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脏中γ干扰素的表达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γ干扰素(IFN-γ)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脏内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同步检测患者肝脏中IFN-γ及肝纤维化指标结果 发现IFN-γ主要分布在汇管区的肉芽肿和虫卵周围,少量存在于结缔组织增生处;85%的纤维连接蛋白(FN),层粘蛋白(LN)和Ⅲ型胶原的阳性反应达Ⅲ级以上。结论 IFN-γ在晚期血吸虫病肝脏中的表达与肝纤维化程度呈相反的关系,提示IFN-γ在肝脏免疫病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ICOS转基因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的免疫应答及其免疫病理反应。 方法 收集ICOS转基因小鼠及对照组野生型小鼠分别感染3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后4~8周的血清及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抗体IgG、IgG1、IgG2a的水平和培养上清中的Th1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取小鼠感染后6、8周肝脏,常规石蜡连续切片,HE染色,在光镜观察单个虫卵肉芽肿病变。 结果 转基因小鼠IFN-γ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而6、8周时转基因小鼠的IL?鄄4水平呈显著上调表达,分别为(20.8±1.6)pg/ml和(25.3±3.4)pg/ml(P<0.01)。转基因小鼠血清IgG、IgG1表达水平也均高于对照组。在转基因小鼠,反映Th1/Th2免疫平衡的Th2分化指数和IgG1/IgG2a比值也明显呈Th2优势应答,分别为2.20±0.68和5.59±0.31。感染6、8周转基因小鼠肝虫卵肉芽肿反应比对照组更为显著。转基因小鼠肝虫卵肉芽肿体积显著大于同期对照组的肉芽肿,增大率分别为24.48%和26.37%(P<0.01)。 结论 ICOS转基因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表现出Th2优势应答的免疫学特征,表明ICOS在血吸虫病免疫病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色素是血吸虫摄入宿主红细胞后的代谢产物,宿主感染血吸虫后肝中色素沉积有一定规律性,首先沉积在肝窦内,然后分别在虫卵肉芽肿的外侧和内侧,最后沉积在虫卵周围,沉积的量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比(P<0.01)。经吡喹酮治疗后色素沉积量明显减少、虫卵肉芽肿减小(P均<0.01)。根据肝细胞色素沉积特点及量的变化,可判断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进程以及评判吡喹酮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全基因核酸疫苗(Sjc97 DNA)免疫小鼠诱导的抗病免疫效应。 方法 将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4组:疫苗组,以Sjc97 DNA疫苗100 μg经后腿胫前肌注射免疫小鼠,共2次,间隔3周;空质粒组,以同法、同剂量的空质粒载体免疫小鼠;上述2组分别于末次免疫后3周攻击感染30±2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对照组,不作免疫,感染相同数量的日本血吸虫尾蚴;空白对照组,未作任何处理。攻击感染后7周剖杀小鼠,测量肝脏单个虫卵肉芽肿大小,测定鼠血清透明质酸及层黏连蛋白含量,PCR?鄄ELISA检测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GF-β1) 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 Sjc97 DNA疫苗组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的直径为(183.75±42.36)μm,显著小于空质粒对照组的(303.12±37.36)μm和感染对照组的(304.38±53.23)μm (P<0.01)。血清透明质酸和层黏连蛋白水平,疫苗组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P<0.01)。肝组织TGF-β1 mRNA表达水平,疫苗组亦明显低于两对照组(P<0.05)。 结论 Sjc97 DNA核酸疫苗具有一定的抗虫卵肉芽肿及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Sj26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C)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作用机制。 方法 BALB/c小鼠48只随机均分4组, 于小鼠耳廓分别注射细胞悬液(浓度1×106/ml)0.2 ml, A组注射Sj26基因转染的DC、B组注射质粒pcDNA3转染的DC、 C组注射未处理的DC, D组注射RPMI-1640。共免疫3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2周,每鼠经皮肤感染40±2条尾蚴。分别于免疫前、末次免疫后第 2 周以及攻击感染后第 6 周采血, ELISA法检测血清IgG抗体、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清特异性抗Sj26 IgG抗体,双夹心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经伴刀豆球蛋白A(Con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刺激后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含量。噻唑蓝法(MTT)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 A组血清IgG抗体水平(吸光度A491值),免疫后(A491=0.117)显著高于免疫前(A491=0.049)(t=2.73,P<0.05),也显著高于B组(A491=0.061)和C组(A491=0.058)(t值为2.48和2.56,P<0.05)。A组血清能特异识别血吸虫成虫抗原Mr 26 000蛋白。血清IL-4水平,各组免疫前、后均无明显变化。 IFN-γ水平,A组血清免疫后为(101.4±4.9)pg/ml, 明显高于免疫前的(15.0±1.9) pg/ml(t=5.80,P<0.01),亦高于免疫后的B组(40.1±3.1) pg/ml和C组(35.6±1.2) pg/ml (t值为3.98和4.13,P<0.01)。脾淋巴细胞经ConA刺激诱生的IFN-γ, A组(171.2 pg/ml)显著高于 D组(91.0 pg/ml)(t=4.25,P<0.01)。 经SEA刺激诱生的IFN-γ, A组(70.8 pg/ml)显著高于D组(49.7 pg/ml)(t=2.83,P<0.01)。经ConA刺激诱生的IL-4水平,A组(79.7 pg/ml)明显低于D组(125.2 pg/ml)(t=4.40, P<0.01)。经SEA刺激诱生的IL-4,A组(50.7 pg/ml)明显低于D组(70.5 pg/ml)(t=2.62,P<0.05)。A组脾淋巴细胞经ConA和SEA刺激后的刺激指数分别为4.1和2.82,均高于其他各组(与D组比较,t=3.20, P<0.01和t=2.15,P<0.05)。 结论 Sj26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免疫小鼠主要诱导Th1型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和络舒肝胶囊对血吸虫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方法 将84只昆明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和络舒肝组。采用日本血吸虫尾蚴40条/只鼠攻击感染小鼠,6周后建立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模型,用生理盐水配制的和络舒肝混悬液灌胃(2粒/20 ml生理盐水, 1 ml/只),每天1次,连续8周。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局部黏着斑激酶(FAK)、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的表达。 结果 和络舒肝胶囊能减轻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组织病理改变,降低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的表达,尤其是III型胶原(P<0.01)。血吸虫性肝纤维化中,VEGF和FAK的表达增加,使用和络舒肝胶囊可显著抑制肝组织中VEGF和FAK的表达(P<0.01)。 结论 和络舒肝胶囊对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和肝内血管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芍药苷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组织免疫病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芍药苷(paeoniflorin)对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组织免疫病理的影响, 探索芍药苷预防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方法 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昆明小鼠, 制成肝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然后随机分为4组: 模型组 (A组) (15只), 吡喹酮治疗前 (B组)、 治疗同时(C组)及治疗后(D组)给予芍药苷组(各45只)。其中后3组又各分为低剂量组 [芍药苷30 mg/(kg·d) ×30 d]、高剂量组 [芍药苷120 mg/(kg·d) ×30 d]及对照组 (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剂2 ml×30 d)。B组感染后第12 天起、 C及D组分别于感染后第42 及72天起, 灌胃芍药苷或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剂。B、 C和D等3组均于感染后第42 天起灌胃吡喹酮 [500 mg/(kg·d)×2 d]。感染后第102天处死取血及肝脏。用竞争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含量, 苏木素-伊红(HE)及Masson胶原纤维染色观察肝虫卵肉芽肿面积及纤维化程度, 用免疫组化技术评价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Ⅰ型胶原(ColⅠ)表达情况。 结果 B组HA水平, 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F=9.429, P值均<0.01); 肉芽肿面积及肝纤维化程度, 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F=862.540、 F=29.738, P值均<0.01); α-SMA阳性细胞表达强度(F=12.323, P值均<0.01)、 TGF-β1表达强度 (F=148.990, P值均<0.01)、 ColⅠ含量 (F=180.881, P值均<0.01), 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C组及D组各项检测数据与其相应的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吡喹酮治疗前给予芍药苷, 能明显降低肝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程度, 减少肝组织TGF-β1、 α-SMA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早期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的影响。 方法  将36只健康小鼠随机分为NAC组、正常对照组、感染对照组。NAC组和感染对照组小鼠每只经腹部皮肤感染25±2条日本血吸虫尾蚴,于感染当天起给NAC组小鼠200 mg/kg NAC灌胃,2次/d,共42 d;正常对照组和感染对照组每只小鼠2 ml蒸馏水灌胃,2次/d,共42 d。感染第42天,各组小鼠全部处死后取血清和肝脏。对肝脏进行病理学观察,测定血清及肝组织的生化指标。 结果 NAC组小鼠的肝组织“+、++、+++”3级单个虫卵肉芽肿个数分别为1.80±0.25、1.37±0.23、0.53±0.15, 均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P<0.05)。NAC组小鼠血清中NO水平、GSH水平分别为0.53±0.17、229.66±9.47,相对感染对照组均有所下降(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为1101.99±140.81, 相对感染对照组有所升高(P<0.05);肝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NO水平、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及GSH-PX活性分别为6.85±0.30、13.44±0.40、358.40±19.15、110.84±10.93,均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P<0.05)。 结论 N-乙酰半胱氨酸可以减缓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2(IL-12)对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Sj14FABP)DNA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方法  分别构建pVIVO2-Sj14FABP 和pVIVO2-IL12-Sj14FABP疫苗,鉴定构建成功后免疫小鼠。48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A、B、C和D等4组, 分别用0.9% NaCl(对照组)、pVIVO2、pVIVO2-Sj14FABP和pVIVO2-IL12-Sj14FABP肌注免疫1次(100 μg/只)。免疫后30 d各组小鼠感染40±2条尾蚴, 感染后45 d剖杀, 计数成虫及肝内虫卵;同时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水平,用双夹心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经伴刀豆球蛋白A(Con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刺激后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 结果 经PCR和酶切鉴定,成功构建pVIVO2-Sj14FABP和pVIVO2-IL12-Sj14FABP重组质粒;C、D组免疫后分别获得24.1%和39.4%的减虫率、27.2%和32.8%的减卵率;细胞因子检测结果,D组经ConA和SEA诱生的IL-2和IFN-γ水平显著增高(P < 0.01),而IL-4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免疫后30  d小鼠血清IgG水平无明显升高,各实验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Sj14FABP DNA疫苗可诱导BALB/c小鼠产生部分抗血吸虫感染保护作用, 细胞因子IL-12能够诱导机体免疫反应向Th1型优势分化,并增强血吸虫病DNA疫苗免疫保护性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蚴感染后机体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变化。 方法 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第1次手术组80例(汉族60,维族20例),第2次手术组37例(汉族24,维族13例),分别于术前采集外周血进行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及胞浆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选取179名健康成人为对照组。 结果 汉族患者第1次手术组的总T细胞(CD3+)低于对照组(P<0.05),第2次手术组的CD3+水平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性T细胞(CD3+/CD4+)、 NK细胞(CD3+/CD16,56+)和B细胞(CD3-/CD19+)水平,第1次手术组和第2次手术组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细胞毒性T细胞(CD3+/CD8+)高于对照组(P<0.05)。维族患者第1次手术组的B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NK细胞水平第1次手术组和第2次手术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和P<0.05);3组间Th0和Th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1次手术组Th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感染细粒棘球蚴的患者机体免疫呈抑制状态;Th1、Th2水平在1次手术组合2次手术组间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pHGF对日本血吸虫病宿主肝内TNF及肝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免疫组化SABC技术,动态观察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不同时期肝内TNF-α、FN、LN、Ⅰ及Ⅲ型胶原的分布及含量变化。结果显示感染后第8-12wk,肝内TNF的量即明显增加,第16wk时达到高峰,主要分布在虫卵肉芽肿内及其周围。炎症反应越重,TNF量越多。在慢性感染期,肝内FN、LN、Ⅰ及Ⅲ型胶原的量逐渐增加,使得感染初期呈细线、环状结构分布的Ⅰ及Ⅲ型胶原,逐步增宽变厚,呈网状连结分布,虫卵肉芽钟内开始有较多的胶原纤维沉积。但TNF的含量变化与肝内胶原的增加不成正比。注射pHGF后.对肝内肉芽肿的大小及炎症反应、TNF、FN及Ⅲ型胶原的量影响不大(P>0.05),但LN及Ⅰ型胶原的含量明显低于同期非注射组(P<0.05)。提示早期应用足量pHGF治疗日本血吸虫病,对于减轻虫卵引起的肝损害及肝纤维化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鼻内免疫小鼠诱导的肠黏膜和系统免疫应答及其抗弓形虫感染作用。方法 BALB/c小鼠52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只),免疫组小鼠用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每毫升含可溶性速殖子抗原1 mg, 霍乱毒素50 μg) 20 μl/只滴鼻免疫2次,间隔2周;对照组用等剂量PBS滴鼻。末次免疫后14 d,各组处死6只,摘眼球取血(0.5~1 ml);取直肠内粪便(4~5粒),ELISA测定血清IgG和粪IgA抗体;分别计数脾组织、派伊尔集合淋巴结(PP)和肠上皮淋巴细胞(IEL),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织中CD4+、CD8+ T细胞亚群水平。用RH株弓形虫速殖子(4×104个/只)灌胃攻击感染各组其余小鼠,30 d后颈椎脱位处死,计数肝、脑组织速殖子虫荷。 结果 免疫后14 d,免疫组小鼠血清IgG和粪IgA抗体水平(分别为0.224和0.371),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041和0.037)(P<0.05),脾、PP和IEL中T淋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生(P<0.01),其中脾、PP中CD4+、CD8+ T淋巴细胞增殖显著(P<0.05),IEL中以CD8+ T细胞为主,增殖显著(P<0.01),CD4+/CD8+ 比值降低(P<0.05)。攻击后30 d,免疫组小鼠存活率(85.0%)显著高于对照组(45.0%)(P<0.05)。免疫组肝、脑组织速殖子数比对照组分别减少86.3%、8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鼻内免疫小鼠,能有效诱导黏膜和系统免疫应答,小鼠存活率显著提高,肝、脑组织虫荷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模型小鼠外周血肝纤维化有关指标和细胞因子水平研究消退素RvE1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从而探讨合理的防治策略。方法:用日本血吸虫尾蚴皮肤敷贴法感染小鼠,构建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感染5wk后,将造模组小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对照组(血吸虫感染+NS.)、治疗组(血吸虫感染+RvE1),以正常小鼠为正常对照组。感染10wk后取血标本,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包括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及层粘连蛋白(LN);采用ELISA 法测定RvE1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血清中TNF-α和IFN-γ水平的影响。结果:感染10wk后,各组小鼠未见自然死亡,各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变化,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感染10wk后,RvE1治疗组小鼠血清肝纤维化各项指标,包括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及层粘连蛋白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10wk后,RvE1治疗组小鼠血清中促炎介质TNF-α水平较模型对照组有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中抑炎介质IFN-γ水平较模型对照组有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我们认为给予外源性RvE1可以通过抗炎及促进肝脏炎症消退,发挥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紫外线致弱尾蚴(UVC)疫苗免疫小鼠诱导的抗肝虫卵肉芽肿及纤维化效应。方法将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UVC疫苗免疫组和感染对照组。疫苗免疫组小鼠经皮肤接种UVC后5周,每鼠攻击感染(30±2)条正常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对照组经皮肤感染同量尾蚴。于攻击感染后7周解剖小鼠;取肝左叶制备连续石蜡切片,测定肝脏单卯肉芽肿大小;用ELISA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及层黏连蛋白(LN)含量,PCR—ELISA法检测肝组织TGF—β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UVC疫苗免疫组小鼠肝组织单卵肉芽肿直径为(176.25±38.67)μm,显著小于感染对照组的(304.38±53.23)μm(P〈0.01),与感染对照组相比,UVC疫苗免疫组小鼠肝虫卵肉芽肿直径减小了42.10%。UVC疫苗组小鼠血清中HA、LN含量均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结论UVC疫苗免疫小鼠诱导的抗肝虫卵肉芽肿及其纤维化效应同疫苗免疫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的增强及高水平的IFN-γ以及肝TGF—β1mRNA表达水平的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泡球蚴病小鼠经苦参碱(matrine, Mat)阿苯达唑(albendazole, ABZ)及两药 联用治疗后机体的免疫应答状态和小鼠肝酶代谢的变化。 方法 泡球蚴病小鼠(AE小鼠)经Mat、ABZ及其联合用药治疗60 d后,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IL-4、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肝组织匀浆中NO、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乳酸(LD)、乳酸脱氢酶(LDH)、钠钾ATP酶和钙镁ATP酶的含量及活性。 结果 药物治疗组血清中IL?鄄4、IL-6和TNF-α的含量较感染对照组降低(P<0.05),IL?鄄2的含量高于感染对照组(P<0.05),其中联合用药组IL-4和TNF-α下降较感染对照组明显(P<0.05);各用药组肝组织LDH、NO、NOS和iNOS均较感染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iNOS在Mat组及联合用药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ABZ组(P<0.05),LD仅在联合用药组下降(P<0.05);各用药组钠钾ATP酶和钙镁ATP酶较之对照组升高(P<0.05),且Mat组及联合用药组钙镁ATP酶与AB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E小鼠经治疗后,Th1型细胞因子分泌增加,Th2型细胞因子分泌减少,说明Mat能提高小鼠机体的免疫力,并能显著改善小鼠肝功能,这可能与Mat作用钙离子通道和逆转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细胞外基质(ECM)HA、LN、PCⅢ的含量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以寻求肝纤维化的诊断指标。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30例正常对照、45例慢性乙肝及1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中HA、LN、PCⅢ的含量。同时进行肝活检。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及肝硬化患者血清HA、LN、PCⅢ水平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并且随着肝损伤程度的加重逐渐升高,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A、LN、PCⅢ水平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血清中HA、LN、PCⅢ水平同时测定,可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实验感染小鼠肉汁中抗旋毛虫抗体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小鼠感染旋毛虫后不同时间肉汁中抗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血清抗体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将288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96只): 轻度(A组)、 中度(B组)及重度(C组)感染组,每鼠分别经口感染100、300、500条旋毛虫幼虫,感染后各组每周或隔周随机剖杀8只小鼠,收集血清和肉汁,用旋毛虫肌幼虫排泄物分泌抗原(ES抗原)ELISA检测血清及肉汁中抗体水平;另取30只小鼠,每鼠感染500条旋毛虫幼虫,感染后6周剖杀,制备肉样,用ELISA检测4 ℃及-20 ℃保存不同时间后的肉汁中抗体动态水平。 结果 轻度、中度和重度感染组小鼠分别在感染后4、3和3周开始从肉汁中检出抗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7.5%、50%和87.5%;3组小鼠的肉汁抗体阳性率均随感染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分别在感染后6、4和4周达100%,抗体水平均在感染后8周达高峰,吸光度(A490值)分别为0.43、0.49及0.52,之后肉汁中抗体水平稍有下降,但感染后第18周抗体阳性率仍均为100%,A490值分别为0.35、0.41及0.46。3组小鼠感染后不同时间肉汁与血清抗体水平均具有相关性(r100=0.940,r300=0.970,r500=0.983,P<0.05)。感染旋毛虫小鼠肉样在4 ℃保存7 d和1 d的抗体水平A490值均为0.53(F=0.250,P>0.05)。在-20 ℃保存8周和1周的肉汁抗体水平A490值分别是0.46和0.50,保存8周的肉汁抗体水平与1周的相比无明显下降(F=2.273, P>0.05);虽然保存10周的肉汁A490值已降至0.43,与保存1周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75, P<0.05),但抗体阳性率仍为100%并持续至实验结束时(保存20周)。 结论 动物死亡或屠宰后不能采集血清时,可从新鲜、冷藏及冷冻胴体采集肉汁代替血清进行抗旋毛虫抗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SjIR3核酸疫苗诱导小鼠抗日本血吸虫攻击感染的保护效果。 方法 用SjIR3的特异引物构建疫苗SjIR3/pC。54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 B组(空质粒组)和C组(实验组)分别肌注生理盐水(100 μl)、pcDNA3.0和SjIR3/pC(各50 μg),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于每次免疫前和感染前尾静脉采血,ELISA检测血清IgG抗体水平。末次免疫后2周,各组剖杀其中6只小鼠取脾细胞,分别用ConA或rSjIR3重组蛋白诱导,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各组余下小鼠分别经腹部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1条,45 d后宰杀,观察实验组小鼠的减虫率和肝减卵率。 结果 ELISA结果显示,A组与B组IgG抗体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C组于末次免疫后2周(攻击感染前)IgG抗体水平最高为0.78±0.05,且与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免疫后,实验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分别在ConA或rSjIR3重组蛋白诱导下可增殖,分别为0.57±0.02、0.68±0.01,与A、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SjIR3/pC免疫的实验组小鼠攻击感染后可产生29.4%的减虫率和36.6%的肝减卵率。 结论 SjIR3/pC核酸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可诱导小鼠产生部分免疫保护力。  相似文献   

19.
给昆明小鼠口饲含150±5条旋毛虫幼虫的骨骼肌,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感染后的7、21 、35 和49 d 眼眶静脉取血,分离血清,用双抗夹心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含量。感染后7 、21 和35 d小鼠血清IL-12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感染49 d血清中的IL?鄄12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说明小鼠感染旋毛虫后,早、中期血清IL-12水平降低,晚期则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小鼠感染刚地弓形虫后脾脏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动态变化。 方法 将28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每鼠腹腔接种弓形虫速殖子悬液200 μl(含弓形虫速殖子5×104个/ml),对照组腹腔接种灭菌PBS 200 μl。分别于弓形虫感染后第2、4和6天取脾,制成单个核细胞,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脾CD4+ T细胞Foxp3基因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脾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并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CD4+ T细胞进行绝对计数。 结果 感染后第4和6天,小鼠脾脏CD4+ T细胞Foxp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1.89±0.23和1.79±0.24, 均显著高于正常水平(1.00±0.12)(P<0.01);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从感染后第2天(15.07%±2.73%)开始上调(P<0.05),至感染后第4 和6天分别为24.29%±3.19%和19.80%±2.66%,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11.58%±2.04%) (P<0.01);脾脏CD4+ T细胞占脾细胞的比例及其绝对数量均从感染后第2 天开始降低,至感染后第6 天分别降至5.49%±1.71%和(1.71±0.44)×106 P<0.01)。 结论 弓形虫感染导致小鼠脾脏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上调,而脾脏CD4+ T细胞的显著减少是促成比例上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