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缺血后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并结合行为学方法,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缺血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及SDF-1基因沉默对该过程的作用。结果脑缺血后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促进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恢复,增加大鼠海马齿状回新生神经干细胞的数量,而SDF-1基因沉默后会逆转强制性运动疗法该作用。结论SDF-1/CXCR4在脑缺血后强制性运动疗法调控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缺血后神经元轴突再生及Nogo-A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方法并结合行为学观察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缺血后神经元轴突再生及Nogo-A蛋白的表达的影响.结果 脑缺血后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促进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促进皮质脊髓束的再生,并能降低脑组织Nogo-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 强制性运动疗法可能通过影响脑缺血后的神经再生过程从而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大鼠脑梗死区周围皮质的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突触素(SYP)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可塑性的机制。 方法:采用自体血栓注入并闭塞大脑中动脉的方法制备局灶脑缺血模型。 将9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局灶脑缺血模型组(MCAO模型)、强制性运动疗法组( CIMT 组)各 30只。在局灶脑缺血模型成功后7天,运动疗法组建立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模型。参照Bederson评分标准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梗死区周围皮质GAP-43及SYP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GAP-43及SYP蛋白表达。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运动疗法组在制模后2、4、8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而GAP-43及突触素mRNA及蛋白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能改善大鼠脑缺血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运动疗法能够促进梗死灶周围皮质GAP-43及SYP的表达,从而促进脑缺血后的突触发生与重塑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丰要探讨脑缺血后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海马新生神经细胞存活及对该区域内的DNA甲基化总体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并结合行为学,观测了脑缺血后海马新牛神经细胞数最的变化并长期追踪了脑缺血后DNA甲基化总体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脑缺血后海马区域的DNA甲基化总体水平变化与海马新生神经细胞的数量变化相关联,在脑缺血后1-4周进行的强制性运动疗法会有效地逆转脑的低甲基化状况。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促进了脑缺血后海马新生神经细胞的存活,DNA甲基化可能参与了新生神经细胞存活的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表明神经干细胞和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的神经细胞联合移植能够在移植后存活并有效促进脊髓横断后脊髓的功能恢复,但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能否在脊髓受损部位发挥功能并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功能恢复?目的: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胚胎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后脊髓损伤大鼠的功能恢复情况及损伤局部的基因表达.方法:将30只SD大鼠存T9水平进行脊髓半切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受损脊髓内植入细胞培养液、神经干细胞及神经营养因了3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另取10只仅行椎扳切除设置为空白对照.移植后通过行为学测试评价脊髓功能的恢复,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脊髓损伤部位神经营养因子3和髓鞘碱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移植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组行为学测试结果最好,移植细胞培养液组行为学测试最差.与移植细胞培养液组相比,移植神经干细胞及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组大鼠脊髓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和髓鞘碱性蛋白基因的mRNA水平明显上调,在蛋白水平也有类似的结果,且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组效果更明显.提示移植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能促进脊髓受损部位出现史多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的细胞,并能更强的表达神经营养因子3.  相似文献   

6.
背景: 将转染Xbp-1基因的神经干细胞移植至脑损伤病变部位,不但确保了Xbp-1基因的稳定及持续表达发挥抗凋亡的作用,也可促进移植后神经干细胞的存活与分化能力.目的: 验证Xbp-1基因对移植大鼠脑缺血损伤处神经干细胞的分布、分化、抗凋亡作用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年SD大鼠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并随机分成4组干预:对照组(不作处理)、PBS移植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Xbp-1-神经干细胞移植组.于干预后7,14,28 d进行NSS评分,并取脑制各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干细胞在脑内的存活与分布情况.移植后第28天使用TUNEL染色检测缺血区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Bcl-2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 移植后7,14,28d Xbp-1-神经干细胞移植组NSS评分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神经干细胞可以成功迁徙到脑缺血区域并成活、分化为成熟神经细胞,Xbp-1基因修饰后的神经干细胞成活、增殖以及分化能力均强于普通神经干细胞(P<0.05);与其他3组比较,Xbp-1-神经干细胞移植组脑缺血区域神经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减少,Bcl-2水平升高(P<0.05).证实了Xbp-1基因修饰可以增加神经干细胞存活、迁徙能力,并通过抗内质网应激显著降低移植后大鼠缺血模型的NSS评分,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综述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能力恢复的起效机制。CIMT可促进侧脑室室管膜下区神经元的新生,并促进缺血半暗带区新生神经元的存活和分化;还可促进来自健侧大脑的皮质脊髓束纤维在脊髓颈段向患肢侧的交叉,进而对神经传导通路产生可塑性影响。生长抑制蛋白勿动蛋白(Nogo-A)可因CIMT训练而下调,从而减弱神经损伤后对纤维生长的抑制。除此之外,CIMT还可通过影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Rho激酶等的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尽管如此,CIMT所引起的神经系统结构重塑是否在肢体功能支配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还有待进一步证实,分子机制的研究也多缺乏必要的相关分子抑制与促进效应的论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引起肢体瘫痪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伴肢体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强制性运动疗法训练与常规康复训练,同时接受相同的常规药物治疗。应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组训练前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比对照组提高。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在促进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常规运动康复,对脑卒中急性期肢体瘫痪治疗是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已成为目前脑梗死康复治疗的热点;近年来研究显示,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机体功能恢复,推测可能与促进神经系统神经再生及抑制脱髓鞘的神经纤维数目有关,但机制并不十分明确[1-2].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神经再生抑制因子,如No-go-A蛋白及Nogo受体(NgR)蛋白,通过抑制轴突再生而维持中枢内环境稳定[3],因此减少其蛋白及受体表达可能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有效因素[4].本实验观察康复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及Nogo-A、NgR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存在的机制,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早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急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 选择 2 1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强制运动康复组 110例和对照组 10 8例 ,并对两组进行分析。结果 康复治疗后偏瘫肢体功能用Fugi meyer和日常生活评价 (ADL)的Barttel指数记分评定。两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早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的运动功能是一种有效康复方法 ,对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防各种并发症及继发性残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背景: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神经干细胞同种移植可改善脑梗死模型鼠神经功能.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大鼠脑神经功能梗死局部的内存活、迁移情况及神经细胞再生.方法: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注入免疫抑制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大鼠,每周观察、记录移植大鼠的行为和神经功能状况(NSS评分、转棒实验);于移植后1~8周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检测检测移植大鼠大脑人细胞核抗原、神经干细胞标志物(巢蛋白)及神经细胞标志物(神经元核心抗原、脑型微管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2周,脑梗死模型鼠NSS评分明显降低(P < 0.05)、转棒实验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 < 0.01),神经功能得到改善(P < 0.05).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1~8周,在移植大鼠病变侧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梗死灶周围均可检测到人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移植后一二周,在移植大鼠病变侧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CA1,CA3区)、梗死灶周围可见部分巢蛋白阳性细胞和mRNA表达,存续至8周.移植后2周,在移植大鼠病变侧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梗死灶周围可见部分神经元核心抗原、脑型微管蛋白阳性细胞和mRNA的表达.移植后4~8周,在海马、梗死灶周围可见少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和少量mRNA的表达.结果证实,静脉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在脑梗死模型大鼠脑内存活、并迁移至病变部位,继而分化为神经细胞,促进新生神经细胞的形成,改善移植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显示,细胞移植对脑出血脑损伤有保护作用,有学者在脑梗死后移植骨髓基质于细胞能促进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目的:观察移植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锈基质干细胞是否比单纯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对脑出血有更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自体血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36只SD成年大鼠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每组按不同时间点分为2个亚组,每个时间点6只.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基质干细胞组、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分别在脑出血壳核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20μL/只: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20μL.分别在1,2周处死大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突触素和神经生长相关蛋白在脑出血周边区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各时间点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的突触素和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免疫阳性产物比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和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提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比单一骨髓基质干细胞对大鼠脑出血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髓基质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泌可溶性分子促进神经元存活。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缺血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情况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改良的Longa栓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1h后再灌注,24h后治疗组尾静脉注射3×106骨髓基质细胞,盐水对照组尾静脉注射1mL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不进行注射。结果与结论:在梗死后第7,14天治疗组的神经损伤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显示静脉移植骨髓基质细胞可改善缺血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移植骨髓基质细胞后缺血脑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研究表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参与趋化迁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具体迁移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外源性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趋化迁移作用及海马区神经干细胞的激活增殖情况。方法:通过向SD大鼠海马区上大脑皮质内注射外源性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注射量为5μL,质量浓度为500μg/L)建立动物模型,于3,7,14,21 d后灌注取脑,通过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皮质内注射区及海马区nestin阳性细胞表达情况,并设实验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结果与结论: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实验组注射区周围及海马区nestin表达阳性细胞的数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多,3,7 d时注射区及海马区nestin表达阳性细胞少量表达,14 d时注射区及海马区nestin表达阳性细胞进一步增多,并向注射区形成明显的迁移趋势,21 d时注射区及海马区nestin表达阳性细胞更多。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实验组未见上述表现。结果表明外源性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可能诱导海马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参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趋化迁移过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对于缺血性脑卒中至今尚无确实有效的药物治疗,干细胞因其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使其重建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成为可能。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模型鼠的效果及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分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以BrdU标记。将SD雄性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移植组于造模后第7天,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到损伤侧纹状体,PBS组给予等量PBS,模型组大鼠不做处理。结果与结论:①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mNSS评分恢复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mNSS评分在损伤后35d内恢复速度慢于模型组(P<0.05),至第56天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移植组大鼠损伤中心及周围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及与Nestin、微管缔合蛋白2、胶原纤维酸性蛋白、Ⅷ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双染阳性细胞。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分离培养,移植后能在鼠宿主脑内存活、分化,促进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推测其机制可能与移植后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细胞样细胞,并分泌或促进宿主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7.
Murine 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 (OECs) promot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xonal regeneration in models of spinal cord injury.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OECs could induce a neuroplastic effect to improve the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 caused by hypoxic/ischemic stress. In this study, human OECs/olfactory nerve fibroblasts (hOECs/ONFs) specifically secreted trophic factors including 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alpha (SDF-1alpha). Rats with intracerebral hOEC/ONF implantation showed more improvement on behavioral measures of neurological deficit following stroke than control rats. [18F]fluoro-2-deoxyglucose PET (FDG-PET) showed increased glucose metabolic activity in the hOEC/ONF-treated group compared with controls. In mice, transplanted hOECs/ONFs and endogenous homing stem cells including intrinsic neural progenitor cells and bone marrow stem cells colocalized with specific neural and vascular markers, indicating stem cell fusion. Both hOECs/ONFs and endogenous homing stem cells enhanced neuroplasticity in the rat and mouse ischemic brain. Upregulation of SDF-1alpha and CXCR4 in hOECs/ONFs promoted neurite outgrowth of cocultured primary cortical neurons under 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 conditions and in stroke animals through upregulation of cellular prion protein (PrP C) expression. Therefore, the upregulation of SDF-1alpha and the enhancement of CXCR4 and PrP C interaction induced by hOEC/ONF implantation mediated neuroplastic signals in response to hypoxia and ischemia.  相似文献   

18.
背景: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神经干细胞同种移植可改善脑梗死模型鼠神经功能。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大鼠脑神经功能梗死局部的内存活、迁移情况及神经细胞再生。方法: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注入免疫抑制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大鼠,每周观察、记录移植大鼠的行为和神经功能状况(NSS评分、转棒实验);于移植后1~8周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检测检测移植大鼠大脑人细胞核抗原、神经干细胞标志物(巢蛋白)及神经细胞标志物(神经元核心抗原、脑型微管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2周,脑梗死模型鼠NSS评分明显降低(P〈0.05)、转棒实验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神经功能得到改善(P〈0.05)。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1~8周,在移植大鼠病变侧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梗死灶周围均可检测到人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移植后一二周,在移植大鼠病变侧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CA1,CA3区)、梗死灶周围可见部分巢蛋白阳性细胞和mRNA表达,存续至8周。移植后2周,在移植大鼠病变侧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梗死灶周围可见部分神经元核心抗原、脑型微管蛋白阳性细胞和mRNA的表达。移植后4~8周,在海马、梗死灶周围可见少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和少量mRNA的表达。结果证实,静脉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在脑梗死模型大鼠脑内存活、并迁移至病变部位,继而分化为神经细胞,促进新生神经细胞的形成,改善移植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干细胞特别是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在动物实验中已得到了证实,这为临床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其功能的恢复带来了新的希望.近年来有关干细胞及神经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成果较多,从不同的效果及其机制方面提出了干细胞及神经干细胞在神经系统再生修复过程中的假说理论并进行了相关的临床验证.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7-01/2003-08期间的文章,检索词为stem cell,neural stem cell,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troke,ischemiciniury,nervous system disease,neurotrophicfactor"分别组合进行检索,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万方数据库2003-01/2004-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卒中,缺血性脑损伤,神经营养因子,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筛,选出与研究关系密切的文献.纳入标准研究对象为动物或人,包括干细胞及神经干细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内容.重点选取与缺血性神经损伤相关的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文献72篇,其中与本研究关系密切的文献14篇,间接相关的文献10篇,排除重复性文献8篇,共16篇文献用于资料的综述.资料综合对于选取的文献进行阅读、归纳和综合.结果显示神经干细胞在脑血管病、脑和脊髓损伤、变性病以及周围神经病方面均有较高的治疗价值和效果.结论干细胞及神经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疾病中具有促进分化、神经营养、神经替代等多种积极作用,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