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前体N端20肽(PAMP)和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预测川崎病(KD)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损伤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该院收治的急性期KD患儿196例,根据有无冠脉损伤分为KD冠脉损伤组和KD冠脉未损伤组;选择同期儿保中心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对象血浆PAMP和NT-proBNP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KD患儿血浆PAMP和NT-proBNP水平均升高(P<0.05),且KD冠脉损伤组均高于KD冠脉未损伤组(P<0.05);KD患儿血浆中PAMP水平与NT-proBN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C)比例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呈正相关(P<0.05),而与血钠值和清蛋白呈负相关(P<0.05);血浆中NT-proBNP水平与WBC、NC、C-反应蛋白(CRP)和ESR呈正相关(P<0.05),而与血钠值和清蛋白呈负相关(P<0.05);KD患儿血浆PAMP和NT-proBNP水平在预测冠脉损伤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989,灵敏度为93.24%,特异度为93.65%.结论 急性期KD患儿血浆PAMP和NT-proBNP水平升高,可作为冠脉受累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1):4-6
目的观察并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的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CA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儿科住院治疗的符合诊断标准的川崎病患儿46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住院治疗的符合病毒感染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4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均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分为15例冠状动脉病变组(CAD)和31例非冠状动脉病变组(NCAD)。抽血检查并记录各组儿童血清降钙素原、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降钙素原、D-二聚体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D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与NCAD组接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组(CAD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NCAD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的血清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可作为该病诊断的早期临床观察指标,D-二聚体可早期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有利于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和预后评估,血清降钙素原不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在川崎病(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时的变化.方法:选择65例KD患儿,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CAL组)和无冠状动脉损害组(nCAL)组,随机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65例同期住院伴发热的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检测CRP水平,比较KD患儿与对照组患儿CRP水平,以及CAL组与nCAL组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CRP水平.结果:KD患儿急性期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L组急性期和恢复期CRP水平均较nCAL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时CRP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检测不完全川崎病(KD)患儿血浆D-二聚体变化,探讨不完全KD早期诊断手段及与冠状动脉病变(CAD)的关系.方法 应用乳胶凝集法(Latex法)检测不完全KD组(n=20)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对照组(n=30)儿童比较.结果 不完全KD组血浆D-二聚体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KD组治疗2周后D-二聚体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CAD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治疗前、后均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NCAD)组(P<0.05).结论 D-二聚体在不完全KD急性期即升高,可协助早期诊断;D-二聚体对不完全KD患儿CAD发生的预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自细胞介素-17(IL-17)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川崎病(K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07年月9月本院住院的40例K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KD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IL-17、MMP-9水平,同期检测30例下呼吸道感染发热期和30例正常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 (1)KD急性期患儿血清IL-17、MMP-9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相比有显著性差异(q=11.57,22.13;5.54,19.16,P<0.01);恢复期KD患儿血清IL-17、MMP-9水平未恢复到正常,仍较健康对照组增高,二者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q=4.08,8.02,P<0.01);另外,KD恢复期患儿血清IL-17、MMP-9水平明显低于急性期KD患儿,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q=7.76,13.99,P<0.01);血清IL-17、MMP-9浓度CA组(178.9±49.3、1257.5±389.6,n=11)与NCA组(160.8±55.7、1078.4±421.3,n=29)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分别为0.95,1.22,P>0.05).(2)急性期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清lL-17水平明显升高,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q=5.64,P<0.01),血清MMP-9水平无显著性差异(q=2.78,P>0.05).(3)急性期随KD患儿IL-17水平升高,其MMP-9、C反应蛋白(CRP)也相应升高,KD急性期患儿血清IL-17与MMP-9、CRP均呈正相关(r=0.491,0.425,P<0.01),但与白细胞(WBC)、血沉(ESR)和清蛋白(ALB)变化无明显相关(WBC:r=0.143,P>0.05;ESR:r=0.308,P>0.05;ALB:r=0.189,P>0.05).KD急性期患儿血清MMP-9与CRP呈正相关(r=0.443,P<0.01).结论 IL-17、MMP-9参与KD的病理生理过程,IL-17可能促使免疫细胞大量激活,释放各种炎症介质,促使各种炎性细胞合成、释放MMP-9,进而介导组织免疫病理损伤.IL-17、MMP-9水平变化反映KD的病情状况,可能为KD诊断提供一定线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和急性时相蛋白(CRP)的动态变化,研究血浆Fib、D-二聚体和CRP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CAL)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按要求完成完整复查的43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定期血浆Fib、D-二聚体和CRP水平的检测,选择同期同年龄段笔者所在医院门诊体检的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项目及方法同KD组,分析两组儿童血浆Fib、D-二聚体和CRP水平是否存在差别;根据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将43例KD患儿分为有冠状动脉损伤组(CAL组)12例和无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组)31例,分析其Fib、D-二聚体和CRP水平是否存在差异。结果:KD组患儿的血浆Fib水平、D-二聚体及CRP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AL组患儿的血浆Fib、D-二聚体及CRP水平均高于NCAL组(P0.05);Fib、D-二聚体水平与CRP呈正相关(r=1.231,0.876,P0.05)。结论:Fib及D-二聚体与KD血管损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Fib和D-二聚体水平同时升高反映了KD患儿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倾向,对冠状动脉损伤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CK-MB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确诊为KD的患儿35例,其中10例有冠状动脉损伤,25例无冠状动脉损伤,另以健康儿童2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CRP及CK-MB。结果:KD患儿治疗前血清CRP、CK-MB水平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AL组CRP、CK-MB水平明显高于NCAL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NCAL组治疗前CRP、CK-MB明显高于治疗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AL组CRP治疗前后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升高程度、持续时间与KD冠状动脉损伤密切相关;CK-MB则对判断KD患儿心肌损伤是一敏感指标,且可作为IVIG的疗效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8.
小儿感染早期SAA、CRP和IL—6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和细菌感染早期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126例病毒感染患儿和41例细菌感染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SAA、CRP和IL-6水平,并与30例健康儿童比较.结果细菌感染组急性期血清SAA、CRP和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病毒感染组(均P<0.01),病毒感染组急性期血清SAA和IL-6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CRP差别无显著性意义,但血清SAA/CRP比值却明显高于细菌感染组(P<0.01).结论血清SAA、CRP、IL-6水平均为早期判断小儿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在小儿病毒感染早期,血清SAA、IL-6水平及SAA/CRP比值的检测较敏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水平与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130例老年C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测定患者血浆D-D、CRP、ESR水平,分析其在不同分组间的差异。结果不同肺炎严重度指数(PSI)分级间、不同CURB-65分组间D-D、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组D-D、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重症肺炎组(P0.01)。ESR水平在以上不同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浆D-D与CRP水平显著相关(r=0.368,P0.01)。结论血浆CRP、D-D与CAP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在川崎病(KD)病儿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2000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60例KD病儿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ESR及CR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分析ESR和CRP的变化与心血管损害的关系.结果 60例KD病儿治疗前43例(71.7%)ESR大于40 mm/1 h,33例(55.0%)CRP大于30 mg/L;治疗后5例(8.3%)ESR大于40 mm/1 h,且CK-MB升高和冠状动脉扩张病儿的ESR明显高于CK-MB正常和冠状动脉未扩张病儿(z=3.225~6.452,P<0.01).以ESR>40 mm/1 h和CRP>30 mg/L为ESR和CRP升高的标准,低ESR 低CRP组病儿100%有冠状动脉扩张;高ESR 高CRP组病儿41.7%有冠状动脉扩张,8.3%有CK-MB升高.结论 ESR和CRP水平变化与KD的心血管损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血沉(ESR)的检测对儿童早期感染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为细菌感染组35例、病毒感染组28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采用CRP快速分析仪、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及ESR测定仪检测.结果 细菌感染组CRP、WBC、ES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细菌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比较CRP、WBC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E S R无显著差异(P>0.05);病毒感染组C R P、W B C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E SR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小儿急性感染时,CRP、WBC的检测有助于疾病早期鉴别诊断,对于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而ESR阳性率低,对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早期鉴别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缺血预适应(BIP)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g)变化及对急性脑梗死(ACI)的影响.方法 BIP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例,将收治的TIA病例为A组(观察组),其中TIA时长≤20 min为A1组30例,20 min<TIA时长≤60 min为A2组30例;同期随机抽取健康体检者为B组(对照组)30例.观察TIA者CRP、D-D和Fg变化及发生ACI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TIA者CRP,D-D和Fg A1组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2组显著高于A1组及对照组(P<0.01);A2组出现ACI后神经功能缺损明显重于A2组(P<0.05),而CRP,D-D,Fg水平显著高于A1组(P<0.05~0.01).结论 CRP,D-D,Fg在不同时程的BIP变化不同,持续适当的BIP对其后发生的ACI能产生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检测64例UC患者(UC组)、38例普通肠炎患者(疾病对照组)、32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血清Hcy、D-D水平,利用ROC曲线分析血清Hcy、D-D在早期诊断UC中的作用。结果 UC组患者血清Hcy、D-D水平均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UC组患者中,活动期UC患者血清D-D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且重度患者血清D-D水平明显高于中度和轻度患者(P0.05),血清Hcy水平在活动期和缓解期,以及不同严重程度的UC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UC患者血清D-D水平与疾病活动指数(DAI)、血沉(ESR)、C反应蛋白(CPR)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而血清Hcy水平与DAI、ESR、CPR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D-D检测诊断UC的ROC曲线下面积、约登指数均明显高于Hcy、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C患者血清D-D水平可作为判断炎症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其在UC早期的诊断价值高于Hcy和CRP。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联合脑钠肽(BNP)检测在儿童川崎病急性期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7至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川崎病患儿101例作为川崎病组,根据101例川崎病患儿急性期是否并发CAL,将其分为CAL组31例和非CAL组70例。选取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儿童51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川崎病组患儿和健康对照组儿童的凝血指标、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D-D和BNP水平。结果川崎病组患儿CRP、ESR、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D和BN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AL组患儿CRP、ESR、FDP、D-D和BNP水平均高于非CA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CAL组患儿血浆D-D与BNP水平呈正相关(r=0.744,P<0.01)。D-D的AUC为0.852,最佳临界值为0.75ng/L,灵敏度为0.90,特异度为0.66;BNP的AUC为0.862,最佳临界值为111.50ng/L,灵敏度为0.87,特异度为0.76;D-D联合BNP的AUC为0.877,灵敏度为0.97,特异度为0.61。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浆中D-D及BNP水平增高,可作为预测川崎病急性期并发CAL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8月治疗的KD患儿101例(观察组),其中有冠状动脉损伤者48例,同时选取健康儿童6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FABP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AC-1表达。结果:观察组血清h-FABP、PAC-1表达水平分别为(19.94±4.03)ng/mL和(6.44±1.12)%,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有冠状动脉损伤患儿血清h-FABP、PAC-1表达水平分别为(20.12±3.32)ng/mL和(6.94±1.06)%,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患儿(均P<0.05);观察组重度冠状动脉损伤患儿血清h-FABP、PAC-1表达水平分别为(18.22±2.19) ng/mL和(6.22±1.00)%,明显高于轻中度患儿(均P<0.05);观察组血清h-FABP、PAC-1与D-D呈正相关性(r=0.433和0.501,均P<0.05);血清h-FABP、PAC-1诊断有无冠状动脉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1和0.779(P<0.05),截断值分别为18.50 ng/mL和6.10%,灵敏性分别为80.50%和77.80%,特异性分别为78.00%和70.00%。结论: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升高,与患儿冠状动脉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患儿血浆中抗β2糖蛋白1抗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浆中抗β2糖蛋白1(β2GP1)抗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20例KD患儿血浆中抗β2GP1抗体水平,并与正常儿童组对照.结果 20例KD患儿,临床诊断时间平均9.8 d,冠状动脉扩张(CAD)发生率60%(12/20),冠状动脉瘤(CAA)发生率25%(5/20).抗β2GP1抗体阳性15例,阳性率为75%(15/20),抗β2GP1抗体水平用A492值表示为0.909±0.310,正常对照组A492值为0.351±0.154,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6.566,P<0.001).12例CAD患儿A492为1.119±0.1,8例无CAD患儿A492为0.593±0.24,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404,P<0.05).结论 KD患儿血浆中存在高水平的抗β2GP1抗体,并发冠脉损伤的KD患儿抗β2GP1抗体水平明显高于未并发冠脉损伤的患儿.提示抗β2GP1抗体是KD冠状动脉损伤的一种重要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7.
韦茹 《广东医学》2008,29(1):66-67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小儿川崎病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52例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缓解期及28例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浆VEGF含量,并将KD患儿分为有冠脉损伤(CAL)组与无冠脉损伤(NCAL)组.结果 KD患儿组急性期和缓解期的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31.26±75.31)pg/ml,(127.67±63.17)pg/ml比(43.94±19.58)pg/ml,P<0.01];NCAL组急性期VEGF水平明显高于CAL组[(269.99±69.33)pg/ml比(184.10±52.48)pg/ml,P<0.01],缓解期NCAL组血浆VEGF含量下降值显著大于CAL组;KD患儿组急性期血浆VEGF水平与血清白蛋白呈显著负相关(r=-0.604,P<0.01).结论 VEGF参与了川崎病血管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持续不降的VEGF可能与KD发生了冠脉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小儿川崎病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52例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缓解期及28例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浆VEGF含量,并将KD患儿分为有冠脉损伤(CAL)组与无冠脉损伤(NCAL)组.结果 KD患儿组急性期和缓解期的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31.26±75.31)pg/ml,(127.67±63.17)pg/ml比(43.94±19.58)pg/ml,P<0.01];NCAL组急性期VEGF水平明显高于CAL组[(269.99±69.33)pg/ml比(184.10±52.48)pg/ml,P<0.01],缓解期NCAL组血浆VEGF含量下降值显著大于CAL组;KD患儿组急性期血浆VEGF水平与血清白蛋白呈显著负相关(r=-0.604,P<0.01).结论 VEGF参与了川崎病血管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持续不降的VEGF可能与KD发生了冠脉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血清骨保护素(OPG)在预测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A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90例KD患儿作为KD组、30例因感染性疾病发热的患儿为发热组、2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为SLE组、30例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均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骨保护素(OPG),并同时检测外周血象、肝功、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生化指标.90例KD患儿均行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对合并CAL者进一步根据其冠状动脉扩张程度(冠状动脉瘤直径)进行CAL严重程度的分组,应用Logistic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筛选出KD并CAL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应用ROC分析评价相关危险因素在预测CAL方面的价值.结果 KD组患儿血清OPG含量明显高于发热组、SLE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90例KD患儿中有38例(42.2%)在急性期合并了CAL,其中冠脉扩张者18例,冠脉瘤14例,巨大冠脉瘤6例.统计结果显示,KD合并CAL组血清OPG、CRP明显高于KD无CAL患儿组(P<0.05),KD合并CAL组血ALB水平低于KD无CAL组(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OPG、CRP及ALB是KD发生CAL的危险因素.ROC分析表明,OPG、CRP及ALB是预测KD急性期发生CAL的可靠指标.线性回归分析表明,OPG与CAL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895).结论 OPG是KD患儿发生CAL的危险因素,并与CAL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以用于预测急性期KD患儿是否发生CAL.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川崎病(KD)患儿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和可能机制。方法分别测定38例KD急性期患儿和30例正常体检小儿血浆NT-proBNP水平,同时测定外周血WBC、ESR、CRP及血浆心肌肌钙蛋白(cTnT)水平,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峰值/二尖瓣舒张晚期流速峰值(E/A)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KD急性期患儿血浆NT-proBNP、WBC、CRP、ESR、cTnT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通过直线回归分析,KD急性期患儿血浆NT-proBNP水平与LVEF、E/A无相关性(r=0.56,r=1.20,P>0.05);而与WBC、CRP、ESR呈显著正相关(r=1.25、1.82、1.60,P<0.01),与患儿cTnT水平亦呈正相关(r=1.95,P<0.05)。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在KD急性期显著升高,可能与KD患儿急性期心肌炎性反应及炎性因子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