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胃炎证候疗效中的优势。方法收集门诊慢性胃炎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中药辨证论治治疗,对照组依据西医常规诊疗方案予以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通过"胃肠病中医证候评分表"观察两组证候疗效及评价各证候的积分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其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效11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食后腹胀""精神疲乏""四肢乏力""精神疲倦""失眠多梦"等证候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改善患者"胃脘疼痛"方面对照组优于治疗组(P〈0.05)。结论在具体证候方面,中西医在治疗上各有优势;但在总体疗效和证候总积分方面,中医治疗均优于西医,反映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在结局指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慢性胃炎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慢性胃炎患者9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中,显效37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80%;研究组显效44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91%。研究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慢性胃炎症状的轻重与胃粘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本文着重探讨一下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疗法。  相似文献   

4.
5.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是一种常见性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可见胃脘胀满或胀痛、嗳气、嘈杂、纳少、消瘦等症.该病缺乏特异性症状,且症状的轻重与胃镜所见的病变程度往往不一致,且后期胃癌的发生率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6.
慢性胃炎中医湿证证候诊断标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以中医诊断学辨证要素为基础,结合多元数理统计方法,完善传统的慢性胃炎中医湿证宏观辨证标准,探讨建立中医证候辨证标准的方法和手段.方法 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对确立脾胃湿热证有意义的症状排序为:舌红苔黄、苔腻、口黏腻、小便黄、大便秘或干结、面色红、肢体困重.(2)对确立脾虚湿阻证有意义的症状排序为:苔腻、口黏腻、小便黄、胖大舌、齿痕舌、口淡、纳少.结论 通过中医学理论与多元统计方法的结合可筛选出对中医湿证诊断有意义的辨证要素.  相似文献   

7.
<正>慢性胃炎为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身心不良影响。传统西医上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但效果欠佳,一方面是因为容易出现副作用,另一方面是容易产生耐药现象。中医将慢性胃炎纳入胃痞范畴,中医疗法治疗慢性胃炎效果独特[1]。本研究对中医疏肝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H.pylori感染与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候特征,为临床科研、证候规范化及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3年5月-2014年6月北京永外地区有慢性胃炎病史并有上消化道症状的202例慢性胃炎患者,入组前2周内未服用过H2受体拮抗剂、铬剂及硫糖铝者,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患者H.pylori感染情况,根据胃镜结果 对受检者进行病情分级及中医辨证分型,分析H.pylori感染的分布特点及相关规律.结果 北京永外地区202例慢性胃炎患者中,萎缩性胃炎H.pylori阳性率为81.2%;其中胃窦部位H.pylori阳性率为80.7%;慢性胃炎兼H.pylori阳性时多见脾胃湿热证和胃络瘀阻证,H.pylori阳性率分别为83.6%(46/55)和86.9%(53/61);脾胃湿热和胃络瘀阻证型的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检出率也高于其他证型.结论 H.pylori感染为慢性胃炎最为常见和主要病因,H.pylori感染患者以胃络瘀阻证和脾胃湿热证为多.  相似文献   

9.
慢性胃炎是内科常见的多发病,目前认为在临床上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治疗本病却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不仅临床症状好转较快,而且病理变化也有所改善。为了摸清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规律,提供一些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探索更多的治疗途径,我们自1983年以来对9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进行了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胰功肽试验、血乙酰胆碱含量测定以及血环核苷酸含量测定等,并将所得结果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综述近年慢性胃炎中医证候与胃镜病理关系研究进展。分别从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与胃镜病理的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与胃镜病理的相关性和其他胃炎证候与胃镜病理相关性三方面进行概括,以客观呈现慢性胃炎胃镜指标与中医证候的关联研究概况,以期为今后的慢性胃炎的诊断、治疗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00年1月-2003年2月笔者对68例慢性胃炎经胃镜和活组织检查确诊,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胃虚寒、肝胃不和、胃阴不足3型,采用中医药辨证论治,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辨证标准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方法,研究建立慢性胃炎中医证型辨证标准。从多角度实现变量的筛选和证候标准的制定,为中医证型辨证确定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根据不同证候辨证采用健脾除湿化痰通络法或滋补肝肾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60例,对照组30例,其中中药组根据证候不同又分为脾气虚弱痰湿阻络组和肝肾亏虚血脉失养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强化降糖,中药组服用相应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服用甲钴胺治疗,疗程3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感觉功能检查总积分、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感觉功能检查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中药组改善更明显,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结果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间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药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63.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离子常规、血脂、心电图、血压无明显改变,也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根据不同证候辨证采用健脾除湿、化痰通络法或滋补肝肾、养血通络法治疗DPN,其临床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整理分析大肠癌中医证候微观辨证的研究进展。方法:结合机器检索与人工手检,检索2003—2013年CNKI及万方数据库关于大肠癌中医证候微观辨证的文献。结果:大肠癌中医证候微观辨证的相关文献主要从病理分型及分期、血清标志物、基因与蛋白表达、病变部位、转移情况和恶病质情况等几个方面探讨。结论:由于其中医辨证分型尚未有统一的标准,相应研究方法也尚未成熟,大肠癌的中医证候微观辨证还需要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完善研究技术,使大肠癌的微观辨证研究更加客观,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从冠心病本虚证、标实证和本虚标实证入手综述了冠心病各证候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五来年,研究涉及的客观指标已从宏观的心率变异性深入到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蛋白表达、基因多态性等微观层面,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延伸至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的系统研究,且冠心病证候的内在实质和证候演变存在相应的微观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辩证治疗体会,为日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近2年所收治10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根据中医证候特征分析,胃络瘀阻型27例,脾胃湿热型31例,肝胃不和型32例,脾胃虚寒型12例,对其辩证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经3个月连续治疗,不同证型患者病情均改善,胃络瘀阻型患者有效23例,占85.2%;脾胃湿热型有效28例,占90.3%;肝胃不和型有效30例,占93.7%;脾胃虚寒型有效11例,占91.75%。本组总有效患者共计92例,占90.2%。在用药期间,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良好的效果,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慢性胃炎是消化科常见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可有灼痛、钝痛、胀痛或剧痛。近年来,笔者运用中医辨证分型论治慢性胃炎5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分析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眩晕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诊治的100例眩晕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8%),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2%)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眩晕证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医证候辨证量表制定的探讨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病的核心,而“证”是患者就诊时疾病综合情况的概括,它反映了病证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本质。中医辨证强调对病情资料的全面收集和综合分析,从各个方面体现机体的整体状态,用多个不够精细的模糊信息整合成总的病理状况。由于辨证是从整体上对病体的邪正状况、证候本质作出判别,因而适合从整体上统一制定各种病理信息的诊断标准。所以,证候辨证量表的制定一定要符合思维规律、中医学理论及辨证思维规律,建立完整的辨证体系和平台才能适用于全病域的辨证,从而促进诊断水平的提高,否则难以被临床接受而缺乏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认为肺癌不同的临床分期有不同的中医证候特点,综述了肺癌不同病理分型证候研究、肺癌不同治疗手段的证候研究以及肺癌证候量化及判断标准研究的现状。提出应病证结合,引入现代循证医学及数理统计方法,制定合理量表,把证候的语言描述转化为数字,具有定量分析的特征,提高肺癌证候规范化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实用性。参考文献30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