01)。结论 血清CRP水平可反映斑块稳定性,可作为检测斑块破裂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陈志刚  黄陆力  岳兵  张永春 《中国药房》2012,(18):1693-1695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浆可溶性OX40L(sOX40L)水平的影响。方法:66例ACS患者设为ACS组,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支架组和替罗非班组,支架组给予常规PCI介入治疗,替罗非班组给予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另选择同期在我院疑似冠心病并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认冠脉无狭窄者30例为对照组。测定术前1天、术后即刻及术后24h、48h、10d血浆sOX40L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术前ACS组血浆sOX40L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ACS不同的临床类型中,心肌梗死(MI组)sOX40L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P<0.05);在不同的冠脉病变支数中,sOX40L和hs-CRP含量:三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24h、48h、10d替罗非班组sOX40L水平显著低于支架组(P<0.05);替罗非班治疗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ACS患者血浆sOX40L水平显著上升,且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替罗非班可降低ACS患者PCI后血浆sOX40L水平。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继之破裂、血栓形成有关。有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局部CRP水平明显升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即刻冠状动脉血CRP水平较术前进一步升高。本研究通过测定ACS患者经PCI术前及术后48h、1周后血浆CRP水平,探讨CRP对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及PCI术后CRP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植入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行冠脉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40例,于支架植入术前及术后分别测定C反应蛋白(CRP)含量.比较PCI术前后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冠脉支架植入术前血清CRP平均浓度为(7.86±3.58)mg/L,术后平均浓度为(13.91±3.61)mg/L,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C反应蛋白水平在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较术前有显著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对防治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取ACS患者(ACS组)105例和正常对照组90例,测定其PAPP-A及CRP水平,将105例ACS患者随机分阿托伐他汀20mg组(高剂量组,51例)和阿托伐他汀10mg组(低剂量组,54例),分别采用20mg和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1周后,再次测定PAPP-A及CRP水平。结果:ACS组血清PAPP-A和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PAPP-A及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PAPP-A及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高剂量组的PAPP-A及CRP水平均低于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减轻ACS患者的炎症反应,稳定冠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HMGB1-IL-23/IL-17A炎症轴与PCI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行CAG或PCI患者130例.设对照组(SO)、稳定型心绞痛组(SAP)和急性冠脉综合症组(ACS).术前采集患者一般情况.检测术前血清高迁移率组蛋白1(HMGB1)、白介素23(IL-23)和IL-17A水平.电话随访患者1个月、6个月和1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嘱病人1年后入院行CAG检查,评价支架情况.结果 吸烟史和性别与冠心病发生显著相关.SAP组和ACS组患者HMGB1、IL-23和IL-17A血清水平显著高于SO组患者;且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患者血清HMGB1、IL-23和IL-17A的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患者.结论 HMGB1、IL-23和IL-17A与冠心病的发生显著相关;HMGB1对PCI术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表达水平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年芳  郭杰 《安徽医药》2011,15(1):82-84
目的 观察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临床疗效与发病时情况进行研究.方法 收集该院2009年6月~2009年7月部分住院心绞痛患者共34例,根据以往胸痛特点分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两组,分析患者不同年龄段病史特点,发病情况.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肌钙蛋白cTnT等、胸片心电图特征及冠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140例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4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5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20例],所有患者均行体表颈动脉超声检查(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情况)、冠脉造影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3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高;ACS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结论 hs-CRP水平有助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预测;颈动脉斑块有助于冠脉斑块的预测,颈动脉斑块联合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血浆P选择素与sICAM-1和CRP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中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sICAM-1、CRP之间的关系,试图寻找一种能够临床鉴别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的方法,进一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床识别和预测的炎症指标。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50例,正常对照22例。将冠心病患者分为二个亚组,即ACS组和稳定性冠心病(SCHD)组。ACS组27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1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15例。SCHD组2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结果ACS组与健康组相比较,P选择素、sICAM-1、CRP水平均增高(P<0.01);与SCHD组相比较,sICAM-1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CRP及P选择素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0.01)。ACS组中AMI与UAP患者之间P选择素、CRP和sICAM-1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显示P选择素水平与sICAM-1、CRP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P选择素水平升高可能与ACS的发生有关,是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的标志之一,检测P选择素及CRP水平对于临床识别不稳定的冠状动脉斑块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氢氯吡格雷联合冠心舒通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绞痛的疗效,及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影响。方法选择70例ACS行PCI术后患者心绞痛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他汀类药物、低分子肝素等,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和冠心舒通胶囊。2组治疗均为4周,分别在用药前及用药后14 d、30 d检测hs-CRP和LDL-C;在用药前后检测血尿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APTT、血小板计数(PLT)、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及心肌酶等测定。观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hs-CRP、LDL-C水平。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和77.14%,联合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联合组更为明显(P〈0.05)。2组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治疗前有下降(P〈0.05)。其中LDL-C 2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联合组在用药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联合组的方法能显著改善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的临床症状,并显著抑制炎性因子水平,降低hs-CRP、LDL-C,稳定斑块,降低心血管事件,且不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是一种辅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心绞痛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替格瑞洛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中应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14例UA已行PCI治疗的病人,分为对照组57例(氯吡格雷PCI术前负荷量300 mg,维持量75 mg,每天1次口服)和治疗组57例(替格瑞洛PCI术前负荷量180 mg,维持量90 mg,每天2次口服).分别观察PCI术中两组血栓事件发生率及冠脉血流情况,并对PCI术后病人1、3、6、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两组病人术后1年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卒中等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术中急性血栓形成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治疗组冠脉血流分级明显好于对照组,对照组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16例,治疗组发生ACS 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困难和出血事件发生率,对照组和治疗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心源性猝死和卒中(P>0.05).结论 应用替格瑞洛能改善UA病人PCI术中冠脉血流,降低术后ACS事件的再发生率,并且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不会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围手术期中的变化与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分析78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在PCI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术后72 h及复查冠脉造影前的超敏hs-CRP水平;术后6个月行冠脉造影复查后分为再狭窄组(10例)及无再狭窄组(68例);比较两组hs-CRP水平。结果: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比较,两组各项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术后所有患者的hsCRP水平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升高,而且再狭窄组患者术后72 h hs-CRP水平高于无再狭窄组(9.81±4.76 vs6.64±2.89,P〈0.01),术后24 h时再狭窄组hs-CRP水平高于无再狭窄组(3.77±1.52 vs 2.43±1.05,P〈0.05)。结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术后24 h、72 h时hs-CRP明显增高时,提示患者可能出现支架内再狭窄。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清脑钠肽水平及阿托伐他汀对其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BNP)浓度差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意义及他汀类药物对ACS患者脑钠肽的影响。方法以ACS患者78例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40例为研究对象,将ACS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 I组)38例,测定其血清脑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CRP)、肌钙蛋白I(T n I)水平;将ACS患者30例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0例),治疗4周后比较2组上述各指标的变化。结果ACS组BNP、CRP、T n I水平均明显高于SAP组(P<0.01),AM I组BNP、CRP、T n I水平均明显高于UAP组(P<0.01),AM I组BNP水平与CRP正相关(r=0.913,P<0.01)、BNP水平与T n I正相关(r=0.526,P<0.01);他汀组患者治疗后血清BNP、CRP水平较对照组下降幅度大(P<0.05)。结论血清BNP水平与缺血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清BNP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