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怀涛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423-2424,2354
目的:探讨X线与CT对儿童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volvulus in intestinal malrotation,VIM) 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15例.8例行腹部立卧位平片检查;15例均行上消化道造影,其中10例新生儿采用76%泛影葡胺造影,6例行钡灌肠;4例行CT检查,2例行增强CT扫描.结果:①腹部立卧位平片表现: 4例见"双泡征"或"三泡征",小肠内不含气或含气较少;1例见空、回肠换位征;②上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肠完全梗阻5例;十二指肠不完全梗阻10例,见"螺旋征".③钡灌肠:回盲部位于右上腹3例,中上腹2例,左上腹1例.④4例CT显示肠系膜根部类团块影,3例见典型 "漩涡征"; 1例新生儿CT扫描肠系膜血管及"漩涡征"显示不清.结论:上消化道造影对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螺旋征"是其典型表现;新生儿采用泛影葡胺上消化道造影取得良好效果.CT对非新生儿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漩涡征"伴肠系膜根部SMA、SMV正常排列迷失及相伴肠袢走行异常为VIM典型CT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X线检查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X线诊断水平。方法对2004年~2009年收治并手术证实的26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腹部立位片:26例中22例表现为十二指肠不全梗阻征象;(2)钡餐检查:胃及十二指肠近段不同程度扩张,十二指肠降段或水平段呈不完全梗阻,可见十二指肠与上段空肠于右中腹部呈螺旋状下行(18例),呈多弧形迂曲向下行走(6例),该段肠管局部纤细,不重叠。十二指肠水平段明显梗阻,钡剂滞留于梗阻末端呈鸟嘴状(2例);(3)钡灌肠检查:共14例在钡餐检查后又行钡灌肠检查,回盲部位于右上腹6例,左中腹5例,左上腹3例;(4)手术所见:24例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端环绕肠系膜上动脉顺时针方向旋转并有腹膜带粘连压迫该段肠管,旋转角度最大1080°,最小180°,以360~720°居多。结论 X线检查尤其是钡餐检查显示十二指肠与上部空回肠狭窄并呈螺旋状或迂曲多弧形向下走行是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的典型征象,因此,胃肠造影检查是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的首选方法,对临床早诊断、早治疗、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儿章肠旋转不良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肠旋转不良的X线征象,评价各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肠旋转不良的X线表现,腹部平片及上消化道钡餐40例,钡灌肠20例。结果:腹部平片发现上消化道梗阻34例,其中4例见空肠异佐征;上消化道钡餐发现十二指肠梗阻37例,屈氏韧带位置异常21例,螺纹征16例;钡灌肠发现盲肠位置异常15例(15/20)。结论:屈氏韧带位置异常、螺纹征及盲肠异性是肠旋转不良的特异性征象;三种X线检查方法结合应用有利于提高肠旋转不良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肠系膜血管旋涡征在腹部多层螺旋CT图像中的显示率及形态学特点,明确其作为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的诊断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26例行全腹部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病例图像。以肠系膜血管伴或不伴肠管绕轴旋转角度至少大于90°作为漩涡征的判断标准,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对是否存在肠系膜血管漩涡征、漩涡征形态特点(位置、旋转方向、旋转角度、旋转段血管起止点间直线距离、旋转半径)及伴随征象进行评估,并比较肠扭转及非肠扭转病例组中漩涡征各项特征的差异性。结果在626例病例中,CT发现72例肠系膜血管漩涡征,其中64例出现在非肠扭转病例组(显示率约10.4%),8例出现在肠扭转病例组(显示率约88.9%)。所有8例肠扭转病例的肠系膜血管漩涡征均伴有肠管漩涡征,6例伴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非肠扭转病例漩涡征中仅2例伴肠管漩涡征,无1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肠系膜血管漩涡征在肠扭转及非肠扭转病例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旋转角度及旋转段血管起止点间直线距离存在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42,P=0.036)。结论肠系膜血管漩涡征的形态学特征及三维重建图像分析有助于鉴别肠扭转与伴有漩涡征的非肠扭转病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特征性X线表现,以提高本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摄有腹部平片和上消化道钡剂造影X线检查,其中5例做钡灌肠X线检查。结果:腹部平片有12例显示胃及十二指肠第一、二段扩张,小肠充气明显减少,7例未见明显异常;上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可见十二指肠降段或水平段外压性狭窄,狭窄以上肠管及胃扩张9例;十二指肠空肠位置异常7例;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2例;空肠位于右侧腹,回肠、回盲部位于左侧腹4例。结论:腹部平片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特异性诊断不大;上消化道造影和钡灌肠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敏感性较高,可作为首选方法,对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医生拟定手术方案提供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先天性十二指肠狭窄伴小肠旋转不良的X线表现,评价X线检查在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例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十二指肠狭窄伴小肠旋转不良的X线表现,总结其影像特征。6例均拍立卧位腹部平片,行上消化道碘水造影和结肠钡灌肠造影。结果6例均行立位腹部平片检查在上腹部均可见“双泡征”或“三泡征”,口服泛影葡胺上消化道造影示胃扩张、胃内残留物多、狭窄段以上十二指肠高度扩张伴有逆蠕动,管型狭窄段碘水呈细线状缓慢通过,膜型狭窄可见“风袋征”和“筛孔征”,隔膜呈半月形脱垂,造影剂到达其余小肠和结肠的量少且时间明显延长。结论十二指肠狭窄是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中较常见的原因,且多合并小肠旋转不良及其他先天畸形,X线平片和造影检查能提供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在肠旋转不良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18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结合手术结果,对比分析各种影像方法的优缺点和价值。10例行上消化道造影和超声检查,5例行钡剂灌肠检查,3例行上消化道造影和CT检查。结果13例上消化道造影均发现十二指肠走行异常,空回肠走行于右侧腹腔,回盲部位于盆腔或左侧腹腔,5例钡剂灌肠发现结肠分布于脊柱左侧,盲肠位于左下腹,3例CT表现为肠系膜根部螺旋状改变,3例超声表现为肠系膜根部团块状肿块影,呈螺旋状改变。结论上消化道造影对肠旋转不良诊断价值最大,钡剂灌肠可以发现回盲部位置,伴有中肠扭转时,CT和超声影像均具有特异性螺旋状征象。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45例病理分型及X线诊断方法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45例病理分型、X线平片、X线钡餐造影和钡剂灌肠诊断选择进行分析。结果平片异常37例,无异常8例。胃肠钡餐造影37例,十二指肠空肠曲位置异常18例;十二指肠、空肠上段沿中腹部呈螺旋形下降10例;空肠、小肠分布异常8例;随访至盲升结肠21例均发现盲升结肠异位。钡剂灌肠造影30例,盲肠异位29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可分成两大病理类型:(1)单纯型肠旋转不良9例,无索带肘迫或中肠扭转;(2)复合型肠旋转不良36例,伴有索带压迫或(和)中肠扭转。腹部X线平片异常均为非特异性表现。钡餐造影适合于非完全梗阻病例。钡剂灌肠对十二指肠完全梗阻病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23例X线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X线检查在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中的作用与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3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X线表现.结果 23例中,腹部平片21例,发现十二指肠梗阻2例,其中"双泡征"1例;全消化道钡餐21例,上消化道钡餐2例,发现十二指肠及空肠起始部不完全梗阻18例,屈氏韧带位置异常21例,"螺旋状"6例,空肠位置异常12例,回肠位置异常8例,盲肠位置异常15例.钡灌肠2例,均发现盲肠位置异常.结论 屈氏韧带位置异常、螺旋证、空肠位置异常、回肠位置异常及盲肠位置异常是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特征改变.全消化道钡餐能同时发现上述特征改变,是确诊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肠系膜血管旋涡征在腹部多排螺旋CT图像中的显示率及形态学特点,明确其作为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的诊断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全腹部CT平扫和(或)三期增强扫描病例经影像学诊断具有肠系膜血管漩涡征的图像38例,对是否存在肠系膜血管漩涡征、漩涡征形态特点及伴随征象进行诊断分析,结合临床症状、手术结果等病史资料分析漩涡征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结果在38例病例中,CT均能发现肠系膜血管漩涡征,9例出现在肠扭转病例组(23.7%),均伴有较明显的肠管旋转。29例出现在非肠扭转病例组(76.3%),伴随征象包括肠管积液扩张(15例),肠粘连改变(9例),肿瘤性病变(5例),其中3例无伴随征象。结论肠系膜血管漩涡征并非肠系膜扭转的特异性征象,肠系膜血管漩涡征结合临床特征、伴随征象及三维重组图像分析有助于鉴别肠扭转与伴有漩涡征的非肠扭转病例。  相似文献   

11.
汪昌柱 《实用全科医学》2007,5(2):173-174,F0003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在X线平片和CT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时50例急性胸腰椎外伤患者的X线平片和CT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胸椎13例。腰椎35例,胸腰椎2例;外伤后全部拍摄X线正侧位片及CT平扫,其中7例行CT冠矢状位重建。结果50例急性脊柱外伤中X线平片清楚显示椎体骨折32例34个椎体为爆裂性骨折,CT清楚显示椎体骨折50例54个椎体骨折(48个椎体为爆裂性骨折),附件骨折13例,小关节脱位1例,见到骨折片突向椎管内22例,椎管内高密度血肿3例,脊髓或神经受压22例。结论X线平片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诊断有一定价值.CT在显示脊柱三柱结构、附件骨折、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等细节方面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12.
胆石性肠梗阻的X线及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石性肠梗阻的X线及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6例经手术证实的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6例均有胆结石病史,1例曾行胆囊切除胆肠吻合术,1例曾行ERCP壶腹切开取石术。结果 6例患者在X线平片及CT上均见肠管扩张及液平面、胆道系统内积气,2例在X线平片上见肠管影内高密度结石,6例在CT平扫上见肠管内结石,4例位于空肠,2例位于回肠,结石大小2.5cm×3.0cm~3.8cm×4.5cm。CT发现胆肠瘘1例。结论胆石性肠梗阻有典型X线及CT表现,CT可更准确诊断胆石性肠梗阻。  相似文献   

13.
X线与CT在诊断空洞型肺结核中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分析CT和X线平片在诊断肺结核方面的差异。方法对比71例肺结核的X线、CT影像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1例中X线平片显示50个空洞,CT显示108个;X线平片显示空洞周围卫星病灶45例,CT显示69例;X线显示空洞引起肺内支气管播散12例,CT显示23例;X线显示结核空洞外侧胸膜增厚5例,CT显示10例;X线无1例显示纵隔内及肺门旁淋巴结肿大,CT显示纵隔内及肺门旁淋巴结肿大4例,少量胸腔积液6例。统计学显示二者存在显著差异。结论CT诊断肺结核准确率明显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胸腰椎骨折的螺旋CT及X线平片表现,提高X线平片及螺旋CT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例胸腰椎骨折的X线平片与CT表现。结果:20例胸腰椎外伤骨折中,胸5、6椎体骨折1例,胸11椎体骨折2例,胸12椎体骨折7例,腰1椎体骨折4例,腰2椎体骨折2例,胸腰椎体陈旧性骨折2例,单纯附件骨折2例。结论:X线平片是脊柱损伤的基本检查手段,但不能判断椎管内是否有碎骨块。有时仅凭X线平片表现较难区分是陈旧性压缩骨折还是本次外伤导致的新鲜骨折,而CT能将二者区分开,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价值,为法律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X线和CT对肾钙乳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肾钙乳症患者的X线平片和CT表现。结果:男15例;女4例,年龄20~63岁,均为单侧发生,其中囊肿型4例,积水型15例。X线平片12例可显示钙液平面,表现为"半月征"或"盘中盛果征"。19例CT图像均清晰显示病灶全貌和钙液平面,并进行分型。结论X线平片和CT能显示肾钙乳症的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钙液平面),其中以CT诊断价值更高,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理和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16.
肾钙乳X线及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朝阳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3):1678-1680
目的:探讨X线及CT对肾钙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998年7月至2006年5月诊断的8例肾钙乳患者的X线及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27岁~66岁,平均年龄41岁,均为单侧发病,6例为积水型,2例为囊肿型。典型X线征象为“麻饼征”、“半月征”及“盘中盛果征”。CT腹窗见“水底沙石征”,骨窗见“盘中盛果征”,严重积水型病例可见“台阶征”。上述征象均随体位变动而改变,高密度影始终位于病灶最低处。结论:肾钙乳虽然少见,但X线及CT的征象大多典型,须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肾钙质沉着症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副舟骨痛综合征的X线平片、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28例(32足)经过典型临床表现及X线平片、CT证实的副舟骨痛综合征均摄患足常规正斜位片,其中12例摄双足对比,20例CT冠状位平扫。结果:软组织改变表现局部软组织隆起、肿胀24足;副舟骨改变表现硬化、增生、毛糙19足,囊变9足,碎裂3足;舟骨面硬化、增生、毛糙13足,副舟骨与舟骨融合4足,副舟骨与舟骨间隙增宽3足,舟骨肥大2足。结论:X线平片结合典型临床表现对副舟骨痛综合征可作出正确诊断,CT有重要补充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及MRI等影像检查方式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相关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临床怀疑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x线平片、CT及MRI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3例患者中x线平片检查确诊病变的7例共9侧;CT检查明确11例18侧骶髂关节病变;MRI检查23例患者均表现为异常,特别是X线平片及CT不能显示的骨髓水肿、滑膜病变、脂肪沉积、肌腱附着点炎、被摸炎及关节软骨破坏。结论MRI能发现X线平片及CT不能显示的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病变表现,为临床怀疑强直性脊柱炎病变相关性骶髂关节炎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肺部CT表现.方法:分析5例临床证实的FES,均作了肺部CT扫描,其中3例作过X线胸片.结果:①CT显示双肺多发斑片状、磨玻璃样实变影3例,双肺弥漫暴风雪样改变2例,其中伴有胸腔积液2例;②X线显示肺纹理增多2例,1例表现正常.结论:双肺弥漫斑片状或暴风雪样改变为多发性骨折后并发FES肺部CT典型表现,CT检查可为FES后肺部表现提供影像学证据,早期诊断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软骨母细胞瘤的X线、CT和MRI表现以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12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8例经CT检查,7例经MRI检查。结果 12例中,10例X线平片示病灶边界清楚,周围可见硬化边,病灶内可见斑点状和斑片状钙化。8例CT均清楚显示病灶及硬化边,均可见斑点状和斑片状钙化,5例可见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胀。7例MRI均清楚显示病灶边缘,T1WI低信号,T2WI混杂信号,4例可见骨髓水肿,7例均做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结论软骨母细胞瘤的X线、CT和MRI征象和病理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综合分析X线、CT和MRI征象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