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射频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54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了经皮椎间孔镜射频消融术,解除了局部压迫,缓解了疼痛症状。术前进行心理护理,术中密切配合,术后严密观察和康复护理。结果本组患者均能积极配合治疗,经系统化护理临床效果满意。5 d后复查48例下肢疼痛、麻木感消失,6例有轻微下肢麻木,14d后复查麻木感消失。结论围术期积极护理干预是经皮椎间孔镜射频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突出症的近远期疗效。方法:以我院2017年1月-10月期间住院治疗的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对其提供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分析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45例患者优良率为(97.78%);治疗后1周、3个月的ODI、VAS评分较治疗前优,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程度,改善其腰部功能,临床安全性较高,值得使用。  相似文献   

3.
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压迫或者刺激马尾神经、神经根,而表现为腰腿部的疼痛、下肢的麻木以及无力等一系列症状.椎间孔镜手术属于内镜微创手术的一种,不仅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时间短和小疤痕等特点,而且不影响脊柱的正常结构,因此受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青睐我科对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间孔镜手术,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探讨椎间孔镜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纳入我院自2015年采用椎间孔镜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均采用椎间孔镜治疗,并于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4周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 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所有纳入研究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0.5±10.6)min,出血量(30.2±8.6)ml,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4周的VAS评分不断降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4周JOA分数不断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椎间孔镜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缓解患者疼痛具有重要作用,且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技术、常规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效果。方法:利用随机平行方式,将我院在2017年8月~2018年10月,所撷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计50例,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均为25例。研究组经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参照组经常规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与参照组治疗前腰背疼痛评分相比较,P0.05。但治疗1周、4周、12周后,两组上述指标相比较,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下联合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某院2015年2月~2016年3月收治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观察组实施椎间孔镜下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疼痛改善情况、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2个月复发情况。结果:术后不同时间段,观察组疼痛情况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进行末次随访时均未见复发情况发生。结论:椎间孔镜下联合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疗效较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好,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缓解明显,不会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患者远期无复发,治疗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镜下治疗椎间盘突出经椎间孔与椎板间入路术后疼痛、炎症应激状态的临床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施以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观察组施以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孔入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直腿抬高角度、下肢疼痛(VAS)评分、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7(IL-17)的变化情况与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直腿抬高角度、VAS评分以及IL-8与IL-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直腿抬高角度明显提升,VAS评分以及IL-8与IL-17水平明显降低,并且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相比,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孔入路具有更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就椎间孔镜技术与骨科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方法:选取我科在2017年收治的92例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实验组(n=46)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术治疗,对参照组(n=46)采用开放手术治疗,较比二组的围术期指标、疼痛评分及腰椎功能评分。结果:实验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实验组术后的VAS评分的低于参照组,组间比较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JOA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中,采用椎间孔镜技术与开放手术均可获得良好效果,但椎间孔镜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术并椎间孔成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术并椎间孔成型术对其进行治疗,研究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57.89±14.89)分钟,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9.8±7.2)mL,没有患者出现椎旁血肿、伤口感染以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相对于术前,术后患者的VSA评分与ODI评分显著下降,并且患者术后一个月的评分低于术后三天的疼痛评分。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术并椎间孔成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的有效性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使用螺旋骨钻椎间孔成型技术在椎间孔镜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 自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采用螺旋骨钻椎间孔成型技术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32~64岁,平均41.6岁,病程1周~3年.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采用疼痛视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疗效。方法对38例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术前术后护理及护理后临床疗效。结果 38例手术患者均无护理并发症发生;术后VAS疼痛评分(2.51±0.98)分显著低于术前VAS疼痛评分(8.34±1.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住院时间6~9 d,平均住院时间(7.1±0.8)d。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有效的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管狭窄患者中采用经椎间孔脊柱内镜(TESSYS)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本院接受椎间孔镜TESSYS治疗的患者29例设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前后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的VAS疼痛分数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结论临床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管狭窄患者行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效果良好,术后患者疼痛显著缓解,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诊疗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发生机制为椎间盘变性、髓核连同残存的纤维环突出椎管内或椎间盘后外侧,对神经根、马尾神经造成刺激压迫,极易引发腰腿痛,大部分患者的发病原因为负重、受凉等,腰部僵硬疼痛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活动,青壮年是高发人群[1,2]。传统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远期疗效改善效果不佳。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及外侧并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在我科治疗的32例极外侧并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行经皮椎间孔镜下BEIS技术极外侧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结果术前ODI、VAS评分与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极外侧并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在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21例脱出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为单发,采用本院的椎间孔手术系统进行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法(JOA)、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和疼痛功能指数评分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疼痛及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21例患者经椎间孔镜下治疗,手术均顺利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60 min(最长和最短手术时间分别为75 min和45 min)。21例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均得到显著减轻。本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JOA评分、VAS评分、疼痛功能指数评分分别和术前比较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在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医药科学》2019,(22):238-240
目的研究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TED)与椎板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3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20例患者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对照组140例患者接受传统的椎板开窗术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OL-C30)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术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的生活核心量表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前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均可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但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的围手术期的治疗效果更佳,创伤小,患者术后疼痛较小,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破裂后髓核突向后方或突至椎板内,致使相邻组织遭受刺激或压迫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约占骨科因腰腿痛住院病例的25%40%,多见于青壮年。现将我院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1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联合镜下环锯改良180°/270°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或合并有椎管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或合并有椎管狭窄)13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联合镜下环锯改良180°/270°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技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临床指标。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7.06%、85.29%,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ODI指数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型臂透视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联合镜下环剧改良180°/270°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脱出症或合并腰椎管狭窄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临床医药实践》2015,(7):557-558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椎间孔镜下进行腰椎间盘摘除术患者30例,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优10例,良15例,可3例,无效2例,优良率83.3%,无感染及副损伤产生。结论:椎间孔镜技术对于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适应证广、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特别对临床分型中的突出型及脱出游离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分别运用开放性手术以及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差异。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8年8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56例设为研究对象,经电脑随机法分组为观察组(28例)以及对照组(28例)。对照组中患者均实施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观察组中患者均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其腰痛及神经根压迫症状均获得解决,观察组中患者的切口大小、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卧床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临床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开放性手术治疗均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经皮椎间孔镜术式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康复快,具有更加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