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手指末节指腹在外形及功能上有着重要的作用,1996年2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对手指末节指腹缺损指骨部分外露者,采取软组织转移后游离皮片覆盖的方法进行修复,术后效果良好. 1.一般资料:本组56例58指,男35例,女21例;年龄15~56岁.拇指13指,示指20指,中指14指,环指5指,小指6指.其中冲压伤36例、切割伤20例,均为指腹缺损.受伤时间为1.0~7.5 h.缺损面积为1.4 cm×1.0 cm~1.5 cm×2.0 cm,指骨外露1.0 cm以内,背侧甲床完整.切取原离断组织块全厚皮片植皮22指,切取前臂内侧全厚皮片36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甲床缘切口治疗手指末节血管球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6月至2010年7月,对14例手指末节血管球瘤患者,通过甲床缘切口形成携带骨膜的甲床瓣或指腹瓣,充分游离达到甲下或指腹区域,在显微镜视下仔细分离后完整地切除血管球瘤.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病理检查证实为血管球瘤.术后随访12 ~ 55个月,平均26.7个月.14例患者疼痛症状完全消失,甲床愈合良好,指甲生长正常、外观良好,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无一例复发.结论 应用甲床缘切口联合显微外科技术治疗手指末节血管球瘤,操作简单、切口隐蔽、创伤小、并发症少,肿瘤切除彻底,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携带附加筋膜瓣的指动脉岛状皮瓣联合断层甲床移植一期修复手指末节套脱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08年10月,应用三种形式的携带附加筋膜瓣的指动脉岛状皮瓣联合断层甲床移植修复手指末节套脱伤9例,其中采用同指近节逆行岛状皮瓣6例,邻指中节顺行岛状皮瓣2例,结扎指总动脉邻指逆行岛状皮瓣1例.甲床移植来源为(母)趾7例,第二趾1例,撕脱甲床回植1例.结果 术后皮瓣及移植甲床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2年,重建指腹外形饱满,两点分辨觉为6~12mm.3例新生指甲被覆完全,外形光滑、平整;2例新生指甲被覆超过4/5;3例超过1/2,与甲床贴附紧密;1例仅长出残留指甲.远指间关节活动度为30.~60°,供趾趾甲生长良好,行走功能正常.结论 携带附加筋膜瓣的指动脉岛状皮瓣联合断层甲床移植是修复手指末节套脱伤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指腹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方法。方法自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指腹缺损10例,均为男性;年龄18~38岁,平均26岁;示指6例,中指3例,环指1例。均为机器伤所致,指腹缺损面积为1.5cm伊2.0cm~2.0cm伊3.0cm。6例伤指为单纯性指腹缺损;4例伴甲床裂伤、末节指骨横断骨折。均为急诊手术,采用缝合指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修复指腹缺损,手指侧方供区伤口用游离皮片覆盖。伴甲床裂伤、末节指骨横断骨折者,术中同时行克氏针固定骨折,缝合甲床。结果10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4~6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如常,无色素沉着,两点分辨觉8~12mm,伤指末节屈伸活动良好。伴骨折者术后8~10周骨折愈合。伴甲床裂伤者甲床愈合平整,已有部分指甲生长。供区皮片成活,伤口愈合良好。结论缝合指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动脉化静脉皮瓣移植修复指腹缺损,具有手术损伤小、麻醉操作简单、手术操作方便、术后功能和外形恢复满意等优点,是一种修复指腹缺损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自2001年3月-2008年2月,我们应用第二足趾末节组织瓣修复示中指末节部分缺损17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一般资料:本组共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18~34岁,平均24.5岁.损伤部位:示指11例,中指6例.甲根部以远指体缺损7例,甲根部以远套脱伤3例,部分甲床及侧方缺损4例,远指横纹以远指腹缺损3例.手指组织缺损面积为1.0cm×1.5 cm~2.Ocm×5.0 cm.  相似文献   

6.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结合甲床扩大术修复指端缺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介绍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结合甲床扩大术治疗外伤性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伴指甲缺损.方法 采用此方法治疗手指末节软组织伴指甲缺损35例38指.结果 所有皮瓣均成活,术后随访3~6个月,伤指的指端及指甲外形满意.结论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结合甲床扩大术是治疗外伤性手指末节软组织伴指甲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第2趾胫侧(甲)皮瓣修复手指末节少量指腹(伴甲床)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4—2015-06诊治的手指末节指腹缺损31例,其中19例伴有甲床缺损,均采用第2趾胫侧(甲)皮瓣移植修复。供区创面直接缝合,受区石膏托外固定。结果术后随访1~24个月,31例(甲)皮瓣均成活。指体外形、指甲生长良好,功能较好,触觉、痛觉、温觉良好。皮瓣两点分辨觉为4~8 mm。供区一期直接缝合,外观能够接受,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游离第2趾胫侧(甲)皮瓣修复手指末节指腹(伴甲床)皮肤软组织缺损后手指外形及功能满意,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我院收治35例42个手指末节完全性离断伤患者,经采用吻合指腹静脉进行再植,成活率为97%。我们体会,手指末节完全离断的断指,指背静脉常因损伤重或静脉很细、缺如,给吻合带来困难,即使吻合,通畅率亦低。而指腹静脉位置相对恒定,易寻找。吻合指腹静脉,提高了末节离断指再植的成活率。吻合指腹静脉的手指末节离断再植35例@吴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四医院骨创伤科 @吴景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四医院骨创伤科 @霍华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四医院骨创伤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带长伸肌腱的趾腓背侧甲床瓣修复手指伸肌腱止点及甲床缺损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16年3月至2021年12月,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应用带长伸肌腱的趾腓背侧甲床瓣修复手指伸肌腱止点及甲床缺损9例9指,其中男7例7指,女2例2指,年龄21~46(平均34.2)岁。致伤原因:磨损伤2例,电刨伤5例,热压伤1例,利器伤1例。均为手指远侧指骨间关节背侧及甲床复合组织缺损,其中拇指1例,示指3例,中指4例,环指1例。均为甲床、末节背侧软组织及肌腱止点缺损,甲床及软组织缺损面积2.6 cm×1.3 cm~3.1 cm×1.7 cm。肌腱缺损长0.4~0.8 cm、宽0.8 cm。末节指骨背侧部分骨质缺损3例,面积为0.3 cm×0.4 cm~0.6 cm×0.7 cm。1例为急诊手术修复,8例为亚急诊手术修复,实施以趾腓侧趾背动脉滋养的带长肌腱的趾腓背侧甲床瓣移植,切取甲床瓣面积3.0 cm×1.5 cm~3.3 cm×2.0 cm,切取肌腱长1.0~2.0 cm、宽0.8 cm。修复手指缺损肌腱及甲床,并用锚钉固定肌腱末端于末节指骨重建手指伸肌腱止点。小腿部供区直接拉拢缝合, 后...  相似文献   

10.
手指端的皮肤及软组织缺损伤在日常工作中很常见,治疗的方法很多,但各有优缺点.2005年5月至2010年10月,我院应用指动脉背侧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指中末节软组织缺损,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1.一般资料:本组42例51指,男27例,女15例;年龄18~ 59岁,平均26岁.致伤原因:热压伤8指,撕脱伤29指,挫伤14指.致伤部位:示指12指,中指17指,环指15指,小指7指;其中指腹、甲床缺损39指(图1),中节掌、背侧缺损12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