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炎的发生主要是由感受外邪 ,或劳倦内伤 ,或饮食失调引起的气化不利 ,津液输布失常导致水液潴留的一种病症 ,临床主要可参照祖国医学的水肿病症进行辨证施治。《景岳全书》云 :“凡水肿等证 ,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 ,故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 ,故其标在肺 ;水惟畏土 ,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 ,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 ,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因此 ,肺脾肾三脏与水肿的发病密切相关。1 肾炎初期 ,从肺论治 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多由外感所致 ,一般先犯肺系 ,肺肾本为母子之脏 ,肺肾相关 ,即可从肺治肾 ,以…  相似文献   

2.
咳嗽乃肺部疾患最基本的症状,自《内经》始即把咳嗽作为一种病名立篇专述.《素问·咳论》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张景岳亦云:“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由肺乃及他脏,此肺为本而他脏为标;内伤之咳,先伤他脏,故由他脏以及肺,此他脏为本肺为标也.”  相似文献   

3.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一般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咳喘”、“水肿”、“痰饮”、“虚劳”等范畴。如左心衰一般表现为疲劳乏力、胸闷、劳力性呼吸困难、咳喘、短气、心慌、咯血等症状。右心衰一般表现为水肿、腹胀、紫绀等症状。导致其发病的病机乃是心、肺、脾、肾脏的气血阴阳虚衰,但其病位在心,他脏表现为标。  相似文献   

4.
治“慢支”重在肺脾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慢支”重在肺脾肾周宜强河南中医学院二附院(450002)笔者认为治疗慢支应重在肺、脾、肾三脏。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三脏受损则脾失健运,肺失治节,肾不纳气而成咳喘、痰饮诸症。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  相似文献   

5.
蔡淦教授崇尚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理论,推崇"脾统四脏"之说,认为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擅长运用"脾统四脏"理论治疗内伤杂病,强调以脾胃为核心调摄五脏、治脾胃以安五脏。介绍蔡淦教授运用"脾统四脏"理论治疗肺系疾病的经验,主张治脾胃以安肺疾,临证多采用健脾益肺、健脾化痰、健脾利水、养胃益肺、补益脾肾诸法治之,并附验案二则详述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名中医米烈汉主任医师擅治中医肺病、妇科及疑难杂病。现介绍其治疗肺系疑难病验案两则。案一为反复咳喘。米氏治咳喘尤重肺、脾、肾三脏,以补肺益肾,健脾化湿,宣肺化痰调治而病愈。案二为肺痿,证属气阴两虚兼虚热,治疗重在益气养阴、清泻虚热、培固肾气,经调治疾病愈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肾性无症状蛋白尿似属中医“尿浊”范畴,常见于隐匿性肾炎、肾病综合症以及肾炎恢复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其病机为脾虚气陷、精微下注,或肾虚不能制约、浊液下流,或肺气不得宣降、水道不畅,“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古人曾概括为肾为本,  相似文献   

8.
高伟 《江苏中医药》2019,51(2):20-22
逍遥散本为调和肝脾之方,将其用于慢性咳喘病的治疗源自中医整体观的辨治思想。从中医五行而言,肺与肝、脾密切相关。土虚则金弱,木叩则金鸣。武维屏教授认为逍遥散所治之咳喘多由肺肝脾三脏同病所致。临证中重视辨证论治,强调四诊合参,肝郁脾虚,肺失宣降为基本病机。肝脾调和,木和金清,培土生金,咳喘自平。临证中病轻者可单用逍遥散,病重者常需合理肺之品。肝脾不和,气血失调,变生他证,又常据病情,合方而治。  相似文献   

9.
韩旭  陈美兰 《陕西中医》2001,22(4):256-256
老年咳喘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 ,是常见的老年疾患。《内经·上古天真论》云 :女子“五七阳明脉衰”“六七三阳脉衰于上”,男子“七八肝气衰”“八八天癸竭 ,精少”人届老年 ,元阳亏乏 ,阳损及阴 ,元阴元阳俱亏 ,故极易见真阴妄行 ,阳亏水泛 ,脉络疏涩 ,营卫失衰 ,虚实夹杂。老年咳喘 ,病在肺肾波及心肝脾诸脏 ,多见上实下虚、寒热错杂之候 ,治法之要 ,理当明之。1 治实不忘痰 ,祛痰兼顾化瘀 凡老年咳喘 ,痰存在于整个病程中 ,由于老年体弱 ,病延日久 ,多见肺脾、肺肾或肺脾肾俱虚 ,则津液失于布散、…  相似文献   

10.
从痰湿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支气管炎 (简称慢支 ) ,在临床上以长期咳嗽、咳痰或喘息为特点 ,常因上呼吸道感染或秋冬气候骤变时病情加重而引起急性发作。由于反复的继发感染 ,使病变持续发展 ,则咳嗽频繁 ,咳痰增多 ,甚至长年不断。中医辨证多属痰饮范畴 ,其急性发作期以痰热证、慢性迁延期以痰湿证为多。病位主要责之于肺、脾、肾三脏 ,且三脏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经脉别论》说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一旦脾湿过盛 ,则运输到肺的精微中含有过多水饮 ,可使肺气受损 ,失其宣降 ,而致咳喘 ,故有“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  相似文献   

11.
苏建华 《陕西中医》1990,11(6):241-242
<正> 徐良兴老中医是铜川市中医医院副主任中医师,他幼承家训,习业于医,精勤不倦,学验俱丰。对肾病从肝论治有其独特见解,尤对经久不愈的慢性肾病注重从肝论治,屡收卓效,兹介绍如下。1 审证求因肾病乃泛指肾脏发生的多种病证,其病因各异,尚若按脏腑辨证,则虚证类多责之于肝肾;而虚实夹错、病情复杂的“水肿”“关格““肾厥”等证则多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一般认为是由于肺脾肾三脏阳虚,功能失调,宣降、运化、气化失权所致,故治之亦多从调理肺、脾、肾三脏着手。然而临床  相似文献   

12.
许斌 《家庭中医药》2020,27(5):56-57
正咳喘是儿科常见病症,包括西医的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变异性咳嗽及小儿支气管肺炎。中医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为外邪所伤,又或因喂养不当,首先累及肺、脾两脏,咳喘反复,肺气耗损,脾失健运,致痰浊内生,日久则痰瘀互结,阻滞肺络,发而成咳喘。在小儿咳喘的治疗中,中医多用宣肺止咳平喘,益气健脾化痰之法,脾运化水湿,肺则通调水道。今肺络瘀滞则痰聚而无以  相似文献   

13.
胃系病从肺论治缘由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泮 《河南中医》2000,20(2):8-9
胃系病证常以肝、脾两脏论治,每获良效;然胃系病从肺论治,亦取异曲同工之效。究其缘由乃肺胃两脏在生理、病理转化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必然联系,从6个方面说明之。  相似文献   

14.
小儿虚性咳喘是儿科常见的肺系疾病,病情顽固,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素问·咳论篇》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肺脏病变更能引起咳喘,但引起咳喘的原因可以是包括肺在内的五脏六腑。笔者认为“正虚”是本病的主要因素,然本病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其病机有寒热虚实之分。本文简单介绍小儿咳喘的辨治规律。小儿生理特点小儿的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不密。脏腑娇嫩主要表现在肺脾肾三脏的不足,卫外机能不固,对疾病抵抗力较弱,加以寒温不调,乳食不节,则易为外感、内伤所伤而发病。病因病机小儿咳喘根据病症表现…  相似文献   

15.
丁宝光 《新中医》1991,23(2):16-17
小儿脏腑娇嫩,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肺为华盖,总司一身之气。脾肺二脏互为母子,关系密切。李东垣曰:“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临证中治疗肺系疾病运用调理脾胃法,往往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李丽丽 《河北中医》2008,30(3):264-265
小儿咳喘是儿科肺系疾病常见证候。中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易受外邪侵袭。肺乃五脏六腑之华盖,肺主皮毛,一旦感受外邪,则肺先受病。外感或脏腑功能失调均会影响及肺,引起肺宣发肃降失常,肺气不利而致咳喘。“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相似文献   

17.
论肾生痰     
痰乃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因素。其形成机理主要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故而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依笔者之见,痰的形成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可谓“肾为生痰之根”。今就肾生痰之病理机制、临床意义和现代认识略论如下。  相似文献   

18.
浅谈肺系疾病的上盛下虚证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上盛下虚”证是肺系疾病中支饮、哮喘等慢性肺系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常见的证型。“上盛”即指痰浊壅肺,或外邪干肺;“下虚”是指肾之阴阳虚损。上盛下虚的病因主要是久病致虚,因痰致实,误治致变,复感外邪,阴阳亏损五个方面。久病咳喘伤及肺气,迁延日久不愈,伤肺及肾,则肺肾俱虚。由于患者素体和感邪性质不同,临床表现可分为肺肾气(阳)虚和肺肾阴虚两种证候。在上盛下虚证中形成痰的原因主要是肺、脾、肾三脏亏损,津液失于输化而成,即因虚而生痰也。痰浊壅阻,则肺失宣降,上逆为喘,即因痰而致实也。本虚标实之咳喘证以肺实为主者,治当以祛邪为急,尤以治痰为重要法则,但临床往往因辨证不准确,  相似文献   

19.
慢性气管炎以咳嗽、痰喘、胸蹩等为主要症状,应属于祖国医学的“咳喘”、“痰饮”范畴。在临床上虽然表现不同,但因久咳伤气,一般属肺、脾、肾虚。而在肺、脾、肾三者之中,或偏肺气虚,或肺脾两虚,或肺、脾、肾三者俱虚,尤以老年慢性气管炎表现虚象为著。肺虚易招外邪(容易感染),脾虚易生痰湿(痰多),肾虚不易纳气(发生喘息)。故本病的发生,中医认为系肺脾肾三者失调,在本质上属虚寒(亦有偏虚热的)所形成的。治法,当以调理肺脾肾为主要环节。现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将中医治疗该病的一些常用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咳喘病冬病夏治浅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分析、评价咳喘病冬病夏治的理论方法。方法:通过对陕西省中医医院等医疗科研单位近40年来咳喘病“冬病夏治”的回顾,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进行总结、分析,从中医理论解释“冬病夏治”治疗咳喘病的机理、方法、药物。结论:“冬病夏治”适用于所有的阳气不足,肺脾肾三脏虚寒的咳喘病证。应用前宜仔细辨证,选准适应证,用药以一年四季均可,而不仅仅局限于“三伏”之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