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目的为临床中修复桡神经浅支及利用该神经修复其他神经损伤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35例经腋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察桡神经浅支的来源、走行,营养血管的来源、分布与吻合,并测量神经的横径、营养血管外径及长度。结果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呈节段性或与神经干伴行中分支到神经干,在神经上1/3段桡侧返动脉和桡动脉发支率较高。结论前臂桡神经浅支是带血管蒂游离移植神经的较好供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应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背、大鱼际部以及虎口扩大成形28例。其中7例于旋转点处结扎头静脉。术后随访6个月~3年。结果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质地、血运良好。7例于旋转点处结扎头静脉者术后与未结扎头静脉者比较皮瓣的血运及肿胀程度无明显差异。结论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不牺牲主要血管,皮瓣质地好,手术操作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研究应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辩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辩再造拇指、虎口扩大成型及修复1~4指皮肤缺损62例。结果皮辩全部成活,再造拇指外形好,且有良好的感觉功能.扩大的虎口能完成对掌功能;所修复手指皮肤外现正常,感觉、运动功能良好。结论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辩操作简便,不牺牲主干血管,损伤小,皮辩质地柔软,厚薄适中,具有感觉功能,适合于拇指再造、虎口成形及手指皮肤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前臂尺侧贵要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下1/3段贵要静脉-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其与尺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 贵要静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1/3段的营养血管来自:尺动脉穿皮支5~9支,尺动脉腕上穿皮支1-3支,外径0.4~1.3mm。在尺骨茎突上6.0~16.0crn有骨间前动脉骨皮穿支2~3支,骨间后动脉骨皮穿支1~3支,外径0.4~1.2mm,二者分布尺骨中下段骨膜及相应区域的皮肤。上述穿皮支发皮支、筋膜支、骨膜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干血管链和贵要静脉旁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 前臂尺侧贵要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尺动脉腕上穿皮支为蒂的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可用于转位修复手部远处的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应用手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应用手部掌背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及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17例(19指)。男14例,女3例。年龄31~68岁。皮瓣大小为2.0cm×1.5cm~8.0cm×3.0cm。皮瓣供区植皮。结果:临床应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7例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色泽、弹性好,手指功能良好。结论:桡神经浅支及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皮瓣不损伤主要血管、神经,操作简单,是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和足踝部的组织缺损。方法:以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和腓肠神经为轴线,分别根据手或足踝部受区大小、部位、供一受区距离设计出逆行岛状皮瓣。结果:腌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4例。前壁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虎口部创面1例,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撕脱伤1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根据皮神经营养血管与皮肤血管相互交通的关系设计出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为手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血供可靠、简便快捷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在拇指再造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应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再造拇指11例。结果皮瓣全部成活,再造拇指外形好,且有良好的感觉、运动功能。结论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操作简便,损伤小,效果好,为拇指再造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和探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第一掌背设计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黄河,吴迪,王义平,等.第一掌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拇指远端皮肤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5,28(1):64-65.1,皮瓣面积最大为3.5cm×4.5cm,最小为2.0cm×2.5cm,修复创面最大面积为3.0cm×4.2cm,最小为1.8cm×2.0cm.结果自2007年6月-2008年10月,我们对5例拇指创伤后组织缺损的患者及3例虎口瘢痕挛缩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全部采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创面。这8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没有发生血供不足及坏死的情况,外观和功能恢复良好,其中只有1例皮瓣需Ⅱ期整形。结论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适合部分拇指创面及虎口附近创面的修复,皮瓣具有简单易取、安全、技术要求低、成活率高和外形较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前臂逆行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用逆行前臂外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带蒂岛状皮瓣修复腕部及手背软组织缺损8例。结果8例中6例全部成活,2例远端部分坏死。随访1~13个月,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前臂逆行皮神经营养血管带蒂岛状皮瓣血供可靠,切取方便,不牺牲主干动脉,是修复腕部及手背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10.
带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远端蒂筋膜皮下组织瓣修复足背缺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报告带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远端蒂筋膜皮下组织瓣的血管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通过对32侧固定的下肢标本和4侧新鲜下肢标本的解剖学研究,观察腓浅神经的血供来源及其与小腿筋膜皮肤血供的相互关系.临床上设计带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小腿前方筋膜皮下组织瓣,翻转修复5例足背创伤缺损.结果:腓浅神经由腓浅动脉伴行.在小腿的下1/3段,腓浅动脉变细成交织的血管丛,并得到胫前动脉肌间隙穿支、腓动脉外踝上穿支和足背动脉回返支的加强,在小腿深筋膜表面和皮下组织中,形成丰富的深筋膜和皮神经链式吻合纵向血管丛.据此设计带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远端蒂筋膜皮下组织瓣,翻转180°修复足背创面5例,组织瓣面积(10~14) cm×(4~5) cm,蒂宽3~4 cm,均完全成活.结论:带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远端蒂筋膜皮下组织瓣,血供丰富,方法简单,是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显微镜下(放大10倍)解部观察了正中神经腕管段及返支的血供。其来源是掌浅弓、桡动脉、尺动脉、桡动脉掌浅支的分支。并讨论有关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20年1月在深圳市龙岗区第六人民医院诊治的手部皮肤缺损患者11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桡神经组和对照组,各57例。桡神经组给予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治疗,对照组给予邻近皮瓣治疗,记录与随访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桡神经组的住院时间、上皮组织完全覆盖创面时间、换药次数、创面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桡神经组的皮瓣血供质地优良率为98.2 %,高于对照组的86.0 %(P<0.05),桡神经组的静脉危象、瘢痕挛缩、创面坏死、创面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5 %,低于对照组的17.5 %(P<0.05);术后随访1年,桡神经组的手部感觉恢复功能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且满意率为100 %,高于对照组的89.5 %(P<0.05)。结论: 相对于邻近皮瓣,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应用于手部皮肤缺损修复可加快恢复患者的手部感觉功能,提高患者的皮瓣血供、质地优良率和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吴刚 《中外医疗》2014,(21):73-74
目的:探讨应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治疗虎口挛缩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该院自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34例虎口挛缩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治疗。结果34例虎口挛缩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1年,优良率达85.3%;治疗后患者虎口宽度和虎口角度分别为(44.5±1.5)mm,(84.5±1.0)°,优于治疗前的(17.5±1.0)mm,(18.5±2.0)°(P〈0.05)。结论应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能有效治疗虎口挛缩,皮瓣成活率高,患者手功能恢复情况良好,但同时还应当注意做好虎口挛缩复发因素的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带血管神经蒂游离移植股薄肌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64侧成人下肢股薄肌的主要血管支配、神经来源、血管蒂长度和入肌部位等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股薄肌的主要血管起于股深动脉占90.63%.神经支配为闭孔神经前支。入肌部位在股薄肌中上1/3交界处前缘深面。结论:股薄肌动脉、静脉、神经的行程较为衡定和集中.肌肉位置表浅,便于切取.是临床上理想的供肌。  相似文献   

15.
基于影像学技术的脉位属性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现代影像学方法,即时、直观、定量研究脉位属性的形成机制。方法选择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健康青年,采用成熟的脉位浮变、沉变无创造模方法,应用NX-8型可视化脉动信息采集分析仪、Magnetom Avanto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SONOS-1000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测定寸口桡动脉血管运动状态、血流动力学及整体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结果脉位浮变时寸口桡动脉明显扩张,其横截面的直径和面积均明显增大,轴心位移增大,管上组织厚度变薄;桡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减小;心率加快,平均动脉压、脉压减小。脉位沉变时寸口桡动脉横截面的直径和面积均减小,轴心位移减小,管上组织厚度增大,桡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舒张期血流峰值均显著减小,阻力指数明显增大;平均动脉压、总外周阻力升高,脉压、每搏输出量减少,心指数下降。结论脉位的形成与心脏泵血量、血管张力及外周阻力、脉管系统的血液充盈、切脉局部血管的管径及横截面积、轴心位移幅度、管上组织厚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临床应用阔筋膜张肌带蒂肌皮瓣移植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40例经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就阔筋膜张肌及其血管和神经进行解剖和测量。结果阔筋膜张肌主要营养动脉来自旋股外侧动脉,其神经为臀上神经下支的一个分支。结论阔筋膜张肌是一块可游离移植用的较好供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小腿后部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用成人下肢标本25侧,解剖观察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与其它血管的吻合。结果 腓肠神经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和腓肠内侧皮神经合成,腓肠神经的营养血管主要是腘窝中间皮动脉,腓肠外侧皮神经的营养动脉主要是腘窝外侧皮动脉,并与腓动脉的肌间隔穿支、肌皮穿支之间存在诸多吻合,形成血管链,并与神经、小隐静脉构成神经血管复合体。结论 以小腿后部神经血管复合体为蒂可以设计截取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18.
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侧经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2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墨汁灌注,观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结果:腓浅神经有伴行营养血管,其伴行血管在其神经束间及神经旁相互吻合构成丰富的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筋膜皮支所形成的皮下筋膜血管网沟通,营养筋膜皮肤。结论:可设计带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筋膜皮瓣,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邻近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