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介绍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小儿心内直视手术的体会。方法:观察组选择3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经胸骨下段小切口进胸,完成心内直视手术。患儿年龄6月~5岁,修补室间隔缺损(VSD)23例,房间隔缺损(ASD)8例,肺动脉瓣狭窄(PS)4例。对照组随机抽取年龄、体重及病种与观察组相仿的患儿32例作为对照,均经常规胸骨正中切口,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两组相比,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切口长度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骨下段小切口可有效代替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矫治某些小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畸形。它具有创伤小、美观、无胸骨前凸畸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院311例6个月~3岁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资料,总结微创切口不停跳外科治疗婴幼儿先心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将311例3岁以下心脏手术患者分为两组;1组190例,采用微创切口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手术,2组121例,取胸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进行手术,比较两组病人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胸液引流量、住院天数。结果:微创、心脏不停跳组病人术后低心排发生率较停跳组低、胸液引流量较胸骨正中切口停跳组少(P<0.05),并且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天数较停跳组短(P<0.05)。结论:微创切口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手术方法不但在婴幼儿心肌保护、改善术后心功能等方面优势明显,而且切口隐蔽,创伤小,是1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回顾性资料研究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术中抗生素预防性应用的价值。方法  198例患者分为两组 ,A组 110例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完成后进入重症监护室 (ICU)时应用抗生素 ,B组 88例 ,患者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抗生素 ;术后统计患者的感染情况 ,包括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切口和纵隔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结果  A组术后统计感染 12例 (10 .9% ) ,B组 4例 (4 .5 % ) ,差异有极显著性 P<0 .0 1。结论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术中应用抗生素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感染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经右胸前外侧切口在成人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方法经右胸前外侧切口对192例成人患者进行心脏直视手术,其中男74例,女118例,年龄18—59岁。房间隔缺损76例,室间隔缺损52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45例,其它19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中出血量(190±88.9)ml,术后拔除气管时间0.5—23(中位时间3)h,放置胸管时间(38±15)h,胸腔引流总量(240±195)ml。主要并发症:再次开胸止血2例,胸腔积液7例,肺不张3例。术后住院时间(7.6±1.7)d。结论若选择病例合适、手术操作技术成熟,应用右胸前外侧切口进行成人心脏直视手术可安全顺利实施,且切口美观、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心脏复苏困难的原因。方法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106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者,在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苏54例,电击除颤复苏52例,其中复苏困难8例(除颤3次以上)。结果复苏困难8例患者,经及时调整血气分析、纠正电解质、药物辅助以及反复电击除颤等处理后均成功复苏。全组病例于术后8~16d痊愈出院。结论心脏复苏困难可能与心脏本身的病变、电解质的紊乱及心肌保护欠佳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应激性溃疡个体化围手术期的防治措施与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体外循环心内直视心脏手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心内直视术:心脏瓣膜置换术2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5例,先天心脏病矫治术2例,大血管手术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术前危险因素评估,术中减少胃肠道缺血时间因素,术后应激性溃疡的预防、早发现、早干预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总结其防治方法,进而观察疗效。结果:本组30例患者均行保守治疗,其中1例患者联合手术治疗;经治疗后,29例痊愈出院,治愈率为96.7%,1例因术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为3.3%。结论:术前详细询问有无消化系统病史,术中尽量缩短体外循环和手术时间,术后常规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和胃肠黏膜保护剂以及尽早进食,对明确并发应激性溃疡者,采取早发现、早干预的综合个体化治疗;对并发出血者,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积极采取药物、内镜及手术治疗,可有效预防并降低术后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提高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应激性溃疡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微创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体会.方法 对3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采用微创切口建立体外循环,在常温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脏不停跳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术后无低心排发生,无严重的心律失常,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无空气栓塞并发症,也无明显神经系统的并发症.结论 微创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心脏复苏困难的原因.方法 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106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者,在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苏54例,电击除颤复苏52例,其中复苏困难8例(除颤3次以上).结果 复苏困难8例患者,经及时调整血气分析、纠正电解质、药物辅助以及反复电击除颤等处理后均成功复苏.全组病例于术后8~16 d痊愈出院.结论 心脏复苏困难可能与心脏本身的病变、电解质的紊乱及心肌保护欠佳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心脏复苏困难的原因.方法 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106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者,在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苏54例,电击除颤复苏52例,其中复苏困难8例(除颤3次以上).结果 复苏困难8例患者,经及时调整血气分析、纠正电解质、药物辅助以及反复电击除颤等处理后均成功复苏.全组病例于术后8~16 d痊愈出院.结论 心脏复苏困难可能与心脏本身的病变、电解质的紊乱及心肌保护欠佳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与全胸骨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观察两种术式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进行的98例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作为观察组,同期进行的192例常规正中开胸全胸骨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心肌阻断时间、手术引流量、术后并发症、ICU留住时间、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无院内死亡;两组病例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心脏彩超结果、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手术切口的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24 h引流量、ICU留住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略长于对照组。结论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主要优势在于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费用低等各方面,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氨基己酸与抑肽酶在心脏外科手术后的止血效果,评价氨基己酸能否替代抑肽酶在心脏手术后的止血作用.方法 选择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行体外循环手术患者138例为抑肽酶组;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体外循环手术患者162例为氨基己酸组;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开胸心脏手术.比较两组术后当日及术后第1天出血量、输血量(血浆用量、红细胞用量)、二次开胸率等.结果 抑肽酶组与氨基己酸组比较术后当日出血量[(472.5±267.3)ml比(488.1±278.2)ml]、术后第1天出血量[(210.8±209.8)ml比(216.4±211.7)ml]、血浆用量[(317.0±746.0)ml比(320.5±724.2)ml]、红细胞用量[(3.0±5.8)U比(3.2±5.6)U]及二次开胸率[2.2%(3/138)比1.9%(3/16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基己酸完全能替代抑肽酶在心脏手术后的止血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右心系统的先心病人,分两组各19例给予浅低温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和常规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对术中、术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与停跳组相比较。不停跳组病人手术完毕后即可停机,手术时间短,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明显减少,术后心律失常、心肌酶改变等明显优于停跳组。结论 体外循环下,浅低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一系列对心肌的损伤.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心肌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是对右心系统不太复杂的先天性畸形的最佳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心内畸形一期手术的治疗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共手术治疗CoA合并其他心内畸形12例,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一期矫治:其中3例采用单一胸骨正中切口一期矫治,另9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加左后外侧切口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康复患者术后复查均显示主动脉弓缩窄解除,吻合口通畅,血流正常。随访6个月至3年,无晚期死亡,无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术后当天死于低心排综合征。术后发生再狭窄1例,患者无自觉症状,继续随诊观察中。未发现体循环高压、动脉瘤形成和主动脉瓣反流等并发症。结论CoA合并心内畸形一期手术效果确切,中远期随访提示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心内直视术监护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5年1月~1997年7月共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35例,其中5例采用新方法——不主动降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现将监护体会报告如下。1 循环系统的监护1.1 心率及心律的观察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心肌保护好,不用心脏复跳,病人清醒快,血液动力学稳定。本组无严重心律失常及低心排现象,但在术后1小时~3小时内出现一过性心率增快,成人  相似文献   

15.
成人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成人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心脏外科2001年1月-2009年6月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1743例成年患者进行分析,根据SSI发生与否将其分为SSI组及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中SSI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心脏直视术后SSI总发病率2.87%,SSI组平均住院时间及30 d再入院率高于对照组;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心功能NYHA≥Ⅲ级、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冠脉手术、术前血浆白蛋白低、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血液制品的用量、切口缝合方法、二次开胸止血、术后12 h血糖平均值及ICU入住时间与SSI的发生有关(P<0.05或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冠状动脉手术(OR=4.724,P=0.014)、手术时间(OR=1.008,P=0.024)和术后12 h血糖平均值(OR=1.023,P=0.000)是SSI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切口皮下间断缝合(OR=0.326,P=0.002)可减少SSI的发生;27例送检标本共培养出病原菌2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6株,占72.7%,革兰阴性菌6株,占27.3%。结论冠状动脉手术、心脏手术时间长及术后高血糖是体外循环心脏术后SSI发生的危险因素,改进缝合方法可减少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室颤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选择分为实验组(室颤组,n=31)和对照组(停跳组,n=26)。术中分别测定室颤前及复跳后冠状静脉窦处血液的心肌磷酸肌酶同工酶(CP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乳酸脱氢酶(LDH)。术后观察心功能及神志、血红蛋白尿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复跳后2组CPK-MB、LDH、CTnI较室颤前均增高(P<0.05),但对照组比室颤组升高更明显(P<0.01)。且术后对照组使用多巴胺的例数比实验组高出近1倍。实验组有3例出现血红蛋白尿。结论体外循环低温室颤下心内直视手术比传统心脏停跳下手术的心肌保护效果佳。可应用于大部分无主动脉瓣病变的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17.
左后外侧切口在再次二尖瓣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左后外侧剖胸切口、降主动脉肺动脉转流在再次二尖瓣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1995-04~2003-04在本院住院的11例曾经进行过二尖瓣手术,术后复发性二尖瓣患者,采用左后外侧剖胸切口,以降主动脉肺动脉转流建立体外循环的方法实施心内操作。结果 全部病人均未阻断主动脉,平均转流时间138分,术后引流少于300ml,病人均痊愈出院。结论 对于术后复发性二尖瓣病进行再次手术时,应用左后外侧剖胸切口,避开了原胸骨正中切口,减少了粘连的分离,手术操作简便,术野显露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腔术后再次开胸止血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相应的止血策略,以便达到良好的治疗结局。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心胸外科于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5例胸腔术后再次开胸止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总结两组胸腔术后再次开胸止血患者发病率、病死率、胸腔术后再次开胸止血患者出血原因等情况,总结相应的止血策略。结果胸腔术后再次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广泛粘连游离后胸壁渗血、结扎线脱落、淋巴结清扫残面出血、肿瘤复发外侵出血、肋骨骨折出血、设备使用不当等。B组胸腔术后再次开胸止血患者与A组相比较,其新设备的使用致出血率显著增加(P〈0.05),而结扎线脱落、淋巴结清扫残面出血等致出血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胸腔术后胸腔内出血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并发症,极易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本文总结了胸腔术后再次开胸止血患者的止血策略,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CPB)处理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4年10月~2011年10月在体外循环下处理32例PDA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转归。结果术后1例患者出现灌注肺,1例患者重度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功能不全,1例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复查动脉导管无再通。结论合并心内畸形的PDA,术前诊断及术中探查是关键,心内直视手术前处理好PDA,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对单纯PDA应严格掌握体外循环下手术的适应症。绝大多数PDA均可进行心包内游离,充分显露是手术的关键。结合心包内分离及经肺动脉切口处理PDA,可明显缩短CPB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并发灌注肺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11例心内直视手术后并发灌注肺患者的术后护理过程,详细总结了对并发灌注肺患者的护理要点。结果 2例患者因心肺功能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个体化的呼吸机治疗,细致的呼吸道护理和循环功能监护是心内直视手术后并发灌注肺患者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