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傅贞亮治学严谨,师古不泥,注重求新发微,悉心研究《内经》,注意结合实际对有关理论进行临床验证,着力于《内经》藏象理论实质的研究,并将《内经》有关理论灵活地运用到临床,既遵循经训,又扩大其指导意义.提出"脾主运化水湿与精微"与体内钠、钾含量相关的独特认识.对肾阳虚动物的耳蜗电位及有关免疫指标进行了测定,证明"肾开窍于耳"及《内经》"肾为之主外"之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徐大椿《难经经释》一书是注释《难经》而作,是历代注本中被认为较好的一种。徐氏采用以经释经,溯本求源的方法,结合《内经》以解释《难经》经义,并有所阐发,注释简明扼要,立意新颖。其治学特点在该书体现颇多。1、治学思想,从源厦流。治学之道,一般有两条途径:一为由流而溯源,一为由源以及流。徐氏认识到治学莫如由源以及流。寻找源头,以知其所由来;探求支流,以识其所发展。  相似文献   

3.
杨晓峰  郑清莲  刘永惠 《陕西中医》2000,21(12):561-562
刘茂甫教授从事中医学教学、医疗、科研工作40余载,学验俱丰,1991年被遴选为全国首批有独到专长的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我们在从师临症的过程中,对其临床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现仅就其治学思想总结探讨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张锡纯为近代名医 (以下简称张氏 ) ,其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在中医界广受好评 ,他虽无关于《伤寒论》的专著 ,但在前书中关于《伤寒论》的论述 ,可以看出其治学思想 ,较之前人论述 ,实为巨匠之作 ,独具风格 ,特探讨如下。1 穷究医理独具创见首先 ,张氏对《伤寒论》的原文理解 ,注重引经据典 ,从不盲从。如《六经总论》篇“伤寒治法以六经分篇 ,然手足各有六经 ,实则十二经有也。手足之经既有十二 ,而《伤寒论》但分有六经者何也 ?按《内经》之论十二经也 ,凡言手经则必明言其为手经、足经者皆系足经 ,至言手经则必明言其为手某经。《…  相似文献   

5.
江西中医学院陈瑞春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五十余年 ,对仲景学说理解之深与运用之妙 ,颇多建树 ,出版有《陈瑞春论伤寒》、《伤寒实践论》两本专著。如今 ,先生虽年近古稀 ,仍然诲人不倦 ,笔耕不辍 ,每个学期都有学术讲座 ,四季坐诊临症疗疾。笔者有幸亲聆教诲 ,随其临症学习 ,切实感受到一代名老中医门下求治者甚众的临床疗效价值。名老中医是如何炼成的 ?带着这个问题 ,笔者将先生平时的教诲和学习先生的两本专著思想加以整理 ,总结如下。1 读经典书先生告诫说 ,要想成为有一定造诣的中医师 ,要读的书实在太多 ,一个科班出身的学习者 ,…  相似文献   

6.
刘完素是金元学术的带头人。他一生苦读精研、躬勤实践,打破唐宋以降不求医理,按证索方的沉闷局面,在继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独树一帜,倡言火热论,对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他卓著的学术的成就虽然与他天才的学术敏感性分不开,但他的治学方法与思路,也是促成他创造性发展中医理论的先决条件。因此,对于先贤治学行医态度的探讨,有助于启迪当代中医的成才之路。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刘完素的思维方法和治学精神讲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颜正华治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冰  吴嘉瑞 《中医杂志》2012,53(7):550-552
颜正华(1920-),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医大师.临床中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事中医药工作70余年,参与创建新中国高等教育中药学学科,为我国首批中医药学教授与研究生导师.曾发表论文20余篇,著作23部.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医各家学说学科创始人之一——丁光迪教授,勤于自学,学贯古今。他深明中医学说发展的源流脉络,通晓诸家学术特长,著有《中药配伍应用》、《东垣学说论文集》、《金元医学》等专著5部。在各家学说研究中,重视经典渊源,重视与文献整理、方药研究、临床证治紧密结合。其治学经验丰富,风格鲜明独特,学术成就卓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重视社会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强调社会因素在诊断中的意义,关注社会因素对治疗的影响几方面探讨了《内经》社会医学思想,认为在当今对其进行研究,更多地关注人的生存、发展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明山 《中医药学刊》2004,22(12):2169-2172
治疗思想,是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总体构想,它指导着治疗原则的确立和治法疗法的应用。在巾医学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中,从宏观整体的传统思维出发,将“天人合一”、“中和观”等文化理念融入其论治学说,提出“法天则地”、“从容人事”、“治求中和”的治疗思想。  相似文献   

11.
赵明山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2):2169-2172
治疗思想,是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总体构想,它指导着治疗原则的确立和治法疗法的应用。在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中,从宏观整体的传统思维出发,将"天人合一"、"中和观"等文化理念融入其论治学说,提出"法天则地"、"从容人事"、"治求中和"的治疗思想。  相似文献   

12.
吕慰秋 《江苏中医》1998,19(11):8-9
当代中医各家学说学科创始人之一-丁光迪教授,助于自学,学贯古今,他深明中医学说发展的源流脉络,通晓诸学术特长,著有《中药配伍应用》《东垣学说论文集》《金元医学》等专著5部,在各家说学研究中,重视经典渊源,重视与文献整理,方药研究,临床证治紧密结合,其治疗学经验丰富,风格鲜明独特,学术成就卓著。  相似文献   

13.
14.
《内经》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内涵简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郜峦  王键 《中医药学刊》2003,21(9):1496-1498
摘要:《内经》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在心理学的概念、人格体质的分型、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和养生等方面均有详尽的描述,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将有助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道家是中国文化史上极其重要的学派,其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乃至东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内经>吸取道家的养生思想,使中医养生学有了巨大的发展并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7.
《内经》中“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的临床心理学思想,强调针刺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患者的心理调整,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准确体会针感,而且要根据患者“五态“人格特征,善用针艾补泻.同时,医者应该“必一其神,令志在针“,随患者反应行针施术,这是提高临床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医者仁心,医德关系着人们生命的健康以及社会医疗秩序。中医自古以来就强调医德的重要性。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医德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传统文化视域下以人为本的《内经》医德思想奠定了我国传统医德的基础,从一个医生的成长历程来看,学医、行医还有传医的整个过程,都强调了医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内经》在认识人体和自然界关系过程中 ,采用了古代朴素的比类方法 ,比类方法的基础是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在自然界 ,尽管各种领域、各个层次的现象千差万别 ,尽管物质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 ,但是它们又在各种不同的等级和范围内 ,具有相同的特点和属性。正因为此 ,《内经》特别重视比类方法 ,“不引比类 ,是知不明”,“及于比类 ,通合道理……子务明之 ,可以十全”。《内经》认为人体构造与自然界构成有共同比类性。《灵枢·邪客》篇曰 :“天有日月 ,人有两目 ;地有九州 ,人有九窍 ;天有风雨 ,人有喜怒 ;天有雷电 ,人有声音 ;天有四时 …  相似文献   

20.
《内经》对于疾病传变的论述,主要见于《素问·热论》、《素问·标本病传论》、《灵枢·病传》、《灵枢·百病始生》等篇,其对疾病传变的观察、死生预后的推测等均有较详尽的记载,此对辨识疾病、判断疾病的预后转机等有一定指导意义。今试为探讨于次,以期就教于同道。1 疾病的传变次序 1.1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灵枢·百病始生》谓:“虚邪之中于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这说明,外邪侵害人体首先侵犯皮肤,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