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祛瘀生新针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5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祛瘀生新针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在常规神经内科处理的基础上,给予祛瘀生新针法,每天1次,留针30分钟,连续10天为1疗程,一共进行两个疗程.结果:两个疗程结束后,患者上下肢肌张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0.01.结论:祛瘀生新针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祛瘀生新煎治疗脑梗死并糖耐量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脑梗死并糖耐量异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常规神经内科处理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祛瘀生新煎(组成:黄芪、人参、地龙、土鳖、当归、川芎、水蛭),对照组口服阿卡波糖。10天为1疗程,治疗2疗程。结果: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血糖、血脂等指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或显著性意义(P〈0.01,P〈0.05)。结论:祛瘀生新煎对脑梗死并糖耐量异常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补肾祛瘀针法联合浮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68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采用补肾祛瘀针法联合浮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补肾祛瘀针法治疗,连续治疗3个疗程.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患侧肢体各关节痉挛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  相似文献   

4.
闫毓茜 《四川中医》2012,(9):125-126
目的:观察经筋恢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经筋恢刺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方法。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筋恢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刘耀  彭晓虹  赵煜  刘军  姚雪青 《四川中医》2009,27(4):114-116
目的:探索益肝止痉针刺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进一步为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研究提供科学的证据。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配为益肝止痉结合bobarth康复治疗组和传统针剌治疗中风偏瘫结合bobarth康复治疗组,疗程8周。观察前后分别进行肌张力、肌痉挛情况及生活质量的评分变化。结果:两组分组均衡,基线状况良好,具有可比性。两组对于中风后肢体痉挛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均有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肝止痉针刺法对该病患者痉挛状况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均有改善,与对照组比较疗效和分值改善均显示有差异,初步说明益肝止痉针剌法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温经舒筋胶囊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的疗效。方法:35例中风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康复组(对照组)与中药康复组(治疗组),1个月为1疗程,3疗程后,根据各关节活动度和FUGL-MEYER肢体功能评分表(FMA)评定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对偏瘫痉挛状态及运动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温经舒筋胶囊可显著改善患者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维吾尔医常规疗法结合针刀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维吾尔医常规疗法结合针刀组(治疗组)和常规维吾尔医特色疗法组(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1个疗程后用Ashworth张力评分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维吾尔医对照组。结论:维吾尔医常规疗法结合针刀闭合性松解术治疗明显改善中风后遗症的肢体痉挛症状,值得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肢体痉挛症的疗效。方法:60例中风肢体痉挛症患者,均采用头针配合体针法治疗,持续治疗6个疗程。以患者肌张力(痉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3项评分之和为依据进行疗效评定。结果:60例患者中基本痊愈15%,显著进步37%,进步24%,总有效率89%。结论:针刺治疗中风肢体痉挛症疗效显著,可供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9.
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后肢体出现痉挛是中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本文综述了近十几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研究进展,旨在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及其研究机制,并包含笔者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0.
平衡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平衡针刺法对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患者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并对平衡针刺法的疗效作出正确评价。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平衡针刺法治疗;对照组:痉挛拮抗肌侧取穴治疗。根据治疗前后评分结果,对2种方法改善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的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方面作出疗效评价。结果:平衡针刺法与传统针灸疗法在治疗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患者后肌张力都有下降,治疗后组间Ashworth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平衡针刺法与传统针刺法都能较好改善患者上肢功能状态(治疗组P〈0.001,对照组P〈0.01);治疗后组间FMA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平衡针刺法对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平衡针刺法对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单侧针灸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祛瘀通脉胶囊(中风Ⅲ号)治疗感觉性卒中的疗效。方法:将95例患者分成2组,治疗组给予祛瘀通脉胶囊(中风Ⅲ号),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片,2周为一疗程,2疗程结束后进行评定。结果:祛瘀通脉胶囊(中风Ⅲ号)可以显著改善感觉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改善。结论:祛瘀通脉胶囊(中风Ⅲ号)治疗感觉性卒中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水针治疗中风偏瘫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中风偏瘫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治疗组45例,取穴方法同对照组,予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地西泮注射液混合后进行穴位注射。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价患者肌张力恢复情况,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表(FMA)评价患者肢体活动功能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9%,对照组总有效率6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MAS分级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提高(P0.05),且2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水针治疗可明显降低中风偏瘫后肢体痉挛肌张力,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冯玲媚  何茂松 《光明中医》2016,(12):1765-1767
目的探讨分层腹针刺法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为临床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寻求一种较为理想的针刺疗法,以期指导临床实践。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确定为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一组(引气归元+腹四关穴组30例,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滑肉门、外陵)和治疗二组(引气归元+风湿点穴组30例,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上风湿点、下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下风湿下点),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每天1次,每次留针30分钟。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对评分结果进行组间、组内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改良Ashworth评分(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改良Ashworth评分(P0.05);治疗一组疗效优于治疗二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改良Ashworth评分总有效率比较(P0.05),疗效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下肢改良Ashworth评分总有效率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分层腹针刺法对改善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症状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毫针透刺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和患肢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方法:5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采取透刺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支持对症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均较前减少,Fugl-Meyer 评分较前有所增加(均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Ashworth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Fugl - Meyer评分增加更明显(P<0.01).结论:毫针透刺法配合运动疗法是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临床疗效更佳的方法,能更加有效的改善患肢痉挛程度和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风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78例中风后肢体痉挛性瘫痪患者依入院先后顺序,按不平衡指数最小原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西医对症治疗以及针刺治疗;在此基础上,实验组联合中风胶囊治疗,对照组联合偏瘫复原丸治疗。28d为1个疗程,1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Ashworth评分(MAS)、临床痉挛指数评分(CSI)、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情况,评定肌张力分级程度、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经治后,MAS、CSI、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74%(35/39),优于对照组的61.53%(24/3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胶囊在降低中风恢复期患者肢体痉挛方面有显著疗效,可更好地改善中风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栝楼桂枝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运用《金匮要略》"栝楼桂枝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为中风恢复期肢体痉挛提供中药治疗的临床依据。方法:将52例符合入组条件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栝楼桂枝汤结合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25例,对照组27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疗程4周。治疗前后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并利用表面肌电图记录患侧膝关节屈曲肌群最大等长收缩时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肌电活动,比较两组治疗方法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疗效。结果:改良Barthel指数及表面肌电图的肌电活动均提示治疗组在患肢功能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栝楼桂枝汤对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有较好的疗效,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对于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补阳还五汤免煎颗粒配合推拿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是由于脑血管意外导致患者在意识、思维、言语、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障碍的疾患,许多中风患者会出现肢体运动能力下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为了观察推拿治疗配合中药免煎颗粒对中风后患者肢体肌力恢复的临床疗效,我们进行了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傅晓峰 《新中医》2019,51(5):253-256
简版:目的:观察针灸辅助治疗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并将其分为对照组26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针刺疗法,比较2组临床疗效、Ashworth评分(MAS)、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和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BI)评分。  相似文献   

19.
养阴柔肝通络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养阴柔肝通络法对缺血性中风后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养阴柔肝通络法组方之中药,对照组口服妙纳,采用修改的Ashworth痉挛程度评级法、Fugl—Meyer评价法以及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治疗前、后肢体的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养阴柔肝通络法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的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养阴柔肝通络法在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方面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育阴潜阳针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加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育阴潜阳针法治疗,1d1次,14天为1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经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残疾评价量表,大体评定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判。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75%。结论:育阴潜阳针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有滋阴潜阳,健脾祛湿,通经活络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