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素问》经文释解析疑2则浦城县医院(353400)苏兰娟,汤红1《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发更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 相似文献
2.
《素问》经文释解析疑2则武夷山市立医院(354300)杨琳浦城县医院(353400)王俊华1《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对于"罢极之本"的释解,诸注不一;有注以劳倦疲乏者,如马莳:"肝... 相似文献
3.
1 关于《素问·调经论》中“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全国高等院校试用教材《内经选读》(1978年版)译解“阳受气于上焦”为:卫气是由上焦输布来的。赵棣华等编著的《内经新识》译解为:阳气从上焦出发。《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题解》译解为:卫阳来自上焦的宣发输布。可见此三家的译解均同,都将“阳受气于上焦”之“阳”与“气”合起来译解为“阳气”、“卫气”、“卫阳”之类。而南京中医学院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1981年版)则译解为:诸阳都是受气于上焦。笔者对以上2… 相似文献
4.
1、橘皮竹茹汤不主胃虚有热之哕逆 呕吐哕下利病篇第17条云:“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原方组成是: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十枚、人参一两、生姜半斤、甘草五两。本条主证病机,历来皆谓胃虚有热,“五版”方剂学亦沿用此说。其理由主要是在于竹茹性味甘寒,以此推断全方为补虚清热降逆之剂,但详细分析全方诸药及用量,仅竹茹一味甘而微寒,陈皮辛苦温,人参、生姜、大枣皆甘温之品,甘草甘平。从用量看,陈皮和竹茹用量均为二升,在相同容量下,竹茹量自然远不 相似文献
5.
6.
7.
经方在治疗疑难杂证方面屡获奇效。吾跟随导师戴天木教授坐诊深有感触。戴老师善用《金匮要略》方治疗疑难杂病,现摘录案例两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8.
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早期诊治,论述《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并对"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作了分析。指出:在治疗上切不可妄用活血化瘀,耗血动血之通利之品,而以滋阴增液、养血填精复其源,则血满而能溢也。 相似文献
9.
医圣张仲景不仅创立了六经辨证,而且在杂病诊治上也贡献卓越,其中对于急慢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首开先河。笔者循仲景之治法,治疗心脏病,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原文“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捕,此名为革,妇人则半力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对文中“减”字之义,教材及多数注家均释为“减少”、“减预”。如:尤怡:“脉弦者.阳不足也,故为减为筹。”陈念祖:“弦则为阳微而逆流,……征则阳不自报为清寒.”吴谦:“弦则为劲,民其中取之劲,外急象也.”五版教材解释为:“本脉包括弦大两象,但弦脉是技之不移,而革脉的弦,重按则社.所以说弦则为征.”以上解释,作者认为与仲江原意是不相合的.理由如下。此文原意,以弦、大二脉形容“… 相似文献
11.
“音训”者,是谓以字的读音为线索来探求词义。对于“破通借字”,它有着“形训”和“义训”所不可比拟的作用。所以清代古文字家王引之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依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为病矣。”此足为后学之圭臬。今举《金匮要略》中常见通借字十则,音训如下,祈请同道斧正。一、《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夫治未病 相似文献
12.
《金匮》一书,言简意赅,有些医理,于文未尽。学习时,不仅要知仲景所言,还应知其未言;不仅要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现浅析《金匮》两则,望能对《金匮》的学习有所帮助。一、肝病“补用酸”与“辛补之,酸泻之”仲景在《金匮》首篇提出:“肝之病,补用酸”,这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酸生肝”理论相应,然《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又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何以肝病既有“补用酸”之说,又有“辛补之,酸泻之”之论?现简述其理。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在论述奔豚病时指出;“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不难看出,奔豚病的主症是“上冲咽喉,发作欲死”;临床特征为“复还止”;病因则“皆从惊恐得之”。证候类型及治疗方法有:(1)肝郁奔豚,奔豚汤主之。(2)心卫阳虚,“针处被寒”引发的奔豚,桂枝加桂汤主之。(3)饮逆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除此之外,《金匮要略》肺 相似文献
14.
15.
读了《四川中医》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刘联群同志的大作《‘有’疑为‘冇’》(以下简称‘刘文’)之后,深受启发。刘文认为《伤寒论》第176条经文中之两个“有”字均应为“冇(没有)”字,所以此条“表有热,里有寒”应为“表没有热,里没有寒”。“里没有寒”,古今医家言之已详。惟刘文认为“表有热”应为“表没有热”则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兹就刘文所引《伤寒论》有关经文,逐条分论如 相似文献
16.
杜志中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9):5-6
百合一病,首见《金匮要略》,文中许多观点,历代注家众说纷纭,使后学者莫衷一是。本文根据仲景百合病第一条之论述,结合古今注解,对疑点、难点条分缕析,提出了百合病乃情志致病,而非伤寒热病为之因,主要病因病机是肝郁内热,肝郁为本,内热为标之观点,笔者认为自清以来百合病有“热病百合”与“杂病百合”之说,并非仲景本意,恐为注家己见。并附验案以证之。敬祈同仁雅正。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从理法方药诸方面对中医治疗妇科疾病进行论述,并首创外阴冲洗和阴道纳药的治疗方法,现对温经汤等八首方剂,作临床应用解析。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注家历来侧重注释条文,对方剂注释较略,对方后某些药物、词语注释简略尤甚,给研习《金匮要略》带来不少困难。有鉴于此,笔者选释《金匮要略》方后药物、词语20项如下。 1.食顷:语出《痉湿暍》栝萎挂枝汤方后。“食”是吃的意思,就象《百合狐(或虫)阴阳毒》“百合洗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