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硬膜外麻醉因同时阻滞交感神经,所以对血管手术有利。只要避免低血压,肢体血运往往增加。但大多数病人在手术前后均接受抗凝治疗预防动脉血栓形成,术中又常用肝素,如果硬膜外间隙出血或形成血肿则可引起截瘫并伴有尿便失禁。脊髓及硬膜外血肿,文献报道已超过100例,其中1/3是抗凝治疗的病例。因此 De Angelis 等认为凡进行抗凝治疗的病人禁忌采用硬膜外麻醉。作者报道950例病人在全麻和硬膜外麻醉下实施血管再建手术共1,000次。病人术前均口服了抗凝剂。本组病人年龄平均68岁(49~90岁),体重平均73kg(56~92kg),体质 AS AⅡ~Ⅳ级。全部病人均先用戊炔巴比妥诱导,注琥珀胆碱后气管  相似文献   

2.
抗凝治疗与椎管内血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管内血肿是腰麻和硬膜外麻醉时较少见的并发症,但因为椎管是一封闭没有扩张余地的间隙,因此,一旦发生血肿将压迫脊髓导致严重的神经并发症,甚至发生截瘫。在凝血机制异常或接受抗凝治疗的病人,其椎管内血肿的发生率要高于一般的病人。本文就常用抗凝方法与椎管内血肿发生的关系作一介绍。 1 静脉注射肝素与椎管内血肿 肝素主要通过激活抗凝血酶Ⅲ,从而抑制凝血因子Ⅻa、Ⅸa、Ⅹa、Ⅺa、和凝血酶而起抗凝作用,同时它还有增强凝血因子Xa抑制剂的作用。静脉注射10 000U肝素5min后,凝血时间(coagulation time,CT)即延长2~4倍。一般肝素半衰期为1.5~2.0h,但患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病人其半衰期更短。静脉注射治疗量肝素后,一般4.0~6.0h后作用消失,应用鱼精蛋白可迅速中和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是否存在关联性。方法我科自2008-10起所有腰椎手术患者术后6 h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将2008-10-2013-08患者作为治疗组,2003-08-2008-10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硬膜外血肿发生率,分析应用低分子肝素与硬膜外血肿发生是否存在关联性。结果治疗组1128例患者,7例出现硬膜外血肿,发生率0.62%,对照组1060例患者,6例出现硬膜外血肿,发生率0.56%,结果 P0.05,两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并比较单纯全麻与硬膜外联合全麻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效果。方法将70例接受LC的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和硬膜外联合全麻组,各35例。结果联合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术毕清醒时间均明显短于全麻组(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LC,麻醉效果好、术后恢复迅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小剂量肝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纽约特种外科医院的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共993例,从2006年1月到2010年5月。其中男473例,女529例,均排除了患有血小板减少症、出血体质以及不能行硬膜外麻醉的患者。手术采用硬膜外低压麻醉(平均动脉压维持在45~55mmHg),行后外侧切口,尽量减少股静脉扭曲的时间,反复冲洗和吸引出股骨髓腔内容物。当处理髋臼侧的时候,下肢处于中立位置。处理股骨侧髓腔之前2—3min,静脉给予肝素(10—15U/kg)。结果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3分钟(35~268min),平均失血量183ml(50—1400m1)。术后随访3个月。本组患者共有13例发生血栓性疾病,占患者总数的1.3%。所有血栓患者中确诊为DVT的有10例,发生率为1%。没有一例患者发生切口血肿及主要出血并发症。随访期间没有一例患者死亡。结论全髋关节术中给予肝素血栓发生率低,术后无相关的出血并发生。  相似文献   

6.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置管出血性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临时中心静脉置管出血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71例接受临时中心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资料,分析置管位置(颈内、锁骨下、股静脉)、置管后透析时机(即刻或隔日)、透析中抗凝方式(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无肝素)与出血并发症的关系。结果①置管后即刻透析患者发生出血并发症的风险较隔日透析高(16.4% vs 4.2%,P〈0.01);②低分子量肝素抗凝较普通肝素抗凝出血少(5.2% vs 13.8%,P〈0.01)。结论恰当的安排透析时机、选用合适的抗凝技术以可有效减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简称全麻)与硬膜外麻醉(简称硬麻)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对比。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0在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采用全麻和硬麻两种麻醉方式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均能完成满意麻醉效果,两组间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SBP和DBP均较麻醉前显著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硬麻是安全可行,可以减轻患者的病痛,给手术操作带来方便,同时也可降低全麻的肺部等并发症,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和全麻两种麻醉时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皮质醇变化。25例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两组:A组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12例,B组为全麻13例。分别于麻醉前、麻醉插管后2分钟、进腹探查时、术中2小时、拔管后即刻抽取中心静脉血测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皮质醇的浓度。结果示A组麻醉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B组术中肾素活性和皮质醇显著增高(P<0.01)。此外,手术期间A组比B组心率慢,血压低(P<0.01)。表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是一种应激反应较轻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局部物理加压预防全麻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全身麻醉手术患者345例,分为对照组、肝素组和物理加压组,各组间血栓形成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无任何抗凝措施介入,肝素组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物理加压组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进行下肢局部加压。所有患者在术后第7天查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术后第3天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YF)。结果术后血管超声检查显示,肝素组和物理加压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肝素组凝血酶原时间(PT)长于对照组和物理加压组(P〈0.05)。结论下肢局部物理加压是一种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和全麻两种麻醉时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皮质醇变化。25例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两组:A组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12例,B组为全麻13例。分别于麻醉前、麻醉插管后2分钟、进腹探查时、术中2小时、拔管后即刻抽取中心静脉血测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皮质醇的浓度。结果示A组麻醉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B组术中肾素活性和皮质醇显著增高(P〈0.01)。此外,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静脉全麻与连续硬膜外阻滞对腹腔镜妇科手术的效果。方法将126例接受腹腔镜妇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实施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静脉全麻,对照组实施连续硬膜外阻滞,对2组麻醉效果及相关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中患者的肌肉松弛度、疼痛反应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静脉全麻下实施腹腔镜妇科手术,较连续硬膜外阻滞效果满意且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腰硬联合阻滞和全身麻醉用于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CSEA)和全身麻醉(GA)下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CSEA组(n=45)和GA组(n=45)。术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性别、ASA分级和手术时间方面无差异。两组均无大的手术或麻醉并发症。全麻组发生低血压17例,腰硬联合组发生低血压5例(P〈0.05)。腰硬联合组在手术开始60min后,有15例患者需要丙泊酚镇静。术后2h腰硬联合组有1例患者需要静脉给予止痛药,全麻组有34例患者需要静脉给予止痛药止痛(在PACU中)(P〈0.01)。术后24h全麻组有42例患者满意,腰硬联合组有41例患者满意(P〉.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镇静用于PCNL手术具有患者满意度高,麻醉并发症低,术后镇痛效果好的优点,是PCNL手术麻醉方法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不同麻醉方法对上腹部手术围术期儿茶酚胺的影响   总被引:64,自引:3,他引:61  
30例胃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全麻、硬膜外、全麻加硬膜外三组,每组10例,对围术期血浆儿茶酚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全麻组和硬膜外组麻醉后、术中及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与入室时相比差异显著(P〈0.01);而混合组虽有增高,但与入室时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多巴胺无论在组内还是在组间比较均无差异。作者认为单纯全麻和/或硬膜外麻醉均不能有效地抑制上腹部手术引起的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直入穿刺法与旁入穿刺法2种不同椎管内麻醉穿刺方法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120例,ASA 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直入法穿刺组和旁入法穿刺组。均采用一点法即针内针单间隙穿刺技术。观察每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穿刺成功率、神经异感、硬膜外置管困难发生率、硬膜外导管误入血管发生率、术后腰背痛发生情况,麻醉后1、5、10、30min无创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直法与旁入法腰麻硬膜外联合穿刺在麻醉起效时间(5.24±0.4)min vs(5.14±0.6)min、硬膜外置管困难发生率1.7% vs 1.7%、硬膜外导管误入血管发生率3.4% vs 1.7%、神经异感发生率3.4% vs 3.4%无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后1、5、10、30min SBP、DBP、HR、SpO2,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旁入法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75.0%(45/60) vs 23.3%(14/60)及持续时间(2.44±0.8)d vs(2.04±0.7)d明显低于直入法组(x^2=32.042,P=0.000;t=2.195,P=0.004)。结论:2种麻醉穿刺方法均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膝关节镜手术;与直入法相比,旁入法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术后腰痛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高位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Qs/Qt )的影响。方法:择期开胸手术病人30例随机分为两组:全麻复合硬膜外组(A组)和全麻组(B组)。两组病人分别于麻醉前、双肺通气20分钟、单肺通气15、30分钟时采动脉血及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计算出Qs/Qt等。结果:单肺通气时,两组病人Qs/Qt较双肺通气时显著增加(P<0.01),PaO2显著降低(P<0.05)。单肺通气15、30分钟时,A组病人Qs/Qt显著大于B组(P<0.01);PaO2显著低于B组(P<0.05)。麻醉期间A组病人心率亦显著慢于B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全麻复合硬膜0.05)。麻醉期间A组病人心率亦显著慢于B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时间,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引起Qs/Qt增加,PaO2降低,可能与硬膜外阻滞削弱低氧性肺血管收缩机制(HPV)有关。  相似文献   

16.
连续硬膜外腔阻滞对地氟醚麻醉期间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连续硬膜外阻滞对地氟醚诱发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 30例病人随机分为地氟醚组和连续硬膜外阻滞与地氟醚联合醉组,每组15例。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后,地氟醚组以挥罐设定浓度(FD)2%开始,并以每间隔30s递增1%的方法吸入地氟醚-氧,直至达到满足手术要求的浓度并维持麻醉;联合麻醉组在全麻诱导前于T9-10或T10-11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术中用利多卡因维持硬膜外阻滞,其余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高血压病人围术期血浆4种神经肽的影响。方法:择期上腹部手术的高血压病人60例,随机分为硬膜外组、全麻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15min、手术后20min和术终10min测定血浆中ET、CGRP、神经肽(NPY)和NT的含量及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在麻醉和手术后E组和G组病人的血压和4种神经肽与麻醉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C组的血压、心纺和4种神经肽在手术开始后与组间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法联合应用于高血压患者上腹部手术,可有效地抑制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8.
连续硬膜外麻醉是闭塞性周围血管疾病和肢体坏死病人止痛的有效方法。但抗凝治疗中应用此麻醉法易发生硬膜外出血和血肿併发症。作者报告一例70岁男性病人,因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左膝胭动脉瘤和远端血栓形成,左下肢进行性坏死。为了止痛和行左腿膝上截肢术,施行连续硬膜外麻醉达12日。用16号Tuohy氏针向腰3~4椎间穿刺,导管推进4厘米,穿刺顺利,对硬膜外血管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联合组即试验组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单纯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每组30例患者,两组病人全麻的诱导及维持方法均相同.试验组病人在全麻诱导前先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出现平面后,再行全麻诱导,并间断硬膜外腔追加罗哌卡因5ml(大约40-50分钟左右),主要观察病人在麻醉期间以及苏醒期间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包括血压,心率的变化,以及苏醒期间病人苏醒程度,烦躁情况及疼痛程度的观察.结果:试验组患者在麻醉手术期间其血流动力学血压和心率的变化较对照组的变化明显平稳,血压和心率都较对照组低(p<0.05),采用复合麻醉的患者不但并发症少,且苏醒快,疼痛轻.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直肠癌根治术中及术后病人的血压和心率比较稳定,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性高,且并发症少,所以在直肠癌根治术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比单纯的全麻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根据病例人选标准选择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患者126例,分成2组。其中抗凝预防组64例,联合采用基本预防、物理预防与药物预防;对照组62例,除采用基本预防措施外,未用物理预防与药物预防。观察指标:(1)围手术期患者出血量;(2)术后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3)脑出血、硬膜外血肿出现的神经症状;(4)术前及术后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5)双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结果抗凝预防组DVT共8例(12.50%),对照组DVT共2l例(33.87%),两组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及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高(33.87%),联合应用LMWH和IPC能有效降低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DVT发生率,并发症少,在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DVT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