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象思维”浅谈对中医针灸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大明  路玫 《中国针灸》2013,33(1):75-78
目的:借助“天人合一”“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重新认识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针灸理论产生的渊源及其内涵,努力从对“象”的认知过程中寻找中医理论研究的突破点,使其有所创新和发展.方法:从“象思维”的角度,结合现代解剖学对经络、腧穴理论以及针刺手法等进行分析、阐述.结果:通过分析、对比,认为“象思维”与经络的发现有着密切的联系,“象思维”与十二经脉(脏腑)表里关系的建立有一定关联,用“象思维”可以阐释腧穴的主治原理,“象思维”对针刺手法的操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结论:“象思维”在中医针灸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贯穿于中医学的方方面面,对于中医理论包括针灸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核心思维及创新思维,对指导我们学习和继承中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从象思维的概念与特征入手,论述其在中医阴阳理论、藏象学说、经络腧穴理论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及重要应用。以此理解中医独特的"取象比类""司外揣内""以象测藏"等思维方法的内涵,把握中医"象"的本质,体会阴阳之象,脏腑之象,腧穴之象,经络之象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取象思维贯穿于整个中医学中,其在针灸学中的运用也较广泛,对经络的发现构建与循行分布、腧穴的命名、五腧穴的涵义、标本根结理论、以及临床治疗如腧穴主治、手法操作、得气判定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取象思维在针灸学中的具体运用,旨在增强人们对取象思维的理解和重视,以探寻针灸学术领域的创新点,推动针灸的相关理论和针灸学科不断的发展,为临床诊疗的认知和把握提供新的思路,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4.
“取象”思维贯穿整个中医思维过程,对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和应用有重要意义。其对经络、腧穴命名的构建作用,在经络理论的基本概念、腧穴的位置、五输穴的命名、穴位得气的判定等很多方面有广泛体现.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我们既要学会“取象比类”,又要学会“异类不比”,对于通过取象比类得出的结论,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5.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Pubmed数据库,对数据挖掘技术在针灸研究中近20年的应用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研究结果发现数据挖掘主要用于研究腧穴配伍规律、针灸临床应用、经络腧穴功能、针刺手法及针刺效应等问题,涉及的技术主要有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和复杂网络等。将传统针灸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或将是针灸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总结方剑乔教授运用鸠尾穴针灸治疗郁证的临床经验,探讨郁证在中医针灸中的辨证、辨经论治。方师认为针灸治疗郁证主要遵循"理气开郁"的原则,重视鸠尾穴,配合常规腧穴,局部、远端取穴和经络循行取穴,同时运用不同的针刺补泻手法。  相似文献   

7.
试析醒脑开窍法中部分腧穴的刺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醒脑开窍法中极泉等腧穴的取穴、针刺手法及针刺效应的分析,说明醒脑开窍法中这几个腧穴的针刺操作是通过对穴位局部相应神经干的适量刺激,配合醒脑开窍法中其他腧穴的针刺,共收开窍醒神、疏通经络之功.说明醒脑开窍法是在对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的客观准确认识的基础上,对中医针灸基础理论的进-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针灸是中医的瑰宝,探究其腧穴命名的含义,对于提高其临床疗效具有实际意义。而取象思维是古人思维方式的代表,利用古人的思维方式去探析腧穴命名的含义,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腧穴,从而更进一步提高针灸在临床上的疗效。通过采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对十四正经的腧穴进行逐字释义,然后再借助统计学进行分类,最后汇总出以取象思维命名的腧穴计200余穴。  相似文献   

9.
贺新兰  焦琳  毛强健  钟根平 《河南中医》2019,39(11):1759-1762
依据经络医学理论,笔者导师提出经络证候与经络诊察互参,并进行辨经的思路,即"经络证候—经络诊察—辨经"为针灸临床诊断思路。针灸治疗少阳腰痛应明晰西医诊断与中医辨经思路、重视经络腧穴诊察、调结构与调气血相结合、重视针刺阳陵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期间立项资助和结题的针灸研究项目进行了报告和分析。立项的194个项目包括6个方面:经络研究、腧穴理论研究、针刺镇痛研究、针灸治病机制研究、针灸临床研究、灸法研究。其中腧穴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针灸治病机制的研究资助项目仍然最多。针灸临床研究项目较少。结题项目共119项,主要集中在经络理论研究、腧穴理论研究、针灸治病机制研究和针刺手法的研究。对结题项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以神经生物学的方法研究经络仍然是比较公认的研究方法。②腧穴的研究已经从穴位局部解剖特征到感受器传入特征的研究,尤其是侧重穴位病理状态下的特征研究、穴位效应的研究。③针灸治病的机制研究仍然集中在针刺对脑缺血后的脑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并且引入了较新的方法。在其它疾病的研究方面也有展开,但是对于针灸理论的揭示还远远不够。④引入了现代医学新方法和新技术,在这一时期较为热门的技术f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分子生物学、干细胞等方法获得的资助较多。⑤针灸的临床研究缺乏,只有两个有关临床的研究项目结题。在对资助项目结果报告的同时也对目前资助项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重要的思维方法,古代中医文献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传统针刺补泻中也有许多取象比类思维的应用,如补泻主旨、操作手法、补泻时机、得气效果等诸多方面都运用了取象比类的方法。本文从这一视角入手,对针刺补泻相关的理法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更好地认识针刺补泻理法的渊源和本质,并希冀更多人清楚和重视古代针灸理论的这一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12.
“针刺量学”研究之探本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阐述易学之象数概念、理论及其对中国古代的科学世界观、自然科学发展及思维方式与方法等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中医针灸量化的理论依据、思维方式与方法和标准。阐明易之象数理论是中医(针刺)量化的理论依据;中医针刺量化的思维方式是唯象思维;《易传》之"以类族辨物"和王夫之的"象数相倚"是古代科学文化朴素的唯物辩证方法论,是中医针刺量化的方法,既"取象"(即寻求符号关系)又"运数"(即寻求数量关系),形数统一;针灸量化的标准是以针刺深度、留针时间(呼吸次数或息数)为衡量针刺量的大小,以天地生成数、针刺补泻来区分刺激量的性质,以患者针下"气至"或"得气"的感觉来衡量是否达到最小刺激量。认为古代医家对针刺量学研究虽然还不够系统,但是对今后的针刺量化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医传感针在经络腧穴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传感针是一类新型的生物传感器,具有传感与针刺治疗两种功能,即既能实时传感经络腧穴内部发生的分子事件(或信息过程),又能作为治疗用针使用,故适宜于针灸研究,尤其适宜于经络腧穴研究。近年来,笔者应用这一具有中医针灸研究特色、居国内首创和先进水平的微型传感技术,在探索经络腧穴深部理化环境特点的过程中多有所获,试论如下。 1 中医传感针的研究意义 传感器是现代科学研究强有力的武器,国内外均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兴起的闭环式神经调控技术将闭环式控制刺激系统和神经调控相结合,是医学和多个学科交叉的产物。医学临床实践中,闭环式控制刺激的思维随处可见,医者、患者同时达到"得气"状态,就是一种类似闭环式控制刺激系统的反馈调节过程。多学科交叉共同发展是未来医学科学的发展趋势,美国SPARC计划和闭环式神经调控技术的出现,挑战了传统针灸通过刺激外周达到治疗效果的话语权。这些挑战同时也促使传统中医针灸必须通过理论和方法创新、多学科交叉等途径加快现代化进程,以保护和发展学科阵地。借鉴闭环式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过程,将"闭环"思想引入针灸学科,可为探索经络、腧穴、针刺手法、穴位配伍的本源及提高中医针灸的临床疗效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传染性疾病严重影响着全人类的健康生活。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期间,针灸在缓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发热等症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热病作为中医学的优势病种之一,几乎贯穿中医学的整个发展历程;而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都是治疗热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显著疗效。在《素问》《难经》《针灸甲乙经》的基础上,针灸治疗热病的相关应用不断被丰富。三才理论是一种古代人民对于宇宙社会结构的认识,指的是天、地、人三者,是一个指导人体适应自然的动态模型。三才理论是针灸学发展中的重要哲学思想。通过对三才理论的分析,引出了其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影响,指出其在腧穴命名、针灸选穴、针刺手法各方面影响着针灸学的发展。最后,论述了三才理论在针灸学中的运用及在针灸治疗热病中所体现的三才思想。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三才理论是针灸治疗热病的一个思维方向,通过从时间空间、人体自然的角度认识三才理论,认为在针灸治疗热病时以三才理论为基础从多个角度进行辨证论治能够取得更佳疗效。针灸治疗热病时,可以在三才理论的延伸下根据经络流注盛衰时间、人体虚实、穴位功效、药物功效等进行辨证论治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综观历年来的文献报道,在谈到影响针刺得气的因素时,多强调医生的干预因素,如针刺手法,针刺激强度等,鲜有系统论述患者机体状态尤其是植物神经功能状态在针刺中作用的。目的:立足中医基础理论,探讨经络、腧穴、疾病、证候与植物神经关系,为影响针刺得气的机体因素提供部分科学依据。方法:以"植物神经"或"自主神经"且"针灸"或"针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数据库得到587篇文献,其中密切相关文献42篇。结果:在影响针刺疗效的机体因素中,经络、腧穴、疾病、证候与植物神经关系密切相关。结论:有必要在明晰经络、腧穴、疾病、证候各自与植物神经的关系的同时从患者整体角度出发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CER(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research,比较效益研究)研究,为临床医生个体化的诊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西医院校设置中医学已有几十年历史,如何提高中医针灸教学质量,是庞大数量的西医院校针灸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介绍了王敏华名老中医40年来通过引经据典,突出经典事件和人物,结合武侠小说、影视作品、名人效应,结合自身经历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取象比类,划经点穴使学生对经络和腧穴知识一目了然;通过注重实践练习并衷中参西,既熟练了手法又保证了针刺的安全;与时俱进,在针灸治疗教学中注重问题式学习和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具体的点滴经验对西医院校针灸教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壮医针刺的调气方法。方法:对比中医针刺调气方法和壮医脐内环穴针刺及壮医针刺其它调气方法,分析其中异同。结果:中医针刺、壮医脐内环穴调气方法均是建立在气血理论共有基础之上的;但存在多方面不同:首先在指导理论上明显差异;其次,调气理论的建构因素明显不同,壮医针刺调气主要是在较具体的脐部施术,应用全息穴位组合形式,不同于针灸调气建立在因素性基础之上;第三,中医针灸调气方法是适用全身各部腧穴的,而壮医针刺调气除脐环穴外,其余腧穴尚未建立壮医本身的调气理论和调气方法;最后,对肢体躯干部腧穴,壮医针刺调气理论无妨于引入中医针灸的基本因素,脐内环调气方法也可合理引入中医针灸调气的基本因素加以丰富操作。结论:成形的壮医针刺调气方法是脐内环穴针刺调气,具有整体性和全身性的调气作用,对于全身诸腧穴针刺,壮医尚须建立自身的调气理论和调气方法;二者均可合理引入中医针灸调气的基本因素加以丰富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日本针灸起源于中国,但发展独特,其主要特点为:注重经络、腹部触诊,找寻最佳最敏感的刺激点,喜用一次性管针,手不直接接触针身,干净卫生,针具细,进针快,疼痛少,以轻刺激为主等。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一直是针灸界的重点与难点之一。从日本针灸操作特点出发,认为经穴效应特异性主要特点为:合理的辨证选穴是重要前提,合适的针刺对照组选择是关键节点,正确认识针刺非特异性效应是核心环节。日本针灸的触诊和轻刺激是腧穴"输注脏腑经络之气"功能的良好体现,对经络腧穴理论本质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三才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中的一个论述,也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个精髓,是中医整体观念的前身和基础。从腧穴命名、针灸选穴处方、针灸治疗原则、针刺手法方面论述了三才思想对针灸学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三才思维还有很多发展创新的空间,需要我们潜心挖掘,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到更多的疾病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