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三尖瓣中、重度反流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分析2016-01至2017-12我院膜周部VSD合并三尖瓣中、重度反流44例患者,通过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VSD形态、三尖瓣反流程度及原因,评估VSD介入治疗效果及三尖瓣反流在介入术前、术后的变化.结果:43例患者介入治...  相似文献   

2.
方法 1985年~1997年,233例法洛四联症(TOF)经圆锥干手术纠治。方法包括(1)利用膜部而不是三尖瓣隔瓣准确修补室间隔缺损(VSD)。对多数(86%)存在心室间膜样瓣(MF)的病人,隔缘肉柱后下分支肥厚肌肉包裹着传导系统束支的右侧面,因此MF离传导系较远,可被安全地用于修补VSD;当无冠瓣和三尖瓣前瓣存在纤维连续时,将心室漏斗褶和室间膜部隔分开,可经右房将数针缝线沿着对应于三尖瓣前瓣环部分的区域  相似文献   

3.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并发三尖瓣返流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发生三尖瓣返流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VSD封堵术后发生三尖瓣返流13(男7,女6)例,年龄3~12(平均5.0±2.7)岁。膜周部VSD伴膜部瘤患者11例,单纯膜周部VSD2例。其中囊袋型缺损10例,漏斗型缺损3例,VSD左室面直径为4~14(7.3±2.3)mm。结果13例患者,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4~15(7.5±2.4)mm,VSD距三尖瓣距离2.0~3.4(2.6±0.5)mm。囊袋型缺损右室面均有多个出口,其最大出口直径2~6mm。术后即刻9例有三尖瓣少量返流,1例三尖瓣少~中量返流。1例三尖瓣少量返流伴有海鸥鸣,术后24h海鸥鸣消失,3d三尖瓣已无返流。1例5岁患儿,其三尖瓣前腱索附着异常(在缺损口附近),术后24h无三尖瓣返流,5d超声心动图发现三尖瓣前瓣腱索断裂伴中~大量返流。1例VSD直径15mm、右室面多孔、最大孔直径6mm的患者,放置了16mm封堵器,术后即刻、7d、1月无三尖瓣返流,3月新出现三尖瓣少~中量返流。结论VSD封堵治疗后发生的三尖瓣返流可能与导管损伤隔瓣腱索、输送钢丝损伤腱索、封堵器磨损腱索及封堵器本身的设计缺陷有关,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正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中70%~80%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ventricularseptaldefect,PMVSD)[1]。以往外科开胸手术是治疗VSD的唯一方法,近年来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和器材研制的迅速发展,介入治疗已成功应用于部分VSD患者封堵。但由于PMVSD在解剖位置上与心脏传导系统毗邻,封堵术中、术后偶有传导系统阻滞(right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例VSD患者,膜周部缺损11例,肌部缺损1例。TIE明确VSD最大伸展径,VSD边缘距周围瓣膜(主动脉瓣、三尖瓣)根部的距离,选择合适型号的封堵器(国产双盘状封堵器),封堵器型号比VSD伸展径大1~2mm。结果:在TIE和X线引导下,12例VSD成功封堵。术后即刻穿隔血流消失,术后24h、1周及3月复查TIE显示封堵器呈“H”状夹闭VSD,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型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及肌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疗效和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方法  2 0 0 3- 0 7~ 2 0 0 4 - 0 4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及肌部VSD封堵器对 12例膜周部VSD和 2例肌部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对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符合导管封堵条件病人术前常规进行心导管检查 ,测定血流动力学各项参数。在X线透视、食管或经胸超声的监测下建立股动静脉轨道 ,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对 12例膜周部VSD病人在手术前、后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测定房室传导时间 (AV间期 )和房室结不应期 ,观察封堵手术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病人分别于术后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14例患者 (男 8例 ,女 6例 )封堵器置入全部成功。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均示完全封堵 12例 ,微量残余分流 2例 ,均在 1d内消失 ,总完全封堵率为 10 0 %。 12例膜周部VSD病人封堵后即刻AV间期有不同程度的延长 ,其中 3例术后AV间期 >2 0 0ms,1周后心电图检查 2例PR间期恢复正常。封堵前后房室结不应期无明显变化。未出现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 ,无心肌受损表现 ,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和肌部VSD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和肌部VSD是安全有效的 ,近期效果良好 ,是导  相似文献   

7.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胚胎心室间隔发育不全而形成的左右心室问的异常交通,形成心室水平左向右分流。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内畸形之一,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5%。根据VSD的部位及其与三尖瓣和主动脉瓣的毗邻关系,以膜部室间隔为中心,将VSD分成3种类型:①膜周部型:约占VSD80%,分为流入道、小梁部和流出道型3个亚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的自发闭合(SC)情况,探讨VSD的治疗时机。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单纯VSD患儿156例,将其按照缺损部位分为膜周部VSD组(112例)、漏斗部VSD组(20例)和肌部VSD组(24例),膜周VSD组又根据有无膜部瘤形成分为膜部瘤形成组(59例)以及无膜部瘤组(53例);按照观察期间患儿发生SC或手术闭合分为手术组(39例)和SC组(88例),在观察期结束时,对比两组之间缺损大小是否有统计学差异。所有患儿于入选时、1个月、6个月以及之后每半年检查超声心动图,追踪至学龄前,观察6年内VSD的SC率和SC发生时间。结果:随访6年,肌部VSD组自愈最多(87.5%),膜周部VSD组次之(57.14%),漏斗部VSD组最少(15.00%),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部VSD组SC发生时间最早[(1.9±1.2)岁],膜周部VSD组次之[(2.3±1.5)岁],漏斗部VSD组最晚[(2.7±0.8)岁],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膜部瘤形成组SC率显著高于无膜部瘤组(84.48%∶28.30%,P0.05)。另有39例患儿在此期间进行了手术闭合治疗,其中膜部瘤形成7例,无膜部瘤19例,漏斗部12例,肌部1例;手术治疗组的患儿VSD缺损直径为(6.3±3.6) mm,SC组的VSD缺损直径为(3.9±1.5) 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损较小的VSD患儿在出生后6年内有一半以上能自发性闭合,尤其是肌部VSD和膜部瘤形成VSD大部分能够自行愈合;缺损较大的膜周部VSD和漏斗部VSD的SC率较低,建议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三尖瓣环切开技术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三尖瓣环切开(TVD)技术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中的应用。方法总结1996年1月~2000年12月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患儿525例,应用三尖瓣环切开技术96例。结果TVD组比非TVD组年龄小、体重低,但术前合并其他畸形,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直接缝合率,以及术后死亡率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术后TVD组发生少量三尖瓣反流(TI)32例,非TVD组发生少量TI141例。术后TVD组发生小量残余分流(RS)22例,非TVD组发生小量RS93例,TI和RS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中56例患儿进行随访3年,其中31例患儿RS自动闭合。结论TVD可以提高膜周部VSD的显露且手术并发症很低,不会增加TI、RS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尖瓣腱索附着异常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应用特制的"类柱状封堵器"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观察.方法:术前超声检查筛选出5例VSD的患者均伴有三尖瓣腱索附着异常.5例患者均选择特制"类柱状封堵器"堵闭VSD.术后24 h、1个月、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随访观察.结果:5例患者均一次封堵成功.术后复查心电图,未发现严重新发的心律失常.术后24 h超声心动图检查,封堵器形态、位置良好;4例心腔大小较术前均有所缩小,1例缺损较小,心腔大小正常无明显变化;三尖瓣反流1例较术前增多.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4例心腔大小均回缩至正常;1例心腔大小正常患者无明显变化;1例较术前三尖瓣反流量增多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均无明显变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特制"类柱状封堵器"可用于三尖瓣腱索附着异常的膜周部VSD介入治疗中,即刻及近期疗效可靠,未发现严重的三尖瓣反流及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先天性VSD最常见的类型,其介入治疗一直是人们探索的领域。自2002年Amplatzer膜周部VSD封堵器和国产膜周部VSD封堵器被临床应用以来,国内已完成2000余病例。但对于VSD并发膜部瘤的介入治疗报道较少。我院自2004年10月~12月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并发膜部瘤患者58例,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AVP)的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并评价其近中期疗效。方法:采用国产新型VSD封堵器对27例并发AVP的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VSD的直径。所有患者术后进行定期随访。结果:27例患者中,嵴内型VSD10例,膜周部VSD17例,皆不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其中右冠瓣脱垂20例,左冠瓣脱垂6例,右冠瓣脱垂并无冠瓣脱垂1例;左心室造影显示缺损直径2~12(4.54±1.93)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0~1(0.35±0.25)mm。27例患者封堵成功22例,成功率81.5%。封堵成功的22例患者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及心脏超声检查无分流、无主动脉瓣及三尖瓣反流。术后随访6~30(平均18)个月,未发生主动脉瓣穿孔或反流,亦无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不全,未出现新发心律失常。结论:国产VSD封堵器可以成功封堵并发轻度AVP的VSD,近中期疗效佳,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3.
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占第一位。根据VSD的自然病程,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缺损缩小或自发关闭。经过近30年的研究认为如缺损的直径≤4mm;缺损的部位在肌小梁部或膜周部,且有房室瓣组织(室间隔膜部瘤)覆盖的VSD易趋向缩小或自发关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型Apm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有效性、可性性,并评价其近期疗效. 方法2002年11月至2003年8月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对34例膜周部VSD(26例合并膜部瘤)患者进行封堵治疗,男16例,女18例,年龄3~40岁,体重13~83(44.6±21.1)kg,经胸超声(TTE)提示VSD的直径3~14(4.7±1.0)mm.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彩色超声心动图(彩超)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158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实施了经导管封堵术。封堵器为国产的镍钛合金制成的双盘片结构封堵器。经胸壁彩超获取心脏切面图像。平均VSD缺损为(5.86±2.96)mm,最小为3mm,最大为17mm。封堵器直径为4~20mm。结果:158例中153例VSD成功封堵,成功率96.8%。未成功的5例中,3例因导管未能通过VSD处,2例因封堵器放置后引起主动脉反流而放弃封堵治疗。153封堵成功的VSD彩超定位准确:包括膜部35例;嵴下型72例,隔瓣后型46例;其中嵴下型VSD的缺损上缘距主动…  相似文献   

16.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反流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和彩色多普勒检查及手术所见,评价及明确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反流的机制.方法通过13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反流的临床资料,经胸超声心动图术前诊断及术后复查,结合术中所见,观察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和三尖瓣反流的关系.结果所有病例均为中等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中等量的左向右分流,心室收缩期,二维超声心动图可见典型的三尖瓣前向运动及三尖瓣呈开放状态.彩色多普勒血流显象,大多数病例表现为经室缺的部分穿隔血流被隔瓣阻挡,但主要血流经三尖瓣隔瓣下缘穿过,冲击到三尖瓣的前瓣,导致三尖瓣反流.室缺修补后,三尖瓣反流消失.结论膜周室缺的穿隔血流可导致膜周室缺合并三尖瓣反流.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象发现该现象,这是外科手术修补室缺的良好指征.  相似文献   

17.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来院就诊时22岁。自诉在出生后100 d时,体检发现心脏杂音,外院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为行经导管介入治疗,至我院就诊。入院查体可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闻及SM5/6级杂音,超声心动图提示为膜周部VSD,三尖瓣隔瓣下型,直径约7.8 mm,左心室收缩末内径3.5 c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5.0 cm,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测引导下,对18例膜周部及肌部室间隔缺损用Amplatzer VSD封堵器封堵。结果:18例VSD中17例封堵成功,其中3例术中出现主动脉瓣反流,2例残余分流,1例三尖瓣反流,经调整封堵器位置和方向后上述异常即刻消失;1例封堵后5小时封堵伞脱落,急行外科手术取出封堵伞,缝闭缺损。全部病例术中均未出现心率失常等并发症,17例成功封堵者术后随访1年均见封堵器位置正常、稳定,无并发症。结论: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VSD封堵术前、术中及术后随访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往采用开胸、开心关闭室间隔缺损(VSD) ,术后损伤重、恢复慢,胸壁瘢痕影响美观。我院在多年封堵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基础上,在超声心动图监测下开展了经导管VSD封堵术,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单纯VSD患者38例,男18例,女2 0例,年龄2~15岁,平均年龄5 1岁。VSD 2 5~11 0mm ,平均4 6mm ,均为膜周型。31例为膜部;4例膜周流出道部(2例嵴下型和2例嵴内型) ;3例膜周流入道部(2例隔瓣后和1例隔瓣下) ;12例室间隔缺损伴膨胀瘤。有5例膨胀瘤存在两个破口,破口间距最大达5mm。2 .方法:以上VSD在介入治疗时均再次经…  相似文献   

20.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畸形,约占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25%。其中大部分为膜周部和肌部VSD,以膜周部VSD最多,约占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