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及其反射波变化与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且尿蛋白阴性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2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结果 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60例)和对照组(42例).应用导管法测定主动脉根部压力并对其波形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中心动脉收缩压(CSP)、中心动脉舒张压(CDP)、主动脉输出压(PI)、脉压(PP)、反射波增强压(AP)、反射波增强指数(AI)和起始时间(IT);并对所有患者尿白蛋白水平与中心动脉压及其反射波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微量白蛋白尿组CDP显著降低、PP增大、AP增高、AI增大、起始时间提早;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CSP、CDP、PP、AP、AI及IT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脉压增大、反射波增强压力增高、压力增强指数增大及反射波提早出现与其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徐永森 《当代医学》2007,(10):140-142
目的 观察缬沙坦单纯用药和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左心肥厚的临床效果.方法 174例高血压左心肥厚患者,随机分成87例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的治疗组.87例缬沙坦单纯用药的对照组.监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期左室内径(LVDd)、左室重量指数(LVMI)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SBP、DBP、HR、IVST、LVPWT、LVDd、LVMI治疗前后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5,P<0.01,P<0.001).对照组SBP、DBP、IVST、LVPWT、LVDd、LVMI治疗前后也有显著差异(P<0.05,P<0.01,P<0.001),但治疗组SBP、HR、IVST、LVPWT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P<0.01).讨论我们的研究表明,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均好,不良反应小,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但单纯采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徐永森 《当代医学》2007,(19):140-142
目的 观察缬沙坦单纯用药和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左心肥厚的临床效果.方法 174例高血压左心肥厚患者,随机分成87例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的治疗组.87例缬沙坦单纯用药的对照组.监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期左室内径(LVDd)、左室重量指数(LVMI)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SBP、DBP、HR、IVST、LVPWT、LVDd、LVMI治疗前后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5,P<0.01,P<0.001).对照组SBP、DBP、IVST、LVPWT、LVDd、LVMI治疗前后也有显著差异(P<0.05,P<0.01,P<0.001),但治疗组SBP、HR、IVST、LVPWT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P<0.01).讨论我们的研究表明,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均好,不良反应小,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但单纯采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心动脉压与周围动脉压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中心动脉压与周围动脉压的关系。方法 :对 65例行左心导管术者 ,用导管直接测定升主动脉、胸主动脉及股动脉压 ;同时用袖带汞柱血压计测定右上臂肱动脉压。结果 :从升主动脉、胸主动脉到股动脉 ,收缩压逐渐升高 ,非高血压组 40岁以下者有显著性差异。升主动脉收缩压明显高于肱动脉压 ,高血压组及非高血压组 40岁以上者有显著性差异 ;二者差值与升主动脉脉压显著正相关。结论 :血管内股动脉收缩压高于升主动脉压 ;升主动脉收缩压高于袖套法测定的肱动脉压 ,二者差异与动脉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及血压正常人群中心动脉血流动力学差异;探讨哪种血压指标与动脉僵硬度及血管损害标志物更
密切相关。方法从北京地区社区人群中筛选出820名高血压患者,同时入选820名与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血压正常者。采用
脉搏波传播速度(PWV)自动测量系统测定颈-股动脉PWV和颈-桡动脉PWV;应用张力测量法测量中心动脉压和中心动脉脉搏
波增强指数(AIx)。同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被测定。结
果无论是高血压患者还是血压正常人群,中心动脉收缩压和脉压显著低于相应的肱动脉收缩压和脉压,这种脉压扩增在血压
正常组9.85±6.55 mmHg明显低于高血压组12.64±6.69 mmHg,但在脉压扩增比上两组未见差异。大动脉僵硬度受血压及年龄
的影响,高血压组具有较高的颈股动脉PWV和中心动脉AIx,脉压扩增比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单因素分析见中心脉压相对
其它血压指标与动脉僵硬度和血管损害标志物的相关性更强;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颈股动脉PWV和中心动脉AIx受中心脉
压的独立影响而外周平均动脉压及脉压未进入回归方程。结论中心动脉脉压相对其它血压指标可能是中心动脉僵硬度更直
接的指示器和更好的血管老化的标志,未来的临床试验中可能更多地将中心动脉压作为治疗的靶目标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60例患者分为正常昼夜节律组(n=34)和异常昼夜节律组(n=26),并对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按Devereux公式计算各自的左心室质量(LVM)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全天平均收缩压、全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IVST和LVDd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LVPWT、LVM和LVMI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异常昼夜节律组左心室肥厚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昼夜节律组(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显著相关,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提示可能存在更严重的心室肌损伤.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6,(11):1478-1480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心动脉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心肌肥厚的关系。方法:选取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218例,将患者分为两个研究单元,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0.9mm为正常组102例,≥0.9mm为增厚组116例;按是否合并左心室肥厚分,伴随肥厚组101例和不伴随肥厚组117例,检测并分析两个研究单元中肱四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中心动脉收缩压(CSP)、中心动脉舒张压(CDP)、中心动脉脉压(CPP)、增强压(AP)和增强指数(AIx)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心肌肥厚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BaPWV、CSP、CPP、AP和AIix水平均明显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伴随心肌肥厚组CSP、CPP、AP、AIx、BaPWV水平均明显大于不伴随心肌肥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心动脉压与颈动脉内膜增厚和心肌肥厚具有相关性,其相关参数可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左心室心肌肥厚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有创中心动脉压(invasive central aortic pressure,ICAP)与外周动脉压的相关性及中心动脉压的影响因素。方法分别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测155例患者的有创中心动脉压、有创外周肱动脉血压(invasive brachial artery blood pressure,IBABP)和有创桡动脉血压(invasive radial artery blood pressure IRABP),结果显示共有48例非心血管病患者、107例心血管病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肱骨下端周径、桡骨下端周径、空腹血糖、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参数值,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及t检验。结果①收缩压方程式:a(中心动脉压)=13.999+0.856b(肱动脉血压)(P=0.000);a=37.92+0.64c(桡动脉血压)(P=0.000)。②舒张压方程式:a=16.292+0.836b(P=0.000);a=31.038+0.637c(P=0.000)。结论有创中心动脉压与有创肱动脉血压的一致性更好,年龄、肱骨下端周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是影响中心动脉压的敏感因素,尤其是肱骨下端周径X2、甘油三酯X6水平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心动脉压与肱动脉压的相关性。方法100例临床需要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将测得的中心动脉压与肱动脉压进行组内相关分析;将测得的中心动脉压与肱动脉压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及行Bland-Altman图示法。结果采用two-way-mixed模型计算组内相关系数分析,中心动脉压与肱动脉压测量值的组内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单个F值为148.419,平均148.419,舒张压单个F值为39.314,平均39.314, P<0.01);测量结果中收缩压数值为:中心动脉压为(136±25)mmHg,肱动脉压(135±4)mmHg;舒张压数值为:中心动脉压(82±12)mmHg,肱动脉压(81±12)mmHg;中心动脉压与肱动脉压的测量的结果具有一致性。结论未出现动脉硬化的患者中心动脉压与肱动脉压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背景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心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在高血压患者中应尽早进行诊断和干预。研究发现中心动脉压(CAP)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高于周围动脉压。但目前对于高血压合并ASCVD患者无创CAP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ASCVD患者及不合并ASCVD患者间无创中心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与外周肱动脉压的差异。方法 连续选取2019年8-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239例,根据是否存在ASCVD分为ASCVD组(61例)和非ASCVD组(178例)。比较ASCVD组和非ASCVD组肱动脉及无创中心动脉SBP、DBP、PP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血压合并ASCVD的影响因素。结果 ASCVD组较非ASCVD组年龄高、心率慢、吸烟患者比例低,ASCVD组肱动脉DBP、无创中心动脉DBP均低于非ASCVD组,无创中心动脉PP高于非ASCVD组(P<0.05)。总人群、ASCVD组、非ASCVD组无创中心动脉SBP、PP分别低于肱动脉SBP、PP,无创中心动脉DBP高于肱动脉DBP(P<0.05)。年龄与高血压合并ASCVD相关〔OR(95%CI)=1.073(1.040,1.108),P<0.05〕。将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亚组(年龄≥65岁,n=99)和非老年亚组(年龄<65岁,n=140),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老年亚组中ASCVD组肱动脉SBP低于非ASCVD组,非老年亚组中ASCVD组年龄大于非ASCVD组、心率慢于非ASCVD组、无创中心动脉PP高于非ASCVD组(P<0.05)。结论 与肱动脉PP相比,无创中心动脉PP与高血压患者合并ASCVD相关;按照年龄分层后,在非老年患者中,无创中心动脉脉压升高与合并ASCVD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LVH)及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78例患者口服厄贝沙坦150 mg,每天1次,治疗32周,分别测量血压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早、晚期血流峰值速度E/A比值。结果:治疗后血压(SBP/DBP)、LVDd、IVST、LVPWT、LVMI均明显下降(P〈0.05),LVEF、E/A均明显上升(P〈0.05)。结论:厄贝沙坦不仅能有效降低老年人高血压和逆转其左心室肥厚,而且能明显改善其左心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缬沙坦与苯那普利合用对原发性高血压 (EH)左室肥厚及功能的干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将EH患者随机分为A组缬沙坦与双氢克尿噻合用 ,B组缬沙坦与苯那普利合用。于服用前及后 6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其舒张期室间隔厚度 (IVST)、左室后壁厚度 (LVPWT)、舒张末期左室内径 (LVDd)、左室重量指数 (LVMI)、Ep、Ap、Ep Ap、IRT、观察血压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 6个月血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 <0 .0 1) ,IVST、LVPWT、LVDd、LVMI较前显著下降 (P <0 .0 5或P <0 .0 1) ,Ep Ap明显高于服药前 (P <0 .0 1) ,IRT较前明显缩短 (P <0 .0 5或P <0 .0 1) ,B组与A组比较Ep Ap、IRT改善更为明显 (P <0 .0 5 )。不良反应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缬沙坦和苯那普利合用具有良好的降压和逆转LVH的作用 ,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有协同作用 ,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和吲哒帕胺对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的降压及逆转LVH的效果。方法选择58例高血压并LVH患者,给予依那普利和吲哒帕胺联合治疗3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压、动态血压及患者的IVST、LVPWT、LVDd、LVMI。结果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24h收缩压、24h舒张压明显下降。治疗后患者IVST、LVPWT、LVDd、LVMI值较治疗前减少(P〈0.05)。结论依那普利和吲哒帕胺合用有较好的降压及逆转LVH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和依那普利联合应用逆转原发性高血压(EH)伴左室肥厚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4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的患者随机分为比索洛尔加依那普利组(A组)48例和依那普利组(B组)46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出量(CO)、A峰/E峰比值(A/E比值)、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两组治疗前后LVEF、CO、LVDd无变化(P>0.05);A/E比值、LVMI、IVST、LVPWT均明显下降(P均<0.01),但A组较B组下降更显著(P<0.05或0.01)。结论比索洛尔和依那普利联合应用能显著逆转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24hABP)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10年以上病史、经冠脉造影或64排CT证实无冠心病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例,分别作24hABP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Doppler echocardiography,DECG)检查,观察24hABP,包括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24h平均脉压(24hPP)与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的关系。结果24hSBP、24hPP与IVST、LVPWT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随着24hSBP增高及24hPP增大而肥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60例患者分为正常昼夜节律组(n=34)和异常昼夜节律组(n=26),并对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按Devereux公式计算各自的左心室质量(LVM)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全天平均收缩压、全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IVST和LVDd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LVPWT、LVM和LVMI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异常昼夜节律组左心室肥厚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昼夜节律组(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显著相关,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提示可能存在更严重的心室肌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比较卡维地洛与卡托普利防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重构的效果.方法:将122名AMI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52例,卡托普利组50例,常规治疗组20例,分别于治疗后1周、6个月采用心脏多普勒超声测定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同时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舒张早期左室充盈最大速率(E峰)与心房收缩期最大速率(A峰).结果:卡维地洛组和卡托普利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均可使IVST、LVPWT变薄(P<0.01),LVDd缩小(P<0.01),LVMI降低(P<0.01).卡维地洛组和卡托普利组均可增加LVEF、降低A/E峰比值,与常规治疗组比较1周时P<0.05,6个月时P<0.01.结论:卡维地洛具有良好的防治AMI后左室重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研究培哚普利和氯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及对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及耐受性。方法:将90例老年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的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培哚普利组和氯沙坦组,于服药前及服药后6、12、24个月分别测定血压、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量(CO)、A峰/E峰比值。结果:两组经治疗后均有血压的下降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的改善作用,但氯沙坦组不良反应少。结论:二药均有逆转左室肥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卡维地洛与卡托普利对AMI后左心室重构的效果。方法将12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52例,卡托普利组50例,常规治疗组20例,分别于治疗后1周、6个月采用心脏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心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内径,计算左室重量指数,同时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及舒张早期左室充盈最大速率(E峰)与心房收缩期最大速率(A峰)。结果卡维地洛组和卡托普利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均可使左心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变薄(P<0.01),LVDd缩小(P<0.01),左室重量指数降低(P<0.01)。卡维地洛组和卡托普利组均可增加LVEF、降低A/E峰比值,与常规治疗组比较,1周时P<0.05,6个月时P<0.01。结论卡维地洛具有良好的防治AMI后左室重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效果及对心肌重构的影响。方法 将首次诊断的轻中度的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静息心率>80次/分,随机分为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组(n=81)和氯沙坦对照组(n=79),共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率(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超声测量治疗前后左房内径(LA)、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收缩未期内径 (LVDs)、左室舒张未期内径 (LVDd),左室舒张未期容量(LVEDV)、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峰值(PFVE)、房缩期最大流速 (PFVA ),计算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E/A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IVST、LVPWT、LVMI 比治疗前均减小,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左室肥厚改善。EF治疗前后比较无变化 (P>0.05),左室收缩功能未受影响。两组患者治疗后PFVE及E/A增高、PFVA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左室舒张功能改善。结论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有效降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心率,逆转左室心肌重构,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