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艾灸联合自我间歇性清洁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6年7月至2018年4月,纳入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实行自我间歇性清洁导尿;观察组35例,在实行自我间歇性清洁导尿基础上,联合艾灸治疗;两组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住院时间、干预前膀胱残余尿量等基线资料均衡。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膀胱残余尿量的减少量高于对照组(P0.05)、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联合自我间歇性清洁导尿能明显促进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改善膀胱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间歇性清洁导尿术合埋线疗法对糖尿病性膀胱病患者的护理疗效。方法:将65例2型糖尿病性膀胱病患者按入院号单双分类,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试验组在膀胱训练的基础上采用间歇性清洁导尿术合埋线疗法。疗程为两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膀胱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试验组的显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膀胱功能训练的基础上,间歇性清洁导尿术合埋线疗法可以促进糖尿病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的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作用。方法:将30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选择间歇导尿术、膀胱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技术,观察组则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间歇导尿术及膀胱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技术,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经过8周干预,观察组膀胱容量测定、最大排尿量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膀胱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的间歇性导尿术能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预防尿路感染,恢复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体会。方法:将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保持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予间歇性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计划饮水,配合下腹部中药局部热敷及点穴疗法。比较2组平均排尿频率、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泌尿感染情况、导尿持续时间及临床有效率。结果:2组在治疗前、治疗2周时,平均排尿频数、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月时,2组此3项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泌尿系感染观察组4例(9.52%),对照组17例(4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730,P=0.001)。观察组导尿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66.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能够较为有效地促进不完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对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效果,以及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脑卒中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中的效果差异。方法:(1)选取2019年4月~2021年2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0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及针灸、低周波治疗、温热治疗、盆底肌训练等康复治疗措施,观察其临床疗效;(2)选取2019年4月~2021年2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根据不同病因(脑卒中、脊髓损伤)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均在上述措施基础上进行间歇性导尿,比较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情况、平衡膀胱率、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结果:(1)30例患者中,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2)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短于B组、残余尿量及生活质量改善程度优于B组、平衡膀胱率及满意度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结合间歇性导尿还可帮助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缩短自主排尿的恢复时间,减少残余尿量,恢复平衡膀胱,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相较于脑卒中,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效果可能更加显著,但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开展间歇导尿配合中药热奄包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护理观察与研究,探讨中药热奄包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机理。方法:将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无菌间歇导尿配合中药热奄包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尿路护理,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菌间歇导尿配合中药热奄包护理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常规尿路护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间歇性导尿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最大尿流率、最大排尿量、最大逼尿肌压)及膀胱功能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及膀胱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及膀胱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能改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可纠正尿流动力学,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雷火灸结合腹针的方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脊髓损伤后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4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辅助排尿训练法,观察组加用雷火灸结合腹针法进行治疗,疗程为4周。治疗前后均行膀胱残余尿测定、膀胱容量测定。结果:治疗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膀胱残余尿减少率、膀胱容量测定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火灸结合腹针对治疗脊髓损伤后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有一定疗效,有助于膀胱的排尿功能恢复,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过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配合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对残余尿量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膀胱神经和肌肉电刺激及针灸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力及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配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较好,能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联合膀胱体表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SCI)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0例SCI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加间歇导尿,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针八髎穴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24 h平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及LUTS评分明显减少,最大尿流率、平均单次尿量明显增加,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电针组各项目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八髎穴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艾灸结合间歇性导尿与电针结合间歇性导尿对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56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艾灸组,两组均予以间歇性导尿治疗,电针组加用电针治疗,艾灸组加用艾灸治疗,两组均取用八髎穴,1次/d,30min/次,治疗8wk。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尿流动力学检查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结合间歇性导尿、艾灸结合间歇性导尿能明显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减少因尿潴留引起的并发症,提高脊髓损伤后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雷火灸热敏穴治疗奥沙利铂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奥沙利铂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采用甲钴胺片口服治疗,每次0.5 mg,每日3次;观察组采用雷火灸热敏穴治疗,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周围神经毒性严重程度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57%(24/3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57%(31/3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数字分级法(NRS)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雷火灸热敏穴可缓解奥沙利铂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毒性反应,减轻其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穴位艾灸治疗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在糖尿病基础治疗上,试验组以穴位艾灸和甲钴胺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以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1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0.0%,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均有明显改善(P 0.01),但试验组较对照组残余尿量下降更明显(P 0.01)。治疗的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穴位艾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益元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入组顺序将92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编号,并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试验组给予益元灸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5周后测量其膀胱残余尿量、平均膀胱容量、膀胱压力,对各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膀胱最大容量、膀胱压力及生活质量指数经5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P0.05),且试验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益元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安全、有效,且治疗简单、操作方便,能明显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膀胱顺应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对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效果。方法:60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分为对穴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饮水计划、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对穴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针对穴治疗。在治疗前一天以及治疗后第2、4和第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排尿主观症状、尿流动力学及肾功能指标。结果:对穴组患者膀胱初感觉容量、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肾功能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结论:电针对穴可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敷脐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均接受间歇导尿法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同时用中药敷脐治疗,8周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膀胱容量和单次排尿量均明显提升,而残余尿量则明显下降,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膀胱容量和单次排尿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潴留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敷脐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腹针联合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NB)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NB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应用腹针联合间歇性导尿治疗,对照组30例应用单纯腹针治疗。2组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变化;比较2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生活质量评分及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LUTS)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残余尿量低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P0.05),膀胱容量高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76.7%,对照组5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日平均排尿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及LUTS症状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日平均单次尿量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生活质量评分降低(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日平均排尿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及LUTS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日单次最大尿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联合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后NB患者膀胱功能的改善作用明显,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表面电极电刺激胫神经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NDO)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就诊的90例SCI后ND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刺激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电刺激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胫神经表面电极电刺激干预,记录所有患者的排尿日记。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3 d内间歇导尿的次数及导尿量、每日漏尿量和患者自我感知的膀胱症状量表(PPBC-S)评分,并记录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电刺激组患者的间歇导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P均0.05),对照组治疗后的间歇导尿次数无明显变化(P均0.05)。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2组患者每次间歇导尿量均较治疗前增多而每日漏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P均0.05),PPBC-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每次间歇导尿量较治疗2周后增多而每日漏尿量较治疗2周后减少(P均0.05),PPBC-S评分较治疗2周后降低(P均0.05),且治疗后电刺激组在不同时间的每次间歇导尿量、每日漏尿量和PPBC-S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均0.05),2组患者在上述不同时间段的间歇导尿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SCI后的患者采用经表面电极电刺激胫神经治疗可有效抑制NDO,改善膀胱功能状态,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每日漏尿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情志护理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5月-2015年8月住院治疗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观察组36例。两组均应用同样的治疗方案。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护理指导和健康教育,必要时进行间歇导尿。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中医情志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临床症状、膀胱残余尿量、SAS、SDS量表变化情况。结果:应用情志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P0.05),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减少(P0.01),SAS、SDS得分减少(P0.01)。结论:有效的情志护理可以明显改善DNB患者症状,有利于支配膀胱的自主神经修复,从而提高膀胱肌肉功能,显著地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最终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起到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脊髓损伤恢复期的康复科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并对各类合并症给予对症处理,针对神经源性膀胱,对照组接受训练指导、间歇导尿以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患者同时予电针治疗,4周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均明显下降,而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均有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间歇导尿量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日间歇导尿量、首次排尿时间和建立反射性排尿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电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尽快建立反射性排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