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肩胛肌筋膜炎又称肩胛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肌痛症、肌疲劳综合征等,是指因慢性劳损、寒冷、潮湿而使肩胛部筋膜及肌肉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症,以明显的局限性痛点,且绕肩胛可触及硬结或束条为主要特征。肩胛部有手太阳、手阳明等经筋通过,其描述多为"绕肩胛",即肩胛部的经筋"结"、"聚"点多环绕肩胛骨,且慢性肌疲劳综合征具有筋性病因[1],这也是笔者以经筋为理论依据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关键点。1经筋理论概述"经筋"是"十二经筋"的简称。"筋与脉并为系",  相似文献   

2.
人体的结构是左右平衡而对称的,如果失去平衡和对称,人体的功能即会产生紊乱,各种╥痛随即发生。颈、肩、背╥痛与十二经筋有密切的相关性,由于手三阳与手三阴经筋是左右对称的,左右如失去平衡,就能引起两边肌肉的张力不对称,痉挛与松弛即是表现。这些痉挛的肌肉如长时间不排除,就会影响结构上的平衡,使肌肉劳损加重而影响正常的机体功能。因手三阳及手三阴经筋是由手指末端往上经腕关节、肘关节及肩关节而延伸到颈部。颈、肩、背╥痛可从手三阳及手三阴经筋左右的对比就知道是否平衡。例如:晚上睡觉时因姿势不正,或白天工作过于…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受累经筋分布规律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受累经筋分布规律。方法对2003年3月—2009年9月进行长圆针治疗的5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筋病灶点多分布于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阴经筋。结论长圆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应着重在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阴经筋进行循按,寻找结筋病灶点。  相似文献   

4.
落枕之远端选穴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期寻得治疗落枕的最佳远端穴位。历代文献记载落枕属“颈部伤筋”。据《灵枢.经筋》所言至颈项的经筋有足太阳、足阳明、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手阳明之筋,其病症似“落枕”的经筋以足太阳、手太阳之筋为主。《灵枢.杂病》载: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千金十一穴歌》有“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句。《针灸玉龙经》有“前谷,治项急、背强”、“后溪,治项急”、“少海,治项急”、“侠溪,治项疼”、“丘墟,治头项急”、“束骨,治项急”、“京骨,治头项腰胯筋挛”、“飞扬,治颈项强痛”…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通过对十二经筋的作用、十二经筋病候、经筋痛证诊断方法及经筋痛证的治疗方法的讨论,探讨经筋理论对痛证临床诊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唐宏亮  庞军  杨扬 《辽宁中医杂志》2011,(10):2065-2066
<正>"以痛为输"出自《灵枢.经筋》第十三篇。该篇总结了"经筋"病损后出现的"以痛为主"的病候群;并提出"以痛为输"的治疗方法,即是指在治疗经筋病症时没有固定的穴位,要求"以痛为输",针刺"经筋"之痛处。总体而言,该篇主要论述的是一种针对经筋病  相似文献   

7.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主症为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弹响及下颌运动障碍,与中医“经筋病”主症一致。TMD与足太阳经筋及手阳明经筋关系较为密切,其中足太阳经筋主“筋之急”,手阳明经筋为循行经过双侧颞下颌关节的唯一单侧经筋,与颞下颌关节联动关系密切。颈百劳位于足太阳及手阳明经筋循行所过之处,既可缓经筋之急而止痛,又能协调、改善颞下颌关节联动,快速缓解关节弹响及功能障碍。该文探讨针刺颈百劳治疗TMD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新中医》2008,40(8)
陶纪志医师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本科,专业从事风湿病的研究,结合现代医学独创十四经筋结新疗法。该疗法为创新理论,独创技术,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的特点。符合简、便、验、廉的特点。不打针,不吃药,通过特殊手法,按照十四经结,可对颈椎病引起的麻木、疼痛、头晕、呕吐,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无菌性骨坏死,  相似文献   

9.
王睿  罗华送 《中国针灸》2023,(9):1006-1007
<正>在临床中,部分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患者常伴同侧颈肩部疼痛,笔者发现其症状范围与手太阳经筋循行区域有所重合。研究[1]表明,两者之间的发病规律确有相关联系。故本研究采用筋针疗法联合温阳散结推拿,从手太阳经筋论治颈痛型TMD 26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6例均为2021年2月至2022年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推拿科门诊就诊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经筋手疗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手法医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经筋手疗法,便是手法医学中的一种。经筋手疗法是以经筋学说为依据,从局部对机体作整体调整,从而恢复机体内外平衡的一种疗法。1 十二经筋经筋一词见于《灵枢·经筋》篇,该篇对经筋的循行、起止和病因、病机有详细描述。以后历代医家多有发挥,认为:人体有十二筋经遍布全身,如遇急性创伤意外,或慢性劳损,或风、寒、湿等内外因,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气滞血瘀、经络阻塞、关节错移等,造成有关的经筋受阻,会出现肿胀、麻木、╥痛和功能障碍等系列病症。清·吴谦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指…  相似文献   

11.
从经筋理论浅谈腰性膝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经筋理论与现代应用解剖学和运动力学关系的诠释,总结出腰性膝痛与经筋理论的关系,并以经筋理论为指导提出腰性膝痛的经筋治疗方法,为腰性膝痛提供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膝痛是膝骨关节炎患者到医院就诊的主要原因和主诉。而对于膝痛的直接描述尚不完善,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方法 CKPM(Chinese Knee Pain Map),以期能够更直接有效的描述膝痛。方法:通过对300例患膝的研究,观察KPM疼痛类型和经筋病证类型的特点,并结合X线K-L分级、MRI半定量评估(WORMS法)以及WOMAC的临床症情描述法分析两者与这些指标间的相关性以及两者间的相关性,验证CKPM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同时提出常见的KPM疼痛以及经筋分布类型。结果:膝痛KPM疼痛类型出现频率依次为混合性疼痛,占38.44%;复合性疼痛,占34.01%;单关节痛,占27.55%.经筋病证类型依次为两经筋病变124例,占42.18%、多经筋病变110例,占37.41%和单经筋病变60例,占20.41%、KPM疼痛类型与经筋病证类型呈一致性,与KL分级、MRI半定量评估(WORMS法)以及WOMAC临床症情改变情况呈正相关。结论:在膝骨关节炎中CKPM疼痛类型较复杂的或者说疼痛范围较大的其临床表现(包括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相对较重。CKPM可以作为膝骨关节炎诊疗评估的有效的、可靠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3.
四经筋理复法治疗落枕5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枕又称"失枕",多起于睡眠后,以急性颈部肌肉痉挛、强直、酸胀、疼痛、转动失灵为主要症状,重者疼痛牵及肩背四经筋指手阳明、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阳四经筋于颈肩部的循行路线,及手阳明经筋从乳突至胸锁关节附近过天鼎、扶突穴一段;手太阳经筋从天窗至肩中俞;足太阳从天柱至大柱;足少阳经筋从风池至肩井.四经筋理复推拿法是以《灵枢·经筋》中关于手阳明、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阳四经筋主病的记载为理论依据,并结合临床对落枕发病及症状特点的观察,运用推拿手法的作用原理而总结的一套对治疗落枕有特效的中医推拿疗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的护理效果.方法:通过经筋疗法治疗腰肌劳损前后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及辩证施护.结果:壮医经筋疗法配合良好的护理措施,治疗腰肌劳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论:壮医经筋疗法及护理治疗腰肌劳损具有简、便、廉、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灵枢经》“以痛为腧”的启发下,临床上按经筋循行部位,针刺治疗15例四肢拘挛症,收到较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仅供临床参考:针刺部位临床时,依其病痛部位,在经筋循行所过的痛点处或抽搐挛缩的拘急处下针。如肘关节拘挛疼痛时,在肘关节内侧手三阴经经筋部位上定针刺点——即以曲泽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阿是穴、曲池外关、条口透承山、阳陵泉为基本方治疗肩凝症。肩前廉痛加尺泽、太渊;肩后廉痛加后溪、小海;肩外廉痛加合谷。阿是穴用火针疗法,每3天1次;间隔期用毫针多向刺,并结合阻力针法。条口透承山治疗肩关节活动受限作用突出,针刺时应注意双层得气。阳陵泉治疗肩关节疼痛症疗效突出。为了巩固以上穴的作用,补钉足三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颈型颈椎病患者经筋异常表现形式,总结其分布规律,为颈型颈椎病针灸临床诊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方法:纳入12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对患者上背部进行经络诊察,记录患者经筋异常表现类型、位置、所归属经筋。结果:(1)患者点状经筋病变部位共15处,病变频率最高的是肩胛内上角-曲垣穴区(113例,病变频率94.2%),病变频率≥50.0%的共计10处;点状经筋病变以手少阳经筋(349例次)、足太阳经筋(333例次)居多。(2)患者线状经筋病变部位共10处,病变频率最高的是肩胛内上角-曲垣穴区(77例,病变频率64.2%),病变频率≥50.0%的共计2处;线状经筋病变以足太阳经筋(251例次)为主。(3)患者面状经筋病变部位共8处,病变频率最高的是肩井穴区(84例,病变频率70.0%),病变频率≥50.0%的共计3处;面状经筋病变以足太阳经筋(260例次)为主。(4)将点状、线状、面状经筋病变的分布进行综合统计,经筋病变部位共25处,高发区域主要为肩胛内上角-曲垣穴区、肩井穴区、大椎穴区、C3-C5横突、肩胛外缘-小圆肌处;经筋病变主要集中在足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阳明经筋。结论:颈型颈椎...  相似文献   

18.
历代医家对“以痛为输”进行了解释,近代学者结合临床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疼痛点的不同认识,二是与阿是穴的关系。重温《内经》有关条文,认为“以痛为输”是《灵枢·经筋》提出的取穴方法,而经筋病变多集中于入腠袭筋之体表筋肉之处,其症候主要表现为疼痛为主,并以压痛为主要病理反应,而经筋不能传输气血,无穴可言,唯有“以痛为输”作为治疗经筋痹证的优化取穴方法。“以痛为输”属阿是取穴法的一种,与经穴、奇穴以外无明确定位的一类腧穴的总称——阿是穴的概念不同,当明辨之。  相似文献   

19.
经筋是对人体肌肉、肌腱、韧带和神经等软组织的高度概括。文章基于经筋的实质结构和功能特点,从软组织生物力学角度探讨了经筋病发病机制,认为各软组织之间的非生理性活动影响了经筋正常的生物力学结构,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高张力性经筋病变;根据经筋病病变规律,以“循经查灶,以痛为腧,松筋解结”和“动静结合,交互抑制,整体论治”为原则深度剖析了经筋病的治疗思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偏瘫肩痛是脑卒中常见的合并症,发病率为16%~84%[1]。中风后肩痛的常见病因有肩关节半脱位、肌痉挛和关节囊挛缩、误用综合征、肩手综合征[2]。多种病因常相继或相伴出现,很难用单一方法治愈。笔者根据经筋理论,将中风后肩痛归纳为太阴经筋证、厥阴经筋证、少阴经筋证、太阳经筋证、阳明经筋证、少阳经筋证,从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常见筋结点、治疗方法等方面阐述各经筋证特点,探讨中风后肩痛的经筋辨证论治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