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开颅血肿清除术与钻孔术腔冲洗持续引流术对慢性硬膜下血肿伴急性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 16年7月~20 18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8 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伴急性出血患者。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 1例。观察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采钻孔术腔冲洗持续引流术。比较两组术后指标与神经功能障碍程度。结果观察组住院天数与置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颅内残余血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 5);术前与术后各阶段,两组神经功能障碍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结论与钻孔术腔冲洗持续引流术比较,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伴急性出血,可有效缩短术后康复时间,减少颅内残余血肿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开颅去骨瓣前钻孔减压在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救治效果.方法 对31例急性硬膜下血肿需手术者,采用开颅去骨瓣前先钻孔释放部分硬膜下血肿减压,再形成骨瓣去除骨瓣打开硬膜的方法,对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死亡2例,2例为植物生存;3例重残;轻残及恢复良好者24例.结论 采用开颅去骨瓣前钻孔减压可以争取抢救时间,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多发伤34例院前急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多发伤的特点及治疗。方法对2006-02-2010-02广安市人民医院救治的急性硬膜下血肿3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多发伤患者中存活31例,死亡3例(8.8%)。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多发伤成功救治的关键是快速院前急救,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4.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9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作用、效果。方法:回顾总结分析我院脑外科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CT检查,证实颅内损伤状况,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0.5a随访。结果:据GCS评判预后,康复良好28例,中残46例,重残12例,死亡10例。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对急性幕上颅内血肿和脑挫裂伤适用,对广泛额颞顶脑挫裂伤和急性硬膜下血肿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5.
我院2004-01/2008-01对21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伴有颅内血肿、脑疝抢救中开颅手术前的患者行床边快速锥颅钻孔血肿外引流术,清除部分颅内血肿,缓解患者颅内压增高,为争取手术时间以及提高抢救成功率提供了帮助。现将其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微创引流术与开颅术治疗硬脑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阜新市中心医院2015-01—2016-01收治的104例硬脑膜外血肿患者,设计手术方案时将行常规开颅术治疗的设为对照组(46例),将行微创引流术治疗的设为研究组(58例),对比两组手术效果、并发症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开颅术相比,微创引流术应用于硬脑膜外血肿患者治疗中效果更佳,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失血量,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特点。方法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50例,其中急诊手术治疗40例,手术方式为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保守治疗10例,4例因保守治疗失败手术。结果治疗后3月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良好21例,中残5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0例。结论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应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血肿量的多少、中线结构是否移位、环池是否清楚等决定,争取在患者昏迷前或瞳孔散大前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标准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急性外伤性广泛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外伤性广泛硬膜下血肿患者82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传统组和标准组各41例。传统组患者行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标准组患者行标准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颅内压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效果。结果标准组患者术后1、3、7d颅内压均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6个月,标准组预后总有效率高于传统组(P0.05);标准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标准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急性外伤性广泛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更优,能更有效的降低患者颅内压,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实施美国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清除各种颅内血肿和坏死脑组织,实施内减压和外减压术,并去除额颞顶部大骨瓣减压。结果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8例,单侧为主,其中一侧额颞项部广泛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或(和)脑内血肿26例,一侧额顶颞部单纯急性硬膜下血肿12例,一侧额顶颞部硬膜外血肿并脑挫裂伤或(和)脑内血肿6例,单纯急性脑内血肿4例。术后效果良好28例,中残8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2例。结论实施美国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能基本彻底清除幕上颅内血肿和坏死脑组织,充分减压,缓解脑干受压,提高抢救成活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故此种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近年来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原因。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2004年11月-2007年11月收治的GCS3~5分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原因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3年来共收治76例GCS3-5分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有17例。其中死亡7例,植物生存2例。结论:急性脑肿胀与迟发性远隔部位血肿引起的脑膨出预后不同。前者死亡率几乎达100%,而远隔部位迟发性血肿只要处理及时,预后良好。因此,认识急性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成因问题,尤其应注意远隔部位迟发血肿的可能,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神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8例,随机分为传统大骨瓣开颅术组(A组)32例,小骨窗开颅术组(B组)33例,血肿碎吸术组(C组)33例,分析比较各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与A组相比,B组和C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显著降低,B组和C组在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显著提高,B组和C组患者治疗后在再出血、应激性溃疡、肺炎、死亡率方面显著低于A组。结论相比于传统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住院时间短、出血创伤小、可降低患者术后再出血率和达到抢救患者生命和降低致残率的目的,临床疗效优良,值得在临床外科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的三种不同手术方式,即经传统大骨瓣开颅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并证实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大骨瓣开颅术24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27例,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49例,术后对手术损伤、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及住院费用等进行评价。结果: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对患者术后的各方面评比及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其他组。结论: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对患者损伤小、神经功能恢复较快、无颅骨缺损及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外伤性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47例,23例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24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比两种血肿清除术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总体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微创组从患者入院到开始手术的时间及颅内血肿清除的时间明显短于开颅组;术中,术后的用血量,术后血管活性药使用时间以及ICU住院时间,微创组均显著少于开颅组。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有助于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严重多发伤的整体救治,值得更深入地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异体皮在在急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中并发恶性脑膨出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自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共37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术中出现恶性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5例采用人工异体皮进行张力性缝合进行关颅患者纳入试验组,采用网状剪开硬脑膜强行关颅的1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急诊行标准单侧或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术。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对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5d(1-5d),试验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180 d)。log-rank检验提示试验组患者术后生存曲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179,P=0.002)。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中并发恶性脑膨出的患者采用人工异体皮进行张力性缝合关颅,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颅骨锥孔置管引流治疗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安全性、疗效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80例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出血量约70-110ml,平均90 ml,出血时间4天-3周以上,平均21天。根据术前CT平扫、增强扫描、MRI图像分析,采用治疗计划系统制定引流管置入计划,按计划在CT引导下颅骨锥孔准确置入引流管。置入后即刻及术后1、5、15天CT平扫复查观察引流管在血肿内分布位置,有无并发症发生及疗效。结果:80例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颅骨锥孔置管引流均顺利完成,76例引流管置入部位、深度均满意,2例引流管置入较浅,于置管3天后病人不小心引流管外脱于血肿外,2例置入的引流管偏离血肿中心,发现后在CT机房即对引流管位置、角度调整为满意位置,8例合并血肿腔积气,经保守治疗积气吸收。80例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完全吸收78例,2例血肿延迟吸收好转。总有效率100%(80/80)。结论:在CT引导下颅骨锥孔置管引流治疗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6月至2002年12月收治102例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2例中手术病人89例,死亡32例,死亡率31.4%,植物状态和重残11例,轻残与恢复良好者46例。非手术治疗13例,无死亡。结论:具有手术适应证的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应早期开颅血肿清除,降低颅脑的继发性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瓣成形术治疗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疗效。方法:分析骨瓣成形术治疗的36例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术前经CT确诊,行骨瓣成形术清除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单侧血肿(20mL者采用旁正中切口,单侧血肿≥20mL者采用枕后马蹄形切口或枕下倒钩形切口,双侧血肿采用正中切口。结果;术后复查CT横窦减压效果良好。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术后恢复良好29例,重度残疾2例,中度残疾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结论:骨瓣成形术清除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安全且能更好地避免横窦受压,骨瓣复位符合解剖复位原则,可作为治疗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颞部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可能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颞部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9例,根据蛛网膜囊肿的大小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其中5例患者颞部蛛网膜囊肿较大,采用额颞骨瓣开颅手术将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并将颞部蛛网膜囊肿的囊壁开窗造瘘;另有4例患者颞部蛛网膜囊肿较小,则行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结果 5例经额颞骨瓣开颅的患者术后痊愈,4例钻孔引流的患者中1例在术后1年内复发,经过再次行开颅血肿清除及囊肿切除后治愈。术后1个月复查头颅CT,见慢性硬膜下血肿消失,但是颞部蛛网膜囊肿仍然存在。结论颞部蛛网膜囊肿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形成密切相关,较大的颞部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可以采用骨瓣开颅清除血肿+蛛网膜囊肿囊壁造瘘术;而较小的颞部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可以采用钻孔引流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和经验.结果 本组78例患者通过钻孔冲洗引流及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出院时Bender分级较入院时显著提高,疗效满意;本组术后血肿复发9例(11.5%),发生较严重并发症17例(21.8%).结论 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因人而异,首选钻孔引流术,重视手术后CSDH复发及并发症的防治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Factor XIII (F XIII) deficiency is a rare autosomal recessive congenital disorder that can cause spontaneous subdural or epidural hematomas. Due to its low incidence, F XIII deficiency may well be under-diagnosed. A 7-year-old girl with no history of medical problems presented with progressive headache of 3 days. Cerebral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s revealed a large right acute parietooccipital subdural hematoma with a significant midline shift. After an emergent parietooccipital craniotomy and evacuation of the subdural hematoma, a screening test for factor XIII was performed. The results of the test were abnormal. She had full recovery and was discharged with a follow-up treatment of monthly transfusion of fresh frozen plasma as the replacement and prophylactic therapy. Ten months later, she was referred to our center with headache after a minor head trauma. Her medical history revealed that she had not received fresh frozen plasma for the last 2 months. CT scan showed a chronic right parietal epidural hematoma beneath the craniotomy flap. The present case indicates that although its incidence is very rare, F XIII deficiency can cause acute or chronic subdural and epidural hematomas. Therefore, in acute or chronic subdural and epidural hematomas with no underlying cause, the presence of a potential F XIII deficiency should be suspected as a cause of hemorrhagic diathe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