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胡淑珍  吴华  顾旭东  傅建明  曾明  李亮  沈芳 《浙江医学》2017,39(16):1359-1362
目的探讨运用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康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传统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步行功能训练,治疗组给予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频率为6次/周,20min/次,共8周。两组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及训练8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BiodexGaitTrainer-2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患者的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功能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下肢康复机器人配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纳入研究,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45例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配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步行能力。结果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下肢Fugl-Meyer运动评分、下肢Berg平衡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各维度评分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ADL各维度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功能性步行分级法(FAC)评分、6 min步行距离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AC评分、6 min步行距离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配合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其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步行及平衡能力,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下肢骨盆控制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下肢骨盆控制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治疗8周后采用Rivermead运动指数(RMI)、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和Gaitwatch步态分析系统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RMI运动指数、BBS评分、独立步行百分比、步长、步频、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MI运动指数、BBS评分、独立步行百分比、步长、步频、步速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且实验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下肢骨盆控制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薛亚峰  郄淑燕  王寒明  杨傲然  谭建 《西部医学》2024,36(6):846-849+854
目的 探讨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平衡能力、下肢运动Fugl-Meyer功能量表(FMA)评分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1月—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予以Bobath技术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训练,干预8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步态参数(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 、下肢肌力恢复情况(屈髋肌力、伸膝肌力)。结果 干预前,两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BBS评分、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屈髋肌力、伸膝肌力较干预前显著升高(均P<0.05),观察组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BBS评分、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屈髋肌力、伸膝肌力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合Bobath技术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和平衡能力,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患者下肢肌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Flexbot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康复训练+Flexbot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训练的16例作为实验组,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的1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8周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每次50min,5次/周;实验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0min,在此基础上再进行30min的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训练,每次50min,5次/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Gaitwatch步态分析系统、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对两组患者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UGT时间、步长、步频、步速及BB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周后,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TUGT时间、步长、步频、步速、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实验组TUGT时间、步长、步频、步速、BB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lexbot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训练能有效提高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对脑梗死偏瘫病人步行功能与P300的影响。方法脑梗死偏瘫病人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机器人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机器人组在常规康复疗法的基础上给予Lokomat康复训练为主的运动训练方法。两组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8周后,采用步态分析仪检测步长、步宽、步频、步速及事件相关电位(ERP)N100、N200、P200和P300电位。结果干预前,两组病人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两组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均高于干预前,机器人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3.844~12.946,P<0.05)。干预前,两组N100、N200、P200和P300潜伏期及P300波幅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两组N200和P300潜伏期较干预前降低,P300波幅较干预前增高;机器人组N200和P300潜伏期较对照组降低,P300波幅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显著性(t=2.160~4.251,P<0.05)。结论早期进行机器人康复训练可改善脑梗死病人步行功能,并且对于脑卒中病人认知功能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在矫正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及提高步行能力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和步行训练,研究组结合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测评得出的结果,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在视反馈下进行步行功能训练。对比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和康复训练6周后的步速、步频、重心垂直位移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部分,步态评分、患侧下肢负重能力情况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步速、步频和重心垂直位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不同康复训练方案6周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步频和重心垂直位移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前FMA下肢评分、步态评分和患侧下肢负重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不同康复训练治疗6周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FMA下肢评分、步态评分和患侧下肢负重能力差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患者的总治疗满意度为92. 00%,对照组为64. 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指导下的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减重平板步行组和一般康复组,各24例.一般康复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减重平板步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在此间分三阶段强化患者负重、膝踝控制、屈髋和踝背伸能力.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给予Motricity index中下肢肌力积分(MI-L)、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MBI)来分别评定患者的下肢肌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同时12周后还测定患者的功能性步行分级(FAC)、通过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定出患者的步速、步长和步频参数,Tinetti步态评测表评测步态.结果 治疗后MI-L、BBS、FMA、MBI减重平板步行组较治疗前比较(P<0.01)两组间比较P <0.01.减重平板步行组FAC步行功能分级4级及以上者22例(92%),一般康复组共12例,(50%),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10米最大步行速度、步长、步频以及步态评分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功动能的恢复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99-102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50 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 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平衡及步行功能。结果 两组治疗前BBS、FAC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BBS、FAC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BBS、FAC 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可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虚拟情景MOTOmed智能训练与普通MOTOmed智能训练相比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普通MOTOmed智能训练,观察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与虚拟情景MOTOmed智能训练。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FAC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评定。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但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8周后FAC步行功能分级情况观察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的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相比,虚拟情景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更有助于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Walker View"康复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下肢增加Walker View步行训练系统进行康复治疗时给予患侧大脑半球C3、C4区30 min的tDCS治疗,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运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Holden步行能力及Walker View系统来评估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erg、Fugl-Meyer、MAS评分和Holden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erg、Fugl-Meyer、MAS评分和Holden等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alker View步态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左右步宽差、患侧负重比、步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步速、患侧负重高于对照组,左右步宽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CS联合Walker View系统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早期康复训练联合音乐放松疗法对其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仅行早期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早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音乐放松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恢复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BBS及下肢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BS及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AC分级0、1、3、4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2、5级分别有6、7例,对照组分别有18、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早期下肢康复机器人恢复训练联合音乐放松疗法,能更好地恢复其下肢功能、改善步行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德力康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并随机分成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进行临床对照性研究。两组患者都接受同一套常规康复方案进行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针对下肢运动功能,对照组患者进行人工辅助步行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进行德力康下肢机器人下肢运动功能康复训练[1-3]。两组进行康复训练时间均为每次30min,每周6次,持续训练6周。两组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前和训练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进行评测和步行能力评分。结果测评结果显示,两组间的一般资料和各项评定指标在康复训练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接受康复训练后,实验组各项评定指标都提高(t2.352,P0.05);实验组各项评定指标都高于对照组(t2.173,P0.05)[4-5]。结论德力康下肢康复机器人能有效的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与步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12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比两组训练前后的步行能力(FAC量表)和平衡功能(Berg量表)。结果:训练后,观察组FAC分级和Berg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效果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在训练基础上加用踝足矫形器,康复训练3个月后进行评定。步行能力用步行功能评定方法,用足印分析法测定时间距离参数:左右步幅、步频、自由步行速度,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定量表评估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平衡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量表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比较2组患者的步行能力、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步行能力、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踝足矫形器能促进患者步行能力、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减重步行训练是否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恢复情况。方法:选择某院2017年3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接收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式,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的前提下,结合减重步行训练器械进行综合恢复训练;恢复训练13周后,将记录的结果进行对比,主要考察患者的步行功能、5米步行时间、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两组患者进行恢复治疗后,相比接受治疗前都有明显提高(P0.05)。而且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相比对照组具有较大改善。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一般方式恢复训练的基础上搭配以减重步行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各项能力的恢复状况,具有推广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控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2月苏州明基医院收治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A组、B组和联合组,每组各28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A组患者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B组患者给予镜像疗法,联合组患者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和镜像疗法。观察3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步行时空参数、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踝背屈角、内翻角、Berg平衡功能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治疗4周后,3组患者步宽较治疗前均减小(P<0.05),且联合组小于A、B组(P<0.05);步速、步频、步幅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联合组高于A、B组(P<0.05);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及踝背屈角均增大,且联合组大于A、B组(P<0.05);内翻角均减小,且联合组小于A、B组(P<0.05);Berg平衡功能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联合组高于A、B组(P<0.05)。治疗4周后,A、B组步行时空参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将步态分析系统运用到Bobath联合中药烫熨康复治疗前后,观察其对脑卒中后偏瘫步态患者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呈偏瘫步态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规范基础神经内科治疗,对照组给以Bobath康复治疗;实验组给以中药烫熨联合Bobath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运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时空参数步态分析。所有数据资料用Excel 2010和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组间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性差异水平定在P0.05,P0.01表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果:(1)临床康复量表评估结果:2组患者的FMA-L运动功能评分、平衡量表(BBS)评分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L运动功能评分、平衡量表(BBS)评分均有提升,两组治疗前后比较,组内有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评分更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步态分析测试结果:治疗前两组的步长、步宽、步速、双足支撑相、患侧单支撑相、步行周期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步长、步宽、步速、患侧单支撑相(%)较治疗前提升,双足支撑相(%)、步行周期减少,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治疗后的步长、步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治疗后两组的时空参数均较前改善,实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其中实验组治疗后的步长、步宽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Bobath联合中药烫熨康复治疗,经过2个月的干预,其FMA-L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功能评分和步态分析时空参数改善明显,提示Bobath联合中药烫熨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步态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均提高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5):20-23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6月我院康复治疗部就诊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7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7例。两组均酌情予以控制颅内压、营养神经细胞、基础疾病治疗及预防并发症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两组均干预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8周后下肢肌力、运动、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变化。结果 干预8周后,两组患者腘绳肌和股四头肌肌力较干预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干预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FMA评分、BBS评分和FAC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干预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不仅可提高下肢肌力,还可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0.
唐强  王雪  李炳瑶  沙莎  朱路文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5):1857-1862
背景 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普遍存在步态、平衡功能障碍和跌倒风险,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太极拳等传统运动疗法作为干预措施可发挥其独特优势,但存在习练套路各异,循证医学证据不足等现象,限制了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 观察改良太极功法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态平衡及跌倒效能的改善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在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进行运动再学习训练,观察组进行改良太极功法训练,1次/d,30 min/次,5 d/周,共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的下肢部分(LE-FMA)评分、6 min步行试验(6MWT)步行距离、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用时、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步长、步频、步速及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MFES)评分。 结果 观察组脱落1例,共纳入33例,对照组无脱落,共纳入34例。治疗前,两组患者LE-FMA、BBS、MBI、MFES评分,6MWT步行距离,TUGT用时及步长、步频、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UGT用时、步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E-FMA、BBS、MBI、MFES评分及步频、步速均高于对照组,6MWT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E-FMA、BBS、MBI、MFES评分,步长、步频、步速均高于治疗前,6MWT步行距离长于治疗前,TUGT用时短于治疗前(P<0.05)。 结论 改良太极功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步态、平衡功能以及跌倒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