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性强化躯干肌的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索不同的躯干肌训练方法对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以及应用躯干肌训练改善平衡功能的更加有效的方法。方法:第一阶段试验共有脑卒中患者37例.分常规组(18例)和躯干组(19例),常规组采用我科常规平衡训练方法.躯干组则在常规平衡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对躯干肌的训练,患者的其它康复治疗相同。第二阶段试验共有脑卒中患者51例,分为A组(26例)和B组(25例),在采用第一阶段躯干组训练方案的基础上,A组患者增加坐位躯干的前屈抗阻运动和坐位躯干的后伸抗阻运动:B组患者增加仰卧位上部躯干旋转运动、坐位躯干前屈旋转抗阻运动和A组的两项运动。第一阶段试验,在治疗前和治疗10次后,第二阶段试验,在治疗前和治疗20次后,由专人用Berg平衡量表和Fugl-Meyer躯体能力评定量表中平衡项目量表对患者的平衡功能进行评定。结果:第一阶段试验常规组和躯干组治疗后平衡功能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的改变,评分普遍增高,且躯干组高于常规组。同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常规组和躯干组BBS评分和MPP平衡评分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第二阶段试验,治疗后A、B组患者平衡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提高,B组评分绝对增加幅度高于A组。同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A组和B组平衡评分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依据脑卒中患者躯干肌力低下的特点,选择性地强化对部分躯干肌的训练,即在加强前屈和后伸肌群训练的同时,增加躯干旋转肌群的训练,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治疗(神经促进疗法、平衡功能训练、等张肌力训练、桥式运动、重心转移训练、步态训练、协调与运动控制训练等)、作业治疗、传统康复疗法、物理因子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偏瘫下肢屈、伸膝肌群等速肌力训练,测试及训练模式为普通等速向心/向心模式。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峰力矩值(P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及改良Ashworth肌痉挛分级(MAS)对患者下肢肌痉挛及功能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10周后,2组患者膝关节伸屈膝肌PT、Fugl-Meyer评分、Berg评分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肌痉挛MAS评分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微峰  马跃文 《中国康复》2016,31(3):183-186
目的:观察头颈部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头颈部训练,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测定(MMT)对躯干及偏瘫侧髋的屈、伸肌群进行评定,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及运动功能量表(FMA)分别评定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躯干及患侧髋的屈、伸肌群肌力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及6周后,2组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及6周后,观察组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和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颈部训练能有效提高偏瘫患者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75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5例。3组病人均进行常规康复,A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B组增加下肢等速肌力训练,C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每周训练6次,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峰力矩值)、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组内比较,3组患者的峰力矩值、FMA评分、BBS评分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C组在角速度60°/s、120°/s及180°/s下的伸膝肌及屈膝肌峰力矩值、BBS评分均高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方面较两者单独应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躯干模式训练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71例,根据训练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躯干模式训练。比较两组肢体功能及下肢肌张力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步行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肌张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躯干模式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平衡及步行能力,并有效降低肌张力。  相似文献   

6.
胡川  顾莹  李军 《中国康复》2015,30(2):114-115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S-E-T)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对其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进行肌力训练、耐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步行训练、神经易化技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在S-E-T训练系统上进行强化核心肌群的力量及稳定性训练,以及进行分离动作的诱发训练。结果:治疗4周后,2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简式Fugl-Meyer(FMA)中专门针对平衡功能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BBS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但FMA评分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E-T可以通过对患者的躯干、核心肌群等方面进行训练,从而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躯干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急性期患者平衡及行走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10月脑卒中偏瘫急性期患者66例,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3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加施躯干核心肌群训练,比较治疗前后两组BBS评分(Berg平衡量表)、MWS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简化Fugl-Meyer)。结果治疗后,两组BBS、MWS、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实验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急性期经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躯干核心肌群训练,有利于患者平衡功能、步行能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其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牵张训练、躯干肌控制训练、髋关节控制训练、膝关节控制训练、踝背屈诱发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及简式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A-LE)对两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分别经8周治疗后,发现其BBS评分及FMA-L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BBS评分(48.2±5.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FMA-LE评分(27.9±4.4)分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平衡能力,对促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我科住院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患者均采用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桥式运动、翻身运动、卧-坐转移训练、坐位平衡功能训练、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下肢负重训练、步行能力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进行减重系统、智能反馈系统及虚拟训练模式等功能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徒手肌力测试法(MMT)分级标准之 Kendall评分、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两组股四头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腘绳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BBS平衡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Holden FAC步行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躯干控制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躯干控制训练组和对照组 ,每组 3 0例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 ,躯干控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躯干控制训练。结果 两组患者躯干控制Sheikh评分、Fugl Meyer平衡功能评分训练前后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训练后组间比较 ,强化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吸气肌训练联合膈肌抗阻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呼吸、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呼吸肌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呼吸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吸气肌训练和膈肌抗阻训练,吸气肌训练和膈肌抗阻训练均每日1次,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吸气肌肌力指数、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和Berg平衡量表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呼吸肌肌力、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呼吸肌肌力、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治疗后,呼吸训练组患者的吸气肌肌力指数、Fugl-Meyer评分和Berg平衡评分分别为61.80%、75.00分和38.00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Spe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吸气肌肌力指数与FMA评分(r=0.649, P<0.001),Berg平衡评分与FMA评分(r=0.607, P<0.001),吸气肌肌力指数与Berg平衡评分(r=0.475,P<0.005),3者间均呈显著相关性。 结论 吸气肌训练联合膈肌抗阻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吸气肌肌力水平,同时还可促进其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某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肌力、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前腘绳肌、股四头肌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腘绳肌、股四头肌评分与FMA、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其下肢肌力,利于恢复平衡功能与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患侧髋关节及躯干的屈伸肌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的屈肌和伸肌的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评定患者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的屈肌和伸肌的峰力矩(PT)、屈伸肌的总功(TW),运用意大利Walkerview数字化跑台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患侧下肢髋、膝和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ROM)及步长、触地时长。结果:治疗6周后,2组髋关节及躯干的屈伸肌PT和TW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髋、膝和踝关节的屈曲、伸展角度较治疗前均扩大(均P<0.05),步长和触地时长均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的各项数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的屈肌和伸肌等速肌力训练对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偏瘫都以一侧运动功能丧失为特征,躯干训练未受到重视。探讨躯干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黑龙江省康复医院2003-01/2004-12的住院脑卒中患者,共6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接收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躯干功能训练;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用Fugl-Meyer评分评定总体运动功能。结果患者治疗后,Fugl-Meyer上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积分均有显著增加(P<0.05或P<0.01),而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躯干功能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估步行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ugl-Meyer、BBS、FAC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上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吴澄  朱玉连  刘强  陆蓉蓉 《中国康复》2017,32(2):131-132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辅助下肢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均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康复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肌内效贴扎技术。治疗前后检测2组股四头肌徒手肌力测试(MMT),小腿三头肌Ashworth评分,Berg平衡量表和起立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评分。结果:治疗5次后,2组MMT及Ber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改良Ashworth及TGU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辅助下肢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有较好的疗效,能够为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训练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其平衡功能和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在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进行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后2组患者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能力(Sheikh)评分、FMA平衡功能评分和下肢FM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2组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2组变化均数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1)。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平衡功能和下肢功能成正相关。结论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和下肢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其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牵张训练、躯干肌控制训练、髋关节控制训练、膝关节控制训练、踝背屈诱发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及简式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A-LE)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8周治疗后,发现其BBS评分及FMA-L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BBS评分[(48.2±5.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FMA-LE评分[(27.9±4.4)分]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平衡能力,对促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有明确任务目标游戏的躯干和下肢运动控制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总体运动功能(包括躯干控制能力、Berg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分级、Fugl-Meyer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加躯干和下肢强化训练;反馈组40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加躯干和下肢运动反馈训练。两组患者分别于训练前、训练4周后进行对比。观察指标: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TCT、BBS、FAC、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反馈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进行躯干和下肢的运动控制训练能提高偏瘫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而且患者更加乐于接受具有游戏性质的反馈训练,表现出较高的主动参与性,因而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强化躯干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96例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增加躯干控制训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和步速(WS)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TCT、BBS、MBI、FAC、FMA评分和步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TCT分别与BBS、MBI、FAC、FMA评分和步速呈正相关(P<0.05)。结论 早期躯干控制训练能进一步提高偏瘫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