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10例HBsAg携带者e系统变化追踪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10例HBsAg携带者的e系统经2.5~6年(平均4.2年)的追踪观察结果表明,85例e 抗原阳性者中66人阴转(占77.6%),平均每年自然阴转率为18.5%,其中从e 抗原向e 抗体的血清转换占20%。44例e 抗体阳性者中有52.3%的人阴转,有1例(占2.3%)向e 抗原逆转,同时肝炎急性发作。181例e 系统阴性者有86.2%仍阴性,11.6%出现抗体。e 抗原阴阳交迭现象,在e 抗原阳性者中占18.8%(16/85),在e 系统阴性者中占7.7%(14/181),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别。影响e 抗原阴转的因素有时间,性别与HBsAg 滴度。  相似文献   

2.
1979年8月~1980年2月在本省病毒性肝炎调查中对1093例HBsAg 阳性者进行了e 系统检测。e 抗原检出率为31.93%,e抗体为16.47%,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文章对我省人群中乙型肝炎e 系统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首先应对滴度≥1∶256的HBsAg 携带者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内外报导,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以下简称HBsAg)存在着家庭集聚现象,其中尤以e抗原阳性家庭为明显。目前已知e抗原仅存在于HBsAg阳性者血清中,而且与HBV(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性有密切关系。我们为进一步探讨HBsAg阳性者及其e抗原阳性者在家庭中的流行病学意义,于1978年7月至12月在南京市鼓楼区肝炎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99户家庭成员进行了表面抗原、e抗原与家庭集聚现象关系的调查。  相似文献   

4.
1965年发现澳大利亚抗原以来,研究工作发展迅速,对它的认识范围也日益扩大。在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曾几易其名,如肝炎协同抗原(HAA)、乙型肝炎抗原(HBAg)等。现已弄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有三个抗原系统,即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澳大利亚抗原是被覆在乙型肝炎病毒即Dane颗粒表面的抗原成份,现通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外“e”系统的检测多采用琼脂扩散法,特异性虽强,但敏感度差、沉淀线细弱,识别较困难。对流免疫电泳法,结果不够稳定。我科摸索出一种新的检测法—双抗体法,对“e”系统的检出率,灵敏度均有明显提高。兹将实验方法与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一) 材料 1.e抗原参考血清:HBsAg阳性的慢性肝炎病人血清,含有e抗原。 2.e抗体参考血清:HBsAg携带者血清,含有  相似文献   

6.
δ抗原颗粒是由HBsAg的表面外壳和带线性RNA基因组的核心组成。HBsAg长期阳性的黑猩猩经δ抗原感染,可导致HBsAg滴度降低,e抗原和DNA聚合酶消失,血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雅培和罗氏两种不同检测系统测定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的比较。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105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采用罗氏系统和雅培系统进行测定,并且结合患者乙型肝炎e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DNA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罗氏和雅培两中系统的线性关系为y=1.04x-0.13,r=0.963,P<0.05.HBsAg水平与e抗原测定值、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之间呈正相关。结论罗氏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分析符合临床需求,该系统测定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雅培系统具很高的相关度,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定量水平与e抗原、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之间呈正相关,能够反映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王彧 《现代医药卫生》2014,(13):2002-2003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法进行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前S1(PreS1)抗原及抗体检测在乙肝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2013年3~11月以乙肝"两对半"的检查结果中几种常见模式为样本,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PreS1抗原及抗体检测。结果在大三阳,即HBV表面抗原(HBsAg)、HBV e抗原(HBeAg)、HBV核心抗体(HBcAb)阳性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比例为88.9%(8/9);在小三阳,即HBsAg、HBV e抗体(HBeAb)、HBcAb阳性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比例为6.9%(2/29),在HBsAg、HBcAb阳性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比例为14.3%(2/14),在单纯HBsAg阳性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比例为5.0%(1/20)。PreS1抗原阳性与HBsAg、HBeAg、HBcAb阳性相关(P〈0.05)。结论 PreS1抗原及抗体检测可有效地对乙肝诊断进行补充,可初步了解及尽早发现乙肝患者。  相似文献   

9.
1979年5月~7月我们对各类型肝炎及无症状携带者163例作了e抗原、e抗体检测,结果如下: 检测对象经反向间接血凝法测定HBsAg滴度均在1:256以上。eAg、eAb参比血清由北京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惠赠及鉴定。1.e抗原、e抗体与各类乙型肝炎的关系:(见表)163例中eAg阳性21例(12.9%),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用阿昔洛韦口服加肌注小牛胸腺肽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107例,e抗原转阴率达822%,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病例及分组治疗组107例,其中男96例,女11例,平均年龄34.5岁,均HBsAg、e抗原及抗HBc阳性持续半年以上病例,平均持续“三阳”达2.2年,治疗开始均有A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学指标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检验结果。方法165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各项指标,采用全自动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定量分析仪检测HBV-DNA含量,采用比色法检测白蛋白、总胆红素水平,采用循环酶速率法检测总胆汁酸水平。观察免疫指标与HBV-DNA检测结果,e抗原模式与HBV-DNA检测结果以及总胆汁酸、白蛋白、总胆红素水平。结果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定量检测显示HBV-DNA阳性率为38.18%(63/165);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的HBV-DNA阳性率为50.00%(28/56);抗-HBc、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阳性患者的HBV-DNA阳性率为33.33%(35/105);抗-HBc、HBsAg阳性患者的HBVDNA阳性率为0(0/4);抗-HBc、HBeAg和HBsAg阳性患者的HBV-DNA阳性率高于抗-HBc、HBsAg和抗-HBe阳性患者、抗-HBc、HBsAg阳性患者,抗-HBc、HBsAg和抗-HBe阳性患者的HBVDNA阳性率高于抗-HBc、HBsAg阳性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抗原阳性患者HBVDNA阳性率50.00%高于e抗原阴性患者的32.11%,eHBV-DNA病毒载量(6.61±1.15)×10^2 copies/ml高于e抗原阴性患者的(4.02±1.00)×10~2 copies/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抗原阳性和阴性患者总胆汁酸、白蛋白、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总胆汁酸水平为(7.28±11.63)μmol/L,白蛋白水平为(47.40±2.70)g/L,总胆红素水平为(19.04±6.54)μmol/L。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e抗原模式和其HBV-DNA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与患者的清蛋白、总胆汁酸或总胆红素等不具有相关性,确定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V-DNA能够深入了解病情具体情况,最终正确判断乙型肝炎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前S1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检验中的价值。方法200例接受乙型肝炎病毒检查的受检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前S1抗原及HBV-DNA水平检测。分析前S1抗原、HBV-DNA检验HBeAg的表现,前S1抗原、HBV-DNA检验不同乙型肝炎病毒阳性表现。结果前S1抗原检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140例(93.33%),阴性32例(64.00%)。HBV-DNA检验HBeAg阳性135例(90.00%),阴性20例(40.00%)。前S1抗原检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10例(20.00%),HBeAg(+)HBsAg(+)55例(91.67%),HBeAg(+)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85例(94.44%),HBV-DNA检验HBsAg(+)0例(0),HBeAg(+)HBsAg(+)50例(83.33%),HBeAg(+)HBsAg(+)HBcAg(+)85例(94.44%)。结论前S1抗原、HBV-DNA检验在乙型肝炎病毒检验中的价值显著,可作为临床检验标准。  相似文献   

13.
“二对半”阳性就是乙型肝炎吗? 乙型肝炎三大抗原、抗体是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但是,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存在于乙型肝炎病毒核心的表面,不能游离在外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某高校新生HBV感染情况及对情况的分析。方法对2007~2010年某高校新生入学体检,测定谷丙转氨酶、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核心抗原、核心抗体、e抗原、e抗体,分析4年的测定结果。结果该高校2007—2010年新生HBsAg阳性率最高为3.77%,“大三阳”阳性率最高为1.37%,“小三阳”阳性率最高为1.03%,抗-HBS阳性率最高为51.5%。结论该高校4年间新生的HBsAg阳性率较低;HBsAg阳性率呈下降趋势,这与近年来重视学生健康教育与预防干预,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5.
已知乙型肝炎病毒(HBV)有三种抗原抗体系统。HBV 表面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病毒颗粒核心含有核心抗原(HBeAg),核心抗原内含有 e 抗原(HBeAg)。针对这三种抗原试制单克隆抗体(MCA),现已有两种方法:一、用 EB 病毒转化人 B 淋巴细胞,建立分泌特异性抗体细胞株;二、用抗原免疫动物获得免疫细胞(B 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分泌特异性 MCA。第二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盛映 《中国乡村医药》2010,17(11):60-60
乙肝病毒标志物,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五项,是实验室诊断HBV感染和病毒在体内复制有传染性的指标。由于受方法学的限制以及病毒变异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乙型肝炎三大抗原抗体系统中,“e”系统是评价感染性大小的重要标志。在各型肝炎病人及正常人群中“e”抗原、“e”抗体检出率虽然已有报导,但多采用敏感度较低的琼脂扩散法,不能真实地反映我国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18.
张红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470-471
目的了解某高校新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乙型肝炎的防治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某高校2006~2010年度9209名新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进行检测,在对HBsAg阳性者进行e抗原、e抗体、抗HBV等乙型肝炎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某高校2006至2010年度9202名新生共检测出HBsAg阳性253人,总阳性率为2.75%,其中"大三阳"120人,阳性率为47.43%;"小三阳"73人,阳性率为28.85%;HBsAg核心抗体阳性44人,阳性率17.39%;单纯HBsAg阳性16人,阳性率6.32%。结论高校应对入学新生进行HBV的相关检测,对易感人群进行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的接种,对传染源进行管理及规范治疗,在学生中进行乙型肝炎知识的健康教育,以保护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乙型肝炎e系统阳性与前S1抗原间的关系。方法对100例血清乙型肝炎e系统阳性献血员的前S1抗原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有67例HbeAg阳性,其中前S1抗原阳性有41例,阳性率为61.2%。在100例e系统阳性献血员中共有59例前S1抗原阳性,阳性率为59.0%。结论前S抗原可判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及传染性,是传统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我今年62岁,男性。1年前检查出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核心抗体(HBcAb)为阳性,是乙肝大三阳患者;肝硬度检查为9.3kPa。在医院进行抗纤维化等治疗后,复查间接胆红素18.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