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足由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引起的以角膜基质层多灶性浸润为主的炎性病变.1965年Turner和Stinsont[1]报道了第1例NTM角膜炎,此后相关病例报道不断增多.随着角膜屈光手术,尤其是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o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的普遍开展,NTM角膜炎呈现出集中发生的趋势.目前NTM已成为LASIK术后角膜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53%)[2].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临床常不能及时确诊,延误治疗,所以眼科医师应对其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2.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足由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引起的以角膜基质层多灶性浸润为主的炎性病变.1965年Turner和Stinsont[1]报道了第1例NTM角膜炎,此后相关病例报道不断增多.随着角膜屈光手术,尤其是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o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的普遍开展,NTM角膜炎呈现出集中发生的趋势.目前NTM已成为LASIK术后角膜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53%)[2].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临床常不能及时确诊,延误治疗,所以眼科医师应对其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3.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足由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引起的以角膜基质层多灶性浸润为主的炎性病变.1965年Turner和Stinsont[1]报道了第1例NTM角膜炎,此后相关病例报道不断增多.随着角膜屈光手术,尤其是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o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的普遍开展,NTM角膜炎呈现出集中发生的趋势.目前NTM已成为LASIK术后角膜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53%)[2].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临床常不能及时确诊,延误治疗,所以眼科医师应对其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4.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足由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引起的以角膜基质层多灶性浸润为主的炎性病变.1965年Turner和Stinsont[1]报道了第1例NTM角膜炎,此后相关病例报道不断增多.随着角膜屈光手术,尤其是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o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的普遍开展,NTM角膜炎呈现出集中发生的趋势.目前NTM已成为LASIK术后角膜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53%)[2].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临床常不能及时确诊,延误治疗,所以眼科医师应对其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5.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足由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引起的以角膜基质层多灶性浸润为主的炎性病变.1965年Turner和Stinsont[1]报道了第1例NTM角膜炎,此后相关病例报道不断增多.随着角膜屈光手术,尤其是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o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的普遍开展,NTM角膜炎呈现出集中发生的趋势.目前NTM已成为LASIK术后角膜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53%)[2].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临床常不能及时确诊,延误治疗,所以眼科医师应对其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6.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足由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引起的以角膜基质层多灶性浸润为主的炎性病变.1965年Turner和Stinsont[1]报道了第1例NTM角膜炎,此后相关病例报道不断增多.随着角膜屈光手术,尤其是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o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的普遍开展,NTM角膜炎呈现出集中发生的趋势.目前NTM已成为LASIK术后角膜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53%)[2].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临床常不能及时确诊,延误治疗,所以眼科医师应对其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7.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足由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引起的以角膜基质层多灶性浸润为主的炎性病变.1965年Turner和Stinsont[1]报道了第1例NTM角膜炎,此后相关病例报道不断增多.随着角膜屈光手术,尤其是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o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的普遍开展,NTM角膜炎呈现出集中发生的趋势.目前NTM已成为LASIK术后角膜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53%)[2].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临床常不能及时确诊,延误治疗,所以眼科医师应对其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8.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足由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引起的以角膜基质层多灶性浸润为主的炎性病变.1965年Turner和Stinsont[1]报道了第1例NTM角膜炎,此后相关病例报道不断增多.随着角膜屈光手术,尤其是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o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的普遍开展,NTM角膜炎呈现出集中发生的趋势.目前NTM已成为LASIK术后角膜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53%)[2].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临床常不能及时确诊,延误治疗,所以眼科医师应对其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9.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足由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引起的以角膜基质层多灶性浸润为主的炎性病变.1965年Turner和Stinsont[1]报道了第1例NTM角膜炎,此后相关病例报道不断增多.随着角膜屈光手术,尤其是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o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的普遍开展,NTM角膜炎呈现出集中发生的趋势.目前NTM已成为LASIK术后角膜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53%)[2].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临床常不能及时确诊,延误治疗,所以眼科医师应对其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0.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足由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引起的以角膜基质层多灶性浸润为主的炎性病变.1965年Turner和Stinsont[1]报道了第1例NTM角膜炎,此后相关病例报道不断增多.随着角膜屈光手术,尤其是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o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的普遍开展,NTM角膜炎呈现出集中发生的趋势.目前NTM已成为LASIK术后角膜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53%)[2].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临床常不能及时确诊,延误治疗,所以眼科医师应对其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1.
随着LASIK手术的普遍开展,术后并发感染性角膜炎的病例报道不断增多。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是导致术后感染性角膜炎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之一,其中以龟分枝杆菌及偶发分枝杆菌最常见。LASIK术后NTM角膜炎的起病缓慢,早期无特异性症状,随病情的发展出现眼痛及视力下降。典型的临床体征为角膜基质多灶性点片状浸润,严重者可出现瓣下脓肿、角膜瓣坏死。对于LASIK术后2—3周角膜出现浸润病变或角膜瓣下出现结晶样角膜病变,应高度怀疑NTM角膜炎,其病因学诊断须依靠实验室检查。LASIK术后NTM角膜炎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角膜瓣下的冲洗及手术治疗。治疗的原则为: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目前最常用的抗生素为阿米卡星、克拉霉素及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随着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的普及,术后并发的感染性角膜炎逐渐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现将我院经临床及实验室明确诊断的一例LASIK术后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eculous mycobacteria. NTM)性角膜炎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加替沙星治疗非结核性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加替沙星对兔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利用龟分枝杆菌建立兔NTM角膜炎模型,随机分为6组,分别使用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及加替沙星联合阿米卡星进行治疗,平衡盐溶液(BSS)作为对照;观察治疗前后角膜浸润面积及临床表现的变化,并对治疗1周后的角膜病灶进行细菌定量分析。结果 加替沙星可抑制角膜组织内NTM的生长,使NTM角膜炎角膜浸润面积明显减小,与阿米卡星联合使用可增强其抗菌作用。结论 加替沙星是治疗NTM角膜炎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武樱  武超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7,25(12):1300-130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19眼,鲍曼不动杆菌性角膜炎1眼,回顾分析,早期采用局部清创,2.5%碘酊烧灼,联合药物治疗方法。结果18眼临床治愈,1眼板层角膜移植,1眼全层角膜移植。结论对于LASIK术后感染应迅速采取相应措施,清创下碘酊烧灼及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使多数早期感染患者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15.
0引言随着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的广泛开展,LASIK术后并发症也在增加,术后感染性角膜炎的发病率为0.1%~0.2%,而真实的发病率可能远超过所报道过的病例[1]。我们在LASIK术后3d发现1例非典型性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35岁,因双眼视物不清20a+于2008-03-16在外院行LASIK手术,术后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术后第1d复查,裸视力右1.2,左1.0,无不适感,术后检查未发现异常;第3d双眼轻度畏光,流泪,右眼角膜未见异常,左眼视力明显下降,裂隙灯检查显示:角膜水肿,角膜瓣下有散在圆点状上皮下浸润,边界不清(图1);第4d,双眼畏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角膜异物外伤后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期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12例(12只眼)非结核分枝杆萧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经过以及预后情况.主要的实验诊断方法包括角膜病灶刮取物的微生物培养、抗酸染色、聚合酶链式反应、病变角膜的组织病理及电镜检查.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以及角膜移植.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采用算术平均数法计算.结果 本组11例为同一基层医院角膜金属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感染,另1例发生于芦苇刺伤角膜后.较特征性的体征包括角膜基质灰蓝色或灰白色结晶样、多灶性浸润,可伴有溃疡形成、后弹力层放射状改变等.12例微生物培养均为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5例鉴定为龟分枝杆菌脓肿亚型),8例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查7例细菌阳性,3例电镜检查均见吞噬了细长杆状或短粗型的分枝杆菌的门细胞和坏死组织.10例经局部和全身应用多种抗生素(阿米卡星、利福平、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等)以及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2~5个月治愈,2例药物治疗6个月无明显疗效经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治愈.结论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少见的机会性感染,可在角膜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流行,诊断困难,易被误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可经细菌培养、抗酸染色明确诊断.该病病程长,药物治疗反应慢,大多数患者可经抗生素控制,顽固性病例需角膜移植治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角膜异物外伤后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期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12例(12只眼)非结核分枝杆萧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经过以及预后情况.主要的实验诊断方法包括角膜病灶刮取物的微生物培养、抗酸染色、聚合酶链式反应、病变角膜的组织病理及电镜检查.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以及角膜移植.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采用算术平均数法计算.结果 本组11例为同一基层医院角膜金属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感染,另1例发生于芦苇刺伤角膜后.较特征性的体征包括角膜基质灰蓝色或灰白色结晶样、多灶性浸润,可伴有溃疡形成、后弹力层放射状改变等.12例微生物培养均为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5例鉴定为龟分枝杆菌脓肿亚型),8例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查7例细菌阳性,3例电镜检查均见吞噬了细长杆状或短粗型的分枝杆菌的门细胞和坏死组织.10例经局部和全身应用多种抗生素(阿米卡星、利福平、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等)以及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2~5个月治愈,2例药物治疗6个月无明显疗效经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治愈.结论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少见的机会性感染,可在角膜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流行,诊断困难,易被误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可经细菌培养、抗酸染色明确诊断.该病病程长,药物治疗反应慢,大多数患者可经抗生素控制,顽固性病例需角膜移植治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角膜异物外伤后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期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12例(12只眼)非结核分枝杆萧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经过以及预后情况.主要的实验诊断方法包括角膜病灶刮取物的微生物培养、抗酸染色、聚合酶链式反应、病变角膜的组织病理及电镜检查.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以及角膜移植.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采用算术平均数法计算.结果 本组11例为同一基层医院角膜金属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感染,另1例发生于芦苇刺伤角膜后.较特征性的体征包括角膜基质灰蓝色或灰白色结晶样、多灶性浸润,可伴有溃疡形成、后弹力层放射状改变等.12例微生物培养均为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5例鉴定为龟分枝杆菌脓肿亚型),8例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查7例细菌阳性,3例电镜检查均见吞噬了细长杆状或短粗型的分枝杆菌的门细胞和坏死组织.10例经局部和全身应用多种抗生素(阿米卡星、利福平、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等)以及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2~5个月治愈,2例药物治疗6个月无明显疗效经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治愈.结论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少见的机会性感染,可在角膜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流行,诊断困难,易被误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可经细菌培养、抗酸染色明确诊断.该病病程长,药物治疗反应慢,大多数患者可经抗生素控制,顽固性病例需角膜移植治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角膜异物外伤后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期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12例(12只眼)非结核分枝杆萧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经过以及预后情况.主要的实验诊断方法包括角膜病灶刮取物的微生物培养、抗酸染色、聚合酶链式反应、病变角膜的组织病理及电镜检查.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以及角膜移植.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采用算术平均数法计算.结果 本组11例为同一基层医院角膜金属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感染,另1例发生于芦苇刺伤角膜后.较特征性的体征包括角膜基质灰蓝色或灰白色结晶样、多灶性浸润,可伴有溃疡形成、后弹力层放射状改变等.12例微生物培养均为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5例鉴定为龟分枝杆菌脓肿亚型),8例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查7例细菌阳性,3例电镜检查均见吞噬了细长杆状或短粗型的分枝杆菌的门细胞和坏死组织.10例经局部和全身应用多种抗生素(阿米卡星、利福平、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等)以及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2~5个月治愈,2例药物治疗6个月无明显疗效经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治愈.结论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少见的机会性感染,可在角膜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流行,诊断困难,易被误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可经细菌培养、抗酸染色明确诊断.该病病程长,药物治疗反应慢,大多数患者可经抗生素控制,顽固性病例需角膜移植治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角膜异物外伤后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期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12例(12只眼)非结核分枝杆萧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经过以及预后情况.主要的实验诊断方法包括角膜病灶刮取物的微生物培养、抗酸染色、聚合酶链式反应、病变角膜的组织病理及电镜检查.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以及角膜移植.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采用算术平均数法计算.结果 本组11例为同一基层医院角膜金属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感染,另1例发生于芦苇刺伤角膜后.较特征性的体征包括角膜基质灰蓝色或灰白色结晶样、多灶性浸润,可伴有溃疡形成、后弹力层放射状改变等.12例微生物培养均为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5例鉴定为龟分枝杆菌脓肿亚型),8例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查7例细菌阳性,3例电镜检查均见吞噬了细长杆状或短粗型的分枝杆菌的门细胞和坏死组织.10例经局部和全身应用多种抗生素(阿米卡星、利福平、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等)以及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2~5个月治愈,2例药物治疗6个月无明显疗效经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治愈.结论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少见的机会性感染,可在角膜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流行,诊断困难,易被误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可经细菌培养、抗酸染色明确诊断.该病病程长,药物治疗反应慢,大多数患者可经抗生素控制,顽固性病例需角膜移植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