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亮  童家杰  申景  徐克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6):1009-1012,1016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选择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106例,其中42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髂动脉和/或股动脉闭塞,64例髂动脉和/或股动脉、胭动脉不同程度管腔狭窄,术中采用经导管动脉内溶栓治疗64例,机械开通31例,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101例,支架置入69例(116枚支架),术后随访12~60个月,分析介入治疗后的中长期疗效。【结果】术中未出现血管破裂、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期间1例患者于术后15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21例患者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经DSA检查6例内膜增生引起支架阻塞,6例非治疗部位血管病变进展所致下肢缺血,9例溶栓及PTA治疗部位血管再狭窄,均经PTA或支架置入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其余84例症状无复发,血管超声复查提示管腔通畅、血流良好。【结论】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操作创伤小、中长期疗效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关于脑血管支架置入后局部机械性血管壁损伤后发生血管内再狭窄研究中涉及的安全性、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疗效尚无确切的结论.目的:探讨脑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安全性、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行脑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狭窄病变22处,位于大脑中动脉6处、颈内动脉6处、椎动脉4处、基底动脉3处,3例为椎-基底动脉狭窄;狭窄长度为3~10 mm,平均为7 mm,其中6处狭窄长度超过10 mm.行自膨式及球囊膨胀式支架置入,使用脑保护装置保护伞12例.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22枚支架均1次放置成功,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置入后即刻血管造影结果显示,病变段动脉残余狭窄程度小于20%,与治疗前相比较,管腔狭窄明显改善.同时再造影的实质期可见脑组织血流灌注得到改善,临床症状全部得到改善.置入后临床随访6-24个月,20例未再有脑缺血发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12~24个月7例,1例出现支架内内膜轻度增生,未引起临床症状.经颅超声多普勒随访结果示狭窄部位血流通畅,支架内未见内膜过度增生,无主要分支血管的闭塞.结果说明脑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安全,近期疗效明显,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症状性椎基底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远期效果.方法 选取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的33例患者,对临床症状和支架内再狭窄情况进行随访观察分析.结果 33例患者支架成形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前平均狭窄率为(92.36±3.23)%,术后即刻平均残余狭窄率为(9.13±2.57)%.术后23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0例明显改善.1例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术后出现一侧肢体麻木的并发症,1例术后出现脑栓塞表现,3d后恢复正常.随访6~24个月,9例出现头晕、头昏等不适症状,其中29例获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残余狭窄率为(19.27±5.62)%,3例椎动脉开口支架内再狭窄>50%,再次给予支架内成形术,症状消失.结论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能够明显缓解脑缺血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同时有一定的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术后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脑动脉狭窄患者行脑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临床资料及术后护理过程。结果8例患者狭窄完全消失。38例狭窄程度减少70%以上。本组术后出现头痛2例,脑血管痉挛1例,无神经系统功能缺失及死亡病例。结论术后密切观察和护理,做好预见性评估,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是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成勇  帅杰  刘勇 《中国康复》2005,20(6):339-34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I)、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及在脑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中的价值,并与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方法:对26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部血管听诊、CDI、TCD检查,其中175例加行DSA检查,对有手术指征49例患者行脑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并随访。结果:①CDI证实颅外段脑血管狭窄〉50%的患者血管杂音的阳性率高达82%。TCD提示颅内段脑血管狭窄患者血管杂音阳性率达50%。②CDI及TCD示颅外段颈、椎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DSA符合率达82%;TCD提示颈内动脉虹吸段或大脉中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DSA符合率达98%。③脑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后患者CDI可清楚显示支架位置形态及支架内膜增生情况。CDI及TCD在术后监测发现狭窄段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降低;而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则表现为血流速度的再度增快。结论:CDI、TCD联合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前的诊断及术后随访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无创性综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颅内自膨支架置入治疗前循环症状性动脉血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对23例狭窄段动脉血管治疗,置入Wingspan支架18枚,其余5例仅行Gateway球囊扩张。结果平均狭窄率由手术前的79.4%变化为22%。术中1例动脉血管夹层,随访中发现2例再狭窄,1例新发梗死灶。结论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颅内血管狭窄具有较高的技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34例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与防治对策。【方法】对34例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予以支架置入治疗,并在术中术后严密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在支架置入时使用脑保护器。【结果】34例患者共置入35枚支架。手术成功率100%,支架形态良好。有2例术中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动静脉循环时间为3.23s.说明术后患者脑动、静脉循环时间大为改善,24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8例肢体轻度活动受限,2例吐词不清较前好转。【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型术(CAS)对于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是有效的。从治疗即刻效果看,能使狭窄管腔重新塑型扩张,改善了血流状态。术后观察2~20个月无一例再狭窄发生。与颈动脉内膜剥离术比,它有创伤小、痛苦轻、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最有前景的好方法。但远期疗效还值得进一步追踪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traumatic pseudoaneurysm,TPA)应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9例TPA患者,12例行覆膜支架置入术,7例行多层裸支架重叠置入术,术后即刻造影了解治疗效果;随访观察症状改善情况,有无内漏及支架内狭窄等情况发生。结果 19例支架均成功置入,12例置入覆膜支架后造影显示假性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远端血流均通畅;7例多层裸支架重叠置入后造影示动脉瘤基本不显影或显影浅淡,无重要侧支血管闭塞;术后随访6~47个月,中位随访21.3个月,1例多层裸支架重叠置入者术后1a行CT血管造影显示轻度狭窄(狭窄30%),无明显临床症状,余患者未见支架狭窄、移位、断裂,内漏等并发症。结论 TPA患者行覆膜支架和多层裸支架重叠置入术安全可行,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支架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支架治疗2004年1月到2010年6月解放军第171医院及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的43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其中男9例,女34例。年龄18~56(26.7±19.3)岁。分析其结果及平均57.6个月的红细胞沉降率( ESR )、C反应蛋白( CRP )、CTA、MRA、血管造影等随访资料。结果43例患者造影共发现86处病变,并对其中51处严重的病变进行支架置入治疗。在51处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病变中,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22处,颈动脉12处,肾动脉17处,肺动脉2处,冠状动脉5处。随访期间有11例患者共15处病变血管发生再狭窄,病例再狭窄率25.6%,病变节段再狭窄率25.9%,所有再狭窄的病变均再次成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没有出现明显并发症。再狭窄组的CRP、ESR显著高于非再狭窄组( P<0.05)。再狭窄组置入支架后残余狭窄率比非再狭窄组高( P<0.01)。结论支架置入是治疗慢性非活动期TA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CRP、ESR升高,支架术后残余狭窄率高与再狭窄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7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术前行下肢血管超声、CTA或MRA检查,患者下肢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与阻塞同时存在,细小动脉多有闭塞,27例43条下肢节段性狭窄动脉采用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其中6例9条大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后3—6个月后行血管造影或血管超声检查随访。结果术后24例患者中32条患肢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溃疡面治愈;2例3条血管复发再次行腔内血管成形术;1例2条血管患肢于血管成形术后在血管外科拉栓术后截肢。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具有微创、疗效高等优点,可作为临床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疖变的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球囊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并发症的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41支颅内狭窄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1处颅内动脉狭窄均一次性成功置入支架,共置入支架42枚,术后狭窄血管均得到明显改善,病变血管狭窄率由术前70%以上降至〈10%。其中,术中1例因微导丝弹跳刺破小血管导致出血,经治疗后有对侧肢体轻瘫。1例在球囊扩张时发生血管内膜撕裂,立即中和肝素并行双侧脑室外引流后第2天死亡。1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过程中大脑中动脉撕裂,出血较凶造成颅内血肿后行颅内血肿清除,术中见支架将大脑中动脉刺破,夹闭大脑中动脉,患者术后12h死亡。术后无颅内出血、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32例患者均随访3~14个月,临床症状持续改善,无缺血性卒中发生,TCD复查未见病变血管再狭窄。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血管狭窄创伤小、疗效好,但风险高,应注重术前评估、手术操作、并发症防治及围手术期监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14g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血管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01例住院患者的脑血管造影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资料,分析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技术、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130l例患者均经造影诊断为脑血管病,其中132例患者选择介入治疗且治疗均成功,术后DsA检查,30例出血性疾病经栓塞后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病灶完全消失,未见术后并发症。102例缺血性疾病患者,支架释放后动脉狭窄程度均减少90%以上,脑血流明显改善。介入治疗的132例患者随访3个月至2年,平均7个月。缺血组102例患者头晕89例完全缓解、13例明显减轻;出血组30例无再出血病例。【结论IDSA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对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颅多普勒(TCD)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及再狭窄监测中的应用。方法85例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重度狭窄。在支架置入术前、术后3d及术后半年进行TCD检查,检测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终末段(ICA1)、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峰流速(Vs)、声频等。结果85例患者术前术后DSA及TCD检查符合率为100%。3例术后半年TCD复查诊断为再狭窄,DSA检查3例患者支架内狭窄〉50%。与术前比较,85例患者术后3d MCA、ICA1、VA及BA的Vs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涡流、杂音消失。术后半年TCD复查,与术后3d比较,P值分别为:0.461、0.968、0.974及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CD是理想判定颅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疗效及随访的首选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介入技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血管和胆管管腔重建相关性并发症的可行性。方法:肝移植术后共有16例相关并发症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其中肝动脉狭窄4例,肝动脉血栓形成2例,门静脉狭窄并血栓形成1例,胆管吻合口狭窄9例。肝动脉狭窄行球囊扩张(PTA)或内支架治疗,肝动脉血栓形成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门静脉狭窄并血栓形成行溶栓、支架置入及分流道栓塞治疗,胆管吻合口狭窄行PTA或支架置入治疗。结果:16例患者均获技术成功,治疗均有效,有效率为100%。4例肝动脉狭窄1例单纯PTA有效,3例行支架置入术后有效,血流恢复。2例肝动脉血栓形成术后血栓消失,血流恢复通畅。1例门静脉并发症治疗后血流恢复,灌注增加。9例胆管吻合口狭窄2例行PTA有效,7例置入支架后有效。随访0.5~17个月无复发,5例死于原发病进展或系统并发症,与该并发症或介入治疗无关。结论:介入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治疗肝移植管腔重建相关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娄萍  录海斌  李强 《中国临床康复》2011,(38):7213-7216
背景: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是2005年通过美国FDA认证,用于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镍钛合金自膨胀式支架,2007年在中国获得批准正式应用。目的:进一步验证镍钛合金材料自膨胀式Wingspan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3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在Gateway球囊预扩下行Wingspan支架置入,狭窄病变18处,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4处,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狭窄11处,椎动脉末段狭窄2处,基底动脉下段狭窄1处。狭窄长度5~15mm,平均狭窄(85.3±10.0)%。结果与结论:支架置入成功率100%,置入后即刻造影显示残余狭窄在(30.5±12.0)%;随访12个月,未发生新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影像学检查显示均无再狭窄发生。13例均未出现与支架有关的动脉夹层、动脉内膜撕裂及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均无支架的移位、断裂。支架置入后3d内出现低血压1例,皮下血肿1例,经治疗后症状均消失。结果显示镍钛合金材料自膨胀式Wingspan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比较安全,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山西长治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情况。 方法对山西长治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所有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先采用非创伤性检查筛查出颈部血管狭窄患者,征得患者同意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颈部血管狭窄符合介入治疗指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最终是否接受介入治疗分为介入治疗组及非介入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于出院后3、6个月,1、2年进行随访,了解疾病复发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评分(MRS)以评估患者生存质量,并比较两组患者差异。 结果共筛查出可疑颈部血管狭窄患者72例,DSA造影显示:颅外颈内动脉狭窄31例,椎动脉狭窄14例,锁骨下动脉狭窄13例;颅内颈内动脉系统狭窄10例,颅内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17例;其中多发狭窄25例。36例颅外颈部血管狭窄符合介入治疗适应证,其中16例接受介入治疗(治疗组),20例未接受介入治疗(对照组)。在所有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中,接受颅外颈部血管支架置入术者15例,接受球囊扩张术者1例,介入治疗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复发次数明显减少(χ2=8.23,P=0.004),生存状态更好(χ2=8.22,P=0.004)。 结论山西长治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前循环脑梗死的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为主;后循环脑梗死的颅外血管病变,以椎动脉起始部位狭窄为主,其次是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致锁骨下动脉盗血,另外后循环脑梗死的血管病变中颅内椎动脉狭窄也不少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颅内自膨支架置入治疗前循环症状性动脉血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对23例狭窄段动脉血管治疗,置入Wingspan支架18枚,其余5例仅行Gateway球囊扩张。结果平均狭窄率由手术前的79.4%变化为22%。术中1例动脉血管夹层,随访中发现2例再狭窄,1例新发梗死灶。结论 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颅内血管狭窄具有较高的技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同期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16例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管腔狭窄至少70%)确诊患者同期行锁骨下动脉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先行球囊血管成形术,再植入支架。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时,分别进行彩色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评估再狭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16例患者共计38处动脉狭窄病变,均成功进行了经皮介入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彩色超声及血管造影检查均未见动脉管腔再狭窄。结论采用同期介入治疗的方法治疗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微创、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临床重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材料支架置入后颅内靶血管再狭窄影像形态学差异.方法:选择2003-05/2007-05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住院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82例,按置入支架材料的类型分组:金属裸支架组74例(98支),药物涂层支架组108例(37支).两组患者分别于颅内动脉狭窄部位置入金属裸支架,药物涂层支架,随访15个月.采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观察随访期间靶血管再狭窄形态学变化.结果:与金属裸支架组比较,药物涂层支架组靶血管再狭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支架内弥漫性再狭窄、超过支架边缘的弥漫增殖性病变明显减少,支架内局限性再狭窄和支架近端局限性再狭窄明显增多(P<0.05或0.01).结论:金属裸支架置入处再狭窄发生率高,影像形态学以支架内弥漫和支架内弥漫累及两端为主;药物涂层支架再狭窄率低,影像形态学以支架内局限和支架近端局限多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向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10例,其中9例为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给予顺行开通治疗;1例为肠系膜上动脉合并腹腔动脉闭塞,给予逆行开通治疗。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及体重变化情况,记录腹痛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定期复查腹部血管超声以评估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均植入支架1枚,术中血管造影证实支架开通良好,血流通畅,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完全解除,远端血管显影良好,成功率100%,且无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25个月,平均17个月,其中8例术后1周腹痛消失,2例术后1个月腹痛消失,且随访期间均无肠坏死、病死等情况发生。所有患者均定期复查腹部血管超声,血管狭窄未复发。与术前比较,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的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的体重较术前增加,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成功率高,能够迅速恢复血流,改善肠道缺血症状,安全有效,且当肠系膜上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无法进行常规顺行开通治疗时,可考虑经侧支循环进行逆行开通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