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综合分析近十年来有关文献可知,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已取得共识。大量研究证明,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辩证论治和处方用药治疗可以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降低复发率,提高疗效。对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进行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来探讨其治疗LN的机理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近年来有关文献可知:中医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一是正虚邪实的病机特点已取得共识。二是根据不同时期、根据使用西药情况配合中医治疗以减少西药毒副作用、应用生物学方法对单味中药防止LN肾纤维化的探讨则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由于LN的疗效与其病理类型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如何根据肾穿刺病理结果制定中药治疗方案以及在实验方面进一步研究单味或复 物在治疗LN的机理,都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分析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进展概况,发现中医治疗LN多以调补肝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如能够配合用免疫抑制剂或分阶段治疗等方法,疗效则更理想,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LN将是今后临床研究的方向,而中药作用的机理尚有待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娟 《光明中医》2011,26(4):843-845
本文综合了近十年来的文献报道,从病名、病因病机、分型、辨证治疗、分期治疗、专方治疗、中药研究等几方面阐述了近些年中医药在狼疮性肾炎(LN)的研究上取得的成果。虽可见硕果累累,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对单味药、复方的作用机理研究、统一疗效标准和分型划分、加强基础研究等。本文对近年来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加以总结,以便明确日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具有自身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受累者约占90%,称狼疮性肾炎(LN)。现代医学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但在治疗期间,由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影响了治疗效果。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LN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中医药治疗LN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多器官损害的最常见表现,属于免疫复合物介导性肾炎,在我国肾活检病例中占继发性肾脏病之首位,成为SLE常见的死亡原因,因而LN的防治日渐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LN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环孢霉素、霉酚酸酯的应用及血浆置换、干细胞移植等疗法的开展,LN的治疗取得了长足性进展,但仍存在病隋反复、有毒副作用、价格昂贵临床难以普及等弊端和不足。  相似文献   

7.
狼疮性肾炎(LupusNephritis,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主要的内脏损害。LN的发生率占所有SLE病人的50%~80%,有病理检查的发生率则可高达80%~100%[1]。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对于LN的治疗,激素早已被...  相似文献   

8.
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见且致死率最高的并发症,西医治疗该病作用迅速,然而治疗各阶段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中医治疗该病具有独特优势.检索近年来相关文献,从该病的病机特点、分型、分期治疗等方面,概括总结中医对狼疮性肾炎的辨证及治疗进展,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具有自身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疮性肾炎(LN)是SLE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内脏并发症,中医药治疗具有独特优势.本文试图从辨证分型论治、分期治疗、中药固定方治疗、中成药治疗等方面探讨该病,得出中医药对LN的治疗在提高疗效、改善预后、降低复发率、减少激素用量、减轻西药毒副作用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已被广泛采纳.  相似文献   

10.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累及肾脏所引起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SLE好发于育龄期妇女,男女发病比例为1:9[1],约35%的患者在确诊时即存在肾脏损伤的临床表现.在SLE的病程进展中,约有40%~60%的患者在发病10年后并发LN,其中30%的LN在诊断15年内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2].SLE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95%,10年生存率约为90%,狼疮性肾损害作为导致SLE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之一,合并LN的SLE患者10年生存率可降至83%[3].国外有研究表明,LN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免疫耐受力丧失,自身抗体产生和免疫复合物诱导的肾内炎症,与病毒感染、遗传易感等多种因素相关[4].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烨  王旭 《吉林中医药》2011,31(1):17-18
糖尿病肾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中医药治疗本病从病因病机、治疗、实验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进展,重视整体调节,注重辨证论治与个体化治疗,显示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狼疮肾炎从痰瘀论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狼疮肾炎 (LN) ,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最常见、最严重的内脏损害之一。据有关资料分析LN的病理变化特点与中医之痰瘀相关 ,故认为痰瘀是LN的重要病机之一。化痰活血法 ,可应用于LN治疗的全过程 ,根据病程中的不同病情变化 ,轻重缓急而用之 ,不必拘泥于是否有痰瘀之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Primary Glomerulonephritis,CPGN)和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了解两组疾病中医体质分布的规律性与差异性。方法将8 0例CPGN和6 2例LN患者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判定体质类型并观察分布情况。并进一步细化临床分型为肾病综合征组、非肾病综合征组,探讨不同临床分型体质分布存在的差异。结果CPGN组与LN组均以虚性体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为主(5 0%),但CPGN患者体质类型以气虚质、阳虚质为主(2 0%);LN患者体质类型以阴虚质为主(2 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表现为非肾病综合征CPGN组最主要体质类型是气虚质(26.82%),而LN组主要是阴虚质(26.82%),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CPGN痰湿质比例明显高于LN组,LN组湿热质比例明显高于CPGN,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中医体质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狼疮合剂对狼疮性肾炎(LN)患者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水平的调节作用,探讨其治疗LN的作用机制.方法:41例女性LN患者随机分为2组,西药组根据病情分别应用环磷酰胺冲击疗法和激素标准疗程治疗,中西结合组并用狼疮合剂治疗.另选20例健康女性作为正常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治疗前后ICAM-1.结果:治疗前与正常组比较,LN患者ICAM-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活动期患者ICAM-1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中西结合组治疗后和西药组治疗后ICAM-1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两组治疗后比较,中西结合组ICAM-1水平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由养阴解毒、祛瘀通络药组成的狼疮合剂与环磷酰胺、激素合用治疗LN更能有效地调节细胞间ICAM-1水平,减少肾脏免疫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肾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以活血解毒方配合西药治疗狼疮肾炎(LN)27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观察病人52例,均为住院或门诊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相似文献   

16.
陈薇薇  苏晓 《辽宁中医杂志》2010,(10):1982-1984
目的:观察养阴清热,补肾化瘀法联合环磷酰胺(CTX)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比较方法,分中医组、中西医组两组,均为上海市中医医院风湿科门诊和住院病人。每组各30例,共60例,疗程6个月,对蛋白尿及免疫指标进行观察。结果:(1)总有效率分别为中医组96.7%,中西医组93.33%。(2)两组在治疗蛋白尿方面均有疗效(P0.05,P0.01)。(3)中西医结合、中医治疗均能降低血沉(P0.01,P0.05)。(4)中西医结合治疗及中医治疗均能降低dsDNA(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升高C4(P0.05)。结论:滋阴清热、补肾化瘀中药联合CTX能改善蛋白尿、调节免疫的作用,减少激素用量。  相似文献   

17.
紫癜性肾炎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癜性肾炎是指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脏损害,临床表现除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外,主要表现为血尿和蛋白尿,属于中医学“血证”、“斑疹”、“尿血”等范畴。近年来,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1.1 热毒内蕴,经脉闭阻 本病早期以风、热、毒、瘀为主要病机。如时氏认为乃患者素有血热内蕴,外感风邪或食物有动风之品,风热搏结,灼伤血络,以致迫血妄行,外溢肌肤,内迫胃肠,甚则及肾。赵氏认为病机主要为瘀血阻络。任氏认为病机为毒邪内侵,蓄结膀胱,热伤血络而致发斑,热毒入  相似文献   

18.
李春红  李衍滨 《陕西中医》2003,24(2):186-188
1 理论研究  1.1 病名“中风”之名 ,始于《内经》“饮酒中风”、“新沐中风”等 ,与现代所论中风名同实异 ,但其所论仆击偏枯、大厥、煎厥、薄厥等病症与现代中风类同。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所论中风与现代相同 ,而《伤寒论》“太阳中风”则为外感病。至明清时期对中风  相似文献   

19.
从中医药学的历史看中医药研究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方文贤 《山西中医》2003,19(6):41-43
分析了中医药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各个时期共存的发展模式: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在临床实践中研究、深化、发展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以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临床,从临床研究中发现问题、创新思路、建立新学说;引进其他国家、民族医药学治疗方法,补充归化为中医药学理论内涵;引进各种有疗效的药物,补充、增加为中药的新品种。论述了现代中医药学研究和发展应遵循的方向: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发展方向的指导思想;中医药学现代研究的误区在于脱离中医药学理论指导,脱离临床实际;中医药现代研究必须引进现代一切有关生命科学的新进展、新认识、新方法、新技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符合中医临床实际的科研设计和科学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