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病史摘要 患者,男,19岁. 患者于2005年读初二时从快班转入慢班,逐渐出现入睡困难,孤僻,不爱与人交往,无故惧怕班里一位女同学,头脑中总是出现那个女生的面孔,担心自己变成她那样,觉得这个面孔将大脑阻断了而不能学习,害怕她对自己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2.
1病例。2002年阴历10月初一晚某中专学校二年级几名女生上街,见路边有人给已故的人烧纸钱.回宿舍后讲给同宿舍的其他同学听,有的同学称阴历10月初一晚是鬼节,所有的鬼聚在一起过节;有的同学讲鬼故事,同学们都感到恐惧;有一同学称对面楼上曾死了一名女生,同学们更加恐慌不安.第2日晨起,有一同学称头痛,恶心,疲乏无力,站立不稳,四肢阵发性抖动,恐惧害怕,称自己看见鬼了,被鬼缠住了;  相似文献   

3.
1 病例 患者,女,15岁,因"凭空闻语,感被议论1年"于2018年8月1日就诊.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凭空闻语,听到两个女生在说她,变得敏感多疑,别人在一边聊天,也认为是在议论她.感有人在跟踪监视她,要害她.情绪不稳,暴躁易怒,院子里小朋友在玩耍,也会无缘无故冲下去骂人家,甚至从楼上丢东西下去.家人认为其不正常,故...  相似文献   

4.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 患者, 男性, 32岁.常年每日饮酒史约1市斤左右.此次因发热, 在当地进行抗炎抗病毒治疗, 于第14日患者出现复视, 复视3日后出现尿潴留, 双下肢无力.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中学生抑郁症状现状及其与生活事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了解上海市初中和高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现状及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 采取横断面调查,使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简易生活事件量表对1 818名中学生进行了抑郁症状调查及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结果 中学生有肯定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8.6%,其中男生为22.66%,女生为14.78%,男生高于女生( χ2=24.52,P<0.01);初一年级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5.89%、初二15.48%、初三17.26%、高一14.33%、高二24.70%、高三25.67%,高二和高三抑郁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初中和高一学生(χ2=33.40,P<0.01).负性生活事件的总分与抑郁症状的总分呈正相关;出现频率最高的生活事件是明显的学习压力或考试失败,对学生影响程度也最高,其次是受到批评.结论 中学生中抑郁症状是常见的,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症状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1 病 例 患者,男,19岁,学生.因认为女同学钟情于自己,感被控制、被监视1年,毁物伤人1天,于2013年2月14日被家属和辖区民警强制送入我院.患者于1年前无依据地认为邻班某女生喜欢他、暗恋他,反复纠缠该女生并要求父母及老师支持他,遭各方反对后仍不甘心,并认为老师和父母对他不好,同时认为辖区民警、摆地摊的、收破烂的和收水电费、煤气费的人都是父母派来监视他的,觉得家里的电话也被人监听,电视机和电脑都被人做了手脚,称自己有时头昏、乏力都是别人用电磁波在控制他,到处都有人在议论他.父母劝其看心理医生,患者不同意.  相似文献   

7.
1 病例 病例1:患者男,46岁,农民.因胸臂疼痛、紧张、不眠1d入院.1 d前被工具击中胸臂部,入住胸外科.既往体健.查体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11.1×109/L;中性粒细胞9.48×109.L,头、胸部CT、心电图均正常.诊断为软组织挫伤.表现紧张、惊恐,精神科会诊考虑焦虑状态而转精神科治疗.3 d后出现恐水,不敢饮水,听到水声就避让很远.怕风,医生揭被检查时,瑟瑟发抖,称风太大,不让开门窗.唾液多,反复呕吐,发热,体温39℃.兴奋躁动,打人.追问病史,1年前自养的狗出现日夜吠叫,到处乱跑,患者曾被狗抓伤,未注射狂犬疫苗.更正诊断为狂犬病.第4天出现呼吸困难,咽喉肌痉挛,谵妄,不停喊叫,四肢痉挛,流涎不止;第5天出现抽泣样呼吸,并一度心跳呼吸骤停,经抢救复苏成功,此后一直昏迷至第9天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男女高考生扩招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方法 于高考前4个月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集体测试,结果 按性别并与扩招前比较;同时以半开放式问卷调查可能影响考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结果扩招后男生的强迫和精神病性分高于女生(P<0.05)、女生的躯体化分高于男生(P<0.05),其它各项男女生间无明显差异.和扩招前比较,女生的阳性项目数及所有的因子分降低(P<0.05~0.001),男生的阳性项目数与躯体化分降低(P<0.05~0.01)、恐怖分增高(P<0.01).男女生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焦虑及偏执因子的异常率均达20%~56%;女生躯体化与恐怖的异常率高于男生(P<0.05),男生偏执的异常率高于女生(P<0.01).阳性症状均分≥3分者男生多于女生(χ^2=5.88).结论 扩招后男女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无明显差异.男女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均较扩招前有明显改善,女生更显著.男生的恐怖较扩招前加重.男女生的心理问题均仍以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焦虑及偏执多见.女生的躯体化与恐怖,男生的偏执、强迫与精神病性症状相对较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Epley手法第2、4步骤出现的眼震形式与复位效果的关系.方法 应用Epley 手法对73例确诊BPPV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患者进行治疗,在裸眼状态下观察治疗过程中位置性眼震的特点,并根据Epley 手法复位第2步骤眼震形式将患者分为3组: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Ⅰ组)、相反方向的眼震(Ⅱ组)、无眼震(Ⅲ组).结果 在手法复位第2步骤,有56例患者出现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与其Dix-Hallpike试验第1步骤眼震一致),6例患者出现反向的眼震,11例患者未出现眼震.56例患者中有40例首次复位成功,12例第2次复位成功;相反,经过2次复位后,6例出现反向眼震的患者中有4例,11例无眼震的患者中有7例,均复位失败.在首次或第2次复位成功过程中, 42例的Ⅰ组患者在手法复位第4步骤时出现下跳性眼震.结论 Epley手法复位第2步骤出现带上跳性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以及第4步骤出现下跳性眼震,大多数可以预示着复位成功.  相似文献   

10.
吉兰-巴雷综合征又称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炎(GBS),主要损害多数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也常累及颅神经,颅神经的损害以双侧面神经麻痹最为常见,出现眼外肌麻痹者约为10%,国外有报道GBS可出现外展神经损害,而双侧动眼神经损害的则罕见报道[1].多数GBS病情在2w左右达到高峰,大多数病情在4w内停止进展.本文报道l例老年GBS患者,病情持续进展,于发病第5周左右达到高峰,且伴有双侧动眼神经麻痹.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5岁,因进行性四肢麻木、双下肢无力20余天入院.患者入院前20余天劳累少量饮酒后出现左下肢麻木,次日出现右下肢及双上肢指尖麻木.发病第5天时患支气管炎,并于当日出现双下肢轻度无力,尚能站立行走.发病第21天时双下肢无力明显加重,不能站立行走,发病第24天入住我院神经内科.既往高血压病10年,甲亢病史20余年,否认心脏病、糖尿病、肝炎及结核病史,有青霉素过敏史,无食物过敏史,吸烟史40余年,约1包/日,否认大量饮酒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大兴区中小学生抽动障碍(TD)的流行病学分布及就医、治疗状况.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从大兴区6~16岁中小学生中抽取部分学生进行TD的横断面调查.根据TD国内外研究现况,制定TD初筛问卷,收集学生临床资料,对筛查阳性者及学校教师或同学报告有类似症状者进行面谈及临床评估.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中TD标准进行诊断和分类.结果 TD总患病率为2.26%.其中短暂性抽动障碍(TT)、慢性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抽动(CMVT)、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TS)的患病率分别为1.05%、0.73%和0.47%.男生TD患病率3.39%,女生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83,P<0.001),患病率比3.27:1(95%可信区问为2.00~5.60).TD的3种临床亚型的患病率均表现为男生高于女生(TTχ~2=12.808,P<0.001;CMVT χ~2=6.042,P=0.014;TSχ~2=4.861,P=0.027);平均发病年龄(8.0±2.0)岁,发病高峰年龄为5.5~12.0岁;各年龄组患病率以8~9岁组最高.86例TD患者仅16例(19%)因抽动症状就医,就医者中仅5例得到正确诊治.结论 TD在大兴区中小学生中较多见,男生患病率高于女生.疾病早期就医率低,正确治疗率低.  相似文献   

12.
高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现阶段精神疾病已成为高校学生休学、退学、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 ,为配合高校开展心理卫生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卫生健康水平 ,为此 ,作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 - 90 )对本市全日制大学理科学生进行了心理测试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我市全日制理科学生 2 81名 ,其中男生181名 ,女生 10 0名 ;男生年龄 17~ 2 2岁 ,平均(18 73± 0 92 )岁 ,女生 16~ 2 2岁 ,平均 (18 4 2±0 82 )岁 ;在 10 0名女学生中城市女生 6 2名 ,农村38名。1 2 方法1 2 1 调查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 90 [1] ,每项因子按 5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前后瞬目反射的变化,探讨术后迟发性面神经麻痹(DFP)的发生机制.方法 对印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前1d、术后第1、3、5天行瞬目反射检查,并观察DFP的发生.结果 56例术后未出现DFP,但瞬目反射检查仍表现为短暂的R1、R2潜伏期延长,且R1潜伏期于术后第5天,R2潜伏期于术后第3天恢复至术前水平.4例分别于术后第6-15天出现DFP症状,术后瞬目反射记录表现为R1潜伏期逐渐延长,甚至波形消失.结论 MVD对面神经功能存在影响,对于大部分患者(93%),面神经功能术后5 d内可自行恢复,而R1潜伏期逐渐延长甚至波形消失则表现为DFP.瞬目反射检查中R1波的监测对MVD术后DFP的发生有一定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三所大专院校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于后。1 材料和方法1.1 调查对象为西昌师专、西昌农专、凉山大学的在校 9~ 2 1个月的学生。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法 ,共发出问卷 40 0 0份 ,回收2 16 2份 ,有效卷 16 47份。男生 96 8例 ,女生 6 79例 (其中凉山大学男生 2 19例 ,女生 12 0例 ,西昌师专男生 436例 ,女生 32 5例 ,西昌农专男生 313例 ,女生 2 34例 ) ,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和精神病正常完成学习。1.2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 [1] 为调查工具 ,作问卷式调查 ,不作提示 ,采用 1~ 5级评分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武汉地区大一女生的体重和体重指数以及异常进食行为,了解武汉地区大一女生摄食障碍和神经性厌食症(非肥胖恐惧型)的发生率.方法 以2009年9月份入学的大一女生8 520人为抽样研究对象,根据摄食障碍问卷(EDI)筛选出可疑摄食障碍学生589名,然后用EDE和SCID量表对这些学生进行访谈诊断,75名学生被诊断为摄食障碍.结果 (1)武汉地区大一女生的理想体重普遍比实际体重低,理想体重指数与实际体重指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摄食障碍的发生率为8.803‰,其中AN 0.352‰、BN 1.174‰、EDNOS(包括BED) 7.277‰,EDNOS是摄食障碍类型中最普遍的一个类别;(3)没有发现AN(非肥胖恐惧型)患者;(4)摄食障碍组与非摄食障碍组被试在EDI量表的求瘦倾向、内省、贪食、躯体不满、无效感以及成熟恐惧分量表上的得分都要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女大学生是摄食障碍的高危群体,需给予重视.肥胖恐惧依然是摄食障碍的核心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盐酸氟西汀致顽固性呃逆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1:男,63岁,因情绪低落、少语少动4个月于2001年3月12日入院.诊断抑郁症.入院躯体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心电图检查正常;肝功能:谷草转氨酶73 IU/L、谷丙转氨酶72IU/L,余结果正常.入院予盐酸氟西汀(20mg/d)合并肝泰乐治疗.用药第3天患者出现轻度恶心未吐、纳差胃部不适等,及时予维生素B6 20mg/次,3次/d及胃复安10 mg/次,2次/d口服.第4天胃部不适症状减轻,于第5天早晨出现呃逆伴腹部轻度抽动,每天约5~10次,予针灸、安定药物治疗无好转,即停用盐酸氟西汀,于1周后呃逆症状自行消失.鉴于患者肝功能异常,而盐酸氟西汀对肝脏功能损害较小,于停药后第8天再次服用盐酸氟西汀治疗,用药第5天又出现呃逆,即换用盐酸帕洛西汀治疗,未再发生呃逆症状,出院1个月后随访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7.
1 病例资料 例1,女,15岁,学生;因恐惧、构音困难2h,于门诊就诊,按"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对症治疗,第2d出现四肢无力.  相似文献   

18.
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服药情况1年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首次发作(以下简称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服用抗精神病药的特点.方法 对137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的服药情况进行问卷式跟踪随访调查1年,并比较服用第1代抗精神病药患者(64例)和第2代抗精神病药患者(73例)的差异.结果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随时间推延逐渐降低,与所服药物类型无关.第1代抗精神病药组出院后第1、3、6、12个月的停药率分别为0%、7%、18%、50%,第2代抗精神病药组的停药率依次为3%、11%、21%、55%,2组各时点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第1代抗精神病药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明显多于第2代抗精神病药,随访第12个月时分别为30%、7%, χ2=12.310,P<0.01.而后者在随访第12个月时出现内分泌系统不良反应比例(40%)高于第1代抗精神病药(5%)(χ2=13.433,P<0.05).结论 如何提高首发精神分裂症长期维持治疗的依从性是精神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痉挛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入院顺序分层随机法,将65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和对照组(抗抑郁剂治疗),共观察4周,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周末、第2周末、第4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第1周末,研究组HAMD及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而对照组均无显著性改善.治疗第1周末、第2周末及第4周末,研究组的HAMD及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是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快速、有效、安全的首选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上海市松江区中小学生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调查,探讨松江区中小学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了上海市松江区5所中小学1 739名学生进行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的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性别和年龄的差异比较.结果 调查数据显示松江区中小学生≤11岁年龄段的学生在情绪问题、多动注意不能、总分得分均显著高于>11岁年龄段学生(P<0.01).男生在行为问题、多动注意不能、总分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亲社会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结论 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适用于上海市松江区中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现,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敏感期,老师和家长应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