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0):1864-1865
比较手术与药物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五官科2013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持续性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90例,依据治疗方式分组,其中对照组(n=45)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n=45)采用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7%,低于观察组95.6%,对比P0.05。手术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效果优于药物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对128例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采用鼻中隔矫正、局部微波热凝和下鼻甲切除术的局部综合治疗措施。根据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评价近期和远期效果。结果:术后4周,全部病例显效。1年后有105例获随访,其中显效77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9.52%。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实施综合治疗的疗效满意,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AR)患者下鼻甲重塑加鼻中隔成形术的疗效.方法 对确诊为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经药物或免疫治疗效果不佳,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后愿意行手术治疗的48例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行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实验组行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加双侧下鼻甲重塑,此后3个月、6个月、1年时随访,根据2004年兰州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判定及临床分析.结果 在48例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对照组:术后3个月有效率为86.3%(19/22),术后6个月有效率为72.7%(16/22):术后1年有效率为63.6%(14/22);实验组:术后3个月有效率为96.2%(25/26),术后6个月有效率为92.3%(24/26),术后1年有效率为88.5%(23/26).结论 对经过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持续性变应性患者,鼻内镜下进行下鼻甲重塑加鼻中隔成形术手术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王俊周  胡书君 《中国内镜杂志》2005,11(12):1308-130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与微波热凝联用治疗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5例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与微波热凝筛前神经联合治疗,术后随访1a。结果治愈38例(69.09%),显效11例(20.00%),有效6例(10.91%),总有效率100%。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与微波热凝筛前神经联用治疗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疗效显著,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翟普 《临床医学》2013,33(7):104-105
目的探讨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126例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5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鼻结膜相关生活质量问卷总生存质量得分(0.73±0.3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45±1.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采用鼻中隔矫正术进行治疗有很高的治疗有效率,鼻中隔矫正可在临床治疗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中隔粘骨膜下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例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全部在常规下行鼻中隔粘骨膜下矫正术。结果全部病例术后短期内症状均停止发作,术后4周总有效率100%;术后一年总有效率87.5%。结论鼻中隔矫正术可以通过去鼻黏膜的部分副交感神经支配及改善鼻腔通气等,以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临床的角度探讨鼻中隔偏曲与应变性鼻炎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问卷和前鼻镜检查,对3856例体检后诊断为鼻中隔偏曲的702例患者,同时在体检人员中随机选择702例非鼻中隔偏曲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变应性鼻炎的发生情况。结果鼻中隔偏曲合并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有309例,占44.0%(309/702),季节性鼻炎35例,占5.0%(35/702);对照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77例,占11%(77/702),季节性变应性鼻炎28例,占4.0%(28/702)。两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发生的差异性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中隔偏曲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发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鼻腔结构矫正结合射频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鼻内镜手术结合射频治疗伴有鼻腔结构异常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46例伴有鼻中隔偏曲或下鼻甲肥大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或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同时结合射频热凝下鼻甲、鼻丘、与鼻丘对应的鼻中隔等副交感神经密集部位。结果:术后随访1年以上,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8%、82.6%。7例复发,其中6例发生在手术6个月以后。结论:对伴有鼻中隔偏曲或下鼻甲肥大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鼻内镜手术结合射频治疗是理想的治疗方法,术后复发多在6个月以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鼻中隔矫正加双下甲黏膜下骨折移位术治疗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32例,随访1年。结果:显效28例,有效4例。结论:鼻中隔矫正术加双下甲黏膜下骨折移位术治疗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方法将52例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分为2组,一组采取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为手术治疗组(n=26),另一组为常规治疗组(n=26)。比较2组患者疗效。结果手术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是53.8%、92.3%与30.8%、57.7%,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AR)患者手术矫正中鼻隔治疗AR的疗效。方法:对确诊为常年性AR且愿意行手术治疗的103例患者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及鼻窦冠状位CT扫描,了解鼻腔变异情况后分成2组,分别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前筛开放术和(或)息肉摘除术,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随访,根据常年性AR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合并鼻中隔偏曲的103例AR患者手术后短期(3个月)有效率为94.1%(97/103例),长期(13年)有效率为89.3%(92/103例)。结论:对经过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AR患者,手术矫正中隔,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改良切口矫正变应性鼻炎患者偏曲的鼻中隔并联合等离子技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效果。方法将56例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改良切口矫正鼻中隔,并用低温等离子技术消融鼻腔外侧壁的前半部、鼻丘、下鼻甲。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口,并对下鼻甲进行部分切除术。治疗前后根据2004年兰州会议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疗效评定方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过敏症状明显的改善,有效率96.4%,对照组有效率为64.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黏膜完整性及偏曲矫正满意度评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改良切口可减轻鼻中隔切口皮肤黏膜张力,扩大手术视野,降低术后鼻中隔穿孔的风险,低温等离子技术通过降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和敏感性,破坏部分鼻腔黏膜而减弱变态反应的强度,达到控制变应性鼻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变应性鼻炎(AR)是耳鼻咽喉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理复杂,治疗方法多样。对有变应性鼻炎伴有鼻中隔偏曲的患者,通过矫正鼻隔偏曲、切除部分下鼻甲后改善了变应性鼻炎症状。自2005年5月~2011年2月,作者选择性地对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和下鼻甲肥大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即系统脱敏治疗、鼻中隔矫正术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对128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自2001~2006年对128例变应性鼻炎治疗,陆床疗效,采取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及双下鼻甲射频热凝治疗,术后结合下鼻甲封闭治疗。结果治愈110例,好转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5.3%,治愈率86%。结论使用手术加下鼻甲封闭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曹前  骆文龙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7):718-719,72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方法126例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在鼻内镜下行联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按照海口会议标准,用计分法评定其疗效。结果显效62.7%(79/126),有效30.2%(38/126),无效7.1%(9/126)。疗效评分显示治疗前为(11.34±2.17)分,治疗1年后为(6.71±1.86)分,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与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联用治疗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具有视野好、出血少、安全、疗效佳等优点,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4例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保守组和手术组,每组32例。保守组采用药物治疗,手术组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鼻阻力的变化。结果出院后6个月保守组和手术组鼻阻力分别为(0.52±0.16)和(0.24±0.11)kPa·s-1·L-1,手术组鼻阻力显著低于保守组(P<0.05)。保守组和手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2.5%和90.6%,手术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保守组(P<0.05)。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效果肯定,术后可显著改善症状,降低鼻腔阻力。  相似文献   

17.
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构异常性慢性鼻炎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有结构异常的慢性鼻炎的手术治疗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对67例分别有鼻中隔偏曲、下鼻甲代偿性肥大、钩突和筛泡肥大、中鼻甲肥大和内移的慢性鼻炎患者,在鼻内镜下应用电动切割器进行微创手术治疗,随访半年以上。结果痊愈39例(58.21%),显效21例(31.34%),有效4例(5.97%),无效3例(4.48%);总有效率为95.52%,无1例并发症出现。结论有结构异常的慢性鼻炎患者有必要尽早行鼻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伴变应性鼻炎者,效果不肯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鼻中隔矫正术和筛前神经电烧灼术联合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临床选择了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的患者104例。其中A组30例,用筛前神经电灼术治疗;B组35例,行鼻中隔矫正治疗;C组39例,以上述两种方法联合治疗。结果 各组患者术后症状立即停止发作,术后4周进行鼻黏膜抗原激发试验,得分均显著低于术前。术后2a随访,A,B组都有少数病例复发;而C组无1例复发;术后5a随访,A,B组均有60%复发,而C组的复发率仅为12.5%。结论 鼻中隔矫正术和筛前神经电灼术联合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微波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效果。方法356例变应性鼻炎分为三组:140例采用微波组织凝固术、116例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100例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微波组织凝固术,三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2年的追踪观察,有效率分别分别为80.3%,59.7%和87.6%。结论性鼻炎进行微波治疗或矫正鼻中隔偏曲及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后加用微波治疗,疗效显著地提高(P〈0.001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矫正鼻中隔偏曲加中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选择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治疗组加用中药治疗,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年龄等具有可比性。结果:治疗组于治疗结束和术后1 a总有效率分别为96.0%和94.0%,对照组相应时间总有效率分别为83.3%和81.2%,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矫正鼻中隔偏曲加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