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测量下颌角间宽与颧弓深度、颧弓长度及下颌角厚度并进行相关分析,以期在活体上通过测量下颌角间宽来推算颧弓深度、颧弓长度、下颌角厚度,为临床行颜面美容矫治术及复合体的制作提供相关资料。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颜面骨正常的成人男性尸体50具,按《人体测量方法》,用游标卡尺直接测量下颌角间宽、左右两侧颧弓深度与长度、下颌角厚度。结果:颧弓深度、颧弓长度、下颌角厚度与下颌角间宽其相关系数分别是,颧弓深度为0.649(P=0.001),颧弓长度为0.584(P=0.001),下颌角厚为1.0(P=0.001),颧弓深度、长度左、右无明显差别。结论:临床采用测量下颌角间宽来推算颧弓深度、颧弓长度及下颌角厚度具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发育性偏颌畸形患者的下颌骨三维形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一起  丁寅  彭勇  王金锋  吴莹莹  司武俊 《医学争鸣》2008,29(14):1325-1327
目的: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分析发育性下颌偏斜畸形患者下颌骨硬组织的特征性变化.方法:选择成人下颌偏斜畸形患者20人,比较三维重建后下颌骨偏斜侧与对侧在矢状向、侧向及垂直向上的差异.结果:下颌骨双侧在三个方向上的线距测量和角度测量均出现明显的不对称,其中升支长度、升支高度、喙突至下颌平面高度、下颌角点成角、髁突喙突成角、髁突内外径长轴成角及升支侧方倾斜角,双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长度、喙突高度、髁突高度、髁突顶点成角、升支矢状向倾斜角及相对下颌平面成角,双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发育性偏颌畸形患者的下颌骨出现立体结构的扭转变形,在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时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3.
不同术式下颌角缩小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下颌角缩小术的临床适应证及操作要点.方法将95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3型:下颌角轻度肥厚型、下颌角肥大伴内翻型、下颌角肥大伴外翻型.对下颌角轻度肥厚型,行口内入路单纯下颌角磨削术,对下颌角肥大伴内翻型,在磨削的基础上,加下颌角的弧线截骨术,对下颌角肥大伴外翻型,在磨削的基础上,加下颌角的矢状截骨术.结...  相似文献   

4.
女性下颌骨测量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供汉人尸体原位下颌骨测量的各种指标数据,为美容医学及法医学在种碎尸案件中寻求汉人颌面骨参考依据。方法 经福尔马林固定成人汉人男性尸体50具,使用游标卡尺直接测量下颌角间宽、下颌骨10余项数值,并以下颔角间宽来推算颧弓深度、颧弓长度及各指标的自身比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下颌角间宽与其各项指标均呈正相关。下颌体厚度Y^=0.052 0.111X,下颌体高度,Y^=1.574 0.303X,下颌支高度Y^=7.004 0.591X,下颌体长度Y^=3.620 0.805X。下颌角厚度,Y=0.815 0.145X等,P均=0.001。结论 采用下颌角间宽来推算颧弓深度、颧弓长度及下颌骨各指标对进行性别鉴定及美容、复合体制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观测和分析下颌支内面骨性解剖结构,了解各结构间的关系和规律.方法 用游标卡尺等测量210个下颌骨(420侧),检测双侧下颌角、下颌支、下颌切迹、下颌隆突、髁突颈部、下颌小舌和下颌孔的角度和间距.结果 下颌支的高度为39.20-79.90 mm,平均(59.94±7.12)mm.下颌角的角度为101°-140°...  相似文献   

6.
汉族人下颌角相关测量与下颌角肥大诊断标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了解汉族成年男女下颌角相关测量数据及影响因素,建立适合正常汉族人群的下颌骨肥大诊断标准.方法采集正常汉族人群头颅骨形态特征点数据,男女各200例,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头颅骨几何形态结构进行定量分析,进行男女之间各几何特征值的特异性分析,提取能够反映颅骨与上颌、颅骨与下颌以及上下颌间结构关系的形态特征值,建立具有临床意义的下颌骨肥大诊断标准.结果汉族成年男女测量数据如下(男与女)头面比:(1.32±0.06)与(1.54±1.60);面颌宽比:(1.33±0.08)与(1.35±0.12);面中宽:(133.4±5.6)mm与(126.9±5.9)mm;下颌夹角:(72.0±5.5)°与(69.8±6.9)°;鼻梁-颏间距:(95.0±8.4)mm与(88.0±7.6)mm;头面宽比:(1.04±0.04)与(1.08±0.06);头颌宽比(1.39±0.14)与(1.46±0.11);下颌宽(105.9±6.4)mm与(94.0±6.0)mm;下颌左角(121.7±7.6)°与(123.5±7.2)°.其中面中宽、下颌夹角、鼻梁-颏间距、头面宽比、头颌宽比男女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汉族成年男女面中宽与下颌宽之比稳定在1.3左右,可以作为男女通用诊断标准之一.而在对个性化下颌角诊断及治疗中需要结合头面、面中、头颌宽比及下面部形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股骨下端骨折内固定时塑形钢板提供可靠的解剖学数据.方法:对200例(左、右各100例)正常成人股骨下端外翻角、α角进行了观测,并得出α角与外翻角的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结果:股骨下端外翻角为165.07±2.47度,α角为40.70±2.00度.α角与外翻角呈负相关(左侧r=-0.705,右侧r=-0.629,P<0.01).结论:采用本文作者提供的方法进行钢板塑形可靠、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成年女性下颌骨相关解剖结构进行观测,收集整理相关数据,丰富下颌骨形态学资料。方法:对50例成年女性干燥下颌骨标本进行解剖学形态观测,测量下颌骨相关角度、下颌孔相关距离值并统计相关结构数据。结果:测得下颌骨相关角度及距离值如下,下颌角角度为(124.21±4.23)°,下颌骨仰角角度为(25.41±2.26)°,下颌骨夹角为(77.28±2.43)°,下颌角外间距为(98.43±3.51)mm,下颌支高度为(57.28±2.33)mm;下颌孔及其与周围结构相关距离测量值如下,下颌孔与下颌后缘水平距离为(16.29±1.31)mm,下颌孔与下颌切迹直线距离为(23.34±1.55)mm,下颌切迹矢状径和垂直径分别为(32.51±2.07)mm 和(14.42±0.90)mm。结论:面颅骨下颌骨相关解剖结构的定量分析测量,可为该区域的整形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支持,同时完善了成年女性下颌骨形态学数据,为颌面部下颌骨区外科手术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口内切口行下颌角骨性及咬肌肥大整形术的使用性及美学意义。方法:采用口内切口对下颌角肥大的患者行下颌角修整、切除部分咬肌及颊脂肪垫。结果:自2004年以来共完成手术48例,出现术中出血和伤口感染各1例,经治疗后痊愈,随访1年,患者面部轮廓明显改善。结论:口内切口行下颌角肥大整形术能有效的改善方型脸或下颌角肥大面容,且面部不留疤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下颌角磨削去骨术前后咬肌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改良下颌角磨削去骨术矫治轻度下颌角肥大畸形术后咬肌形态的变化,为轻度下颌角肥大畸形矫治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改良下颌角磨削去骨术矫治200例轻度下颌角肥大畸形,采用高频浅表超声成像技术,随机抽取60例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每隔4周,放松和用力咬合两种状态下测量双侧咬肌厚度,观察比较变化情况.结果术前及术后24周相比咬肌平均厚度变薄,萎缩明显(P<0.05);术后24周与术后32周相比咬肌平均厚度无变化(P>0.05).结论改良下颌角磨削去骨术后,术后24周内肥大的咬肌可自行萎缩,不需处理.术后24周后咬肌不再有变化.轻度下颌角肥大者可行单纯磨削去骨术,无需切除咬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4-6岁儿童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研究4-6岁儿童下颌骨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选取深圳市市属幼儿园4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连续观察3年,每年拍摄头颅侧位片,并进行计算机头影测量分析。结果:4-6岁儿童下颌骨的各角度测量指标中,除了颌角有所减小外,其余各指标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且颌角、下颌平面角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线距方面,下颌体长度和下颌升支高度都有显著性生长,而且,下颌升支逐年的生长量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NB角、Y轴角及面角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6岁儿童下颌骨有明显的生长,且生长速度逐年下降,下颌支和下颌体发生向下向后的旋转,且下颌体旋转的程度较小,出现颌角的减小和下颌骨形状的变化。上下颌骨的矢状向关系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耳后微创纵形切口下颌角截骨术对矫正重度下颌角肥大的疗效。方法应用耳后微创纵形切口下颌角截骨术对26例重度下颌角肥大患者进行矫正,通过X线测量,比较术前术后数据变化及容貌改变来评价疗效。结果手术前后测量比较有明显差异,术后数据接近正常人群。本组26例中,非常满意者23例(88%),满意3例(12%)。未出现下颌骨骨折,下齿槽神经损伤,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针对重度下颌角肥大患者采用耳后微创纵形切口下颌角截骨术,结合术前三维CT设计截骨线,可以有效矫正下颌角肥大,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的加载方式及不同的咬合部位对下颌骨,特别是下颌角区域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通过建立下颌骨的机械力学模型,采用电阻应变片的测量方法,分析不同加载方式(咬肌加载,颞肌加载及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四组肌肉同时加载)以及不同咬合状态(前牙咬合及单、双侧后牙咬合)对下颌骨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在不同的加载方式的比较中,咬肌单独加载时,下颌角区域的应变明显(上缘121με、125με,下缘-69με、-45με);颞肌单独加载时,下颌升支前缘应变明显(269με、375με);四组肌肉同时加载时,颏部的应力性质发生改变。在不同咬合部位的比较中,在四组肌肉同时加载的条件下,前牙咬合加载时下颌角区域的应力值大于双侧后牙咬合加载;单侧后牙咬合时,咬合侧下颌角区域的应力趋势发生变化。结论不同加载方式及不同咬合状态对下颌骨的应力分布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模拟和分析下颌骨颏部骨折联合双侧髁突囊内骨折的致伤机制,提高此类骨折的预防和诊断水平。方法: 获取1名下颌骨发育正常、无第三磨牙、无颞下颌关节病史的青年男性的颌面部CT和颞下颌关节MRI数据,通过Mimics和ANSYS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采取不同角度的外力作用于下颌骨颏部,分析下颌骨及髁突关节面的应力分布。同时,比较有无关节盘、咬合与非咬合状态下下颌骨的应力分布差异。结果: 准确建立了包含颞下颌关节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当外力作用于下颌骨颏部时,髁突、升支前缘及颏部受力区是主要的应力集中区,其中应力最大值位于髁突顶部。随着外力方向与水平面夹角由0°逐渐增大直至60°,下颌骨上的应力由分散逐渐集中至颏部与双侧髁突三个部位;超过60°时,应力又出现分散的趋势。当对关节盘进行模拟后,髁突关节面及髁颈部的应力分布明显减小。与非咬合状态相比,咬合状态下下颌骨上的应力集中于咬合面,而其他部位无明显的应力分布。结论: 外力方向与水平面呈60°时,应力分布主要集中于颏部及双侧髁突顶部,即三点骨折发生的部位;在下颌骨颏部受力过程中,关节盘的存在以及稳定的咬合状态下,髁突部位(包括颈部和关节面)的应力分布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一种高效、自动确定三维下颌骨数据解剖标志点的方法,并对该方法的定点效果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选取40例颅颌面三维形态正常患者的CT数据(其中30例用来建立三维下颌骨平均模型,10例作为测试本研究方法确定下颌骨标志点效果的测试数据),将数据导入到Mimics软件中进行下颌骨三维重建。在这40例三维重建后的下颌骨数据中,选取与中国人下颌骨特征均值更为接近的30例,在MATLAB软件中基于普氏分析(Procrustes analysis)算法对此30例下颌骨数据进行尺寸归一化处理,并在Geomagic Wrap软件中,构建上述30例下颌骨数据的三维平均形状模型,通过对称化处理、曲率采样、索引标记等过程,构建出具有18 996个类标志点和19个下颌骨解剖标志点索引的三维下颌骨结构化模板。应用开源非刚性配准算法程序Meshmonk,将上述构建的三维下颌骨模板通过非刚性变形与患者三维下颌骨数据进行匹配,获得患者三维下颌骨数据的19个解剖标志点位置。与口腔专家手动标注的标志点位置误差(定点误差)进行比较,评价本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将本研究方法应用于10例无显著下颌骨形态畸形患者数据,19个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下颌孔位置进行测量,为临床美容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和依据。方法100例干燥下颌骨,对下颌孔的位置、下颌体长、下颌体高等多项指标进行测量。结果下颌孔至下颌支前缘、下颌支后缘、下颌切迹、下颌体下缘的最小距离分别为(17.87±0.22)、(15.83±0.22)、(23.24±0.28)、(25.76±0.37)mm。下颌小舌在下颌骨下颌支内侧面有三种形式。结论这些数据可为临床医生实行麻醉及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髁状突切除术和髁状突软骨全层削刨术对生长期大鼠下颌骨发育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儿童发育期髁状突病变提供理论指导。方法:36只大鼠平均分为3组,髁状突切除组、髁状突软骨全层削刨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术后6、12周处死后测量下颌骨大体标本并做髁状突中份软骨组织学观察。结果:同正常对照组比较,术后6、12周髁状突切除组下颌升枝高度(H)、下颌体高度(M)、下颌体长度(L)都明显缩短;两手术组间H和L差异显著(P<0.01);两手术组的修复组织大部分为纤维软骨样组织。结论:下颌骨的生长发育是内部生长中心发育和外部功能刺激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成年女性尸头标本的冠状面和水平面以及离体成年女性干燥下颌骨上,测量相关数据,以期为成年女性下颌骨整复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1)选取国人成年女性无器质性病变尸头标本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分别固定在自制的头颅固定器上进行切片,其中10例行冠状面切片,另10例行水平面切片,观察测量下颌骨在相应层面的有关数据;2)在50例离体成年女性干燥下颌骨上观测与下颌骨整复术有关数据后,于下颌牙槽平面和下颌升支前缘断开下颌升支和下颌骨体,测量下颌管的管径和位置,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尸头标本冠状面上,下颌角间距离(103.53±2.47)mm,左、右侧下颌管到下颌下缘的距离(12.27±0.84)mm、(12.36±0.75)mm;在水平面上,左、右侧下颌管到下颌角的距离(20.01±0.74)mm、(19.94±0.69)mm,左、右侧下颌管到颊侧骨皮质的距离(6.33±0.21)mm、(6.26±0.24)mm,左、右侧颊侧骨皮质的厚度(3.27±0.15)mm、(3.26±0.13)mm,左、右侧平口角平面咬肌厚度(13.07±0.14)mm、(13.45±0.20)mm。在离体成年女性干燥下颌骨上,左、右侧下颌角角度(118.27±6.84)°、(117.99±6.94)°,左、右侧下颌支高度(66.97±4.54)mm、(67.09±4.83)mm,左、右侧下颌角厚度(5.27±1.84)mm、(5.30±1.78)mm;在下颌升支前缘断面上,左、右侧下颌管的内外径(2.47±0.24)mm、(2.47±0.23)mm,左、右侧下颌管的上下径(3.27±0.35)mm、(3.25±0.37)mm,左、右侧下颌管至下颌骨内侧面的距离(3.36±0.58)mm、(3.41±0.54)mm,左、右侧下颌管至下颌骨外侧面的距离(6.27±1.40)mm、(6.29±1.37)mm,左、右侧下颌管至牙槽嵴的距离(15.24±1.64)mm、(15.33±1.59)mm,左、右侧下颌管至下颌骨下缘的距离(11.77±1.63)mm、(11.74±1.70)mm;在下颌牙槽平面断面上,左、右侧下颌管的内外径(2.55±0.33)mm、(2.58±0.29)mm,左、右侧下颌管的前后径(4.01±0.83)mm、(4.03±0.79)mm,左、右侧下颌管至下颌骨内侧面的距离(1.77±0.63)mm、(1.75±0.65)mm,左、右侧下颌管至下颌骨外侧面的距离(5.71±1.43)mm、(5.69±1.44)mm。结论通过对下颌骨的断层解剖及应用解剖学观测,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为详尽准确的参考数据,有助于下颌骨整复术的术前设计;行下颌骨整复术时,应当尽量向下颌升支及下颌体外侧去除下颌骨骨量。  相似文献   

19.
吻合血管腓骨肌皮瓣修复口腔下颌骨复合缺损1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应用腓骨肌皮瓣整复口腔下颌骨复合缺损的经验,方法:15例下颌骨肿瘤手术后缺损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肌(皮)瓣进行修复重建,其中9例腓骨肌瓣,6例腓骨肌皮瓣,4例下颌骨颏部缺损,将腓骨截成2-3段修复颏部形态,其中1例伴有口底黏膜和颏部皮肤复合洞穿缺损,应用双皮岛腓骨皮瓣同时修复骨缺损以及口腔衬里和皮肤覆盖;5例下颌体部和升支缺损,将腓骨截成2段形成下颌角;6例下颌体部缺损用1段腓骨修复,其中1例骨整合种植体即刻植入,半年后行Ⅱ期手术,完成种植牙修复,结果;全部病例术后过程顺利,骨肌皮瓣全部成活,下颌骨外形恢复满意。结论:腓骨肌皮瓣可以提供充足的骨组织以及肌肉和皮肤等软组织,适合修复口腔下颌骨复合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