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心好 《新中医》1991,23(7):10-12
《灵枢·本神篇》云:“脾藏营”,营者阴血也,因此脾所藏之营阴即脾阴,故脾阴之含义:一是指脾所化生、所统摄之阴血;一是指由脾升清转输之津液。故脾阴虚证包  相似文献   

2.
陈本川 《江西中医药》2007,38(11):15-16
脾虚证有阴虚、阳虚之分,脾阴虚的证候特征是阴气俱虚,临床表现包括阴虚内热和运化失司两个方面.甘淡滋脾是脾阴虚基本的治疗方法,补脾阴的常用方剂有慎柔养真汤、资生汤之类,山药是滋脾阴的要药.  相似文献   

3.
小儿脾胃病的诊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所见,小儿脾胃病多属里证,病机性质有虚有实,病理因素有水湿、痰饮、气滞、血瘀、食积等等。脾之虚每以气虚为主,由气虚而致阳虚,阳虚及阴,而致阴虚。这一病机特点,提示了在临床上对小儿脾阴不足证候,拟用补养脾阴法的同时,必须顾及健脾益气,脾气健旺,利于脾阴来复。小儿脾病多升降失常,气机不畅,容  相似文献   

4.
小儿“脾常不足”和“阴常不足”之根蒂是脾阴不足,脾阴虚在儿科临床上占重要地位,远较成人多见,兹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脾阴的源流《灵枢·本神篇》云:“脾藏营”,《灵枢·营卫生会篇》载“营出中焦”,即脾阴源于中焦脾胃。水谷入胃,经胃的初步腐熟,再由脾化生精微,其中一部分转化为本脏之阴,即脾阴。宋代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述:“脾虚不能食,津少呕呃逆”,属小儿脾阴不足证。明代万全在《幼科发挥》中说:“胃气上升,津液自升,泄泻止矣”,即认为津液不足而久泻不止,用钱氏白术散滋养脾阴。缪仲淳提出:“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是小儿纳呆食少的关键。近代医家唐容川指出:“脾阳不足,水谷不化,脾阴不足,  相似文献   

5.
自李东恒脾胃内伤学说之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及“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的理论,脾胃学说得以大倡。明代琦石进而指出“阳虚之证统于脾”,他们对虚劳之活脾以补气升阳为宗。稽之脾阴一说肇自《内经》,《灵枢,本神篇》云:“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脾藏营。”揣之脾阴,当属中焦水谷之“营”及人体所籍以消化水谷精微之津液。后世谈脾与厥漏脾阴之重大作用。东恒“脾为死阴”之说独重脾阳用事,适  相似文献   

6.
脾阴虚证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阴,包涵两义:一系指脾所化生、统摄之营阴,即《灵枢·本神》指出的“脾藏营”;一系指脾升清转输之津液。脾之功能活动由脾阳与脾阴协调配合方能得以实现,但“重脾胃者,但知益补脾阳,而不知滋养脾阴。”(《血证论》)从临床实际看,脾阴虚证亦每见。如:食欲减退,食后腹胀,口干舌燥,舌红少苔,大便秘结,干呕恶逆、形体消瘦,手足心烦热,倦怠乏力等症。笔者以滋阴升津法为主,辨证化裁用于多种疾病病程中的脾阴虚证,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阴虚是慢性肝炎的常见证候之一,临床辨治非常棘手。我们通过理论学习和临床观察,认为其中脾阴虚证相当常见。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不仅伤及脾气,也易损及脾阴。但肝病相关文章书籍多述及肝肾阴虚或脾气虚,很少提及脾阴虚。为引起同道关注,抛砖引玉,就慢性肝炎脾阴虚证的因机证治初探如下。  相似文献   

8.
五脏皆有阴阳,脾脏也不例外,但历来医家多详述脾阳脾气,极少论及脾阴。脾阴理论内容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灵枢》,《灵枢·本神篇》论“脾藏营”,《灵枢·营卫生会篇》论“营出于中焦”…,说明脾阴由中焦之水谷精微所化生。张仲景则从临床证治的角度指出了脾阴虚证的存在,《伤寒论》在治疗外感病时有两个前提,一为“阴阳自和”,  相似文献   

9.
明代儿科医家万密斋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以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在生理上,脾胃阴阳各有所司,又相互协调;在病理方面,脾胃阴虚津亏证候并非鲜见,而临证治疗多有重气阳、轻阴津之偏。兹就滋脾养胃法及其在儿科临床上的应用,谈谈笔者的体会。一、甘淡滋脾法清代医家陈修园曾曰:“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故治阴虚者,当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也。”脾阴不足者,可见胃  相似文献   

10.
<正>《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脏有脏阴,腑有腑阳,脾亦有阳虚、阴虚,对于脾阴虚的讨论至今未曾中止过,然而脾阴虚一证在目前教科书中却难觅踪影,这种现象值得深思。笔者受李东垣"脾为死阴"一说的启发,通过分析脾阴  相似文献   

11.
卢明  张文青 《中医杂志》1999,40(10):591-591
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组以共济运动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灵枢·根结篇》曰:“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繇”通“摇”,“骨摇”是指骨节弛缓不收、不能自持、动摇不定、晃动不安,颇似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特点。对其病因病机,一般都认为,本病属遗传性疾病,肾虚脑萎乃是其本,涉及肝、脾两脏,病分阴虚、阳虚,尤以阴虚风动  相似文献   

12.
脾阴,相当于现代医学脾胃消化功能,包括胰。广义:指濡润肌体的一切脾液;狭义:指脾藏营,营与血同行脉中,包括脾气。《难经》曰:“脾之大络,其系自隔正中,微著左肋。”《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生气通天论》“脾气不濡”笔者以此论述了脾的生理功能及脾阴虚的病机。1 脾阴的生理功能运化濡养:历代儿科医家均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其“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钱乙)。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营养物质,气血的来源在于脾,故脾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常易被饮食所伤,故有“脾常不…  相似文献   

13.
脾病虚证阴虚有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之五脏,皆有阴阳,脾病虚证,阴虚有之。然综观近代出版的各种中医书籍,对之论及甚少,包括中医院校的教材,亦未见记述,这是很不全面的,有必要为之辨析。1 脾阴虚证医著有载《灵枢·本神》曰:“脾藏营”。《难经·四十二难》曰:“脾裹血”。说明脾脏之阴精,乃是水谷所化生的营血、津液、脂膏之类,营系血之前身,其与气相对而言属阴,为脾脏功能的物质基础,故称脾阴。随着祖国医学脏象、阴阳学说理论的发展,诸医家对脾病阴虚的认识也逐渐丰富起来。其实,脾病有阴虚的内容,先贤早有记载,如汉·张仲景《伤寒论》中之脾约证,指…  相似文献   

14.
1 对脾阴的认识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以脾胃言则胃为阳土,脾为阴土,脾土又有脾阴、脾阳之分,故脾虚又分脾阳虚、脾阴虚,如清·吴澄所说:“脾经虚分阴阳。”一般认为,脾阴即指水谷所化生的营血、津液、膏脂等精微物质,早在《灵枢·五邪篇》即云:“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即针对胃阳有余,脾阴不足而言。《金匮要略》麻子仁丸,即是治疗脾阴有亏,不行其津液于肠,从而出现大便难的“脾约证”,开创治脾阴虚之先河。朱丹溪认为“脾有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  相似文献   

15.
骆铭 《国医论坛》2008,23(3):15-16
脾阴虚祖国医学记载甚少,而临床又每每多见.笔者根据脾阴虚的临床表现特点,对多种疾病采用补脾阴的方法治疗,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6.
脾胃在糖尿病中的治疗地位及应用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管民俭 《光明中医》2005,20(4):12-13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临床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小便频数、或尿有甜味、形体消瘦为临床特征。历代医家多以“阴虚燥热”论之,治疗重于养阴清热。然消渴病何以燥热口渴,小便应少而反频数?何以多食而形体反瘦?且目前消渴发病多与体质肥胖有关,“肥人多痰湿”,何以痰湿盛之体反易患阴虚燥热之疾?笔者认为这些矛盾现象主要由于脾弱胃强致机体水液代谢与输布、饮食精微转输与吸收的紊乱及气机升降失常所引起,脾胃的转输功能失常在这一病理过程中至关重要。1脾的升清不足与糖尿病之口渴喜饮《灵枢·本藏》:“脾脆则善病消瘅”。《灵枢·邪…  相似文献   

17.
久泻伤阴之治,与气虚、阳虚者迥异,本证以津血亏损,虚热内生为主要病机,故舍滋阴一着将无所适从。由于本证存在着阴虚与湿恋这一对特殊矛盾,治用滋阴之剂则易碍气助湿,若用香燥化湿之利,往往又易于伤阴,故选方用药时应彼此照顾,以滋润而不腻滞,化湿而不温燥为原则。在具体药物选择上,滋养脾阴以淮山、石斛、莲肉、扁豆、谷芽为主,选佐乌梅、白芍、木瓜、五味等品,酸甘合化,敛养脾阴。如与气虚证同见,补气升脾之药要慎用,可选用太子参、漂白术、茯苓、甘草等品,平补脾胃,气阴兼顾。肺、胃、大肠津伤燥热者,可用叶氏养胃汤为主方,选加黄芩、生石膏、知  相似文献   

18.
"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大约始于明代.如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汗症>云:"自汗者,无时不濈濈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卫气之所司也".明代薛铠<保婴撮要·盗汗>谓:"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然临床实践验证,引起自汗的原因并非只有阳虚一端,阳虚自汗者崮然多见,但其它原因引起自汗者亦不鲜见,如血瘀自汗等,故不得概从阳虚论治.<丹溪心法·自汗>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景岳全书·汗症>指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白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因此,临证时不能拘于"自汗属阳虚"一说,而应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才能取得较好疗效.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9.
马建功 《中医研究》2009,22(7):59-60
痿证是指肌肉萎缩,肢体筋脉松弛、软弱无力、痿弱不用的一类疾病。《黄帝内经》中对痿证的病因、病机、治疗等作了详细的论述。痿证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关于痿证的治疗,《灵枢·根结》载有“痿疾者取之阳明”,《素问·痿论》载有“治痿独取阳明”和“各补其荥而通其俞”,《素问·太阴阳明论》亦载有“脾病而四肢不用”。笔者现从脾胃论治痿证,探讨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0.
脾阴虚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阴是水谷所化的营血、津液、脂膏之类,具有灌溉脏腑、营养肌肉、濡润筋骨、补益脑髓的作用。脾阴虚是脾胃虚弱的一种类型,临床上亦不少见。各医家对脾胃阴虚也不少论述,认为不应偏重脾阳而忽视脾阴。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有益于脾。叶天士强调“养胃阴”的重要,创立了胃阴理论和治法,丰富了脾胃学说的内容,对研究整个脏腑理论,有重要意义。笔者对脾阴,作初步探讨,供同道参考。引起脾阴虚的原因颇多,扼要地说,可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情志不遂、六淫之邪侵袭、五脏虚损以及医药误治等所致。1 脾阴虚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