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辨证论治风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恩厚 《河北中医》2003,25(4):278-279
风湿病属中医学痹证、风证等范畴。它包括现代医学所论的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以及骨质退化性病变等。痹证颇为复杂 ,其说甚多 ,涵义亦广。大凡风、寒、湿所致周身之关节疼痛 ,甚或强直变形 ,肌肤麻木不仁 ,均属痹证范畴。根据痹证的典型证候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以病因辨之则有风痹、湿痹、寒痹、热痹、血痹等。以邪侵入人体部位分辨则有筋痹、骨痹、脉痹、肌痹、皮痹等。以脏腑受邪分辨则有心痹、脾痹、肺痹、肝痹、肾痹、胸痹、胞痹等。列入风湿门中又有痛风、鹤膝风、白虎历节风等。古文献记载名类繁多 ,举不胜举。笔者积 3…  相似文献   

2.
痹者,闭也,气血阻闭不通之谓也。凡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气血运行受阻,引起关节、肌肤酸麻重疼甚至肿胀变形等症,统称痹证。王云彤老中医行医50多年,治疗各种痹证,其经验有四个方面: 首辨寒热痹证的分类,《内经》有行痹、痛痹、着痹及筋、脉、肌、皮、骨五体痹;《金匮要略》有风、湿、血痹、历节等。王老认为:“万变不离其宗”,治痹首辨寒热二纲,然后据证再揆度风、湿、热孰多孰少,因证治之。临床上,寒证多,热证少。热证的辨别要点:寒证以肢体  相似文献   

3.
梁健忠 《河北中医》2001,23(9):684-685
祖国医学认为 :痹证多由于机体正气不足 ,风、寒、湿三气乘虚杂至而起。一般地说 ,在初起 ,或急性发作期多偏于邪实 ;病程久 ,证候呈慢性迁延者 ,多偏于正虚。偏于邪实者 ,即风寒湿痹和热痹 ;偏于正虚者 ,又称久痹 ,则属于虚痹。这两类不同的痹证 ,无论在其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等方面 ,都是不同的。兹略谈虚痹的证治如下。1 虚痹的病因病机《内经·痹论》对痹证有专篇论述 ,在谈到风、寒、湿三痹之后 ,又有筋、骨、脉、肌、皮痹的病名 ,指出 :“痹在于骨则重大 ,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在于筋则屈不伸 ,在于肉则不仁 ,在于皮则寒。”[1] 又云 …  相似文献   

4.
<内经>痹证证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痛、酸楚、重看、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症,临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历代医家对该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都有详尽的描述。纵观历代医家之说.终不离《内经》痹证证型。撰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而《素问·瘦论》首揭其纲要,对其病机病症,病因辨证等方面论述颇详。并以病因辨证等方面进行了分型。1痹证的命名1.1病因命名:如风痹、寒搏、湿痹。1.2证候特征命名:如行痹、痛痹、著痹、周痹。1.3机体部位命名:如皮痹、肌痹、筋痹、脉痹、骨痹。1.4脏腑命名:如脏痹(心…  相似文献   

5.
痹证浅析     
痹者,闭也。闭者,气血为邪闭于肌表经络也。《内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曰:“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结合临床,我认为风、寒、湿三气很难截然分开,只是偏胜而已。故临床上治痹证,关键在分清寒热两类,然后再分偏胜。痹之属于热者,起于感受风、湿、热之邪,或风、湿寒邪郁外,风虚之体而化热。关节红、肿、热、痛为其主证,虽发热,但怕冷轻;苦为风寒、湿邪郁久化热者,可不发热或发热轻,不怕冷。根据临床多年体验,热痹初起,兼见口干、苔黄、脉浮数者;可用麻黄、边翘、赤小豆汤。或以浮萍代麻…  相似文献   

6.
关于痹证的中医分型:《素问》根据风、寒、湿邪气的偏旺情况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痹和筋、脉、肌、皮、骨五体痹,《金匮翼》等复补出“热痹”,《金匮要略》中的湿痹、风湿、历节等病均属痹证范畴。笔者认为痹证是临床中常见疾病,因受六淫影响与四季寒暑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东北地处严寒,此为多发病常见病。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治则方药在《内经》的痹论篇、《伤寒论》的少阴篇和《金匮要略》的中风历节、血痹虚劳、痉湿喝等篇都有论  相似文献   

7.
郑玉云  郭宝云 《河北中医》2008,30(4):432-433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之邪侵犯人体,壅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肌肉、筋骨、肢体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相似文献   

8.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之邪侵犯人体,壅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以肌肉、筋骨、肢体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正如《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相似文献   

9.
治疗痹证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临床的常见疾病,系人体遭受风、寒、湿邪侵袭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瘦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和关节肿大等症。祖国医学对痹证早有论述,《内经》的行、痛、着三痹和筋、脉、肌、皮、骨五体痹,《金匮要略》中的湿痹、风湿、历节等病均属痹证范畴。痹证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  相似文献   

10.
谢洪 《中国中医急症》2003,12(2):186-187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著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说明痹证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筋脉失于濡养,虽有风痹、寒痹、湿痹、寒湿痹、骨痹、肌痹、筋痹、脉痹、皮痹之别,然其病因不外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乘虚而入,流注于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痹久则邪气壅塞,血运不畅,脉络不通,可出现皮下结节、关节周围结节,甚至僵硬等症。治疗当祛风祛湿、散瘀…  相似文献   

11.
膝肿痛是指膝关节肿大伴疼痛中医称为“痹证”,发病原因多因脉络亏虚,风湿之邪所致《汉书疑问志》曰:“风、寒、湿三气挟杂三合而为痹也”。  相似文献   

12.
生地味甘苦而性寒,归心、肝、肾经;功擅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多用于热病伤阴及血热妄行之证。笔者学古参今,重其剂而与它药配对,相互为用或制约,扬长避短,治疗痹证、心悸、大便难、鼻衄等证,薄有心得,兹介绍如下。一、对川乌治痹证痹证乃风、寒、湿、热之邪外浸留滞经络,气血为病邪阻闭所致。治宜蠲痹止痛,而此效最著者当首推川乌,但因其性猛燥烈,有伤阴糟血之弊,故李时珍有“自非风顽急疾,不可轻投”之诫。为此笔者每使生地与之为伍,一者取其养阴补血以制川乌之害,则刚中有柔,散中有养;二者据《本经》记载有“逐血痹”  相似文献   

13.
<正>1痹证概念及分类痹,即痹阻不通。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重着、麻木、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1]。其中主要以感受风邪为主,临床上以疼痛呈游走性为主症的称为风痹。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2]。"2痰饮病的病因病机及治则  相似文献   

14.
痹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痠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1]。《素问.痹论》篇中,先有行痹、痛痹、着痹,谓之"三痹",后又描述了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谓之"五体痹",紧接着论述了肺痹、心痹、肝痹、肾痹、脾痹,即"五  相似文献   

15.
痹证最早见于《内经》,病因以风、寒、湿邪为主,根据病邪的偏胜分为行痹、痛痹、着痹,还根据病邪伤人的部位,将痹证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和五脏痹。痹证包含了现代医学的诸多疾病,疾病的产生都是因为痹阻所致,并专门设立了方药如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乌头汤、防已黄芪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瓜蒌鮲白汤等临床常用治痹方剂。经历代医家运用上述方剂加减疗效尚可。  相似文献   

16.
浅谈痹证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指外邪侵袭于肌表、经络、关节 ,气血运行不畅 ,引起肢体、关节、肌肉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屈伸不利的一类病证。涉及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疾病 ,临床应用辨证施护的方法配合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 ,浅淡体会如下。1 病因病机痹证的发生主要由于正气不足 ,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 ,内因是痹证发生的基础 ,素体虚弱、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①风寒湿外袭。由于正气不足 ,风寒湿三气乘虚内袭 ,气血为之凝滞 ,久而成痹 ,风胜者为行痹 ,寒胜者为痛痹 ,湿胜者为着痹。②邪留化热 …  相似文献   

17.
痹证是常见病之一。《素问·痹论》是最早论述痹证的专篇,本文就其分类,证治及传变和预后等加以探析。 分类 1.按病因和症候特点而分《痹论》将痹证分作行痹、痛痹和着痹3种。“行痹”后世也叫“风痹”,其主症是肢体关节痠痛,游走不定,脉象多浮;“痛痹”后世也叫“寒痹”,其主症是疼痛较剧,得热减轻,遇寒加重,脉多弦紧;“着痹”后世也叫“湿痹”,其主症是肢体重着,或有肿胀,病处固定,或肌肤麻木不仁,脉多濡缓。 2.按受邪的季节和部位而分《痹论》说:“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其主症是:“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相似文献   

18.
《素问·痹论》指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临证常以风、寒湿邪之偏盛、痛处游走不定、痛有定处 ,疼痛着重之不同特征而分为行痹、痛痹、着痹 ,并对关节红肿疼痛的称之为热痹。《内经》为痹证提供了正确的病机  相似文献   

19.
学习《针灸甲乙经》治疗痹证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代皇甫谧在《灵枢》、《素问》、《明堂孔穴针刺治要》三部著作的基础上,“删其浮辞,除去重复,论其精要”。编写成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一书,多年来一直指导着针灸理论和临床实践。笔者就运用皇甫氏经验治疗痹症谈谈体会,略述管见。一、痹证的病因皇甫氏对痹证论述阐发了《灵枢》中关于各种痹病的成因及特征.《素问·痹论》中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因邪没透发肌表皮肤,病邪独留分肉之间,会使其气阻碍,不能周流于周身,气闭而不行,发生疼痛叫周痹.《甲乙经》则对因风、寒、湿三  相似文献   

20.
痹证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痛风等病。《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虽未有痹证专篇,但在《痉湿暍病脉证第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及《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中,对痹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1 病因病机 《内经》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此外还指出“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金匮》在此基础上,对痹证的认识更系统,尤其对于“历节”这一痹证的特殊类型,强调正气不足是发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