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甘肃省天水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乙脑下一步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并整理乙脑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08—2018年天水市报告的乙脑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乙脑发病及流行特征。结果 2008—2018年天水市乙脑发病317例,年均发病率为0.87/10万;死亡16例,年均死亡率0.044/10万;发病率2018年(5.30/10万)最高、2009年(0.03/10万)和2012年(0.03/10万)最低,各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9.013,P<0.05);发病主要集中在7—9月(98.42%,312/317),8月发病人数最多(75.08%,238/317),其次是7月(14.82%,47/317)和9月(8.52%,27/317);7个县(区)均有发病,秦安县发病率最高(1.49/10万)、武山县最低(0.35/10万);发病年龄最大93岁、最小1岁,主要集中在40~79岁(76.66%,243/317);以农民为主、占88.01%;男女病例性别比为1∶1.22,年均发病率男性(0.39/10万)和女性(0.48/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1,P>0.05);无免疫史病例最多(233例,73.50%),免疫史不详77例、占24.29%,有免疫史仅7例、占2.21%。结论天水市儿童乙脑发病控制效果明显,农村地区防蚊灭蚊工作无法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况下,在做好儿童乙脑疫苗常规接种的基础上,应制定成人乙脑免疫策略,结合监测、健康教育及防蚊灭蚊等综合措施防控乙脑疫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云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流行病学特点,提供防制参考。方法收集全省乙脑疫情资料,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76—2007年云南省共报告乙脑发病29693例,死亡3326例,年均发病率为2.46/10万,年均死亡率为0.29/10万,病死率为11.2%。发病率和病死率在20世纪70,80年代较高,90年代以来逐步下降,2007年发病率略有上升;发病地区主要集中在德宏、大理、保山、文山、红河、曲靖、昭通和西双版纳州(市);全年均有发病,主要流行季节为7~10月,其中8月为高峰;报告病例中80.33%为≤15岁儿童。结论乙脑在云南省广泛分布,但主要流行地区为滇中、滇西和滇南地区;防制工作成效显著,但仍应加强高发地区儿童的预防接种和蚊虫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3.
张斌  徐刚 《地方病通报》2021,36(1):63-65,85
目的了解甘肃省天水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乙脑下一步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并整理乙脑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08—2018年天水市报告的乙脑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乙脑发病及流行特征。结果2008—2018年天水市乙脑发病317例,年均发病率为0.87/10万;死亡16例,年均死亡率0.044/10万;发病率2018年(5.30/10万)最高、2009年(0.03/10万)和2012年(0.03/10万)最低,各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9.013,P<0.05);发病主要集中在7—9月(98.42%,312/317),8月发病人数最多(75.08%,238/317),其次是7月(14.82%,47/317)和9月(8.52%,27/317);7个县(区)均有发病,秦安县发病率最高(1.49/10万)、武山县最低(0.35/10万);发病年龄最大93岁、最小1岁,主要集中在40~79岁(76.66%,243/317);以农民为主、占88.01%;男女病例性别比为1∶1.22,年均发病率男性(0.39/10万)和女性(0.48/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1,P>0.05);无免疫史病例最多(233例,73.50%),免疫史不详77例、占24.29%,有免疫史仅7例、占2.21%。结论天水市儿童乙脑发病控制效果明显,农村地区防蚊灭蚊工作无法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况下,在做好儿童乙脑疫苗常规接种的基础上,应制定成人乙脑免疫策略,结合监测、健康教育及防蚊灭蚊等综合措施防控乙脑疫情。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分析河南省不同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特征与影响因素。方法 用SPSS 12.0、Excel 2003软件分析信阳市和洛阳市2004-2010年乙脑疫情资料。选取信阳市息县和洛阳市新安县为监测点,分别于2011年5月和11月采集8个年龄组同一健康人群血液标本,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乙脑中和抗体。同时5-10月每月一次,用人工小时法和蚊帐法捕捉蚊虫,计算蚊虫密度。结果 2004-2010年,信阳市乙脑年均发病率为1.97/10万,年均病死率为2.92%;洛阳市年均发病率为1.01/10万,年均病死率为9.73%。信阳市发病高峰为7-8月,占91.47%;洛阳市则为8-9月,占84.29%。信阳市0~14岁发病占97.52%,洛阳市≥15岁发病明显上升,占57.08%,二者年龄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 2=557.71,P<0.05)。信阳市以散居儿童为多(68.36%),洛阳市以农民为多(46.46%)。信阳市蚊虫密度高峰为6-7月,分别为25.09只/人工小时和27.31只/人工小时;洛阳市为7-8月,蚊虫密度分别为13.94只/人工小时和14.12只/人工小时。信阳市≥15岁乙脑抗体阳性率为97.78%,洛阳市为48.94%,二者有统计学差异 ( 2=55.42,P<0.05)。结论 信阳市乙脑发病高峰较洛阳市提早一个月,与信阳市蚊虫密度高峰早于洛阳市一月一致;信阳市发病以0~14岁儿童为主,洛阳市≥15岁发病明显上升,与信阳市≥15岁健康人群乙脑抗体水平高于洛阳市一致。在不同的时间,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降低两市小年龄组发病率和洛阳市大年龄组发病率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钦州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流行情况,为有效预防控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钦州市2003-01~2012-12的乙脑疫情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03~2012年该市共报告乙脑病例91例,年均发病率为0.29/10万;散居儿童发病69例,占75.82%;男性、女性分别占69.23%、30.77%;2~10岁儿童发病77例,占发病总数为84.62%;5~7月份发病90例,占病例总数的98.90%,呈明显的夏秋季发病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农村边远地区,共65例,占病例总数的71.43%。结论预防控制乙脑要重点抓好农村边远地区2~10岁散居儿童的乙脑疫苗常规接种和查漏补种工作,在乙脑高发的夏秋季节加强监测力度和宣传教育力度,落实防蚊措施,减少乙脑发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流行特征的长期趋势。方法 对石家庄市疫情资料汇编((1949-2018年)、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2004-2018年)与急性脑炎脑膜炎监测合作项目(2007-2018年)中的乙脑资料,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和圆形分布定量评估乙脑疫情变化特征。结果 1949-2018年,石家庄市累计报告乙脑病例5 884例,病死率为19.02%。职业中,农民占51.16%。2001-2018年,流动人口病例占40.85%。年发病率范围为0.03/10万~72.43/10万,年均发病率1.72/10万,APC为-2.57(t=6.38,P<0.001)。1949-1993年的1~14岁病例占62.59%,而2016-2018年的50岁及以上病例占76.56%。每20年左右出现一次明显的流行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7-9月份。1949-1999年的发病高峰为8月24日(8月1日-9月17日)(z=4712.17,P<0.001),2000-2018年的发病高峰为8月6日(7月18日~10月25日)(z=146.10,P<0.001),两阶段的发病高峰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5)。结论 石家庄市乙脑疫情明显下降,高发人群年龄呈上升趋势,流动人口成为新的易感人群,严格的季节性发病高峰特征有所减弱,高峰日提前,高峰期间增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山东省即墨市手足口病的疫情动态,分析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国家疾病控制信息报告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对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2年即墨市报告手足口病1 203例,发病率109.36/10万;以5岁以下儿童发病为主,占全部病例数的92.60%;发病人群以散居儿童为主占70.16%;5~9月为发病季节高峰,占94.51%。结论即墨市手足口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高峰,且发病人群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是控制疫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地区腹泻病的发生频率和流行规律。方法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一监测方案,采用定点监测、疫情旬报、典型病人大便培养以及外环境定时定点采样进行分离培养。结果2007年5月1日~10月31日,通过全地区54个监测点,累计报告腹泻病患者17 699例,报告发病率为797.25/10万。从5月开始发病率逐渐上升,6月下旬至8月下旬达到高峰;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0~4岁和30~39岁);以散居儿童居多;市区河坝水、自来水、公厕混合便、食品以及苍蝇中均未监测到霍乱弧菌流行菌株。结论2007年乌鲁木齐市辖区内未发生腹泻病流行或暴发疫情。通过监测点报告的腹泻病患者均为散发,人群和外环境中均未发现霍乱弧菌流行菌株,通过监测点报告的菌痢发病率与前一年同期相近。因此,本地区腹泻病疫情处于平稳状态。但提示应加强散居儿童(尤其是流动人口)腹泻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4-2009年安岳县麻疹发病与流行趋势,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9年安岳县麻疹监测系统确诊的632例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06年麻疹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007年发病数显著上升,且呈现散发与局部暴发并存的态势。2008年3月全县开展8月龄1~5岁儿童普种麻疹疫苗,疫情得到明显控制,2009年发病数仅有3例。发病高峰集中在3-7月;病例中有免疫史的占30.54%,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占44.78%和24.68%。结论麻疹初免及加强免疫接种不及时、流动儿童增多是造成麻疹发病上升的主要原因。提高麻疹疫苗接种质量和及时接种率,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是控制麻疹暴发和流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甘肃省天祝县2009年风疹流行情况,为防制风疹提供依据。方法对天祝县2009年报告的风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天祝县2009年报告风疹417例,报告发病率为178.06/10万,病例中学生352例,占84.41%;幼托儿童33例,占7.91%;发病高峰为4~7月,占88.94%;病例中5~14岁和15~19岁分别占67.15%,25.18%;共发生15起风疹暴发,发病388例,占全部风疹病例数的93.05%;有风疹疫苗免疫史者6例,占1.44%;无免疫史或不详者411例,占98.56%。结论风疹暴发的主要原因与风疹疫苗接种率低有关,预防和控制的重点在5~19岁人群,采取风疹疫苗应急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可有效控制风疹暴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借助遥感资料研究洪涝灾害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规律。 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1998年江西省洪涝灾害遥感淹没面积资料进行分析 ,依据确定的灾区县界定分级标准对江西省洪涝灾区进行分类 ,以1998年的发病率比较前五年发病率中位数值、1997年的发病率和1999年的发病率升降幅度为指标对洪涝灾害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进行分析。 结果 遥感淹没面积呈正偏态分布(t检验与W检验P<0.05),取遥感淹没面积中位数值并参照现场流调结果确定灾区县界定分级标准:遥感淹没面积大于等于10万亩的灾区县属一类灾区;小于10万亩的灾区县属二类灾区;遥感资料未显示淹没面积的上报灾区县属三类灾区;其余县属于非灾区。1998年江西省疟疾疫情处于历史一般水平;与 1997年比较,一类、二类、三类灾区疟疾发病率分别上升111.61%、97.50 %、43.63% ,疟疾发病率上升幅度与遥感淹没面积呈正相关(Rs=0.893 ,P<0.05);1998年非灾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较1997年上升252.03%。1999年非灾区疟疾发病率较1998年上升83.39%;1999年各类灾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均较1998年上升。 结论 借助遥感淹没资料可以实现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的分级分析。  相似文献   

12.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十堰市1995~2010年报告的乙脑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995~2010年累计报告乙脑909例,死亡31例,年均发病率为1.69/10万,死亡率为0.06/10万;乙脑病例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集中于每年的7~8月。结果表明,十堰市乙脑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但总体呈下降趋势。预防乙脑用采取防蚊、灭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用抗体捕捉ELISA法(Mac ELISA)检测临床疑似流行性乙型脑炎(下称乙脑)病人脑脊液88份,阳性51份,阳性率57.95%;血清91份,阳性56份,阳性率为61.53%,两者无显著性差异(X~2=0.238 P>0.05);包括取自同一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清各72份,阳性率分别为61.11%和68.05%;而分析其中14例IgG呈4倍以上增高,乙脑患者脑脊液IgM阳性13例,而血清IgM阳性却只有8例,提示在疫区流行季节内仅仅血清学IgM阳性有时可能为乙脑隐性感染的同时还伴其它有关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4.
This surveillance study reveal the incidence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cases throughout the year with an increase during the rainy-seasons. JEV attacks all ages, but with a high incidence found in age group between 8 to 14 years determined from the studies in 1974, 1975 and 1976 and records of distribution in 40 provinces of Thailand. The severity of infection is high to warrant virus surveillance by the Ministry of public Health.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广东省1986~1999年HIV/AIDS流行情况,为广东省艾滋病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全省的艾滋病常规监测、哨点监测及实验室资料.结果广东省1986年发现首例输入性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至1999年11月10日共检出HIV抗体阳性者774例,其中艾滋病(AIDS)病人59例.1990年前发现的HIV感染者为境外人士,1990年首次发现广东省籍HIV感染者,1990~1996年期间广东省籍HIV感染者中77.1%为出境归来人员在境外通过性接触感染;1996年首次从广东省籍静脉吸毒(IDU)者中检出HIV感染者,IDU已成为目前全省HIV传播的主要途径,感染比例为73.3%.HIV-1C亚型为广东省主要流行株.结论广东省HIV/AIDS疫情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性乱人群将成为另一个HIV高感染率人群.  相似文献   

16.
A time-series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impact of climate variability on the transmission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in eastern China.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thly climatic variables and monthly incidence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in Jieshou County, China over the period 1980-96. Spearman's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s and rainfall were all associated with the transmission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in the county. Regression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monthly mean minimum temperature and monthly precipitation had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transmission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with a 1-month lag effec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se climatic variables might be treated as possible predictors for regions with similar geographic, climatic, and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to Jieshou County.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1年广东省疟疾流行特点,为本省消除疟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1年广东省网络报告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2011年广东省共报告疟疾96例,其中间日疟40例,输入性恶性疟36例,未分型2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092/10万,死亡2例。全省17个市的34个县(市、区)报告疟疾病例,主要分布在深圳和广州,共报告57例,占全省病例的59.38%。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5-11月73例,占全年病例的76. 04%。男女性别比为5.86∶1。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50岁,年龄最小1岁,最大65岁。发病以工人、商业服务人员、农民、家务及待业为主,共68例,占病例总数的70.83%。2011年广东省128例疟疾病例(96例本省籍和32例外省籍)主要输入来源为非洲和亚洲,分别为77例和30例,占总发病数的60.16%和23.44%。输入病例最多的为尼日利亚36例,其次为安哥拉19例,再次为缅甸11例。结论 2011年广东省疟疾疫情相对稳定;但输入性恶性疟增加,应加强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皮素(ET)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检测52例乙脑患儿血浆及脑脊液中内皮素-1(ET-1)含量。结果 乙脑患儿极期血浆及脑脊液中ET-1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重型乙脑患儿血浆及脑脊液中的ET-1含量均值明显高于普通型乙脑患儿(血浆P〈0.01,脑脊液P〈0.05)。结论 血浆及脑脊液中ET-1含量增高与脑实质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其含量增高可作为脑实质损伤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emporal patterns and develop a forecasting model for dengue incidence in northeastern Thailand. Reported case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Thailand national surveillance system. The temporal patterns were displayed by plotting monthly rates, the seasonal-trend decomposition procedure based on loess (STL) was performed using R 2.2.1 software, and the trend was assessed using Poisson regression. The forecasting model for dengue incidence was performed in R 2.2.1 and Intercooled Stata 9.2 using the seasonal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ARIMA) model. The model was evaluated by comparing predicted versus actual rates of dengue for 1996 to 2005 and used to forecast monthly rates during January to December 2006.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epidemics occurred every two years, with approximately three years per epidemic, and that the next epidemic will take place in 2006 to 2008. It was found that if a month increased, the rate ratio for dengue infection decreased by a factor 0.9919 for overall region and 0.9776 to 0.9984 for individual provinces. The amplitude of the peak, which was evident in June or July, was 11.32 to 88.08 times greater than the rest of the year. The seasonal ARIMA (2, 1, 0) (0, 1, 1)12 model was model with the best fit for regionwide data of total dengue incidence whereas the models with the best fit varied by province. The forecasted regional monthly rates during January to December 2006 should range from 0.27 to 17.89 per 100,000 population. The peak for 2006 should be much higher than the peak for 2005. The highest peaks in 2006 should be in Loei, Buri Ram, Surin, Nakhon Phanom, and Ubon Ratchathani Provi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