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将75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7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钠肠溶片联合多潘立酮片治疗,治疗组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两组均连续用药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GERD症状评分及胃镜。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EE患者胃镜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胃食管反流病有较高的治愈率和症状改善率,临床疗效优于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烧心等症状的一种疾病。我院2006年12月—2009年4月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55例采用口服雷贝拉唑肠溶片联用新络纳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莫沙比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分别进行临床症状加胃镜下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症状和胃镜下疗效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优于雷尼替丁联合莫沙比利。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旋覆代赭汤联合低剂量雷贝拉唑治疗痰湿内阻型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痰湿内阻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76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给予低剂量雷贝拉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旋覆代赭汤,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7.37%)显著高于对照组(78.9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积分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显著不良反应。结论旋覆代赭汤联合低剂量雷贝拉唑可以有效治疗痰湿内阻型胃食管反流病。  相似文献   

5.
雷贝拉唑联用莫沙必利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联用莫沙必利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的疗效。方法将130例rG-ERD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66)和对照组(n=64),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治疗,治疗组给予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88%和78%,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97%和88%,内镜下总有效率分别为94%和84%,2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和内镜下总有效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雷贝拉唑联用莫沙必利治疗rGERD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胃食管反流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药物不同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3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王皖洁 《光明中医》2020,(2):210-212
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合化肝煎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方法治疗,观察组给予小柴胡汤合化肝煎加减治疗,治疗后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病症积分,治疗效果以及半年后的复发率。结果 2组治疗前胃灼热、反酸、嗳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治疗后胃灼热、反酸、嗳气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总治愈率(95. 00%)明显高于对照组(72. 50%)(P <0. 05);观察组治疗结束半年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小柴胡汤合化肝煎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可以标本兼治,提高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治愈率,减少治疗后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质子泵抑制剂(PPI)雷贝拉唑及选择性5-HT4受体部分激动剂治疗以咳嗽、咽痛为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方法将46例经临床和内镜检查诊断为食管外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2组,A组给予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B组给予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2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内镜下食管黏膜表面的变化和疗效。结果A组治愈率(87%)和总有效率(100%)均明显高于B组(61%和74%)。结论胃食管反流病部分可表现为难治性慢性咳嗽、咽痛,予以雷贝拉唑可改善症状,且联用选择性5-HT4受体部分激动剂(莫沙必利)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及内镜下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联合舒胃降浊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和治疗组。对照组予雷贝拉唑(20mg/次,1次/d)治疗,治疗组予雷贝拉唑联合舒胃降浊汤加减治疗,两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联合自拟舒胃降浊汤,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化裁联合雷贝拉唑肠溶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90例胃食管返流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肠溶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予以中医柴胡疏肝散化裁治疗,治疗4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症状积分、临床疗效、食管黏膜病变分级、不良反应和复发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烧心、反酸、胸闷不适和反食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2%,显著高于对照组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P0.05);治疗组食管黏膜病变分级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较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6.67%(χ~2=6.48,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化裁联合雷贝拉唑肠溶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良好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雷贝拉唑肠溶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观察加味双术汤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服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5 mg,每日3次,每次1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加味双术汤(苍术15 g,白术15 g,党参15 g,厚朴10 g,茯苓15 g,苏梗10 g,姜半夏10 g,陈皮10 g,延胡索10 g,川楝子10 g,鸡内金15 g,石斛15 g,丹参15 g,牛膝15 g,甘草6 g)化裁治疗。中药每日1剂,分3次温服,两组疗程均为6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主要症状(胃脘部疼痛、烧心、反酸或嗳气、恶心或呕吐)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加味双术汤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多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反复发病,30%的患者可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如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甚至食管腺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柴胡降逆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服用小柴胡降逆汤治疗,对照组服用法莫替丁片和多潘立酮片治疗,8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胃镜下食管炎症积分,并随访复发率。结果小柴胡降逆汤能有效改善GERD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内镜下形态学改变,疗效与对照组相当(P〉0.05),且治疗组复发率较对照组低,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柴胡汤降逆汤对GERD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有复发率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并且分析使用加味四逆温胆汤医治胃食管反流疾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015年间诊治的80例患有胃食管反流的患者实行研究,并将他们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选择奥美拉唑医治,研究组则选择加味四逆温胆汤医治。观察并对比两组医治的效果。结果研究组临床症状的总体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为92.50%,两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胃镜下的总体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为82.50%,两组之间的差异相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加味四逆温胆汤医治患有胃食管反流患者,不仅可以将患者的症状改善,还能对食管黏膜实行修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四逆温胆汤加味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7月我院胃食管反流病患者94例,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治疗,观察组采用四逆温胆汤加味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胃黏膜恢复情况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45/47),对照组为89.36%(42/4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显效率为70.21%(33/47),对照组为44.68%(21/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黏膜恢复总有效率95.74%(45/47),对照组为78.72%(37/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12.26%(5/47),对照组为42.55%(20/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四逆温胆汤加味联合雷贝拉唑治疗疗效显著,能有效促进胃黏膜恢复,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四逆散合左金丸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随机将这100例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雷贝拉唑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四逆散合左金丸,并对比分析2组的疗效。结果 2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总积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四逆散合左金丸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显著,可推广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陶琳  肖旸  李帷  张声生 《北京中医》2009,(10):785-787
目的观察四逆散合左金丸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中西药联合组36例服用四逆散合左金丸及雷贝拉唑;西药组30例单用雷贝拉唑;西药联合组30例服用铝碳酸镁及雷贝拉唑。3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酸、反食、咽部不适等症状的变化,并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中西药联合组总体疗效优于西药组(P〈0.01),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联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单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中西药联合组烧心、咽部不适症状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胸骨后痛症状改善优于西药联合组(P〈0.05)。治疗后1个月随访,中西药联合组在停药、抗复发方面优于西药组(P〈0.01)。结论中药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较好疗效,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拟和胃通降汤治疗肝气犯胃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4例肝气犯胃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自拟和胃通降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性问卷(Gerd Q)评估结果,判断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与复发率。结果:经治疗后,试验组患者Gerd Q评分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4.3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复发率为15.63%;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63%,无不良反应,复发率为3.13%,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制酸止痛、和胃通降为治法的和胃通降汤,可有效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四逆散合左金丸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琳  肖旸  李帷  张声生 《北京中医药》2009,28(10):785-787
目的 观察四逆散合左金丸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中西药联合组36例服用四逆散合左金丸及雷贝拉唑;西药组30例单用雷贝拉唑;西药联合组30例服用铝碳酸镁及雷贝拉唑.3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酸、反食、咽部不适等症状的变化,并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中西药联合组总体疗效优于西药组(P<0.01),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联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单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中西药联合组烧心、咽部不适症状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胸骨后痛症状改善优于西药联合组(P<0.05).治疗后1个月随访,中西药联合组在停药、抗复发方面优于西药组(P<0.01).结论 中药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较好疗效,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