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儒入医的陈嘉谟在<本草蒙筌·序>中,念念不忘儒学之道,把<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与<六经>、<尔雅>相比拟,实质上既阐明了医学与儒学在学术上的通约性,也阐明了集撰本草以"发<素>、<难>治病之玄机"的重要性,并针对时弊提出了"医贵通变,药在合宜"的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先生以八十高龄撰成<本草蒙筌>,的确"嘉惠后学之心盛矣",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份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2.
金陵版《本草纲目》误注陈藏器《本草拾遗》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草纲目>[1](以下简称<纲目>)是以<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2](以下简称<证类>)为蓝本编纂的,所引陈藏器<本草拾遗>(以下简称"藏器"或<拾遗>)资料,来源于<证类>.今用<证类>同金陵版<纲目>进行勘比,发现<纲目>所引"藏器"出处与<证类>不同,表现有两种情况,见表1、表2.  相似文献   

3.
益母草的新用途及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益母草味辛、苦、凉,入心包、肝经,具有活血化瘀、调经利水的功能.<本草纲目>云:"益母草行血养血,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诚为血家之圣药也."被视为治疗月经不调、胎漏难产、产后恶露不尽、瘀血腹痛等妇科常用良药.  相似文献   

4.
香附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原名"莎草",至唐代后<越西木香本草>始称:莎草科植物,莎草名香附的干燥块茎.其味辛苦,甘平,入肝三焦经.有理气解郁,调经止痛之效.  相似文献   

5.
水牛角,性寒,味咸,归心、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之功效.<日华子本草>中说:"治热毒风并壮热".临床中用于治疗银屑病,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6.
福建古代四大名医为首的苏颂,对医药学的重要贡献之一为:负责编写了与<嘉祜本草>相辅相行的本草著作--<本草图经>.<本草图经>保存了北宋中叶全国性药物普查的丰硕成果;开创本草学以文献积累方式治学的先河;发展了中国古代生药学;药物与方剂有机结合,保存大量汉晋魏唐名方及民间验方.<本草图经>勘称中国"本草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益母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附茺蔚子条,名茺蔚茎,列为上品.<本草纲目>条日:"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茺蔚.其功宜于妇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益明之称." 1 化学成分 本品主含益母草碱,还含水苏碱、益母草定,亚麻酸、β-亚麻酸,油酸、月桂酸、苯甲酸、芸香甙及延胡索酸等.  相似文献   

8.
《本草纲目·引据古今医家书目》辩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例·引据古今医家书目>中言:"自陶弘景以下,唐、宋诸本草引用医书,凡八十四家,而唐慎微居多.时珍今所引,除旧本外,凡二百七十七家."对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李时珍用功之深,引据资料之富.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前彦时贤已有所涉及.如<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医家类存目>就曾纠正其引据书目撰人姓名的错误:"<医方选要>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周文采编.李时珍<本草纲目>引作周良采,字之讹也.其里贯未详."后来刘衡如、刘山永先生在2002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本草纲目〉新校注本>(以下简称"<本草纲目>华夏校注本")中指出其"小疵"更多.但由于各种原因,还有很多"小疵"未曾提及,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也谈益母草     
妇科圣药———益母草的确是妇科病的良药。但其作用不仅局限于治妇科疾病。《本草汇言》曰:益母草行血养血,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诚为血家之圣药也。《本草便读》曰:入肝行血,辛苦微寒,消水逐风,敷围散肿。《本草求真》曰:益母草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调经解毒。《瘀血证治》曰:治气滞血瘀引起的痛经,常与元胡、当归、白芍、香附、川牛膝等补血养血行气止痛药物组合成方。益母草剂量要大一些,一般常用30克左右。大多有明显效果。治产后病如产后出血或恶露不绝,腹部胀痛,出血量少,或夹杂血块,由子宫收缩无力引起者,常配合当归、酒芍…  相似文献   

10.
乌药始载于<开宝本草>,味辛性温,具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的功效.<日华子本草>指出乌药"治一切冷,除一切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认为"辛温香窜,能散诸气",<药品化义>更明确地指出:"乌药气雄性温,故快气宣通,疏散凝滞甚于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内宽中而顺气,以之散寒气,则客寒冷痛自除;驱邪气,则天行疫瘴即却;开郁气,中恶腹痛,胸膈胀满,顿然可减;疏经气,中风四肢不遂,初产血气凝滞,渐次能通,皆籍其气雄之功也."由此可见乌药辛开温通,善理气机,散寒气,止疼痛.笔者参考了前人的用药心得,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归纳了乌药在妇科诸多方面的应用及配伍方法.现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研究者对<本草经>王闿运辑本的一些错误认识,如认为此书刻印于光绪甲子年,其底本为南宋王炎的<本草正经>等,结合<湘绮楼日记>等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证实,王辑本完成于光绪十年,其所据底本为<政和本草>的明刻本,而非<嘉祐本草>或<本草正经>.  相似文献   

12.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编纂的一部词典,在解释先秦名物方面有重大贡献,其中<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7篇含有大量本草名物训诂材料.但由于缺乏细致的计数研究,迄今为止的各种医药学史研究论述都不能明确给出<尔雅>所载本草数目.有鉴于此,我们利用前世医家、<尔雅>注家的研究成果,采用雅学文献与本草文献相互比较的方法,对<尔雅>所载本草数目进行了全面的考证.  相似文献   

13.
金银忍冬为忍冬科落叶灌木,早在<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有"久服轻身"的记载:<名医别录>记述了它有治疗"暑热身肿"的功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它能治"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疥癣、杨梅、诸恶疮,散热解毒".称其既是"治风除胀,解痢逐尸"之良药.又为"消肿散毒、治疮之良剂",并作出了忍冬茎、叶及花功用皆同,久服轻身长寿的结论.该药分布于我省海拔240~650m的东部山区与半山区,集安、通化、抚松、靖宇、长白、浑江、磐石、桦甸、图门、敦化、蛟河等地,野生资源的蕴藏量较大,是一种很有开发价值的中药新资源,现就金银忍冬的栽培技术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4.
1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学习经典,必须搞清楚其本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在学术研究及临床应用中的价值.这就是说,学习必须忠于原意,而应用发挥可根据每个人的理解进行.对<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的学习研究也可以遵循上述原则.  相似文献   

15.
塔娜  胡虹英  乌林花 《包头医学》2002,26(4):174-174
中药佛手为较常用药材,<中国药典>2000年版有收载,系为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us,me dical,var,sarcodactylis,Swingle的干燥果实,具有舒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效.经本草考证,佛手以枸椽为名始载于<图经本草>,苏颂说:"今闽广江南皆有之,彼人呼为香椽,子形长如小瓜状……".  相似文献   

16.
百合首载<神农本草经>,药用部分为百合科植物百合或细叶百合的肉质鳞叶.百合味甘、性微寒,归肺、心、胃经,其功效: ⑴<神农本草经>"治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日华子本草>谓:"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  相似文献   

17.
1 覆盆子名称与传说 覆盆子不仅养生保健功效神奇,其名字来源同样充满传奇,趣味无穷. 覆盆子来由的最早记载在<本草衍义>,云:"益肾脏,缩小便,服之当覆其溺器,如此取名也."  相似文献   

18.
张志聪,字隐庵,浙江钱塘(今杭州市西)人.生活于顺治、康熙(公元1644~1722年)年间.曾从当时的伤寒大家张遂辰学医.颇重视中医理论的研究,复受名医卢之颐的影响,在侣山堂集同学及门弟数十人开堂讲学.张氏及其同学、门人以集注的形式著书,开集体创作之先河,共同探讨医理,先后著书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伤寒论集注>、<伤寒论宗印>、<金匮要略集注>、<本草崇原>、<侣山堂类辨>等.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指出:"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古今医家皆认为,此系仲景借助于脉诊揭示水气病的预后,并众口一词地将"脉出"释为轻取可得、重按则无的一种脉象,是由水盛于内,真气涣散于外所致.如<金匮方论衍义>云:"所谓出者,非独为浮也,为经气离出其脏,沉之亦无有也";<金匮要略心典>曰:"出与浮迥异.浮者盛于上而弱于下,出则上有而下绝无也";叶霖在<金匮阙疑>中指出"水病脉出,真气离根也,非出浮之谓",而<高注金匮要略>在阐释水病脉出的机制时亦认为:"脉出,是水抬气鼓,其气血于在上、在外之象.真阳不得展舒以驱水,故死.  相似文献   

20.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果实.性味酸温,入肺肾二经.主要功效为滋肾敛肺,生津止汗涩精.五味子虽为酸温,确有五味子之性.<本草会编>:"五味治喘嗽,须分南北.生津液止渴、润肺,补肾劳嗽,宜用北者;风寒在肺,宜用南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