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采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该院收治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40例,按单盲法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采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连续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小板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5.00%)较对照组(65.00%)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小板计数(PLT)水平(126.35±15.74)×109/L,较对照组的(80.98±20.98)×109/L高,PLT开始上升时间(5.06±1.68)d、PLT≥50×109/L所需时间(9.65±1.57)d,均较对照组[(7.24±2.11)d、(13.14±1.25) d]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0%)与对照组(15.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采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血小板水平,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 的表达水平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诊断及治疗过程中的应 用价值。方法: 选择 2015-01~ 2017-12 我院收治的 60 例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作为患儿组,同期选择 60 例健康 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新生儿的外周血 PAIg 的表达水平,分析 PAIg 对新生儿血小板减 少症的诊断价值;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采用血小板输注治疗并在治疗后检测 PAIg 的表达水平,分析 PAIg 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 PAIgA、PAIgM 及 PAIgG 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 ; 重症组患儿的 PAIgA、PAIgM 及 PAIgG 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组患儿( P< 0.05) ; 经治疗后 42 例 ( 70.00%) 患儿有效,18 例( 30.00%) 患儿无效; 治疗前,有效组患儿的 PAIgM、PAIgG 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有效 组患儿( P<0.05) ; 有效组患儿的 PAIgA 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0.05) ; 治疗后,有效组患儿的 PAIgA、PAIgM 及 PAIgG 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P<0.05) ; 而无效组治疗前后 PAIgA、PAIgM 及 PAIgG 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 ( P>0.05) 。结论: PAIg 的表达水平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同时 PAIg M 和 PAIg G 的表达水平与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密切相关,是判定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 (PAIg)是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特别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主要实验指标 ,其阳性率较高。但在某些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亦可出现PAIg增高现象 [1 ] 。而血清血小板抗体 (SPBIg)虽阳性率相对较低 ,但特异性较高。我们 1997年 6月~ 1999年 6月将 PAIg与 SPBIg联合测定 ,可提高本病血小板抗体的检出率 ,有助于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诊断。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来源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5 0例中男 16例 ,女34例 ,年龄 4~ 6 5岁 ,平均年龄 2 9.3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6):25-28
目的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调节性B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为临床医师评估该类疾病患者的病情提供重要指导。方法以2016年10月~2018年7月本院接诊的初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40例为A组,另以本院同期接诊的完全缓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35例为B组,同时将同期接诊的健康体检者40名作为对照组,设为C组。采取流式细胞术对各组的外周血Bregs数量和白细胞介素-10表达量进行检测,同时对其检测结果作出分析和比较。结果 A组的外周血Bregs数量为(3.08±0.66)%,比B组以及C组的(5.45±0.82)%、(7.82±1.03)%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外周血Bregs中的白细胞介素-10细胞比例为(32.29±8.68)%,比B组及C组的(51.03±10.54)%、(71.88±12.28)%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B组外周血Bregs中的白细胞介素-10细胞比例比C组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与Bregs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临床医师可以将Bregs作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一个重要治疗靶点,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病情控制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ITP患者血小板表面PAIg表达,研究输血治疗对PAIg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病例组选自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血液风湿科门诊及住院173例确诊为ITP的患者,按输血与否分为输血组和非输血组。使用FCM荧光免疫标记法,分别检测ITP患者及对照组血小板表面PAIg G、PAIg M、PAIg A的表达阳性率和荧光强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非输血组PAIg G(2.96±8.31)%、PAIg M(2.27±1.78)%、PAIg A(4.48±3.88)%明显低于输血组,分别为(11.44±20.04)%,(9.72±15.24)%,(10.13±9.53)%,P0.001。(2)非输血组血小板数目与PAIg M呈显著负相关,r=-0.457,P0.05;与PAIg G、PAIg A无明显相关性,P0.05。输血组血小板数目与PAIg G、PAIg M、PAIg A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1)输血后可使血小板抗体增高,且ITP患者输血后更易产生血小板抗体。(2)ITP患者PAIg与输血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辅助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激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方法随机双盲法将7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干预,对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1%,高于对照组的82.9%(P0.05)。观察组治疗2周、4周PLT分别为(165.7±10.8)×10~9/L、(186.4±10.5)×10~9/L,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8.2±11.3)×10~9/L、(126.7±10.8)×10~9/L(P0.01)。两组治疗后Hgb、PT、a PTT、Fbg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辅助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激素方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明确,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和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6月该院血小板抗体检测的病例60例。血小板抗体检测使用固相凝集法。结果 60例血小板输注患者共检测到血小板抗体26例,阳性率为43.3%,其中白血病阳性率为44.4%,再生障碍性贫血阳性率为41.6%,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阳性率为37.5%,恶性肿瘤阳性率为45.5%,各类疾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小板输注次数<3次、3~8次和>8次的患者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3.8%、46.7%和77.8%,各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血小板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分别为20.6%和69.2%,抗体阴性组显著低于阳性组(P<0.01)。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血小板输注后1 h和24 h CCI值分别为(8.12±1.24)×109/L和(5.03±0.74)×109/L,均显著高于阳性组的(6.77±0.81)×109/L和(3.93±0.61)×109/L(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血小板无效输注发生率,相容性血小板配型试验是预防免疫性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反复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血站2013年2月至2015年3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的200例反复输血患者,设为观察组;另外选取100例无输血史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7.5%)高于对照组(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注无效率(85.0%)高于对照组(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反复输血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能够有效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为临床输血提供指导。在对患者进行输血前建议先滤除白细胞以降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预防和控制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保证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用流式细胞术对30例正常人及45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进行了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检测并与ELISA法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患者组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为76.14±22.4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6.96±10.42(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PAIgG敏感性为71.4%,与ELISA法接近(71.1%),准确度83.2%,高于ELISA法,假阳性率17.9%,低于ELISA法。对5例患者观察了激素治疗后PAIgG、血小板计数变化,结果均表现为治疗后PAIgG下降,血小板计数上升。认为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的PAIgG检测法,可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在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在血小板减少症中的l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10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及10例外周血系均在正常范围的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采用ELSIA法进行PAIgG、PAIgA、PAIgM3项联合检测。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血液系统肿瘤、肝病患者PAIg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TP、AA、血液肿瘤组及肝病组患者的PAIgG、PAIgA、PAIgM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Ig的检测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在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在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48例病毒性肝炎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36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正常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PAIg,PAIgG,PAIgA和PAIgM检测。 结果: 48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患者PAIg, PAIgG水平分别为(34.54±14.54)%,(28.98±14.77)%明显高于36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正常患者的(21.12±10.88)%,(16.60±7.83)% (均P<0.001)和20例健康志愿者的(21.15±16.15)%,(14.89±9.57)% (均P<0.01)。血小板数与PAIg水平呈负相关(r=-0.446,P<0.01);与PAIgG水平亦呈负相关(r=-0.462,P<0.01)。 结论: PAIg介导的自身免疫机制在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症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评估对血小板的改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8年4月重症ITP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研究组(31例),对照组常规治疗,研究组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rhTPO治疗。观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发率,检测血小板(PLT)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3.87%(26/31),高于对照组的64.52%(20/31),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3%(5/31),低于对照组的35.48%(1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治疗后第7天、第14天和第30天患者PLT分别为(72.68±5.12)、(84.04±5.26)、(94.32±5.71)×109/L,均高于对照组的(63.25±4.33)、(77.37±5.18)、(89.41±5.30)×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rhTPO治疗重症ITP患者,能够短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上调血小板水平,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原因血小板(PLT)减少症患者外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10例PLT减少症患者分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血液肿瘤组和实体肿瘤组,同时设2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PAIgG。结果 ITP组、血液肿瘤组和实体肿瘤组血浆中PAIgG的水平分别(15.81±10.34)%、(11.21±8.48)%和(10.42±8.06)%,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56±1.23)%,均<0.01];且在ITP组中,PLT<25×109/L的重度ITP组的PAIgG水平明显高于PLT>25×109/L的ITP组(<0.05)。结论 PAIgG有助于了解不同原因PLT减少的可能机制和指导临床治疗,在判断轻重ITP上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中的水平,并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及自身抗体与ITP病情间的关系,评价其在ITP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改良的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法检测40例ITP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Ibα)特异性自身抗体;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19+、CD19+CD5+)水平。结果 ITP组抗GPⅡbⅢa抗体阳性30例,抗GPIbα抗体阳性26例,其中25%患者仅为单一抗GPⅡbⅢa抗体阳性,15%患者仅为单一抗GPIbα抗体阳性,50%患者为双抗体阳性,10%患者为双抗体阴性。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与对照组均为阴性。单抗体阳性组采血时血小板计数平均值明显低于双抗体阴性组(P<0.05);双抗体阳性组血小板计数平均值亦明显低于单抗体阳性组和双抗体阴性组(P<0.05)。ITP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CD3+T淋巴细胞、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以及CD3+CD4+/CD3+CD8+比例减低,CD3+CD8+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CD19+CD5+B淋巴细胞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双抗体阳性组CD19+B淋巴细胞、CD19+CD5+B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单抗体阳性组(P<0.05)。结论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对鉴别ITP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一定价值,自身抗体与ITP的病情有一定关系;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和T、B淋巴细胞可能共同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lgG)、网织血小板(RP)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抗GPⅡb/Ⅲa、抗GPIb、抗P-选择素)检测对区别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方法本院75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其中35例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40例为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同时以PAlgG、RP及抗GPⅡb/Ⅲa、抗GPIb、抗P-选择素进行检测,其中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用改良单克隆抗体免疫固相法(MAIPA)检测,PAlgG、RP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35例ITP患者有22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至少一项阳性,占61.5%,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均为阴性反应;ITP患者RP平均值30.5±5.5,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为26.5±5.0(P〉0.05);ITP患者PAIgG均值为38.5±6.0,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为36.6±6.2(P〉0.05)。结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RP和PAlgG结果均显示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是特异性较强的一项指标,对提高ITP确诊率及鉴别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性紫癜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徐敏  谢秋 《中国医刊》2004,39(12):33-33
目的通过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探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关系,及在临床诊断和疗效判断方面的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对40例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8例血小板减少的白血病患者和42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检测.结果发现ITP患者含量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白血病患者则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AIgG、PAIgM含量增高提示ITP患者血小板减少系自身免疫反应产生血小板抗体产生而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及生成减少,而血小板减少的白血病系白血病细胞抑制骨髓正常造血所致,二者血小板减少的机制是不同的.PAIg的检测必要时作为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小板特异性抗体(PAIg)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改良单克隆特异性抗体俘获血小板(MAIPA)技术检测35例ITP患者(ITP组)、32例慢性障碍再生贫血(CAA)患者(CAA组)、30例恶性血液疾病患者(恶性血液病组)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特异性抗体GP Ⅰ V、GPV、GPⅠb/Ⅰ X及GPⅡb/Ⅲa抗体阳性率,并比较4种抗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ITP组、CAA组、恶性血液疾病组以及正常对照组4种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1.43%、15.63%、10.00%及0.00%,ITP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余3组,CAA组与恶性血液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GP Ⅰ V、GPV、GPⅠb/Ⅰ X、GPⅡb/Ⅲa联合检测时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与单一抗体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Ig可鉴别ITP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疾病,并作为ITP诊断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method,FCM)联合检测血小板表面CD 61和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FCM法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59例ITP患者和24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非ITP患者PAIg(包括PAIgA、PAIgM、PAIgG)表达率、荧光强度和CD 61表达率,并对三组人群结果进行比较;并将ITP患者PAIg、CD 61表达水平与血小板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ITP患者和非ITP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PAIgA、PAIgM、PAIgG表达率和荧光强度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然而,两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ITP组CD 61表达率显著低于非ITP组(P〈0.05),而非ITP组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PAIgA、PAIgM、PAIgG与血小板计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以PAIgA相关性最强。重度ITP患者PAIg表达率明显高于轻度ITP患者,而CD 61表达率显著低于轻度ITP患者,两组差异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同时检测血小板表面CD 61和PAIg可以用于ITP诊断、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测,流式细胞术具有灵敏、快速、简便等特点,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血小板减少症患者D-二聚体及剖宫产前后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于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行剖宫产的维吾尔族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16例,根据PLT分为血小板减少症(LP)组和血小板数量正常(NP)组,每组58例,对术前的凝血4项及D-二聚体进行比较,并分析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的血小板变化趋势.结果 LP组术前D-二聚体[(5.4±5.6)mg/L]明显高于NP组[(2.3±2.7)mg/L,P=0.0188];LP组术后第1天、第3天血小板数量持续升高,第3天血小板数量达正常范围(70.5×109/L升至118.1×109/L),且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具有更明显的高凝状态,血小板数量术后第3天升至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20.
李杪 《中外医疗》2014,(25):32-33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患病时PAIg的表达评价其在IT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IT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同期门诊体检正常儿童20例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PAIgG)、采取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法)测定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抗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GPIIb/IIIa、GPIb/IX),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结果 PAIgA、PAIgG、GPIIb/IIIa、GPIb/IX、血小板计数对照组分别为(4.22±0.78)ng/107PA、(23.17±3.46)ng/107PA、(0.33±0.01)A值、(0.31±0.01)A值、(137.82±42.37)×109/L,ITP组分别为(45.58±5.32)ng/107PA、(243.34±12.21)ng/107PA、(0.42±0.06)A值、(0.41±0.05)A值、(35.50±21.35)×109/L,两组以上各项指标之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血小板计数与特异性抗体GPIIb/IIIa、GPIb/IX之间具有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4(P〈0.05)、-0.31(P〈0.05)。结论在ITP患儿中血小板相关抗体及特异性抗体均有明显升高,呈现阳性表达,ELISA法、MAIPA法联合检测有助于鉴别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型紫癜,能提高早期诊断率,并且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