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慢频率依赖性ST -T改变临床尚未见报道。本文从 20 0 0例 2 4h动态心电图 (DCG)中发现 1例慢频率依赖性ST -T改变 ,患者受检 47h后 ,在夜间发生急性广泛性心肌梗死(AMI)而死亡。患者女性 ,45岁。因发作性心悸、气短、心前区隐痛、头晕而就诊。血压 113 / 68mmHg ,脉搏 63次 /min ,呼吸 18次 /min。听诊 :心尖搏动不弥散 ,无震颤 ,心界不大 ,心音可 ,律齐 ,各瓣膜区无杂音。肺部听诊未发现异常。腹平软 ,无压痛 ,肝脾不大 ,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受检前常规心电图大致正常 ,未曾服用任何药物。用美国产DMS型 3通道连…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脑卒中 (CA)者心电图和临床资料分析 ,了解其与临床其他疾病的联系 ,认识ST -T改变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对收治的CA 2 160例中心电图异常与ST -T改变者 ;筛选出 80例ST-T有明显改变者 ,结合其他临床资料进一步分析比较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1995年 7月~ 2 0 0 2年 2月住院者 2 160例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CA。男性 13 0 4例、女性 85 6例 ,年龄17~ 85岁。脑出血 75 1例 ,脑梗死 10 67例 ,脑血栓 3 42例。1.2 方法 采用日本光电 65 11单导联心电图机描床边常规 12导联 ,有异常者于 1~…  相似文献   

3.
ST—T改变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ST-T改变的形态和QRS综合波形成交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8例例患(男30、女38例)进行男、女比较,按年龄分为(≤30、30-40、41-50、51-60、≥61)5组。结果:男性肢体导联伴左胸导联ST-T改变占66.7%,女性单纯性肢体导联或单纯性左胸导联ST-T改变占57.9%,男性ST-T改变交角及形态明显大于女性。结论:提示ST-T改变与年龄、性别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心电图非特异性ST—T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年龄:年龄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条件,若在年轻人出现轻微的ST—T改变,常常是正常变异或功能性改变,而在老年人出现的ST—T改变,首先要考虎冠心病的可能,不能轻易排除器质性心脏病之诊断。二、伴有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特点 (一)、在临床上常遇到一些年轻女性或更年期妇女,经常诉心悸、气短、胸闷或针刺样胸痛,头昏、失眠、多汗、心率快或血压偏高等,心  相似文献   

5.
静息状态下心电图出现ST-T改变,为判定其临床意义,笔者对51例心脏神经官能症并有心得安试验禁忌症的患者与50例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采用针刺人迎穴的方法进行判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窄QRS波群心动过速ST—T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窄ORS波群心动过速ST-T改变的临床意义,观察60例窄QRS波群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电图R-R间期、ST-T改变和心腔内心电图房间传导时间、逆向心房激动顺序。结果显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ST段压低〉2mm和/或T波倒置(%)、ST波压低幅度、房间传导时间均非常显著大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P均〈0.01);发作时ST-T改变左侧旁道多见于V1~V6导联、右侧旁道多见于Ⅱ、Ⅲ、aVF导联  相似文献   

7.
心电图ST—T改变(三)冠心病ST—T改变的当今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冠脉固定性 (冠脉狭窄 )或动力性 (冠脉痉挛 )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损伤或坏死而出现的 ST- T改变包括 :T波改变 (T波高尖、T波倒置 ) ,ST段偏移 (抬高、压低 )。一 .机理 :缺血的心肌首先表现为复极时间延长 ,于是在心肌外膜面电极记录的心电图就出现 T波形态及振幅方面的改变。因为对向电极部位心肌缺血 ,复极时间迟于正常心肌 ,T波向量指向正常心肌 ,所以记录出一倒置 T波。 T波向量由缺血区指向非缺血区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 ,T波向量指向心外膜电极 ,反映为 T波向上直立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时 ,T波向量背离心外膜电极 ,…  相似文献   

8.
对118例冠心病患者,依临床病史及心电图变化特点分组进行研究,均以冠脉造影证实冠脉病变。结果表明:静息心电图ST段压低,T波倒置者若心绞痛或负荷试验时ST段回升或抬高、T波直立,其多支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此特点者,与不稳定心绞痛和陈旧性心肌梗塞者相似,提示此种心电图改变有较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ST—T改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64例CRBBB伴原发性ST—T改变及其相关参数,旨在探讨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择有完整心电图资料及明确临床诊断的CRBBB患者135例,按是否伴原发性ST—T改变(判断标准:心电图二个以上导联SF—T改变与CRBBB终末波方向一致,即判为CRBBB伴原发性  相似文献   

11.
非缺血型ST—T改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心肌肥厚与心肌病当左或右心室的心肌发生肥厚 ,其心脏除极面的方向和大小以及该侧自内膜至外膜除极的时间也将有所延长。因此心肌的复极程序亦随之发生改变。首先是“继发性”改变 ,即由于心室壁肥厚 ,复极不再按正常顺序进行 ,而改由心内膜开始复极 ,形成“继发性 ST- T”改变。另外由于除极时间延迟 ,复极时外膜曲线的起始点与终末点均向后推移 ,其终末部分落到内膜曲线的后方 ,产生一个与 QRS波群方向相反的 ST- T向量。其次是“原发性”改变 ,其机理常因心肌肥厚达到一定程度时 ,心肌产生相对缺血、纤维化等组织学改变 ,造成“原…  相似文献   

12.
ST—T改变(一)ST改变的机制与分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ST段在心电图上从 QRS波终末至 T波开始 ,正常时位于基线上。在体表心电图上 ,最容易产生错误分析的是 ST段和 T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ST段和 T波常依据描述而不是所测的值 ,这就需要对其有足够理解以减少误诊。1 . ST段形成机制和 ST段改变分类ST段相当于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 2相 (缓慢复极期 ) ,位于基线上意味着心室复极平台 2期无明显电位差。ST段改变包括时程延长或缩短 ,或从基线向上或向下偏移 ,也可伴有 T波改变。其中 ST段偏移又分为 :原发性 ST段改变和继发性 ST段改变。前者与心肌复极有关 ,后者与心室肌复极无关。2 …  相似文献   

13.
回顾性分析经EPS及RFCA治疗的AVRT及AVNRT发作时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以寻求对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 ST段压低≥2mm或T波倒置或两者均有在AVRT组为62.86%,而在AVNRT组为23.33%,提示根据ST-T改变可作为AVRT和AVNRT的1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我院 1999年 6月~ 2 0 0 0年 6月住院的 2 79例宫颈癌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 ,目的是为了探讨宫颈癌与心电图的ST -T改变的关系 ,现将我们的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宫颈癌患者 2 79例 ,年龄 2 4~ 70岁 ,其中 60岁以上 2 8例 ,平均年龄 45 .4岁。对照组从同期住院患者中随机抽样 2 72例女性患者 ,年龄 2 0~ 73岁 ,其中 60岁以上 3 5例 ,平均年龄 46.2岁。病种分别为肺癌、直肠癌、膀胱癌、食道癌、胃癌、喉癌、肝癌、肉癌等。研究对象均排除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及药物所致ST -T改变。采用电脑心电图分析仪进行同步 12导联心…  相似文献   

15.
为评估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ST-T改变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意义。对100例心脏病虱行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并分别对照静息双核素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心肌显像及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显示:100例受检者负荷试验有81例出现ST-T改变(20min内有ST段压低〉1mm)合并T波倒置38例,J点后0.08sST段压低〉1mm9例,T波由直立变为倒置21例、由倒置变为直立13例,另有严重心律失常6例,  相似文献   

16.
劳力性或自发性心绞痛发作时,一般都有相应的典型心电图改变。直立高尖T波和ST段压低,这与心内膜下缺血有关;ST段抬高,常见于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与严重透壁性缺血有关,T波由倒置变为直立,以致出现假性改善心电图,这一图型应认为是在以前有整个电室壁受累的心肌损伤或心肌梗塞的基础上,又发生严重缺血;暂时性异常Q波。偶见于急性心肌缺血而无心肌梗塞时。  相似文献   

17.
回顾性分析经射频消融治疗的41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发作时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以了解ST-T改变的临床意义。结果表明305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中,ST段下移≥2mm且持续≥80ms和(或)T波倒置者有181例(59.34%),明显高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28/113,24.78%)P<0.005。并且此差异不能被心率所矫正。此外左游离壁旁道患者ST段压低多分布在V3~V6导联,而右后和左后隔旁道患者倒置的T波和(或)ST段压低多发生于I、II、aVF导联。提示PSVT时心电图上ST-T改变可作为区分AVRT和AVNRT的一个有用指标,并且可能还有粗略的旁道定位价值  相似文献   

18.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ST-T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回顾性分析经射频消融治疗的41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发作时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以了解ST-T改变的临床意义。结果表明305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中,ST段下移≥2mm且持续≥80ms和(或)T波倒置者有181例(59.34%),明显高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28/113,24.78%)P<0.005。并且此差异不能被心率所矫正。此外左游离壁旁道患者ST段压低多分布在V3~V6导联,而右后和左后隔旁道患者倒置的T波和(或)ST段压低多发生于I、II、aVF导联。提示PSVT时心电图上ST-T改变可作为区分AVRT和AVNRT的一个有用指标,并且可能还有粗略的旁道定位价值  相似文献   

19.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48岁。25岁时因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住院,常规查心电图示:Ⅰ、Ⅱ、Ⅲ、avF导联T波倒置.V2-V6导联T波深倒,ST段压低0.2~0.5my。临床初诊:(1)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2)心肌病?但心肌酶学检查正常。在外院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来发现冠脉狭窄。超声心动图示心室腔无扩大,室壁无肥厚,各瓣膜无狭窄及关闭不全。后又做心得安试验,除心率减慢外,ST—T改变同前。出院后患者无任何不适感觉,并经常参加篮球比赛及体力劳动。  相似文献   

20.
Q—T间期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秉贤 《心电学杂志》1997,16(3):180-181
Q-T间期是心室肌激动和恢复的时间,是心室肌电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代表着心室肌各个细胞动作电位的总和,有许多原因可影响其长度。 Q-T间期缩短的原因有高血钾、洋地黄、高血钙和酸中毒。 Q-T间期延长则原因颇多,可分为: 1.从电生理分: (1)原发性长Q-T间期:与除极(即QRS波群)无关者; (2)继发性长Q-T间期:与除极异常相关者; (3)混合性长Q-T间期:上述两种情况均有者。 2.从成因分: (1)先天性长Q-T间期:又分为伴先天性耳聋者(即Jorvell Langer-Nidlsen综合征)和不伴耳聋者(即Romano Ward综合征)。 (2)获得性长Q-T间期:见于缺血性心脏病、低温、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心脏复苏后、电解质紊乱(主要是低血钾、低血钙)、中枢神经疾患(主要是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手术后)和药物影响(例如奎尼丁、胺碘酮)。 也有将长Q-T间期综合征分为一、二、三型者。 一、正常的Q-T间期和校正Q-T间期(Q-T。) Q-T间期在正常情况下,受心率、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它与心率呈反比。女性的Q-T间期比男性略长。据Merri等研究大宗正常人群,平均Q-T_c间期男性显然比女性短,为409±14ms和421±18ms(P<0.001),这提示正常标准应男女有别,且平均有2.5%以下的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