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高海波  王锋  杨晓东 《吉林医学》2014,(18):3980-3981
目的:探讨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对高危因素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7例直肠癌患者,分为A组与B组,A组(50例)仅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B组(37例)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比较两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者均恢复良好,无吻合口瘘发生。A组7例发生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应用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对高危因素低位直肠癌患者可有效降低保肛手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预防性回肠造口在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保肛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7月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行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患者103例。实施预防性回肠造口(试验组)49例,未实施预防性回肠造口(对照组)54例,试验组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3-6月后行造口回纳,对照组常规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保肛术。比较两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本组10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试验组无一例发生吻合口瘘,平均住院时间16.49±7.62d,对照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8.5%,平均住院时间23.52±12.61d,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保肛术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可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减少住院天数,可作为一种安全的常规辅助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预防性末段回肠袢式造口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及适应证。方法我院胃肠外科在1999年9月至2009年6月间对482例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其中69例患者同时行预防性回肠袢式造口(A组),未行预防性造口者413例(B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吻合口瘘总发生率为1.87%(9/482);A组与B组在年龄、TNM分期、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性别、高中低位直肠癌比、新辅助放化疗、吻合口血运偏差、肠道准备欠佳、双吻合器钉合欠佳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男性比例、低位直肠癌比例、行新辅助放化疗比例、吻合口血运偏差患者比例、肠道准备欠佳患者比例、双吻合器钉合欠佳患者比例较B组高。结论应用末段回肠袢式造口预防高危患者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施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患者,吻合口瘘的发生情况与未施行预防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施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的56例患者仅3.6%(2例)发生吻合口瘘,但无自觉症状;出现吻合口瘘后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2天.未施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的76例患者中吻合口瘘发生率11.8%(9例),分别予以横结肠造瘘、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及营养支持与局部冲洗引流治疗后愈合;出现吻合口瘘后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7(15~60)天.结论: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施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能够有效防治吻合口瘘.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8):14-17+21
目的研究预防性回肠造瘘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吻合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32例行低位吻合的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吻合根治术,其中48例采用预防性改良襻式回肠末端造瘘(造瘘组),84例未采用预防性改良襻式回肠末端造瘘(未造瘘组)。对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造瘘组患者术后恢复明显快于未造瘘组,造瘘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拔除盆腔皮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未造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瘘组和未造瘘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0和10.71%(9/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67%(8/48)和21.43%(18/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襻式回肠末端造瘘术具有造瘘时间短、造口并发症较少、造口回纳简单等优点。结论对腹腔镜直肠癌行低位吻合根治术患者施行预防性改良襻式回肠末端造瘘,能有效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改良襻式回肠末端造瘘术,操作简单实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预防性造口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宜兴人民医院普外科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37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19例患者施行预防性造口(51.4%),B组18例患者未施行预防性造口(48.6%).利用统计软件分析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预防性造口组发生1例(5.3%)吻合口瘘,经反复腹腔冲洗引流等保守治疗后痊愈;未造口组发生3例(16.7%)吻合口瘘,其中2例经保守治疗后愈合,1例发展为弥漫性腹膜炎接受再手术;经检验,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均无因吻合口瘘而死亡的病例.结论 吻合口瘘是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预防性造口能显著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同时也能降低与吻合口瘘相关的再手术率.  相似文献   

7.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中预防性造口1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预防性造口与吻合口漏发生的关系.方法:对长海医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期间施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吻合口高度≤6 cm)的270例病例进行研究,共有113例施行预防性造口(41.9%),将临床及病理资料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10.0 软件对是否预防性造口患者的吻合口漏发生率进行χ2检验.结果:低位前切除的患者中20例发生症状性吻合口漏,发生率7.4%.症状包括:腹痛(37%)、脉搏增快(53%)、发热(47%)、白细胞升高(53%)、盆腔引流液性状改变(68%)、肛门流脓血性液(26%)、其他(10%),平均年龄57.8岁,吻合口高度皆≤6 cm,没有病例因吻合口漏死亡.其中预防性造口组发生4例漏(3.5%),未造口组发生16例(10.2%),P=0.04.在有术前放疗史的24例患者中预防性造口率达到75%,其中18例预防性造口者无一发生漏(0/18),而未造口者却有2例漏(2/6),经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4.在做保护措施的142例低位前切除病例中,漏发生率为4.9%(7例),而剩余未做任何保护性措施的128例中吻合口漏发生率却高达10.2%(13例),P=0.10.有预防性造口的4例吻合口漏皆经保守治疗缓解,而未造口的16例漏中有8例因症状严重需手术干预,其中1例发生弥漫性腹膜炎.两组平均进食时间也有明显差异(P<0.01),但两组术后肠梗阻发生率(P=0.24)及住院天数(P=0.91)皆无明显差异.结论:吻合口漏仍是目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预防性造口可以明显降低高危人群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考虑到吻合口漏有其不可预见性,建议吻合口高度低于6 cm的低位前切除病例行预防性造口.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防性肠造瘘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实施预防性肠造瘘的相关研究和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6篇。造瘘组发生吻合口瘘86例;非造瘘组吻合口瘘236例;造瘘组吻合口瘘发生率(OR=0.45,95%CI:0.28~0.72,P0.05)低于非造瘘组;两组围手术期再手术率及切口感染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下直肠癌前切除术行预防性肠造瘘可有效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及术后腹膜炎的发生率,但对于降低围手术期再手术率及切口感染率效果不明确。  相似文献   

9.
李云涛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0):3698-3700
目的探讨改良预防性回肠造瘘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原阳县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70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改良预防性回肠造瘘),各35例。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时间、肛门动力学及吻合口瘘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最大静息压、最大收缩压、静息向量容积、收缩向量容积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改良预防性回肠造瘘应用于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可改善患者肛门动力学,有效预防吻合口瘘发生,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辅助性回肠造口在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中应用临床价值.方法:对2000~2008年行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140例患者随机分成施行或未施行辅助性回肠造口两组,分析两组间肠道功能恢复、住院时间及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差异.结果:70例行辅助性单腔回肠造口术患者术后恢复肠道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未行辅助性回肠造口患者.70例未行造口的患者中发生吻合口瘘5例(7.1%),而行辅助性回肠造口的70例未发生1例吻合口瘘.结论:在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中,应常规使用辅助性回肠造口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防性横结肠造口在预防腹腔镜辅助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107例腹腔镜辅助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情况,其中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患者47例,未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患者60例。结果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术组患者吻合口漏发生率为2.1%,平均住院时间为(16.1±0.2)d;未行预防性横结肠造口组吻合口漏发生率为13.3%,平均住院时间为(24.2±0.1)d,两组吻合口漏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镜辅助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行防性横结肠造口能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预防性造口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美国医学索引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3年5月发表的关于预防性造口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应用的相关研究及文献。结果共纳入3篇随机对照研究(包括524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其中预防性造口组270例,未预防性造口组254例)和15篇非随机对照研究(包括968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其中预防性造口组4358例,未预防性造口组5330例)。Meta分析显示,随机对照研究表明预防性造口组有较低的临床吻合口瘘率(RR=0.31,95%CI 0.180.52,P<0.05)和较低的瘘后再手术率(RR=0.31,95%CI 0.170.52,P<0.05)和较低的瘘后再手术率(RR=0.31,95%CI 0.170.59,P<0.05)。非随机对照研究表明预防性造口组有较低的吻合口瘘率(RR=0.70,95%CI 0.500.59,P<0.05)。非随机对照研究表明预防性造口组有较低的吻合口瘘率(RR=0.70,95%CI 0.500.98,P<0.05)、较低的瘘后再手术率(RR=0.30,95%CI 0.180.98,P<0.05)、较低的瘘后再手术率(RR=0.30,95%CI 0.180.49,P<0.05)和较低的瘘后病死率(RR=0.45,95%CI 0.280.49,P<0.05)和较低的瘘后病死率(RR=0.45,95%CI 0.280.72,P<0.05)。结论预防性造口可以降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和瘘后再手术率,因此建议在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选择性应用预防性造口。  相似文献   

13.
Restorative proctocolectomy is now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most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and familial Polyposis coli. Temporary defunctioning ileostomy has been advoca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anastomotic healing to prevent pelvic sepsis. However, the ileostomy itself may be a source of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s. To examine ileostomy function we reviewed thirty five patients (mean age 34.5±1.95 years) who underwent restorative proctocolectomy. Thirty four patients had a defunctioning ileostomy established at the time of pouch anal anastomosis. Closure of the ileostomy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33 patients (mean closure time 3.1±0.29 months). One patient underwent early pouch excision. Thirteen of the 35 patients develope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37%), two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efunctioning ileostomy. Both occurred following closure of the stoma and required laparotomy. Serious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defunctioning ileostomy as demonstrated in this study are uncommon (8.5%). Given the potentially disastrous consequences of a pouch-anal anastomotic leak we feel that the relatively low morbidity associated with a defunctioning ileostomy justifies its continued routine usage in the operation of restorative protocolectomy.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管引流(末端回肠置管外引流及肛管引流)在合并吻合口漏高危因素的低位直肠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收治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合并有吻合口漏高危因素且顺利施行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的直肠癌患者资料。患者中观察组27例,行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术中加行双管引流;对照组29例,行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以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长、并发症发生率等作为术后评价指标,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劣,探讨双管引流用于替代末端回肠造口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两组患者均手术过程顺利,术前基线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46.92±19.85)min,较对照组(123.44±10.41)min延长(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排气、进食时间(2.41±0.52 d∶2.78±0.66 d)、术后住院时长(7.65±2.57 d∶7.59±1.83 d)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52%∶17.24%)、术后疼痛不适等指标对比中,差异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及采用单/双钉合技术(single or double stapling technique,SST or DST)保肛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1997年3月至1998年3月间对96例中低位直肠腺癌行超低位DST/SST前切除术,其中根治性切除87例,姑息性切除9例。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及术中严重并发症;吻合口距齿状线在2~3cm左右;无残端癌;无吻合口瘘,术后直肠-阴道瘘1例(0.1%),肛周盆腔感染2例(2.1%).吻合口出血5例(5.2%),吻合口狭窄14例(16.1%)。根治术后5年局部复发率8.1%,远处转移率27.6%。5年无病生存率及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4.4%和70.1%。术后12~18个月时排便次数及控便功能接近正常状态,无完全性排便失禁。结论 TME超低位DST/SST前切除术根治与功能的双重效果良好,可作为中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龄大肠癌致肠梗阻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大肠癌致肠梗阻高龄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升结肠癌和横结肠癌患者均采用一期切除吻合术,大多数乙状结肠癌和降结肠癌患者采用Hatmann手术,其它采用一期切除吻合术和结肠造瘘术,直肠癌患者1例(5.3%)采用一期切除吻合术,1例(5.3%)Hatmann手术,另有1例(5.3%)行乙状结肠双腔造口术;术后1例(5.%)切口感染,1例(5.%)吻合151瘘。结论提高对高龄大肠癌致肠梗阻的认知,选择好手术时机和方式,有助于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邓罕  李光华  何长林  童创  王建国 《安徽医学》2013,34(12):1807-1810
目的 探讨吻合口水平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连续观察直肠癌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33例,根据吻合口距肛缘的水平不同将患者分为:A 组(吻合口距肛缘≤4 cm) 18例,B组(吻合口距肛缘〉4 cm) 15例.结果 术后B组排便次数和控制排便时间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和肛管最大挤压压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A组术后肛管最大静息压、直肠初感容量和最大耐受容量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距肛缘≤4 cm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明显差于〉4 cm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吻合器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吻合口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209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采用Proximate与GF-1管状吻合器吻合病例资料。结果采用Proximate管状吻合器吻合残端完整100例,吻合口复发1例,GF-1管状吻合器吻合残端完整71例,吻合口复发7例,两组差异显著;手术时间、临时性粪便转流、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中采用管状吻合器吻合是安全可靠的,而Proximate管状吻合器使用更方便,优于GF-1管状吻合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