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凡医家治病,必先分析病机。何脏为疾?何腑为病?明其生理,解其病理,是盛是衰,是虚是实,均需一一剖辨,病机明必治则正。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和平,此之谓也。”辨...  相似文献   

2.
对于五体痿的针刺治疗,《素问·痿论》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的治疗原则及具体取穴、操作方法,说明针刺治疗五体痿,除了取阳明外,还应通过辩证论治,取五体相应的五脏经脉的输穴和荥穴,针刺输穴时用补法,荥穴时用泻法。  相似文献   

3.
郭杰  杨祁  朱春晖  李泽卿 《江西中医药》2022,53(10):9-12+14
鼻槁又称为萎缩性鼻炎,随着环境污染加重、生活压力增加以及医源性等因素,鼻槁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在医学发展飞快的今天,鼻槁的治疗却仍是难以攻克的难题。从中医多种辨证角度出发,探讨《素问·痿论》中痿证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得到以下结论:鼻槁是发于鼻部的痿证,外因责于风、热、燥三邪,内因责于肺、心、脾、肾四脏,可通过补泄阳明经,从津液、气血治疗鼻槁,但不能拘泥于一法。  相似文献   

4.
"皆鬲偏枯"一词出自《素问·大奇论》。历代注家解释不一,主要是对"鬲"字强解难懂。通过考察《诸病源候论》等书,认为"鬲"字为"为"字之讹。"皆鬲偏枯"当为"皆为偏枯"。"皮(骨盾)"一词,见于《素问·长刺节论》。历代《内经》注家或解释为"皮腯",或解释为"皮(骨舌)",亦有认为是"皮髓"者,其分歧的关键主要是对"(骨盾)"字的注释不一。通过考证并参阅历代医家的相关注释及《汉语大字典》的解释后认为,"(骨盾)"字当读腾,音teng。"皮(骨盾)",指脐下皮肉坚(肥)厚之处。《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消环"一词,历代《内经》注家或尊王冰之注认为是"消散环周",或认为是"消渴"病证而环转自愈等,莫衷一是。经参阅《甲乙》、《脉经》、《千金》及《太素》等典籍校勘考证后认为,"消环"当为"消渴","环"乃"渴"字之误。  相似文献   

5.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证篇》。痿证临床表现为四肢麻木不仁,步行维艰,甚者肢体瘫痪,渐至肌肉萎缩。多为湿热燥火致肺热叶焦,邪热灼伤血脉或阳明湿热伤筋,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或肝肾亏损、精血不足,使筋失濡养而发病。  相似文献   

6.
<正>《痿论》云:五脏使人痿,而本于肺热叶焦。终之曰:治痿独取阳明。是痿病原于手太阴一经,以热相传而成,而治之者,惟取足阳明一经以为要。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总宗筋而束骨以利机关。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手足不用  相似文献   

7.
《素问·痿论》是论述痿病的专篇,明确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并介绍了痿病的具体针刺方法: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即,按照此种方法进行针刺,痿病能够取得可已的治疗效  相似文献   

8.
<正> 《素问·痿论》是《内经》论述五脏痿证的专章。但现在通行的注本,无论句读、校释都不无可商。兹就其中意见各出的几个问题讨论于后。一、几种断句的比较分章断句是研究医经典籍的首务,它关系到正确理解文献的语义。本篇“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的句读,围绕着“薄著”的破读与否,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标点。例如:1.《针灸甲乙经》:“故肺气热则叶焦。焦则皮虚弱。急薄著。著则生痿躄矣”。2.《黄帝内经太素》:“故肺气热叶焦。则皮毛肤弱急薄著。则生痿辟”。3.《黄帝内经素问》:“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以上据人卫影印本)  相似文献   

9.
痿病探微     
[目的]"痿"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详细阐发机理,成为后世医家研讨基础,历代医家看法大同小异,均认为以筋肉无力,肢体不能随意运动为主要表现,易与痹症混淆,吴昆提到"痿痹二病也,《内经》亦有称痹为痿者,故而为一",张子和认为:"四末之疾,动而或痉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状未尝同也"。痿病包涵现代医学多种疾病(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等),皆影响到神经、肌肉等组织。痹症属风湿类疾病,也有相当一部分影响到神经、肌肉;而归为痿病范畴的重症肌无力从西医角度来讲是以体液免疫为主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样的,一些归为痹症范畴的风湿类疾病与自身免疫失调有关。痿病成因不仅在于情志内伤等,亦与外伤邪气有关,痿症以肺热叶焦、阳明虚、带脉不引、内虚、湿热为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0.
《素问·痿论篇》乃论痿之专篇,为后世诊治痿证奠定了理论基础。“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典出此篇,历代医家对其多有诠释。但就其用字、句读和注释各家差异甚大,至今尚未统一,导致后世对经文原意、脉痿病因病机及症状等理解较为混乱。就此语释疑解惑,认为本段经文当句读为“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枢折”并非“四肢关节之处,如枢纽之折”,乃少阳枢机损毁或不利;语译当为:“少阳枢机不利,则小腿悬持,缓纵而不能站立也”。  相似文献   

11.
考释《素问·平人气象论》中“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无他”“脉瘦”“肝不弦、肾不石也”四处疑难词句,认为“呼吸定息,脉五动,闺以太息”,意谓在一呼一吸构成的一息之时,常人之脉搏动5次,这是因为呼吸较长以近脉跳余数的缘故;“无他”即“无它”,本义是指没有毒蛇,犹今之所谓“没有危险”“脉瘦”当作“脉度”,言脉象之沉,不可据《素问·玉机真脏论》校为“脉沉涩”“肝不弦、肾不石也”当是“肝不弦、心不钩、脾不弱、肺不毛、肾不石也”的脱文,而“不”即“丕”,为大之义.  相似文献   

12.
《痿论》云:五脏使人痿,而本于肺热叶焦。终之日:治痿独取阳明。是痿病原于手太阴一经,以热相传而成,而治之者,惟取足阳明一经以为要。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总宗筋而束骨以利机关。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手足不用而成痿。是痿之来,起于肺经,而治则取于阳明。后人谓独取阳明,此“取”字有教人补之意。是以丹溪独引越人泻南方、补北方之法,以发明“独取阳明”之旨。究未能尽所以取阳明之义,而意反有相戾者。夫南方,离火也;北方,坎水也。其言日:金体燥而居上,主畏火;土性湿而居中,主畏木。  相似文献   

13.
<正>《素问·痿论》对痿证的证候特征、病因、病理、治疗原则等,均作了纲领性的论述。今就临床所见,结合对本论的学习,谈谈对痿证的认识。一、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本论云:“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此段经文说的是本证两个阶段。第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杂志》2016,(2):94-95
下运动神经元瘫临床表现的肌无力、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与《素问·痿论》所述痿病之足痿不用、爪枯、肉蠕动相似。肉蠕动是指肌束颤动,而非肌肉软弱无力。根据临床表现,痿病应包含现代医学的运动神经元病或其他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性疾病,而不包含上运动神经元瘫和肌源性肌萎缩疾病。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应用健脾养胃法治疗此类疾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笔者反复研读《素问·生气通天论》,觉得本篇某些语句令人费解,似有错简。现举三则,试作校雠。一原文: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則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相似文献   

16.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备课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鹏举 《吉林中医药》2010,30(10):831-832
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水冰地坼痿厥的含义进行了考证,提出冰乃凝之古字,厥乃蹶字之借,可补《内经》教材之不足;又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王冰、张介宾注语进行了分析,指出王冰是本于阴阳互根之理,以饮食为例来阐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义,而张介宾注语既有基于阴阳互根之理的正面阐释,又有从阴阳互制角度的反证,而《内经》教材对二人的注释多有误解。  相似文献   

17.
指出<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之"时"为"识"之假借,与"知"同义,意为知道、懂得,属于古文"耦语中异字同义例"用法;"逆于生乐"之意当为违背养生的快乐.参考部分古籍与辞书,对部分注家的注解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内经》通行本之《素问.灵兰秘典论》,其思维方式与主体内容来自古《阴阳十二官相使》一文,但在其流传过程中有后人之加工整理;胆在人体既为六腑之一,又为中精之腑,功能介于脏与腑之间,能出表入里、通达阴阳,为三阴三阳之枢、五脏六腑之界,亦为人身之枢纽与桥梁,故为中正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意为膀胱犹如贮水之堤坝,主贮藏人体之津液。  相似文献   

19.
︽素问︾音训三则王沁凯关键词素问音训通假字同源字《黄帝内经素问》的著作时代约在战国两汉之间,书中通假字与同源字的运用甚为普遍。因而,运用音训知识依音破字,易字释义,或通其音义,以助释义,乃为今人研读《内经》在语言文字方面的重要内容。所谓音训,即以字的...  相似文献   

20.
一、内容提示本文选自《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校点本。《内经》是我国现存成书于战国、托名黄帝的医经汇编,包括《素问》、《灵枢》两人部分,计十八卷,一百六十二篇。《内经》是古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中,对人体生理现象、病理变化、诊断治疗等问题的系统理论认识,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它深入论述了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防治未病等一系列中医基础理论问题,迄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