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坦索罗辛配分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行ESWL后均采用输液、抗炎治疗.治疗组加服坦索罗辛0.4mg/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7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坦索罗辛配合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能提高排石率,消除疼痛,缩短排石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后,应用坦索罗辛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09-12~2010-07 510例输尿管中下段结石行ESWL后的患者,采用双盲对比法分两组进行对比治疗观察,其中实验组(226例)在对照组(284例)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坦索罗辛。观察时间为20d。结果实验组结石排净率为84.5%(191/226),对照组结石排净率为62.3%(177/284),实验组的排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坦索罗辛组与对照组比较,排净率明显提高,复碎率及碎后再次肾绞痛发生率明显降低,药物副作用少、症状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震波碎石术(ESWL)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后应用坦索罗辛联合五淋化石丸辅助排石的效果。方法对120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Es-WL后应用五淋化石丸,1.25g/次,3次/d,未应用输尿管平滑肌松弛剂;治疗组ESWL后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予以口服d。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0.4mg/次,1次/d。观察两组的结石排出率、结石排出时间、并发症(肾绞痛、发热、血尿)发生率及药物的副作用并比较。每例患者观察时间不超过2周。结果治疗组排石率为88.3%,对照组为46.7%,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肾绞痛、发热、血尿的发生率对照组分别为35.O%、20.0%、23.3%,治疗组分别为10.O%、6.7%、8.3%,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除2例发生头晕外,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坦索罗辛联合五淋化石丸能够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提高输尿管下段结石ESWL后的排石率,降低肾绞痛、发热、血尿及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排石颗粒联用坦索罗辛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后的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20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经ESWL后均饮水2L/d,常规抗感染,止血处理,实验组给予排石颗粒联用坦索罗辛治疗;对照组仅口服排石颗粒。每例患者治疗观察期不超过2周,观察结石排出率、结石排出时间、典型肾绞痛再次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总排石率(78%)、排石时间(2~8d)、肾绞痛再发生率(5%)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排石颗粒联用坦索罗辛用于辅助排出ESWL后的输尿管结石,减少肾绞痛发作,疗效肯定,便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ESWL联合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代碧芳  殷浩  陈勇 《海南医学》2010,21(9):17-19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联合α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95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46)和试验组(n=49)。对照组ESWL后口服消炎痛(25mg,3次/d)和与坦索罗辛外形相似的安慰剂(2粒,1次/d);试验组ESWL后口服消炎痛(25mg,3次/d)和坦索罗辛(0.4mg,1次/d)。每例患者观察时间4周。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排石率分别为56.5%(26/46)和77.5%(38/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再次发生肾绞痛而需要镇痛药治疗的患者分别为15.2%(7/46)和8.16%(4/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平均度冷丁剂量125mg和50m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ESWL联合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安全、有效,可显著提高结石清除率,降低肾绞痛发生率及镇痛剂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本科自拟排石1号方联合盐酸坦索罗辛(tamsulosin)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诊断为输尿管下段结石(结石直径均小于0.8cm)的36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治疗组给予本科自拟排石1号方+盐酸坦索罗辛,对照组给予盐酸坦索罗辛。治疗2周后观察并对比:结石排出率、结石排出时间、镇痛药物使用率。结果:2周内结石排出率,治疗组为12例(66.7%),对照组为11例(6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排石时间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为(5±3)d、(10±3)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内肾绞痛发作而需应用镇痛药物,治疗组为4例(22.2%),对照组为9例(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排石1号方联合盐酸坦索罗辛在输尿管下段结石可以有效增加排石率,减少排石时间并减少肾绞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输尿管结石行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后,不同药物在促进排石、缓解症状中的作用。方法:16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80例。组1为对照组,行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后应用黄体酮20mg,肌注,2次/d;排石无糖颗粒5g,3次/d,口服;组2为实验组,ESWL治疗后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予以口服坦索罗辛0.4mg,1次/d。每例患者观察时间不超过2周。结果:在观察时间内两组排石率分别为82.5%和9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坦索罗辛能提高输尿管结石ESWL治疗后的排石率,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作为输尿管结石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比较坦索罗辛和普鲁苯辛在输尿管下段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辅助排石的疗效。方法 150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结石直径0.4~1.0 cm。对照组未给予输尿管平滑肌松弛剂;普鲁苯辛组给予普鲁苯辛15 mg,3次/d;坦索罗辛组给予坦索罗辛0.2 mg,1次/d。每例患者治疗观察期不超过2周。结果 2周内结石排出者对照组为42例(84%),普鲁苯辛组为46例(92%),坦索罗辛组为47例(94%)。各组比较排石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平均排石时间分别为(5.5±4.0)d、(5.1±2.8)d、(4.5±2.6)d,普鲁苯辛、坦索罗辛组较对照组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坦索罗辛组较普鲁苯辛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输尿管下段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坦索罗辛和普鲁苯辛在辅助排石方面是安全、有效的,能缩短结石排出时间,坦索罗辛作用优于普鲁苯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坦索罗辛在输尿管下段结石ESWL治疗后辅助排石中的效果。方法:将80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组1为对照组,ESWL治疗后应用黄体酮20mg,肌注,2次/d,排石无糖颗粒5g,3次/d;组2为实验组,ESWL治疗后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予以口服坦索罗辛0.4mg,1次/d。每例患者观察时间不超过2周。结果:在观察时间内两组排石率分别为82.5%和9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坦索罗辛能提高输尿管下段结石ESWL后的排石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作为输尿管下段结石ESWL治疗后的辅助排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卓晖  李强  刘光  袁仁斌 《四川医学》2009,30(4):475-476
目的评价坦索罗辛对体外冲击波碎石后输尿管结石排出的临床效果。方法166例输尿管结石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在体外冲击波碎石后每天饮水2L,进行日常活动。B组除与A组相同外,口服普鲁本辛3次/d,15mg/次。C组除与A组相同外,每晚口服坦索罗辛0.4mg。观察结石排出率。结果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第1、3、7天,A组和B组患者碎石效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和C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和C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O.05。结论坦索罗辛有促进体外冲击波碎石后输尿管结石排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