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谭雄  陈政璇  罗霄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2):2311-2312
目的分析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数据异常原因,并据此采取相应措施。方法采用胸章个人剂量计,对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 000人次剂量监测中,有106人次个人剂量异常,占0.71%。最大剂量为51.0 mSv,最小剂量为1.62 mSv。结论剂量异常大多并非实际受照,实际受照剂量偏高主要是介入工作人员床旁操作。加强防护知识宣传,正确佩戴剂量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2010-2012年云南省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异常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据此采取相应措施。方法 对单次监测结果大于1.25mSv的人员发放《外照射个人监测达到调查水平剂量核查登记表》。结果 3年共收回调查表235份。调查结果表明,受照剂量异常的235人次中有175人次为人员非实际受照,占74.5%。引起剂量异常的各种原因中,个人剂量计佩戴不正确(铅防护衣外)的占45.1%。不同工种中,从事介入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员占52.8%。结论 在常规个人剂量监测中剂量异常的人员大多为剂量计使用佩戴不正确,因此为保证数据真实可靠,应加强防护知识宣传和教育。  相似文献   

3.
介入放射诊疗操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搞好介入诊疗中工作人员辐射防护与安全,对介入放射诊疗操作人员不同体表部位的受照剂量进行调查监测。方法:采用热释光剂量计分别测量不同介入诊疗工作人员胸部和手部表面剂量。结论:介入放射诊疗操作者接受的胸部和手部剂量最高,助手次之,其他人员相对较小。工作人员应注意介入手术中合理使用防护装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异常原因,给出解决方案。方法 对单次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超过调查水平的人员发放大剂量调查表,要求本人签字、科室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结果 2018年度浙江省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3 804人次,其中有21人次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异常,占比0.55%,最大剂量为14.88 mSv,最小剂量为1.264 mSv;异常数据主要分布于放射诊断学、介入放射学两个工种。结论 个人监测结果异常均非实际受照,剂量计实际受照剂量偏高主要是由于放射工作人员对个人剂量计管理不善造成的。加强法制教育及放射防护知识宣传,增强基层放射工作人员对个人剂量监测重要性的认识,正确佩带、保管剂量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5.
介入放射学医疗照射与职业照射剂量水平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进行介入放射术时 ,病人长时间暴露于X射线下 ,受照剂量相当大 ,一些大型医院介入放射工作量十分大 ;地、县级医院虽工作量相对小 ,但设备条件较差 ,因而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较高。这就给射线防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如何降低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受照剂量 ,以保证介入放射学迅速健康的发展。为此 ,本文介绍几种介入放射诊疗中患者剂量调查结果 ,和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职业受照剂量情况 ,以提供介入放射防护工作参考。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本次剂量调查采用LiF(Mg ,Cu ,P)粉末剂量计 ,密封于外径 3mm ,壁厚 0 5mm的塑料管中 ;测…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正确评价放射工作场所的防护效果,1998年12月至1999年12月在山东省卫生防疫站的技术指导下,对莱芜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外照射受照剂量的监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莱芜市、乡镇和驻莱芜市厂矿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用X线诊断、临床核医学、介入放射学、γ线治疗、医用加速器等工作的放射工作人员187名。12 方法 1998年12月至1999年12月,采用山东省卫生防疫站提供的LiF(Mg、Cu、P)玻璃管热释光剂量计,按照GB5294—85《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将剂量计统一佩戴于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2007~2010年的个人剂量监测资料中剂量异常原因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对单次监测结果大于2mSv的人员发放《个人剂量异常原因调查表》。结果 4年共收回调查表256份。调查结果表明,受照剂量异常的256人中有200人受照剂量不可靠,占78.1%。受照剂量异常的主要原因是佩戴个人剂量计不规范引起,如佩戴在铅防护衣外面或边缘,占44.1%,其次是剂量计遗留工作场所或挂在照射设备上/旁边,占19.6%。结论在个人剂量监测中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能按要求正确佩戴剂量计,但是每期都会有个别人员不按要求正确佩戴的,因此宣传教育是长期性工作。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分析江苏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方法 采用指环个人剂量计及胸章个人剂量计测量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手部及全身剂量当量。结果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手部年剂量均值为55mSv,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因介入手术的不同手部剂量存在较大差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年个人剂量均值为2.317mSv。结论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高于普通放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剂量。  相似文献   

9.
通过现场复核和问卷调查,结合工作场所放射防护检测资料,分析2014—2016 年北京市海淀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中出现剂量异常增高的原因。结果显示,三年共计调查26人次,其中医学应用22人次、非医学应用4人次,产生异常剂量的主要原因有剂量计留置机房内、介入工作人员将剂量计佩戴在铅衣外、剂量计被水洗、工作量大、佩戴剂量计床旁扶持受检者照射、佩戴剂量计接受放射性体检和非工作目的个人实验等。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均为环境本底值,不是导致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异常增高的原因。提示,应加强放射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放射工作人员管理,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方便介入放射工作者介入手术操作,同时真实记录介入工作者受照剂量。方法 对放射介入操作人员手部剂量测量时,将剂量计佩戴于手指和手腕情况下的剂量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 手腕剂量计测得的剂量相对于手指部位的剂量计测得的剂量的偏差为-31%~37.5%之间。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利用佩戴于腕部的剂量计测读的值评估操作人员的手部剂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周金娟 《职业与健康》2006,22(17):1334-1334
目的了解衡阳市医院从事放射医疗人员的受照剂量现状,为放射损伤诊断及制定或修订放射卫生防护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佩戴个人剂量计的方式,对该市290名放射医疗人员进行个人剂量检测。结果该市放射医疗工作人员总接受剂量为654.4 mSv;市级医院平均接受剂量为3.0 mSv,高于县(区)级医院的1.96 mSv。结论使用移动式射线装置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偏高,应加强此类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泰州市介人放射学工作人员辐射防护现状,调查分析泰州市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水平,为降低泰州市介人放射学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完善放射防护措施,提高个人剂量监测质量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6月,对泰州市12家开展介入手术的医疗机构开展辐射防护现状调查,主要内容为120名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情况。采用指环剂量计和常规胸章剂量计测量调查对象手部及全身剂量当量,检测周期为1年。结果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率为100.0%,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手部年剂量均值为28.03 mSv,年个人剂量均值为1.41 mSv,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因介入手术的类型不同而手部剂量存在较大差异。结论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明显高于普通医用诊断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泰州市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用品配备率及使用率均不高,辐射防护安全意识和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采取切实有效的个体防护措施,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和设施,对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有效的辐射防护知识培训和有效监督,进一步保障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了解武汉地区介入诊疗中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保障介入放射诊疗中工作人员健康与安全.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计对某医院介入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进行剂量测量,并以铅围裙内外剂量结果作为有无防护进行比较.结果 该医院介入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未被屏蔽部分接受的剂量非常高,年剂量达到17.82mSv;采用合理防护部位受照剂量相对较小,年剂量为3.426mSv.结论 工作人员应注意介入手术中合理使用防护用品,以降低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4.
介入放射操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介入放射操作人员目前剂量水平,保障放射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方法 制定调查方案,加强质控措施,确保剂量计佩戴正确。结果 介入放射操作人员所受剂量较高,具备部分防护设施。结论 应加强介入放射操作人员的防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沈阳军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情况,为保障从业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双热释光剂量计(TLD)方法,测定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结果 6所医院的176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全体人均年剂量为2.38 mSv。其中173人低于国家剂量限值(20 mSv/a),占98.3%;3人高于国家剂量限值,占1.70%。结论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高于常规放射诊断工作人员所接受剂量,需要加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管理,确保从业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16.
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射剂量偏高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偏高的原因,并分析降低其受照剂量水平、提高个人剂量监测质量的对策。方法 调查1999~2000年福建省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超过国家标准导出限值的3/10者的受照原因、工作量、工作场所防护水平。结果 61.3%的受较高剂量照射并非实际受照,实际受照主要是从事介入、移动式X射线床边机及非隔室操作的人员,受照原因是防护条件差、不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结论 今后应加强放射工作人员培训,改善工作场所防护水平、加强单位自身防护管理。  相似文献   

17.
介入放射工作中操作者和患者受照剂量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介入放射工作中操作者和患者的受照剂量。方法使用热释光剂量探测器和辐射剂量仪现场测量,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进行剂量监测和估算。结果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明显大于常规X射线诊断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结论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介入放射工作的管理,采取措施有效降低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受照剂量,保障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广西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当量水平.方法 应用热释光个人剂量计检测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受照剂量.结果 2013—2015年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11099人,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32 mSv,其中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的是核医学科,为0.51 mSv/a,其次是介入放射学科,为0.41 mSv/a.结论 广西区内受调查的从业人员受照剂量在国家规定剂量限值之内.应重视对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2009—2013年第二炮兵医疗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方法采用Li F(Mg,Cu,P)热释光个人剂量计,按照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要求进行监测。结果 5年间全体人员(589人次)年平均剂量在0.904~1.593 m Sv之间,新增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年平均剂量值明显偏高,其他职业类别人员的年平均剂量则基本处在本底水平。除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外,绝大多数医疗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都在管理目标值(5 m Sv)以下。结论第二炮兵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但应当加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分析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异常原因,保证报告值的准确可靠。方法 对单次监测结果超过调查水平的人员发放《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达到调查水平剂量核查登记表》。结果 2011和2012年度共计44人次个人剂量异常,其中从事介入放射学工作的占54.5%,从事诊断放射学工作的占34.1%。大部分异常剂量在5 mSv以下,占52.2%;大部分的剂量异常并非实际受照。导致剂量异常的原因主要有剂量计佩戴不规范,工作量大、接触射线时间长,以及操作不规范等。结论 加强防护知识培训,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个人防护意识,保证数据真实可靠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